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尋西山隱者不遇
- 中信國學大典·唐詩三百首
- 饒宗頤主編 康震 陳伯如注
- 608字
- 2018-03-13 14:51:04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扣關無僮仆[2],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3],應是釣秋水[4]。差池不相見[5],黽勉空仰止[6]。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7]。
[1]茅茨(cí):草屋。
[2]扣關:同“叩關”,敲門。
[3]巾柴車:指乘柴車出游。巾,作動詞,蓋上了帷幔。柴車,構造簡陋的車子,指隱士用的車。
[4]釣秋水:在秋水中垂釣。《莊子·秋水》載莊子釣于濮水,不接受楚國官職事,后指隱居。
[5]差(cī)池:原為參差不齊,此指此來彼往,交叉而過不能相見之意。
[6]黽勉(mǐn miǎn):原為努力、勉力之意,此指殷切。仰止:敬慕、仰望。止,語助詞。“黽勉”另本作“黽俛”。——編者注
[7]之子:此人。指西山隱者。
賞析與點評
詩人攀山訪友不遇,但并未敗興而歸,其中雖曾有失之交臂、空自仰止的惆悵,但在與自然對話中,詩人證悟了純任自然的玄理,最后“興盡方下山”,“下山”與“直上”前后照應成章法。全詩散淡素樸,有“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魏晉名士風趣。
綦毋潛
人物簡介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南康市)人。開元十四年(七二六)進士及第,曾任右拾遺,終著作郎。天寶末年歸隱。綦毋潛與張九齡、孟浩然、儲光羲、高適、盧象等友善,與李頎、王維唱和詩尤多。唐殷璠評他的詩“屹峭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河岳英靈集》)。《全唐詩》收其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