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理念一:安全——把風險降到最低,要賺錢而不要賠錢(2)
- 跟巴菲特學投資理念:巴菲特最有價值的8條投資法則
- 崔智東編著
- 4943字
- 2018-04-10 10:23:42
“在投資美國航空時,本人在想我真是抓對了時機,我幾乎是在航空業爆發嚴重的問題之前,跳進了這個產業(沒有人強迫我,如同在網球場上,我把它形容成非受迫性失誤)。美國航空問題的發生,起因于產業本身的狀況與對Piedmont購并后所產生的后遺癥,這點我早該預料到,因為幾乎所有的航空業購并案最后的結果都是一團混亂。
“不久之后,卡羅迪與索霍費爾德解決了第二個難題,美國航空現在的服務受到好評,不過整個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自從我們開始投資之后,航空業的狀況便急劇惡化,再加上某些業者自殺性的殺價競爭,最終導致所有的航空業者都要面臨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銷售制式化商品的產業之中,你很難比最笨的競爭對手聰明到哪里去。
“不過,航空業在未來幾年內,除非全面地崩潰,否則我們在美國航空的投資應該能夠確保安全無虞。卡羅迪與瑟斯很果決地在營運上做了一些重大的改變來解決目前營運所面臨的問題,雖然如此,我們現在的投資情況比起當初還是差了一點。”
上面是巴菲特在年報中的一段話。其中提到,美航公司其實已經針對并購后遺癥做出了最好的解決,但前者也就是“產業本身的狀況”還是讓巴菲特失誤了。這里所說的“產業本身的狀況”就是指美國航空公司的成本結構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管制時代,公司的運營成本非常高,而這些運營成本最終是要轉嫁到投資者,也就是他自己的頭上。而另一方面,美航公司的營業收入卻因為整體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而大幅度縮水。其實,營業收入下滑是整個航空產業的問題,美國航空公司無法獨善其身。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降低運營成本,那么災難也就無法避免了,無論該公司以前有過多么輝煌的歷史,擁有多么出色的CEO。
巴菲特承認,他非常喜歡并且崇拜美國航空公司CEO卡羅迪。但由于自己對美國航空業的分析研究過于膚淺,沒有充分看清這項投資所要注入的成本,并且又過分相信該公司的盈利能力,結果使自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巴菲特畢竟是巴菲特,即使出現了這樣的原則性失誤,但從總體上看,伯克希爾公司從1989年到1996年年間,還是從美航公司身上陸續得到了2.4億美元的股息合計,與3.58億美元的初始投資相比,已經是旱澇保收了。
事后,巴菲特不無調侃地引用維京亞特蘭大航空公司老板理查德·布蘭森的話說:“有人問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其實這非常簡單。首先是你要成為一個億萬富翁,然后去買一家航空公司。由于航空公司不斷虧損,所以最終你的資本也會慢慢變少,最后你就可以變成百萬富翁了!”
因為投資對象的經營成本同樣會給投資者增加成本,從而帶來更大的風險,所以從此以后,巴菲特尤其喜歡投資那些經營成本低的股票。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看中這樣的投資對象具有更寬的“經濟護城河”。
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巴菲特那樣的氣魄和運氣,但可以學習他的投資手段,為自己也找一條安全的“經濟護城河”。而最簡便的“經濟護城河”就是避免過高的投資成本。
刨除美航公司的“敗筆”不談,巴菲特在投資上的成績還是世間罕見的,這源自于他為自己訂立了很好的投資原則并堅持遵守。這其中就包括“要把資金集中投向于那些低成本企業的股票,而不一定是這個行業的領頭羊”。巴菲特認為,很多人不喜歡投資那些低成本企業的做法是錯誤的。在他看來,低成本的企業有很大的獲利空間,它們將來總有翻身的一天——當市場交易越來越透明、價格信息越來越開放、消費者越來越精明時,它們的好日子也就到來了。因此,這些低成本的企業雄霸市場只是時間問題,投資這樣的企業,是不會吃虧的。
巴菲特對全球第一大連鎖超市沃爾瑪的投資遵循的就是這一原則。巴菲特為什么投資沃爾瑪公司呢?就是因為它的操作成本最低,只有銷售額的15%。同樣在美國,最大的電器連鎖公司的這一比例為25%,最大的家具連鎖公司的這一比例為40%。沃爾瑪遠低于市場水平的操作成本,也就給投資者帶來了低于他人的投資成本。
不只投資如此,在經營自己的企業時,巴菲特也是如此。在美國家具行業,成本最低的就是巴菲特主要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NFM公司,這家公司的操作成本只占銷售價格的15%。
高成本的投資往往能夠帶來高收益和轟動效應,但同樣,如果對投資管理不善,或者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因素,那么高成本也往往會招致不可挽回的災難性后果。因此,在選擇高成本的投資產品時一定要充分做好“功課”,仔細斟酌,慎之又慎。而相對的,低成本的投資產品則顯得更加理性。俗話說“船輕好調頭”,低成本的投資風險比較低,一旦出現問題,補救措施也比較多。因此選擇投資成本低的產品,是避開投資誤區的一條捷徑。
第四節 賺多少先看賠多少
投資市場風云詭譎,我們看到很多人一夜暴富,也看到很多人傾家蕩產、身敗名裂。對于一夜暴富,我們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對于傾家蕩產、身敗名裂,我們也是要盡力避免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因投資失敗而導致人生悲劇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投資之前先做好賠錢的心理準備,要賺先想賠。
我們知道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為“股神”,是因為他獨到的眼光,能夠精準地從魚龍混雜的投資市場中挖掘出那些具有持續增長潛力的股票。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所選擇的企業都是有著長期競爭力、發展前景好、投資價值也很高的企業。但是我們很多人卻忽略了巴菲特的另一面,就是他謹慎的一面。要知道,巴菲特即便是看中了某只股票,也不會急于出手。在投資之前他還得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安全演算,即將這筆投資可能出現的虧損計算出來,然后再判斷這只股票是否有投資的價值。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受風險沖擊的程度,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巴菲特投資的穩定性。
對吉列公司的收購,可以說是巴菲特投資歷史上值得特別書寫的一筆。在收購吉列公司的那段時間里,巴菲特表現得非常激動。據他事后回憶,在那段時間里,他幾乎每晚都無法踏實入睡,腦海里總是一片剃須刀的海洋。
巴菲特曾經反復計算吉列公司在歐洲、非洲、中東、太平洋地區等各個市場上主營產品的銷售情況,有時甚至會細致到連吉列公司在海外的32個分公司的不同營業額也計算出來,他做到了對吉列的每個地方的賠賺都心里有數。巴菲特曾說:“我喜歡投資,所以我喜歡計算。我在計算我能賺取多少利潤之前,都會首先計算自己能夠承受多少損失。”
巴菲特在采訪中曾多次提到,對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的投資,是他運算最復雜的一次。在他將資金投入到GEICO之后不久,該公司就開始出現巨額虧損。巴菲特第一次投資的4500萬美元就像是掉進太平洋里面的一根針一樣,未掀起絲毫波瀾,GEICO股價竟然一路跌至了每股2美元。當時他曾多次就是否還要繼續投資這家公司反復質問自己,最終,還是投資之前精確的虧損預算幫助了他。他通過反復思考當初做的“功課”和周密的運算,得出了虧損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的結論,并認定GEICO還有出現轉機的可能。
在那段艱難的時間里,巴菲特總是不斷接到GELCO公司持續虧損的報告。但是,他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他多次毫不猶豫地向GEICO注入資本,先后投資達到1億多美元,終于把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扭轉過來,讓投資扭虧為盈。
在風波結束之后,巴菲特曾反復地對伯克希爾公司的管理人員講,投資行為不是純粹的投機取巧,也絕不是靠拿一點小成本就能夠賺到大錢。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沒有任何風險就會獲利的事情,那恐怕只有繼承財產了。巴菲特曾經形象地說:“就是你發現地上有一捆鈔票,在低頭撿它之前,你也要考慮一下背后是否有更大的風險!”
投資市場的不可預知因素有很多,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要做好應對失敗的心理準備。所以,“在確定投資之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賺多少而是賠多少”這句話永遠是投資行業的至理名言。因為只有做好應對虧損的心理準備,有了賠的意識,才能在事情出現變故之前保持冷靜,從而迅速做出正確的決策,對問題進行補救,挽救投資,扭轉敗局。
有人曾根據投資者的心理動態,把投資者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人是莽夫。他們沒有任何風險意識,無知者無畏。很多投資者根本就不懂投資技巧,看到別人賺錢就跟著沖進市場,亂投亂選。這類人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會賺一點錢,但是運氣終究敵不過可怕的現實。2009年,很多人聽說股市好賺錢便一窩蜂地涌入,什么抓乒乓球選股、飛鏢選股都出來了,結果頂了人家的缸,資金被牢牢地套住,賠了個血本無歸。
第二類人是冒險家。他們明知道投資有很大的風險,但為了博取風險后面的高額利潤甘愿冒險。這些人在股票投資中明知一只股票被過分高估了,但總是抱著一種僥幸心理,想著自己高價買入,后面還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他們其實是在博傻,博的是后面會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價格繼續買入這只股票,這叫膽大無畏。說得再明白一點,這些人其實不是在投資,而是在賭博,拿自己本金的安全來賭博。可能會有一兩次賭中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虧損收場。
第三類人是十分謹慎的投資者。這些人在投資時,只會選擇非常安全的投資產品下手,在看到某種投資產品的內在股價低于其市場價值,自己的成本有非常安全的保障的時候,才會選擇出手,否則就一直采取觀望的態度,一動不動。這類人在進入投資市場時,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但也很難有高額的盈利。
第四類人則是真正的投資者。他們不僅會看到投資市場上所能帶來的利潤,也會兼顧風險。在投資之前,他們會做好調查,為自己拉上一張結實的安全網,然后再準備一條后路,一旦出現變故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全身而退。這類人能正視投資可能帶來的損失,因此一旦出現損失,他們也有辦法去應對。
巴菲特無疑就屬于第四類投資者。他會在投資之前做好充分的考察,對可能出現的損失做到了如指掌,從而把損失所能帶來的傷害降至最低,這樣也就保證了自己的“絕對”安全。
總之,在夢想著靠投資產品一夜暴富之前,首先要預料到它同樣可以讓你傾家蕩產。先計算出可能的損失,再計算要得到的收益,始終以合乎自己承受能力的預算價格作理性的投資選擇,這樣才能保障投資的成功率。投資市場上的“求生得死,求死得生”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節 保守行事,絕不借債炒股
在投資領域,我們普通人對那些以小博大、少賠多賺的人總是敬佩不已,稱他們為“大神”。但在有些人的眼中,這些“大神”還不是最厲害的,他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用別人的錢投資,并從中獲利,即我們常說的“借雞生蛋”、“空手套白狼”。
中國廣東某市的一位股市大亨劉某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借雞生蛋”的人。劉某最早接觸股市是在1990年,第一次炒股就讓他賺到了幾萬元,幾萬元對當時的人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嘗到了甜頭的劉某便辭去了本職工作,將精力全部投入到了股市中。
因為入行比別人早,經驗自然比別人多,將近二十年的股市沉浮讓劉某積攢了一定的原始資本之余,還給他在當地樹立了一個“股神”的稱號。隨著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經濟衰退,劉某也學著別人急流勇退出去搞實業。劉某在家鄉的縣城開了一家成衣廠,開始了廠長生涯。但由于長期沉浸在股市中,對現實生產一竅不通,劉某在兩年時間里把賺到的錢賠的差不多了,于是決定重整旗鼓,回到股市重操舊業。
但這次重回股市,劉某決定采取另一種方法。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的本錢已經所剩無幾,再者,他也想體驗一下別人所說的“空手套白狼”的快感。于是,他在家鄉開始了對親戚朋友的“融資”。
因為劉某名聲在外,所以家鄉的親朋好友也愿意把錢拿出來讓他代為投資,于是他的原始資本瞬間就積累到了一個驚人的數目。這些滾滾而來的資金讓劉某信心十足。剛開始,事情確實是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劉某在給親朋好友帶來豐厚回報的同時,自己也是財源滾滾。據說2007年一年,他自己就賺了500多萬元。
這響亮的第一炮更增加了劉某的信心,他將這筆錢加上籌措來的1000萬元,又重新投入了股市。他看好了一個版塊,于是決定集中出擊,一下子將錢全部投入到了三個公司的股票上。但他剛一進去,股市便出現了衰退的征兆。一開始,劉某還以為是正常的波動,但當電腦屏幕上面的慘綠色逐漸增多,大盤一路下跌,劉某終于意識到,熊市來了。
對此,劉某只有用“割肉”的方法解套。但面對著如此大筆的投入,一旦解套,可能這幾年的辛苦都白費了,劉某還是有些猶豫,最后也正是他的猶豫把自己逼上了絕路。2009年年底,當劉某徹底清醒想要從股市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他手上的資金已經不及當初的百分之一——他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