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念一:安全——把風險降到最低,要賺錢而不要賠錢(3)
- 跟巴菲特學投資理念:巴菲特最有價值的8條投資法則
- 崔智東編著
- 4490字
- 2018-04-10 10:23:42
但要知道,破產不只關系著他個人,他背后還連接著許多親朋好友呢!這些人把錢拿給劉某本想和他一起嘗一嘗股市的甜頭,如今卻賠得血本無歸。于是,那些被連累的人私下約定好,整天去劉某家理論。2010年9月,忍受不了別人的質問和壓力的劉某從自家陽臺上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巴菲特曾經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投資中,就算再令人心動的數字,如果將他乘上一個零,那結果也還會是零,而你用別人的錢來投資,無疑就增加了零出現的幾率。”結合這句話再看一看上面的例子,我們感慨良多。不懂得謹慎投資,為了攫取暴利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又何止劉某一個啊!
2004年德隆集團的破產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訓。德隆集團1986年創建于新疆烏魯木齊,2000年年初,集團在上海注冊了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金達5億元人民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德隆集團逐漸形成了以傳統產業的區域市場、全球市場為目標的重組和整合能力。
德隆在十年間涉足的領域涵蓋了制造業、流通業、服務業、金融業和旅游業等十幾個行業,公司擁有新疆屯河集團有限責公司、湘火炬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合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三個全資公司,另外還參股了20余家公司。2002年,這些公司實現了銷售收入40億元、上繳利稅4.5億元的輝煌戰績,德隆國際的總資產也超過了200億元。
然而,德隆在實施并購的過程中,大筆舉借外債,最終導致了資金鏈瞬間斷裂,把自己帶入了沉重的財務危機,并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同樣,作為中國最強的幾大券商之一的南方證券,也是由于冒險挪用客戶的巨額保證金放入股市中豪賭,結果走上了破產清算的道路。
由此可見,借債投資真可謂是一條不歸路!連德隆這樣強大的莊家、南方這樣強大的券商都會因借錢投資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那我們這些想要通過借錢融資來投資的人,就一定要冷靜地想清楚了。
巴菲特總是無數次對投資者強調,投資市場變化無常,因此也就存在著非常大的風險,而每一個投資者應對這種巨大風險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用自己的錢來投資,有時也會因為投資失敗或者暫時的危機而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說借錢投資了。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投資的資本越多越好,而借錢是融資的最好手段,那為什么聰明絕頂的“股神”卻不這樣做呢?巴菲特在2005年度的伯克希爾公司年度報告即致股東的信中曾作出這樣的解釋:“我們對于伯克希爾為了并購或經營的目的而發生任何大量的債務根本不感興趣。當然,根據傳統的商業智慧我們在財務上顯得太過于保守,也許我們在資產負債表中加入適當的財務杠桿能夠安全地增加盈利,但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將其很大一部分資本凈值投資到伯克希爾股票之上(應該強調的是,其中包括我們大部分董事會成員和主要經理人),公司的一個重大災難就會成為這些投資者們個人的一個重大災難。不僅如此,對于那些我們已經向其收取了15年甚至更多年份保費的人們會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對于我們的這些股東以及其他客戶,我們已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情況他們的投資都會絕對安全:金融恐慌、股市關閉(1914年拖延很長時間的股市關閉),甚至是美國遭受核武器、化學或生物武器襲擊。”
巴菲特的話應該讓某些人清醒了吧!在投資領域,保守永遠不會沒有市場,投資和投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有把握、有計劃的資本投入就是投資,而利用別人的錢來“賭博”的行為就無異于投機了。
在保守這方面,就連做事風格迥異于巴菲特的彼得·林奇也和他看法一致。林奇曾說過:“就算是用你自己的錢去炒股,也要嚴格控制額度。”林奇甚至舉出了具體的做法:在你買股票之前,首先重新檢查一下家里的財政預算情況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例如,如果你在兩三年之內要為孩子支付大學學費或者要結婚買房,那么就不要把這筆錢用來投資股票,即使是購買最穩健的藍籌股也太過于危險而不應考慮。因為未來兩三年內股票的價格是漲還是跌,對于這個問題預測的準確性可能就會和你擲硬幣猜正反面差不多。如果藍籌股也會在3年甚至5年的時間里一直下跌或者一動也不動,那么你的一切人生計劃可能都會泡湯。
林奇的建議不只對那些初入市場的菜鳥投資者有教育意義,對有些自認為是“老手”、“大神”的人也是一個警醒。我們看到市場不景氣的狀況正在慢慢地消退,投資領域還會出現重新繁榮的那一天,當再次面對讓人喜悅的牛市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始終記得巴菲特的這句話:“千萬不要借錢炒股。”
第六節 如果不了解,就不投資
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有1000只股票,對999只我都不知道,我只選那只我了解的。”“股神”是如此,作為普通投資者的我們就更應該效仿,但現實卻并非如此。
我國號稱有七千萬股民,這些股民當中有多少是對自己投資的行業、企業有過了解的呢?答案說出來讓人瞠目結舌:不到千分之一。這也就是說,我國的大多數股民還處在盲目投資的階段,而且有些人非但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對象,甚至連股票的運作過程也不了解,他們只知道把錢放在那里,然后做著發財的美夢。
有一家證券公司的經理人曾經介紹說:2006年、2007年新入市的股民非常多,這些人大多是看到別人炒股掙了錢,也想來分一杯羹,其行為多具盲目性。他們連最基本的投資常識都沒有,在炒股炒基的時候盲目跟風,結果大部分都虧得血本無歸。就拿中石油剛上市的時候為例,當時的價格為48元,很多投資者紛紛傾囊排隊購買,但這只股票一到手就開始跌,現在它已經跌到每股10塊多了,很多人都被牢牢地套在上面,這就是盲目跟風的結果。
有一位散戶股民,從2007年開始炒股,當時也是看到身邊的同事有人靠股票發財,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進入股市。在開始的幾個月還賺了一些錢,但到10月15日滬指突破6000點為止,他的成績就跟著大盤一路下跌。到2008年3月,他已經賠光了全部的積蓄,還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事后有人問他,這些錢都虧在哪兒了,他卻總是用一句“運氣不好”來應付;而當有人問他是否了解投資的那些公司時,他連公司地址、企業法人是誰都答不出來,更不明白什么叫企業財務報表、企業年報。
這位投資者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風型。這類人從沒有想過要自己思考和分析,到最后就只能扮演為別人頂缸的角色,被牢牢地套在股市里。現在“投資”這個詞在中國已經越來越流行,有些人簡單地把價值投資等同于出錢收錢,但這違背了投資的具體含義。對此巴菲特的見解是:“投資的精髓是不管你是看公司還是看股票,都要看企業的本身,看這個公司將來5年、10年的發展,看你對公司的業務了解多少,看你是否喜歡并且信任管理層,如果股票價格合適你就可以持有。”
巴菲特投資遵循他提出的能力圈原則(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不熟不買,不懂不做),也就是知己知彼。正是因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夠多次成功地在股市震蕩到來之前做到全身而退。巴菲特曾這樣總結自己有選擇地尋找某種行業領域的企業的經驗:“我們的重點在于試圖尋找到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未來10年、15年,或者20年后的經營情況是可以預測的企業。”
巴菲特進一步指出:“研究我們過去對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資時,你會看到我們偏愛那些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和產業。我們這樣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于它們我們做了足夠的了解,在進行兩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種投資時,我們尋找那些我們相信在從現在開始的10年或20年的時間里實際上肯定擁有巨大競爭力的企業。至于那些迅速轉變的產業環境,它確實可能會為我們提供巨大的成功機會,但是因為不了解,就被排除在我們尋找的確定性之外了。”
巴菲特認為,對于投資來說,關鍵不是確定某個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或者這個產業將會增長多少,而是能夠深入了解它。因此他傾向于選擇那些有持續性優勢的企業,因為一旦對這些企業做出了了解,就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運用經驗;而對于那些發展迅速、有時替換比較快的行業,因為無法對它們做出時時的了解,所以對于投資者而言,它們的風險是非常大的。“這也就是說,在一塊總是動蕩不安的經濟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的。”
巴菲特對于高科技產業的規避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巴菲特曾說他對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當1998年股市正處于對高科技尤其是網絡公司股票的狂熱追捧中時,在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他也被問及是否會考慮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投資于科技公司。對此巴菲特的回答很簡單:“不!”他進一步解釋說:“這也許很不幸,但這就是答案。我要說我確實很崇拜安迪·格魯夫和比爾·蓋茨,我也希望能通過投資于他們將這種崇拜轉化為行動。但當涉及微軟和英特爾股票時,我不知道10年后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我不想玩這種別人擁有優勢的游戲。我可以用所有的時間思考下一年的科技發展,但不會成為分析這類企業的專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專家都輪不上我。許多人都會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避開科技企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難預測這些變化很快的高技術領域或新興行業的未來發展。
巴菲特說:“有許多產業,查理(查理·芒格,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或是我可能都無法確定這些公司的業務到底是‘寵物石頭’(美國商人加里·達爾的一個創意,流行時間非常短)還是‘芭比娃娃’(暢銷最久的玩具)。甚至即使我們花了許多年時間努力研究這些產業之后,我們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時是由于我們本身智力和學識上的缺陷,阻礙了我們對事情的了解;有時則因為是產業的特性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礙。例如,對于一家隨時都必須應對快速技術變遷的公司來說,根本就無法判斷其長期經濟前景。
“在30年前,我們能預見到現在電視機制造產業或電腦產業的變化嗎?當然不能,就算是大部分熱衷于進入這些產業的投資人和企業經理人也不能。那么為什么查理和我非得認為我們能夠預測其他快速變遷產業的發展前景呢?我們寧愿專注于那些容易預測的產業。在快速變化的產業中預測一個企業的長期經濟前景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能力圈邊界。
“如果其他人聲稱擁有預測高科技產業中的公司經濟前景的技巧,我們既不會嫉妒也不會模仿他們。相反,我們只會固守于我們所能理解的行業。如果我們偏離這些行業,我們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決不會是因為我們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運的是,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伯克希爾公司總有機會在我們已經畫出的能力圈內做得很好。
“我可以理性地預測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現金流量,但是誰能夠準確預測10大網絡公司未來25年里的現金流量呢?如果你說你不能準確預測,你就不可能知道這些網絡公司的價值,那么你就是在瞎猜而不是在投資。對于網絡企業,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對于不了解的行業,我們不會隨便投資。顯然,許多在高技術領域或新興行業的公司,按百分比計算的成長性會比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要發展得快得多。但是,我寧愿得到一個可以確定會實現的好結果,也不愿意追求一個只是有可能會實現的偉大結果。”
看完巴菲特的這段話,我們應該明白這位“股神”很少失敗的一項秘訣了——對不熟悉、不了解的領域不輕易投資,這可以讓我們規避很多因盲目和誤解產生的風險。因此,這句話不僅應該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時的行為準則,更應該成為我們平時對待人生的一種負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