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國學大典:文學經典(上冊)(套裝共6冊)
- 陳致 陳煒舜等
- 3138字
- 2019-01-03 23:11:26
《唐詩三百首》導讀
唐詩,是唐代文學留給后世的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它諸體完備,名家輩出,流派眾多,成就斐然。唐詩流傳至今的有五萬多首,可考詩人有兩千八百余人。
唐詩在歷代的諸多選本
在普及和流播過程中,唐詩選本難以勝數。僅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便有多種,其中多為斷代選集,如芮挺章的《國秀集》選錄天寶三載前初、盛唐的詩作,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專錄盛唐開元、天寶間的詩作,高仲武則仿殷書體例選肅宗、代宗二朝詩作,編成《中興間氣集》。這些選集的編選各有所重,如殷璠取詩論興象重風骨而無取權勢,元結的《篋中集》則多錄復古之詩人作品,姚合的《極玄集》則以王維一派詩風為重,后蜀韋的《才調集》卻偏重晚唐作品,以麗宏敞為宗。
“唐人選唐詩”選集,為唐詩發展與唐代詩人生平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到了宋代,開始出現唐代詩歌總集。宋人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收錄唐人絕句逾萬首,趙孟奎的《分門纂類唐歌詩》收詩達四萬余首。
宋元時期的唐詩選本不多,較重要者有宋代王安石之《唐百家詩選》,但此選集無明確選編標準。宋綬所編的《歲時雜詠》專取唐人歲時節日詩歌。周弼專錄唐人七絕、七律、五律三體詩,編成《唐三體詩》,并詳細分格,講說做法。金朝元好問的《唐詩鼓吹》風格宗流麗曉暢,取詩偏于中、晚唐。元代楊士弘的《唐音》則以始音、正聲、嗣響分選唐詩,有較大影響。
及至明清,唐詩選本甚眾,其中影響最大的明代選本是高的《唐詩品匯》與李攀龍的《唐詩選》。前者選詩與析論皆具識見,論詩崇尚盛唐,并區分流變,將唐詩確分為初、盛、中、晚唐四期,為學習唐詩者指出明確途徑,影響甚為深遠;后者則以初、盛唐為重,以精美流麗、聲響洪亮為宗,其選本頗為世人所重,但入清后漸遭冷落。
另有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簽》,分成十簽,分門別類地匯輯唐代詩歌。其他有影響的明代選本尚有唐汝詢的《唐詩解》、陸時雍的《唐詩鏡》等。
清初季振宜則以錢謙益的《唐詩紀事》為據,編成《唐詩》七百一十七卷。康熙年間官修之《全唐詩》,便是以季書為本、胡書為補編纂完成的。《全唐詩》不作選擇地網羅唐人詩歌,成書匆促,重出誤收、短漏訛誤之處甚多,頗受后人詬病,但其總匯唐代詩歌,使唐詩愛好者和研究者大獲沾益,并對唐詩的流傳有較大貢獻。清代選本中,具影響力者有王夫之的《唐詩評選》、王士禎的《唐賢三昧集》和《唐人萬首絕句選》。
此外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選詩推崇溫柔敦厚,錄詩一千九百余首,分體編排,流行一時,影響極大。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則選取膾炙人口、通俗曉暢之作,適應童蒙課讀之需要,流布廣泛,家弦戶誦,成為唐詩選集的經典。
蘅塘退士與《唐詩三百首》的編選
《唐詩三百首》編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原僅署名“蘅塘退士”,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經學者考證,才確知作者為孫洙。孫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字臨西,或作苓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進士,歷官直隸大城、盧龍、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任山東鄉試同考官,后改江寧府儒學教授。晚年歸里,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與善書工詩的繼室徐蘭英切磋商討,編成這部唐詩選作為家塾課本。
從清代顧光旭編《梁溪詩鈔》卷四十二、竇鎮《名儒言行錄》卷下之相關資料可知,孫洙少時家貧卻苦讀不輟,曾先后多次擔任學官之職。孫洙歷任學官,深明詩教以教化為上,其書中自序言此選集以“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祈能達到“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的目的,體現出其純學方正之意旨。
《唐詩三百首》的特點
《唐詩三百首》篇幅適中,所收作者兼顧眾家,既收到“一臠全鼎”之效,亦可達到普及之目的。據學者統計分析,其所選篇目中有二百七十首見于王士禎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有二百三十九首見諸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其余則見于高的《唐詩品匯》、唐汝詢的《唐詩解》等著名唐詩選本中。細析篇目,所取者皆為平大敦厚或怨而不怒之作,力尊豐神情韻之唐調為正宗。
其所收作者共七十七位,其中杜甫入選作品最多,其次為王維、李白、李商隱、孟浩然、韋應物,此六位詩人的作品總數便已達百首,成為選集突出的重點。其余作家上至皇帝、宰執,下到僧人、歌女,兼收反映社會各階層生活的詩人作品。同時涵蓋各種不同的詩歌題材,舉凡山水田園、詠史懷古、登山臨水、贈別懷遠、邊塞出征、思婦宮怨等等,兼而有之,膾炙人口之作略無遺漏。如王之渙存詩只有六首,便選進兩首;金昌緒僅存一首,亦選入。《唐詩三百首》選詩還兼重實用,那些奉和應制、勸慰落第罷官之作也都在集中,以合科舉取士之用。
編者在擇選具有代表性詩人作品的同時,不僅選取他們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使全書作品成為最優之選,還擇取多種詩歌體裁,以表現其不同風貌。如杜甫選詩中,他最擅長的律詩有二十多首,同時也選有古體詩與絕句。李白的選詩中,最能表現其個性和風格的古體詩、樂府詩合計十幾首,但絕句與律詩亦不曾或缺。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初旨乃欲取代“工拙莫變”的千家詩,成為童蒙讀本,并期待讀者能貫徹終身,直至“白首亦莫能廢”。因此編者承舊創新地確立了自己的編排體例,以避免進入《千家詩》只選五七律絕、輕情志逐聲對的歧途。
全書涵括唐代詩歌的全部體裁,并按詩體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大類,同時單列樂府詩于每類之后。這種先古體后律體、絕句的詩體安排,除呈現出唐詩發展歷程之外,亦秉承自唐以來學詩從古體著手,先培植底氣,以情志為本,再入律體調聲逐對技巧的學詩傳統,以達到“聲律風骨兼備”的境界。單列樂府詩于每類之后,一方面便于吟誦、利于學習詩歌,同時也表現唐詩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以及律詩由樂府發展而來的演進軌跡。
《唐詩三百首》滿足了童蒙詩集方正、易誦、易讀、易解的需要,并顧及詩歌體裁、題材的完備,其思想內容涉及豐富的時代社會生活與思想情感。雖在選目上仍有畸重畸輕、顧此失彼的缺點,許多知名作者的代表詩作未被收錄,也缺乏反映社會矛盾、民生疾苦的詩作,但在歷代的唐詩選集中,仍不失為一部最具影響力、生命力,雅俗共賞的選本,編定之初便已“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見光緒十一年仲夏月中浣四藤吟社主人《唐詩三百首序》),迄今歷經二百余年,尚能光景常新,繼續發揮中國古代詩歌啟蒙與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本書的主要貢獻
《唐詩三百首》自編成以來,其批評本極多,屢刻每有增補,有三百一十三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二十一首等不同版本,其中,以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為最早,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注》于作家小傳和名物典故均有詮解,影響最大。此次整理評注是以“中華經典藏書”(其底本為陳婉俊補注本的光緒間日本四藤吟社刊本)為底本,參以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以及諸家別集。我們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整理文本,校正部分誤字。對于詩人的小傳,力求簡明、全面地介紹其生平、詩作風格和作品結集情況。
二、重新,力求簡明淺顯,不作過多的征引、考證,同時校改底本某些注錯之處,補充一些必要的。如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根據考證,張丞相應指“張說”而非“張九齡”;韋莊《章臺夜思》中章臺之地點,為楚靈王行宮章華臺,故址在今湖北,陜西長安為非。
三、對作品作賞析與點評,著力在歷代蜂起的大批注本之外,找出貼近時代的新意,這是一個較為新穎的嘗試。在短小的篇幅中,希望能以簡潔、優美的文字,引領讀者與我們一起進入詩歌的氛圍,深入理解詩意,一同欣賞和借鑒唐詩的藝術技巧,并發現唐代詩歌的當代意義。
這是一件嘉惠學林、澤被大眾的好事,值得我們努力。蒙出版方的熱情邀約與幫助,我們不揣淺陋,大膽地進行了整理與評注的工作。囿于學識不足與時間所限,必然還存在諸多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讀者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