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理念二:理性——拒絕投機,堅持獨立思考(1)
- 跟巴菲特學投資理念:巴菲特最有價值的8條投資法則
- 崔智東編著
- 4854字
- 2018-04-10 10:23:42
第一節 不做沒有理性的投資
巴菲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由于投資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其投資決策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大量認知和行為的偏差,通俗地講,就是智力正常、教育良好的聰明人卻經常做傻事。”
每一個投資者進入市場所追求的無非都是利潤,而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都要面對規避風險。這時,投資者除了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運氣之外,還要時刻保持理性的頭腦。每個投資者的心理都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性格、地域歸屬感、行業歸屬感、個人情感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投資者想要保持理性是非常困難的,于是便會退而放低對自己的要求,以至最終產生了很多的不理性行為。
我國前兩年的股市震蕩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據事后估算,當時股市中約有70%以上的投資者都是沒有經歷過“熊市”考驗的新人,這些人連基本的公司財務狀況都不了解,連年度報表都看不懂,完全就是在跟風炒作,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理性,最后被套牢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曾經給出過有關于成功的投資者的定義:“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個性穩定的人,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資者具有數學、財務、會計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好自己的情緒,仍難以從投資行動中獲益。”
曾經有一家專業機構統計過投資者的非理性表現,他們將這些表現一一羅列,其中重點有以下幾項:
首先,過度自信。在投資領域,造成非理性行為的第一大因素無疑就是投資者的剛愎自用。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度自信,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而低估了運氣和外部環境在其中的作用。
過度自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學基礎,證券市場巨大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者無法做出適當的權衡,非常容易出現行為認知偏差,過度自信就是這種偏差的一種表現。最典型的過度自信的投資行為就是過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從而對投資者的財富造成損失。
其次,從眾心理。在不懂投資的人群中,擁有從眾心理的人占了很大的比重。因為人總有一種潛意識,認為人多的地方總是安全的,這也就造成了投資“小白”在不知所措時的第一選擇往往是跟著大家走。此時,他們往往趨向于忽略自己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選擇跟從市場中的大多數人。但這些人卻沒有想過,如果從眾能夠賺錢的話,那豈不是市場上每一個人都能夠發財了嗎?
第三,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最近的公司信息賦予過多的權重,而忽視了對長期趨勢更具代表意義的歷史信息,導致對近期趨勢的推斷過度偏離長期平均值。最后,投資者經常在各種消息的影響下過度悲觀或樂觀,導致證券價格過度漲跌。
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低估了最近獲得信息,處于保守狀態,對某些信息反應冷淡,甚至沒什么反應。本來屬于“大”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在消息公布時,卻得不到市場的回應,或是市場反應微弱。
第四,對損失的心理逃避。心理學研究表明,壞的情緒比好的情緒更具有影響力和持久性,在投資中也是如此。研究發現,同等數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等數量的盈利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導致投資者放棄一項資產的厭惡程度大于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這就使投資者更愿意維持現狀。同時,投資者也會因此而過于強調短期的投資虧損,而不愿長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穩定的債券,這樣也就錯過了長期的巨大盈利機會。
第五,選擇性偏差。選擇性偏差是指這樣一種認知傾向:人們喜歡把事物分為典型的幾個類別,然后,在對事件進行概率估計時,過分強調這種典型類別的重要性,而不顧有關其他潛在可能性的證據。選擇性偏差勢必使人們傾向于在實際上是隨機的數據序列中洞察到某種模式,從而造成系統性的預測偏差。大多數投資人堅信“好公司”就是“好股票”,這就是一種選擇性偏差,這種偏差的產生是由于投資者誤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其實,好公司的股票價格過高時就成了“壞股票”,壞公司的股票價格過低時也就成了“好股票”。
當然,在現實的投資市場上,導致非理性行為的原因絕非只有這幾項,這些原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人群中擴散,就形成了整個市場的非理性。因此,如何去除投資當中的非理性行為,就成為了投資者是賠錢還是賺錢的關鍵。那么投資者又該采取什么辦法避免非理性投資行為的發生呢?
首先,投資者應該對所要投資的領域做深入的了解,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運氣。實踐這些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相關知識,懂的知識越多,受內心不理智行為的影響就越小。因此,熟悉了解相關的投資領域是很必要的。參加投資培訓課、閱讀投資的書籍、和一些成功的投資者聊一聊經驗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細心地觀察,也許會發現,很多成功的投資者其出手的領域其實只限于很小的范圍,這就是源自于他們對這些領域的熟悉。
其次,投資者要慎重決定、大膽執行。投資不同于投機,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訂立一個長期的投資目標是非常必要的。在訂立目標的過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多思考、多求證,而且目標確定下來,就要大膽實施,除非發生重大的問題,一般是不需要對目標進行修改的。而很多初入市場的投資者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在出手的時候很痛快,持有的時候卻猶猶豫豫,最后“小傷變大病”,讓鈍刀子把本錢給割光了。
第三,注意搜集與個人意見相悖的資料。獨立思考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出現思維盲點,很多低級的錯誤也會被忽視,因此理性的投資者是會合理看待反對意見的。經常思考一些反對意見,并與持反對觀點的人進行討論,這樣才能讓投資者考慮盡量周全。
多元市場分析是時下很流行的一種投資分析思路,它通過對股市、債市、期貨、外匯等多個市場走勢互動關系的分析,更準確地把握特定市場的走勢。更重要的是,也許能夠因此看到其他市場反映出的迥異的現狀,比如當自己認為經濟正在復蘇,股市將受惠于此而繼續上漲時,卻發現更能反映市場對于經濟復蘇預期的中長期債券收益率卻在掉頭向下,這時候就該反思此前的經濟復蘇預期是否正確,從而避免盲目的自以為是。
第四,長線投資,不要只盯著眼前利益。市場的短期變動是很有欺騙性的,如果投資者只盯著眼前的形勢看,就很容易忽視全局的發展。而且,眼光太窄還容易被市場的整體動向所影響。要知道,在投資市場上,從眾心理也是主要的非理性行為之一。因此,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在制定了一個長遠的投資目標以后,就不應再過多關注眼前的小狀況了。
第五,投資者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當投資處于決策的關鍵時刻時,不妨先冷靜下來整理一下個人的情緒,把頭腦中的干擾因素全都排除出去,無論是令人高興的,還是讓人沮喪的,因為只有冷靜無雜念的頭腦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想要在市場上無往不利,投資者首先要認清自己的才能,充實自己對于投資市場的了解,加深對于投資產品的認識,千萬不要去做非理性的投資。巴菲特指出:“一個投資者必須既具備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時又具備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同在市場中肆虐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絕開來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與市場情緒保持隔絕的努力中,我發現將格雷厄姆先生的故事牢記在心非常有用。”
第二節 保持冷靜,市場過熱時頭腦不熱
2007年10月24日,“股神”巴菲特造訪中國大連,現身他參與投資的IMC國際金屬切削(大連)有限公司的開業儀式。儀式過后,他接受了一些媒體的采訪,在面對其清倉中石油股票后的關于中國股市的問題時,巴菲特表現得很謹慎。他對中國當時的股票熱表現得興趣索然,并沒有太多的向往,反而告誡投資者們盡量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主宰,在過熱的市場面前要保持冷靜,認清股市的真實價值在哪兒,并仔細評估自己的投資。
除了當初購進中石油的股票之外,巴菲特并不十分熱衷于中國的股市,他稱自己對中國的投資市場并不了解,因此忌諱盲目投資的他暫時還不會在中國股市上有所作為。但同時巴菲特又表示,他最近也會時常留意中國投資市場的動態,他說:“中國股市表現非常強勁,當有越來越多的人醉心炒股,他們應注意的是用什么價錢去購買,而不應興奮過度,因為不同國家的股市總有一天會走到極端,就像美國高科技熱潮。我比較謹慎,當很多人對股市趨之若鶩,甚至報章頭版都刊載股市消息時,就是該冷靜時候了。”
果然,“股神”的預言一語成讖,在經歷了兩年的暴漲之后,2008年,中國股市崩盤了。
巴菲特在2007年說出上面那段話的時候,還有人在笑他傻,罵他不了解中國國情,但到了2008年,這些人就再也笑不出來、罵不出來了。曾經的上海A股在兩年內上升了5倍,面對如此高通脹和形勢一片大好的股票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把錢放進股市,寄望賺取更高的回報。但事后證明,這過熱的市場不過只是一片泡沫,狂風一來,一切就都化為烏有。
我國的投資市場化起步較晚,僅有區區20年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建立起如此龐大的一套市場體系,我們在自豪和驕傲的同時,也應該為因倉促而造成的一些市場隱患擔憂。股市歷來就是個變幻莫測的地方,再加上建立時間短、經驗不足等原因,導致我國的股市非常不穩定。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大牛市到90年代末的突然崩潰,從2001~2006年股市的持續疲軟到2007年的大牛市,還有2008年黃金十年論泡沫的破滅、股災的到來,都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
我國投資市場有許多的不完善之處,這就客觀上為一些人創造市場狂熱氣氛提供了機會。且就投資本身而言,它對于我們很多的國民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很多的投資者在進入市場之前并沒有得到過良好的投資教育,再加上人天生的私欲,也可能會造成短時間內投資市場火熱的局面。
對于我國投資市場產生火熱景象的原因,有些媒體分析得相當透徹:
其一,我國的投資市場本來就是一個政治博弈的市場。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在與投資市場直接聯系的金融等方面的市場化進行得并不是十分徹底,這些領域受政策的導向影響非常嚴重,這也就導致投資市場成為了政治博弈的舞臺。很多時候,中國的投資局面講的不是資金動向,而是對政策的理解能力,這也就給很多人進行市場投機、拉高市場行情以牟取暴利留下了空子。
其二,我國的投資市場起步較晚,投資形式并沒有達到西方那樣多元化的程度,我國的投資者大部分都還集中在比較原始的現代化投資領域——股市當中。投資股市就是投資上市公司,但要知道,我國的上市公司自身還存在很多缺陷,如管理層的道德風險難測、信息公布不透明等,再加上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才剛剛起步,很多細節方面還不能做到最好,這也就進一步增加了我國股市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
第三,我國的投資市場上多年來產生的賭博風氣根深蒂固,說得直接一點,有些投資者與其說是在投資不如說是在投機。這些人做著發財的美夢,揣著錢進入投資市場妄圖一夜暴富,他們頻繁地炒作、換手、打探和傳播所謂的“內幕消息”,這在無形之中也給市場造成了虛假繁榮的景象。這就好似一家店鋪本來很少人光顧,但老板從外邊雇傭了幾個“托兒”回來,頻繁地進出,這樣也會給人造成顧客盈門的錯覺。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原因,市場的火熱局面一旦形成就很容易給人帶來錯覺,讓人感覺投資市場是一個聚寶盆,只要把錢放進去就能加倍的拿回來。于是,信心、貪欲和市場假象產生惡性循環,使股市這個雪球越滾越大,但太陽總歸有出來的那一天,假象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到時吃虧的就是那些為市場的狂熱氣氛所感染、盲目投資的人。
“我喜歡人棄我取,很高興當年能發掘出中石油,現在要物色這類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要比數年前困難,中國的股市太熱了。”巴菲特惋惜地說。他同時又告誡投資者,不要因錯過狂熱的升浪而遺憾,要知道,在這些狂熱的浪潮背后,很可能就是一條吃人不吐骨頭的大白鯊。巴菲特說:“買股票不是追逐潮流,最好是先保持冷靜,看到市場過熱的第一個做法就應該是先把自己弄冷。”但他也明白,多數人是不喜歡聽他這些意見的。
但是忠言逆耳啊!很多我們不愿意聽到的預言往往都成為了現實。因此,在面對這些“不中聽”的話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先判斷一下他說的對不對,仔細思量一下是否真的該依照這逆耳的忠告去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