- 中信國學大典:文學經典(上冊)(套裝共6冊)
- 陳致 陳煒舜等
- 14452字
- 2019-01-03 23:11:26
五言古詩 三十首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古體詩的一種,形成于漢、魏時期。每句字數為五,每篇句數不拘,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比較自由,通常不入律。其中篇幅短者,多為直賦其情或比興寄托,篇幅較長者則用以敘事、議論、抒情。風格以高古、雄渾、有風骨為正。
唐代五言古詩,筆力豪縱,氣象萬千,佳作甚多。代表作家有初唐陳子昂、張九齡,盛唐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中唐柳宗元、韋應物等。
張九齡
人物簡介
張九齡(六七八至七四〇),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官至尚書右丞相。守正嫉邪,敢言直諫,為開元賢相。后受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死后賜謚文獻。
張九齡人品典正,詩品雅麗:“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格未遒。陳正字(子昂)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而詩品乃醇。”(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早期的詩歌和雅清淡,后期遭讒被貶后,詩風轉為勁練質樸,寄托深遠。其五言詩“以興寄為主,而結體簡貴,選言清泠,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全唐詩》存其詩三卷,有《曲江集》傳世。
感遇 二首
其一[1]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4]。
注釋
[1] 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作于唐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時。
[2] 蘭:指蘭草,亦稱澤蘭。葳蕤(wēi ruí):指草木茂盛的樣子。
[3] 桂華:“華”通“花”,秋桂色黃白,故稱皎潔。
[4] 生意:即生機。自爾:自然地。
[5] 林棲者:指山林隱士。
[6] 聞風:指沐浴在蘭桂的芬芳里。坐:因。悅:愛,賞。
[7] 本心:草木之天性,喻人之本志。
[8] 美人:指“林棲者”,喻君王或權要。
賞析與點評
作者當時正遭遇政治上的傾軋,因受奸相的讒陷,由右相之尊出貶為荊州長史。“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二句為全詩主旨,因蘭桂之芬芳美好,本就是自然天性,無求人攀折之意。正如賢者行芳志潔,自是其素性所為,不是為博取高名而作,更不以求得君相賞識為目的。詩人在詩中自比為蘭桂,既表示自己具有堅貞清高的氣節,也表明自己有不求“美人折”的本心。從中流露出詩人無求無待的恬淡從容,遠禍避讒的心情亦隱然可見。
其二[9]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10]。
可以薦嘉客[13],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14]。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15]?
注釋
[9] 《感遇》十二首之七。
[10] 丹橘:紅橘。猶:尚,還。
[11] 豈:難道。伊:那里,此指江南。
[12] 歲寒心:據《論語·子罕》,孔子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語,后用以比喻節操堅貞。此指橘具有耐寒的本性。
[13] 薦:進獻。
[14] 運命:猶言命運。循環:命運的否泰交替。
[15] 徒:但,只。樹桃李:樹,種植。
李白
人物簡介
李白(七〇一至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五歲時隨父遷回四川綿州彰明(今屬四川江油)。二十五歲出蜀漫游干謁,仗劍任俠,訪道學仙,遍訪時賢,縱酒賦詩,結交文友。其狂放的個性和天賦的詩才聞名遐邇。賀知章見到他的《蜀道難》詩,稱之為“謫仙人”。天寶元年(七四二),李白應詔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特殊的禮遇。但玄宗只是把他當做一個清客。后因遭權貴讒毀,天寶三年(七四四)春天被玄宗“賜金放還”。安史之亂中,李白隱臥廬山,永王李東巡,召至幕中。至德二年(七五七),李謀亂兵敗,李白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途中遇赦而回。寶應元年(七六二),在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處病逝。
李白是個天才的詩人,世稱“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杜甫稱贊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李白詩以樂府、絕句最為杰出。明胡震亨說:“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唐音癸簽》)明陸時雍稱其“殆天授,非人力也”(《詩鏡總論》)。明李攀龍稱李白的絕句“實唐三百年一人”(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明胡應麟則以為他“絕句超然自得,冠古絕今”(《詩藪》)。這是因為在諸體詩中,樂府歌行與絕句較少拘束,最適合李白展示其豪邁縱逸的天才。今有《李太白全集》行世,《全唐詩》編其詩二十五卷。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6]。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9]。
注釋
[1] 終南山:為秦嶺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市南,是著名的隱居地。過:拜訪。斛(hú)斯山人:斛斯為北方復姓,山人即山中隱者。
[2] 卻顧:回頭望。
[3] 翠微:青翠掩映之山色。
[4] 及:至,到。田家:農家。此指斛斯山人之家。
[5] 荊扉:用小樹枝編成的院門,指柴門。
[6] 揮:指舉杯暢飲。
[7] 松風:指古樂府琴曲《風入松》,亦有歌聲與松交相應和之意。
[8] 河星稀:銀河中星光稀微,意謂夜深。
[9] 忘機:忘卻世俗機巧之心。
月下獨酌[1]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2]。
月既不解飲[3],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4],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5]。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注釋
[1] 原詩有四首,此為第一首。
[2] 三人:指李白自己、月亮和影子。
[3] 不解:不會,不懂。
[4] 將:與、和。
[5] “凌亂”另本作“零亂”。——編者注
[6] 無情:忘情,忘卻世情。
[7] 相期:相約。邈(miǎo):高遠。云漢:銀河。此指天上的仙境。
杜甫
人物簡介
杜甫(七一二至七七〇),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世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市)。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杜甫舉進士落第后,“壯游”于梁宋、齊魯間達十余年。安史之亂時,杜甫被困長安,至德二年(七五七)赴鳳翔朝見肅宗,拜左拾遺。后流寓劍南,曾在嚴武幕下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稱“杜工部”。大歷五年(七七〇)病死于湘中。
杜甫世稱“詩圣”,又其詩全面反映出唐代社會的變化,因此得到“詩史”的稱譽。杜甫詩作各體皆工,尤長于五、七律與長篇五古和七言歌行,并具有“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胡應麟認為杜詩“精粗、巨細、巧拙、新陳、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薈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詩藪》)他的詩作結合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真摯深切的感情,在傷時憫亂的作品中,處處流露出忠君愛國的情操。今有《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行世,《全唐詩》編其詩十九卷。
望岳[1]
注釋
[1] 岳:指東岳泰山。
[2] 岱宗:即泰山。
[3] 齊魯:春秋時國名,齊在泰山之北,魯在泰山之南。未了:不盡,無窮無盡。
[4] 造化:天地,大自然。鐘:凝聚。
[5] 陰:山北為陰。陽:山南為陽。割:分劃。昏曉:山后為陰,因日光不到,所以易昏;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所以易曉。
[6] 蕩胸:胸襟浩蕩。曾,通“層”。
[7] 決眥(zì):決,裂開。眥,眼眶。極目遠望。
[8] 會當:終將,定要。凌:登臨。絕頂:即泰山的最高峰。
[9] “一覽”句:取《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泰山小天下”之意。
贈衛八處士[1]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2]。今夕復何夕[3],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4],驚呼熱中腸[5]。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6]。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7],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8]。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9]。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注釋
[1] 衛八處士:姓衛,排行第八,名不詳。處士,隱士。
[2] 動:動輒。參(shēn)與商:二星宿名。參星居西方,商星居東方,一星升起,一星落下,永不相見。
[3] “今夕”句:語出《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用上句,隱含下句意。
[4] 訪:打聽,探訪。半為鬼:多半人已死去。
[5] 熱中腸:內心激動。
[6] 君子:指衛八處士。
[7] 父執:父親的好友。
[8] 間(jiàn):摻和。黃粱:黃小米。
[9] 子:指衛八處士。故意:故交老友的情意。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1]。自云良家子[2],零落依草木[3]。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4]。
世情惡衰歇[5],萬事隨轉燭[6]。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7],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8]。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9]。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 絕代:當代絕無僅有。
[2] 良家子:有社會地位人家的子弟。
[3] 零落:身世飄零。依草木:流落村野之中。
[4] 收骨肉:指收葬兄弟的尸骨。
[5] 惡衰歇:看不起衰敗失勢的人家。
[6] 轉燭:世事多變無常,如風中燭光飄搖不定。
[7] 合昏:即合歡,又稱夜合花,其花朝開夜合。
[8] “在山”二句:比喻佳人因守貞為清,反之改節則為濁。
[9] 柏:柏樹為常綠不凋之木,此處比喻佳人堅貞不變之心。盈掬:滿把。
夢李白 二首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1]。江南瘴癘地[2],逐客無消息[3]。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4]。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5]。
魂來楓林青[6],魂返關塞黑[7]。君今在羅網[8],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9]。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10]。
其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11]。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12],苦道來不易[13]。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14]。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15],斯人獨憔悴[16]。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17]。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18]。
注釋
[1] “死別”二句:實寫生離死別之痛。吞聲,泣不成聲。惻惻,內心悲凄。
[2] 瘴癘地:因南方濕熱蒸郁,舊時認為是易于致病之地。
[3] 逐客:被流放的人,與下句的“故人”皆指李白。
[4] 明:知曉。
[5] “路遠”句:意謂擔心李白在途中遭遇不測。
[6] 楓林:指李白所在的南方地區。
[7] 關塞:指杜甫所在的秦隴地區。
[8] 在羅網:比喻李白獲罪流放,如鳥在羅網之中。
[9] 猶疑:隱約。顏色:指李白之面容。
[10] “水深”二句:叮嚀李白魂歸之時,道路艱險,萬分小心,亦是暗示社會險惡,小心再遭人陷害。
[11] “浮云”二句:取《古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詩意。游子,在此指李白。
[12] 告歸:告辭。局促:在此指匆促。“局促”另本作“侷促”。——編者注
[13] 苦道:反復地訴說。
[14] 楫:船槳,此指船。
[15] 冠蓋:冠冕與車蓋,在此指達官貴人。
[16] 斯人:此人,指李白。
[17] “孰云”二句:誰說天道公正,名滿天下的李白到老了還不幸被牽累。恢恢,寬廣貌。
[18] “千秋”二句:李白之名能千古流傳,卻無補于死后寂寞之悲。
賞析與點評
李杜二人的友情是唐詩史上的佳話,杜甫因牽掛流放夜郎的李白,憂思于心,久而成夢,這兩首詩為夢醒后所作。杜甫在詩中,以夢見故友前的凄惻起筆,最后以夢醒后的感慨作結,可謂極沉郁悲痛之至。真朋友必無假性情,唯有至情至性的杜甫方能作出如此纏綿切至的詩句,也只有高才任性的李白才可當起如此的情誼與慨嘆。而想及杜甫此時亦正深受流離失所、三餐不繼之苦,更令人為他對朋友的誠摯情誼而感動。
王維
人物簡介
王維(七〇一至七六一),字摩詰,祖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晉中市),后遷居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市)。開元九年(七二一)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后,因曾任偽職而被貶官,但不久復為太子左庶子,上元元年(七六〇)為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多才多藝,詩文、書畫、音樂無不精通,這使他的詩作既富音律之韻,又多繪畫之美。宋蘇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王維又篤志奉佛,晚年在退朝之余,焚香默坐,以誦禪為事,因而他的詩作極富禪趣,尤其是其山水田園詩。王維詩兼眾體,尤擅長五言律絕,與孟浩然齊名,被視作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世稱“王孟”。王維死后,代宗命人輯其遺文,編成《王維集》十卷,另清趙殿成撰有《王右丞集箋注》。《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1]
圣代無隱者[2],英靈盡來歸[3]。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4]。
既至君門遠[5],孰云吾道非[6]?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7]。
置酒臨長道[8],同心與我違[9]。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10]。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11]。
注釋
[1] 綦(qí)毋潛:字孝通,盛唐詩人。落第:應試不中。
[2] 圣代:當代的美稱。
[3] 英靈:杰出的人才。
[4] “遂令”二句:意謂隱士們都不再隱居。東山客,指隱士。東晉時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采薇,代指隱居。
[5] 君門遠:此喻落第。君門,謂王宮之門。“君門”另本作“金門”。——編者注
[6] 吾道非:化用《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出游,被困于陳蔡之間,對弟子說:“吾道非耶?吾何為至此?”子貢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此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
[7] “江淮”二句:指綦毋潛由京返鄉的途中,江淮正是寒食節,因滯留京洛而到了縫制春衣時期。江淮,長江、淮水。這是綦毋潛回鄉必經水路。寒食,節名,古時以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為寒食節,當日不得舉火。京洛,洛陽。
[8] “置酒臨長道”另本作“置酒長安道”。——編者注
[9] 同心:猶言知己。違:分離,分別。
[10] 行當:即將,將要。浮桂棹(zhào):指乘船。桂棹,指用桂木做的船槳,后泛指船。“未幾”句:意謂不久就可回到家園。荊扉,即柴門。
[11] “吾謀”二句:安慰綦毋潛,偶然失利不必掛心,來日方長,還是有人會賞識你的才華的。
青溪[1]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4]。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
注釋
[1] 青溪:地名,在今陜西省沔縣東。
[2] 言:發語詞。黃花川:在今陜西省鳳縣。
[3] 逐:沿著。
[4] 趣(qū)途:指走過的路程。趣,通“趨”。
[5] 漾漾:水波流動的樣子。菱荇(xìnɡ):泛指水草。
[6] 葭葦:蘆葦。初生時稱葭,生成后稱葦。
賞析與點評
此詩寫隨山泛水的舟行景色,“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有聲有色,“喧”、“靜”二字用得極其深妙,是詩境亦是畫境。“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以青溪的深峭靈潔,印證自己內心的安適能閑,是詩境亦是心境,表達其歸隱終老之意。
渭川田家[1]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4]。
田夫荷鋤至[7],相見語依依。
注釋
[1] 渭川:渭水。
[2] 墟落:村莊。“斜光”另本作“斜陽”。——編者注
[3] 窮巷:深巷。
[4] 荊扉:柴門。
[5] 雉(zhì):野雞。雊(ɡòu):野雞鳴叫之聲。
[6] 蠶眠:蠶成長時,在蛻皮前,不食不動,似睡眠樣,稱“蠶眠”。
[7] 荷(hè):扛著。
[8] “即此”句:見到這樣的農家情景,欣羨閑散安逸的生活。
[9] 悵然:失意的樣子。式微:化用《詩經·邶風·式微》篇,有“式微,式微,胡不歸”句。王維取其思歸之意,表達去官歸隱田園的愿望。
西施詠[1]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2]。朝為越溪女[3],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4],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5],不自著羅衣[6]。
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7]。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注釋
[1] 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
[2] 寧:豈。微:卑賤。
[3]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傳說西施曾在此浣紗。
[4] 殊眾:與眾不同。
[5] 邀:吩咐。傅:通“敷”,即搽抹之意。
[6] 著:穿。
[7] 憐:愛。無是非:不辨是與非,即言聽計從之意。
[8] 持謝:奉告。鄰家子:指傳說中西施的鄰居東施。
[9] 效顰:此典出《莊子·天運》。相傳西施因病捧心皺眉,鄰里中有丑女見而為美,也學著捧心皺眉,結果把人都嚇跑了。顰,皺眉。安可希:意思是怎能期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呢?
賞析與點評
王維借詠西施,感慨世情無常。詩人認為西施有難以自棄的麗質,再加上得到不可希求的機遇,方能飛上枝頭,身價百倍。而如東施之類的庸脂俗粉妄想仿效其美態,只是自曝其短。但是,縱然如西施之美,也是“貴來方悟稀”,因此除了質本自美,更需有一定的機遇。
孟浩然
人物簡介
孟浩然(六八九至七四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早年隱居鹿門山,開元間入長安,應試不第。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入荊州長史張九齡幕為從事,次年歸里。二十八年(七四〇)因疽病復發而死,終身不仕。孟浩然擅五言詩,尤工五律,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意境清逸,富有生活情趣,其詩“秀雅不及王(維),而閑澹頗自成局”(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簽》引),在盛唐詩壇別具一格。今有《孟浩然詩集》三卷傳世,《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秋登萬山寄張五[1]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2]。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3]。
注釋
[1] 此詩描寫清秋登高憶友的情景。萬山:一名漢皋山,在今湖北襄陽市,一作“蘭山”,疑“蘭”為“萬”字之誤。張五:當是張,永嘉人,官至刑部員外郎,長于書畫,與王維、李頎相善。
[2] “北山”二句:化用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意。北山,即上文所提“萬山”。因山在襄陽北,故稱北山。隱者,孟浩然自稱。
[3] 重陽節:陰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古時有登高、賞菊、飲酒等習俗。
夏日南亭懷辛大[1]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4]。
注釋
[1] 辛大:孟浩然的同鄉故友,疑是辛諤。
[2] 散發:披散開頭發。古人平日都束發于頂,散發表示閑適、瀟灑。
[3] 軒:窗。閑敞:幽靜寬敞的地方。
[4] 中宵:半夜。“中宵勞夢想”另本作“終宵勞夢想”。——編者注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1]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2]。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3]。
注釋
[1] 業師:名字叫業的僧人。山房:山中的屋舍,此指僧房。丁大:即丁鳳,排行老大,開元間鄉貢進士。
[2] 壑:山谷。倏(shū):忽然。暝:昏暗。
[3] 煙鳥:如煙暮靄中的飛鳥。
[4] 之子:此人。期:約定。
[5] 蘿徑:長滿懸垂植物的小路。
王昌齡
人物簡介
王昌齡(約六九四至約七五七),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后曾先后被貶為江寧尉和龍標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中,為亳州刺史閻丘曉所殺。王昌齡長于七絕,其詩構思精巧,語言凝練,能以短小篇幅反映豐富的社會內容。沈德潛形容王昌齡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謂之唐人《騷》語可”(《唐詩別裁集》)。《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1]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2]。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3]。
苒苒幾盈虛[4]?澄澄變今古。
注釋
[1] 《全唐詩》“弟”下有“銷”字。從弟:堂弟,指王銷,生平不詳。山陰:地名,在今浙江紹興市。崔少府:即崔國輔,清河人,唐時著名詩人,開元中任山陰縣尉(唐時稱縣尉為少府)。
[2] 帷:簾幕。月初吐:指月亮初升。
[3] 演漾:形容月色溶溶如水波蕩漾。
[4] 苒苒:漸漸地,指時間之推移。“苒苒”另本作“荏苒”。——編者注
[5] 美人:指思念之人,即崔少府。
[6] 越吟: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越人莊舄在楚國任職,以吟越歌來寄托鄉思。后用以比喻思鄉之情。
[7] “千里其如何”另本作“千里共如何”。——編者注
[8] “微風”句:崔少府的節操美名如蘭草、似杜若,清香隨微風遠播。
賞析與點評
此詩描寫詩人由賞月而思慕友人,看到窗月的盈虧有定,而興人生聚散、世事變遷無常之感。詩人化用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之詩意,并以蘭杜之美頌揚友人高潔的節操,亦象征兩人芳潔恒長的君子之交。
丘為
人物簡介
丘為(約七〇三至約七九八),嘉興(今屬浙江)人。累試不第,歸山讀書數年。天寶二年(七四三)進士及第。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騎常侍致仕,九十六歲卒。丘為與王維、劉長卿友善,時相唱和。詩多寫山林隱逸和田園生活,明唐汝詢評他的詩“未免染吳音,然亦清倩不凡”(《唐詩解》)。《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扣關無僮仆[2],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3],應是釣秋水[4]。差池不相見[5],黽勉空仰止[6]。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7]。
注釋
[1] 茅茨(cí):草屋。
[2] 扣關:同“叩關”,敲門。
[3] 巾柴車:指乘柴車出游。巾,作動詞,蓋上了帷幔。柴車,構造簡陋的車子,指隱士用的車。
[4] 釣秋水:在秋水中垂釣。《莊子·秋水》載莊子釣于濮水,不接受楚國官職事,后指隱居。
[5] 差(cī)池:原為參差不齊,此指此來彼往,交叉而過不能相見之意。
[6] 黽勉(mǐn miǎn):原為努力、勉力之意,此指殷切。仰止:敬慕、仰望。止,語助詞。“黽勉”另本作“黽俛”。——編者注
[7] 之子:此人。指西山隱者。
賞析與點評
詩人攀山訪友不遇,但并未敗興而歸,其中雖曾有失之交臂、空自仰止的惆悵,但在與自然對話中,詩人證悟了純任自然的玄理,最后“興盡方下山”,“下山”與“直上”前后照應成章法。全詩散淡素樸,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魏晉名士風趣。
綦毋潛
人物簡介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南康市)人。開元十四年(七二六)進士及第,曾任右拾遺,終著作郎。天寶末年歸隱。綦毋潛與張九齡、孟浩然、儲光羲、高適、盧象等友善,與李頎、王維唱和詩尤多。唐殷璠評他的詩“屹峭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河岳英靈集》)。《全唐詩》收其詩一卷。
春泛若耶溪[1]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潭煙飛溶溶[6],林月低向后。
注釋
[1] 若耶溪:即越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若耶山下,相傳為越國美女西施浣紗處,故又名浣紗溪。
[2] “幽意”句:指詩人隱居之念一直未曾中斷。
[3] 隨所偶:即隨遇而安。偶,相遇。
[4] 際夜:至夜,到了夜晚。
[5] 南斗:即天上的星座名,因在北斗之南,故稱。
[6] 溶溶:形容暮靄迷蒙。
[7] 生事:指人生百事。彌漫:引申為渺茫混沌之意。
[8] 持竿叟:即漁翁。
賞析與點評
詩人春夜泛舟若耶溪,因觀賞如畫夜景而萌發人生渺茫之感,寫下由春晚到夜深之景致。黃昏晚風徐來,春花漫岸,泛舟溪上;午夜舟行轉于溪壑之中,星小山高;夜深潭水如煙,月低西沉于舟后。昏暮的清麗,午夜的深峻,深夜的清遠,景物色調歷時而變,寫景自然流轉,結構安排匠心獨具。
常建
人物簡介
常建(生卒年不詳),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及第,曾任盱眙尉。常建之詩在當時極受推崇。殷評論說:“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河岳英靈集》)其詩多寫山水田園,靈慧雅秀、輕雋幽玄。有《常建詩集》一卷,《全唐詩》錄其詩一卷。
宿王昌齡隱居[1]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2]。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3]。
注釋
[1]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與常建是同榜進士。
[2] 隱處:隱居之處。
[3] 藥院:種著芍藥的庭院。滋:滋生,繁衍。
[4] 謝時:辭去世俗之累,猶言避世。
[5] 鸞鶴群:與鸞鶴為伍,指隱居。
賞析與點評
詩人與王昌齡本為同年進士,但兩人仕途境遇不同,詩人此夜借宿文友入仕前隱居之所,即景生情,寫下此詩。隱所中茅亭花影如眠,藥院青苔潛生,夜景清幽無比,教詩人不禁興起退隱而居之念,而“清光猶為君”、“余亦謝時去”,欲招好友同隱之念意在言外。詩作筆觸凝練簡潔,意境清寂幽邃,為詩人之代表作。
岑參
人物簡介
岑參(七一七至七七〇),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后徙居荊州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年(七四四)進士。官至嘉州刺史終,世稱“岑嘉州”。岑參“累佐戎幕,往來鞍馬烽塵間十余載,極征行離別之情”(辛文房《唐才子傳》),創作了許多描繪邊塞風光、生活的詩作,與高適并稱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世稱“高岑”。奇峭蒼峻是岑詩的特點,他最擅長五古、七古,胡應麟稱贊其五古“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詩藪》),施補華稱其七古“勁骨奇翼,如霜天一鶚,故施之邊塞最宜”(《峴傭說詩》)。有《岑嘉州集》七卷行世,《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1]
塔勢如涌出[2],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3],蹬道盤虛空[4]。
突兀壓神州[5],崢嶸如鬼工[6]。四角礙白日[7],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8]。
青槐夾馳道[9],宮館何玲瓏[10]。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11],萬古青蒙蒙[12]。凈理了可悟[13],勝因夙所宗[14]。
注釋
[1]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唐詩人。薛據:河東寶鼎人,開元進士,終水部郎中,晚年終老于終南山別業。慈恩寺浮圖:即今陜西西安大雁塔,為唐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唐僧玄奘所建。慈恩寺,在今西安市,是唐高宗做太子時,在貞觀二十年(六四六)為其母文德皇后建造的,故以慈恩為名。浮圖,梵語“佛陀”的音譯,此指佛塔。
[2] 涌出:語本《法華經·見寶塔品》:“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涌出,住在空中。”此處意謂塔突起于平地。
[3] 出世界:走出塵世。世界,佛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連用指宇宙。
[4] 蹬道:梯級,指塔內梯級石道。
[5] 突兀:高聳的樣子。神州:指中國。亦可指神仙活動的地方。
[6] 崢嶸:高峻的樣子。如鬼工:意謂非人力所能為。
[7] 礙:遮擋。
[8] “奔湊似朝東”另本作“奔走似朝東”。——編者注
[9] 馳道:指皇帝車駕專用的御道。
[10] 宮館:泛指皇帝的宮殿與王公貴族的宅第。“宮館”另本作“宮觀”。——編者注
[11] 五陵北原: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長安北面,此指長安附近地帶。
[12] “萬古青蒙蒙”另本作“萬古青濛濛”。——編者注
[13] 凈理:佛家清凈的佛理。了:明白。
[14] 勝因:佛語,指善因善緣。夙:平素,向來。宗:信奉。
[15] 掛冠:辭官。
[16] “覺道”句:此句是說,佛理中的善根功德對人的幫助是無窮盡的。
賞析與點評
岑參于天寶十一年(七五二)秋,與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等人同登慈恩寺塔。五人都有詩記其事,現惟薛詩逸失。詩人極寫佛塔之高與登覽之后所見勝景,其中以“秋色”四句寫盡登高遠眺空遠之景,雄渾奇偉最為人所稱道。而“凈理”以下四句,寫因登覽而頓悟禪理,甚至想掛冠而去,應是詩人由景入理,登佛塔詩遂以佛理出,未必真有皈依之心。
元結
人物簡介
元結(七一九至七七二),字次山,自號元子、猗子、漫郎、聱叟等。汝州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天寶十三年(七五四)舉進士。安史之亂中,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擊討史思明。唐代宗時,兩度出任道州刺史,頗有政聲。大歷七年(七七二)病死于旅舍。
元結是盛唐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筆力雄健,意氣超拔”(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為古文運動之先驅。他的詩歌自創一格,“欲質不欲野,欲樸不欲陋,欲拙不欲固”(湛若水《元次山集序》),所作《憫農詩》、《舂陵行》、《賊退示官事》等詩,以憂道憫世之思,“質實無華,最為淳古”(許學夷《詩源辨體》),開中唐元、白詩風。元結著述頗富,惜散逸亦多。后人輯有《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賊退示官事[1]并序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2],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3],不犯此州邊鄙而退[4]。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5]?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6],日晏猶得眠[7]。忽然遭世變[8],數歲親戎旃[9]。
今來典斯郡[10],山夷又紛然[11]。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12]。使臣將王命[13],豈不如賊焉?
今被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14]?
思欲委符節[15],引竿自刺船[16]。將家就魚麥[17],歸老江湖邊。
注釋
[1] 賊:指被稱為“西原蠻”的少數民族入擾者。
[2] 西原:指今廣西西原地區。道州:在今湖南道縣。
[3] 永:永州,在今湖南零陵縣。邵:邵州,在今湖南邵陽市。
[4] 邊鄙:邊境。
[5] 何為:為什么。
[6] 井稅:指田賦。常期:一定的日期。
[7] “日晏”句:指社會安定,治安良好。
[8] 世變:指安史之亂以來的戰亂。
[9] 親戎旃(zhān):指親自參與戰事。元結于乾元二年(七五九)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參加對叛軍作戰。戎旃,軍中營帳。
[10] 典斯郡:指任道州刺史。典,治理。
[11] 山夷:山居的少數民族,即“西原蠻”。
[12] 見全:指道州未受侵犯,得以保全。
[13] 使臣:指朝廷派來催征的官吏。將:奉。
[14] “誰能”二句:誰能逼迫百姓,斷絕他們的生路,以求得成為時人稱道的賢臣呢?
[15] 委符節:即棄官。委,棄。符節,古代將官受任時的憑證,是用玉、金屬和竹等做成的,在上面刻上字,從中分之,各取一半,有事時則相合以為信。
[16] 刺船:撐船。
[17] 將家:攜帶著全家。就魚麥:過漁耕生活,意謂隱居鄉間。
賞析與點評
唐代宗廣德元年(七六三)癸卯年十二月,“西原蠻”攻陷道州。次年五月,元結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蠻”又攻破永州,但沒有犯道州。朝廷派來的催征官吏卻又來橫征暴斂,元結感慨百姓貧困,不愿同流合污,故賦詩明志。詩中以盛世襯亂世,以盜賊襯“時世賢”,似直而屈,婉而多諷,但樸質平實,因詩人不忍生民受苦,從仁心而發,沒有矯飾作態之處。
韋應物
人物簡介
韋應物(約七三七至約七九二),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年間為玄宗侍衛,后入太學讀書,歷任洛陽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故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任滿罷官,后居蘇州,貞元八年前后,卒于蘇州。
韋詩以山水田園詩為多,藝術風格高雅閑淡、清麗自然。諸體皆工,而以五言古體為最出色,今存《韋應物集》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十卷。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1]
兵衛森畫戟[2],宴寢凝清香[3]。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4],嘉賓復滿堂。自慚居處崇[5],未睹斯民康[6]。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7]。鮮肥屬時禁[8],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9]。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10],群彥今汪洋。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11]。
注釋
[1] 郡齋:指官署中的房舍。燕集:飲酒聚會。
[2] 森:眾多,密集。畫戟:有刻飾的古兵器。此指官署中的儀仗。
[3] 宴寢:指州刺史公余休息之室。凝清香:指所焚之香在屋里繚繞。
[4] 煩疴:即煩悶。
[5] 居處崇:地位高。
[6] 斯民:百姓。康:安樂。
[7] “理會”二句:意謂領悟事物的情理就能排遣是非,性情曠達就能不拘世俗。
[8] 鮮肥:此指葷腥之食物。時禁:古代正月、五月、九月禁止殺生,稱為時禁。此詩中宴會正當五月時禁,不能食葷,只能吃素。
[9] 金玉章:指諸文人的篇章。
[10] 吳中:蘇州的古稱,此指蘇州地區。盛文史:文史之學昌盛。
[11] “方知”二句:方才知道蘇州之所以被稱為大郡,不僅僅是因為物產賦稅收入比別的郡強,而且人文薈萃,學術昌明。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1]
凄凄去親愛[2],泛泛入煙霧。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注釋
[1] 初發:啟程。揚子:渡口名,在今江蘇江都縣南。元大:其人未詳。校書:官名,校書郎的省稱。
[2] 去:離別。親愛:指好友。
[3] 洛陽人:去洛陽之人,即韋應物自稱。
[4] 廣陵:即今江蘇揚州市。
[5] 沿:順流。洄:逆流。
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齋冷[2],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1]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唐時屬滁州。山: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的神山。
[2] 郡齋:指官署中的房舍。
[3] 白石:典出葛洪《神仙傳》:“白石先生者,中黃大人弟子也。……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間之樂。……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此借喻全椒山中道士。
長安遇馮著[1]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2]。
冥冥花正開,揚揚燕新乳[5]。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注釋
[1] 馮著:河間(今河北河間市)人,曾任洛陽尉、左補闕,與韋應物友善,多有唱酬。
[2] 灞陵:即霸陵,在今西安市東,因漢文帝陵墓而得名。
[3] “問客何為來”另本作“問客何方來”。——編者注
[4] “采山”句:隱喻馮著樵隱山林。
[5] 揚揚:形容飛翔。燕新乳:燕初哺化出生。“揚揚”另本作“飏飏”。——編者注
夕次盱眙縣[1]
落帆逗淮鎮[2],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3],聽鐘未眠客。
注釋
[1] 次:止宿。盱眙(xū yí):即今江蘇盱眙縣,唐時屬淮南道楚州。
[2] 逗:停留。淮鎮:即盱眙城,在淮河南岸。
[3] 秦關:此指長安。
東郊
吏舍跼終年[1],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清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2]。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3]。
注釋
[1] 跼(jú):拘束。
[2] “樂幽”二句:喜歡此地的清幽,卻因為公事在身,總是來去匆匆。
[3] 慕陶:追慕陶淵明之志,指歸隱田園。庶:庶幾,企望。
送楊氏女[1]
永日方戚戚[2],出行復悠悠[3]。女子今有行[4],大江溯輕舟[5]。
爾輩苦無恃[6],撫念益慈柔。幼為長所育[7],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8]。自小闕內訓[9],事姑貽我憂[10]。
賴茲托令門[11],仁恤庶無尤[12]。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13]。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14]。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15]。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16]。
注釋
[1] 此詩是送女出嫁時的叮囑訓誡。楊氏女:指嫁到楊家的女兒,為韋應物之長女。
[2] 永日:整天。戚戚:傷悲的樣子。
[3] 悠悠:形容路途遙遠。
[4] “女子”句:語本《詩經·邶風·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行,指出嫁。
[5] 溯:逆水而行。
[6] 爾輩:你們。指韋應物的孩子們。無恃:指母逝失去依靠。韋應物妻于大歷十二年(七七七)去世。
[7] “幼為”句:此句下作者自注曰:“幼女為楊氏所撫育。”
[8] 義往:指長女到了婚嫁年齡,應該出嫁。
[9] 闕內訓:指自幼喪母,缺乏閨中婦德的教誨。
[10] 事姑:侍奉婆婆。貽我憂:意謂我擔心她侍姑不周。貽,留。
[11] 令門:有名望的好人家。
[12] 仁恤:愛護、體恤。“仁”一作“任”。庶:大概可以。無尤:沒有過失。
[13] 資從:嫁妝。周:完備。
[14] 容止:指儀容、行為舉止。猷(yóu):規矩。
[15] 臨感:臨別時的傷感。難收:不能控制。
[16] 纓:系在下巴下的帽帶。
賞析與點評
這是一首送女兒遠嫁的送別詩。女兒出嫁,本是喜事,但詩人身為人父,心中終是不舍。更因妻子早逝,這個乖巧的大女兒從小就姐代母職,照顧撫育幼女,因此詩人心情更形復雜而沉重。留既不能,去又難以割舍,大江輕舟,離情依依;叮嚀訓誡,情真語摯。最后以幼女對長姐依依之情作結,言語質樸,卻深情地演繹了父女、姐妹間的天倫之情。
柳宗元
人物簡介
柳宗元(七七三至八一九),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七九三)登進士第。永貞元年(八〇五)因參與王叔文革新,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召還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四年后卒于任上。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大家,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的主將,世稱“韓柳”。他又工于詩,其詩“發纖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后人常把他與韋應物并稱為“韋柳”。今有《柳河東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詩》編其詩四卷。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1]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2]。閑持貝葉書[3],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4],妄跡世所逐[5]。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6]?
道人庭宇靜[7],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8]。
注釋
[1] 詣(yì):到。超師:法名為超的僧人。
[2] “汲井”二句:打井水漱口,拂凈塵衣,表示學佛虔誠。
[3] 貝葉書:即佛經。因古印度僧人常用貝多羅樹葉寫經,故稱。
[4] 真源:指佛家的真諦。
[5] 妄跡:虛妄之事。
[6] “遺言”二句:對佛經中的遺言,尚可參通而暗合,但不知道如何使本性修煉到精熟完滿的程度。
[7] 道人:有道之人,此指超師。
[8] “日出”二句:青松經雨露晨霧滋潤后,在陽光的照耀之下,像梳洗過一樣潤澤。膏,發油。
[9] 澹然:形容心境寧靜。離言說: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10] 悟悅:悟道之樂。
賞析與點評
柳宗元早年即受佛經熏陶,中年謫貶永州后,更是好佛。歷經政治命運的劇變,詩人的思想十分苦悶,從佛經中尋找精神寄托,以佛療傷。此詩作于詩人永州司馬任上,詩中除了抒寫晨起讀經的情形,亦闡述了詩人對佛學經義的理解,以及“悟道”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