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念一:安全——把風險降到最低,要賺錢而不要賠錢(1)
- 跟巴菲特學投資理念:巴菲特最有價值的8條投資法則
- 崔智東編著
- 4967字
- 2018-04-10 10:23:42
第一節 投資的第一原則:先保本,后獲利
巴菲特有句很重要的投資名言:“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二條。”巴菲特的這句至理名言告誡所有的投資者要有牢固的風險意識,面對投資要先有能力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然后才可以談收益。因此,投資者在投資前要先了解投資產品的特點及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再據此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只有本著投資先保本的理念,獲取收益才有可能。
我們帶著資本進入投資市場,目的就是獲利。但有些投資者非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得頭破血流,這就是忘記了保本的原則所致。
一般初入投資市場的投資者,幾乎每個人都有“交學費”的經歷。但有的投資者卻總能把學費降至最低,在面對極大的風險時及時脫身,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經驗,這就是懂得保本的道理。因此,在投資市場上首先要學的不是如何賺錢,而是怎樣不虧錢,也就是說,先學會保本。
曾經有一位股市老手,在20世紀90年代和前兩年的股市風暴中都做到了全身而退。當別人向他請教投資經驗時,他總是告訴他們:“我在買股票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能賺多少錢,而是先保證自己不虧錢;而當我真的做到不虧錢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賺錢了。”
這位投資前輩在涉足股市以來一直堅持著謹慎和獨立思考的原則,甚至為此錯過了很多機會,但他從不懊悔。他認為對股市中風險的了解應從進入的時候開始,只有這樣才不至于以后被動,因此他總是在買入之前就考察好股票存在的風險。而一旦他認為一只股票的風險過大,無論它有多么誘人,都會選擇果斷放棄。他總結自己的行動策略就是:“走一步,看三步,之前慢出手,持有后就堅持。行情好的時候多持有一會兒,不好的時候就立即清倉。”
上面提到的這位先生才是真正懂投資的人。追求風險高的投資產品,以期待賺得更多的收益,這無可厚非。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都能賺錢,一味貪圖高收益,結果很可能是連本金都會蝕掉,那還談什么投資呢?因此,注重本金的安全永遠是投資的第一原則。
當然,安全第一,并非單純的保守,而是為了追求更為持久的收益。投資賺錢,保本第一,面對各種突發情況還能夠有效保住本金的投資者才算得上是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才能在以后的投資道路上走得長遠。
對于如何在投資市場中保本,投資者可以選擇以下幾個方式。
1.分散投資。
塞萬提斯有一句名言,“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現在已經是很多投資者的行動指南。這句話的實際含義就是要投資者做好“資產配置”。
有些聰明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的時候,都會事先選擇一個方案,將資本分散開來。這里的分散投資可以指在不同投資產品上的分散,也可以指投資區域的分散。但無論如何,其目的都是為了抵消風險,以享受更安全的平均收益。因此,現在很多投資者都會將收入分成幾個部分,一部分存入銀行作為生活的保障,一部分投入股市以獲取更高的收益,還有一部分投入基金、黃金等相對保值的市場,所獲取的收益既高于銀行,同時還能規避股市的風險。還有一些投資者在投資的時候也會選擇將一部分資本放入相對穩定但收益緩慢的公司以保證資本的安全,而將另一些放入那些風險較高但預期收益也比較高的公司以取得高收益。這兩種方法都是對資本分散的配置,是很好的保本手段。
2.時刻關注市場走向,見好就收。
我們經常能在股市上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能夠成功規避風險,在股市出現震蕩之前就脫身逃離。投資大師巴菲特正是精于此道的人。
1966年到1970年年間,巴菲特有限公司在投資領域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績。無論是相對于道·瓊斯工業指數還是公司本身的發展業績,都創下了空前的投資回報記錄。當年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而該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卻超出市場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1966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總收入為1938萬美元,之后通過大量買入百事可樂股票,并賣出一些長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其1967年的稅前利潤達到了驚人的2738萬美元。
按理說,如此大好形勢一定會令巴菲特興奮不已。但作為一名理性的投資者,他在此時卻察覺到了一絲危險,非常擔憂股票市場會因為投機因素過濃而崩盤。他在1968年7月11日給人的一封信里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今天的股票市場無論是發起人,還是高級雇員、職業顧問、投資銀行家、股票投機者,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能從股市中狠狠地賺到一大筆錢,可是我卻很擔憂這種行為長期發展下去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于是,1970年,巴菲特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為他認為,人們對股票市場的估價已經過高,他已經不知道如何投資了。
當時,人們都認為巴菲特瘋了,但巴菲特有他自己的打算。他將個人資產的大部分悄悄地轉移到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從而規避了因為巴菲特公司過熱而帶來的風險,并為下一次的出手作準備。而事情的發展也正像巴菲特所預料的那樣,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剛剛解散完畢,股票市場就崩盤了。試想如果不是他早早察覺見好就收,恐怕他就不會是今天的巴菲特了。“當股市中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賺錢時,就是要退場的時候了。”巴菲特說。
生活就如同一場達喀爾拉力賽,開得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到達終點,半路退賽即使再猛再快也不算贏家。投資理財也是一樣,為了“賺大錢”而孤注一擲是不可取的,時刻牢記保本為上、安全第一的原則,才能在投資的道路上安全到達終點。
第二節 安全邊際是一種預防和保險
在《聰明的投資人》這本書中,格雷厄姆向世人提出了“安全邊際是投資的核心”的理念。他對“安全邊際”的解釋是:“安全邊際是價值與價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它的存在可以緩解不令人滿意的發展結果。”
作為格雷厄姆的忠實信徒,巴菲特也認為安全邊際是投資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他說過這樣的話:“在《聰明的投資人》最后一章中,本·格雷厄姆強烈反對所謂的匕首理論:‘面對把正確投資的秘密濃縮為三個單詞的挑戰,我斗膽地提出一個座右銘:安全邊際。’這句話我牢記了42年,至今我仍然認為安全邊際的概念非常正確。投資人忽視了這個非常簡單的投資座右銘,從而導致他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遭受重大損失。”
從定義上講,安全邊際就是我們進行投資時付出的貨幣與投資品內在價值之間的差額。如果一個投資物的安全邊際比較大,那么即使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投資失敗,它也能夠幫助我們把損失降至最低。說得具體一點,所謂安全邊際,就是像購買價廉物美的商品一樣,用相對于實際價值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入好的投資產品。在安全邊際的指導下進行投資,用巴菲特的話來說就是:“用4毛錢的價格去購買價值1元錢的股票,其實就是用相當于實際價值4折的價格買入股票。”
要知道,一個投資產品的價格并非其實際價值,我們自己的心中應該有一個衡量尺度,大概估計一下它的實際價值。例如巴菲特在買一只股票之前就會大概估計一下這個公司的總價值,再除以總股本,折算出一股股票的價值,然后和市場價格進行比較,股價明顯低于價值就買入,否則就尋找其他的投資機會。
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投資者在日常購物時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一原則,但到了股市里面便會把它拋之腦后。人們在市場中看到“跳樓價”、“大甩貨”就會高興不已,但到了投資領域卻看到股票暴跌就眉頭不展,這就是因為不懂得安全邊際。
我們之所以要在投資中重視安全邊際原則,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沒有任何人能夠準確預測投資產品的價格波動。格雷厄姆就曾指出:“如果說我在華爾街60多年的經驗中發現過什么的話,那就是從來沒有人能夠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而安全邊際恰好是對于投資市場上價值的巨大波動、風險的不確定性的一種預防和保險。
一項投資產品如果具有較大的安全邊際,那么即使它的市場價格長期低于價值,作為投資者的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公司凈利潤和股息的發放,來保證我們資本的安全性;而如果投資產品的價格進一步下跌,我們也可以因其產生了更大的安全邊際而對其追加投資。正如巴菲特所說:“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如果大家普遍對市場看好,那么我們就只能花高價從市場買入股票。所以,不確定性實際上反而是長期投資者的朋友。”
2.我們的理財分析師和投資公司在對一項理財產品進行分析時,其失誤率往往高得讓人難以接受。以美國華爾街為例,2008年就有人指出,華爾街的那些證券分析師們每天拿著高薪,但交給消費者的分析結果卻不那么盡如人意,他們的失誤率竟然高達60%以上。
無論是證券分析師還是投資公司,他們對一項投資產品進行分析時,該產品的收益情況是他們主要的分析對象。就拿股票市場為例,現代股票分析技術的核心是通過預測該公司的年終收益來預測公司股票市場價格的未來走勢。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公司在經營中要面對很多不同的問題,其最終的年度收益其實是一個很難捉摸的未知數。因此,預測結果出現60%以上的失誤就不算稀奇了。
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金融雜志之一《機構投資者》,每年都會評選兩次“最優秀的投資分析專家”。該雜志從歐美數百家投資經紀公司中選出組成一支最優秀的“專家聯隊”,讓他們對每一個行業的收益變化進行預測,然后看一看這些“明星們”的“考試成績”。結果發現,這些所謂的“尖子生”的考試水平簡直慘不忍睹:“真正的英雄少之又少。在研究期間,股市平均上漲14.1%,而‘明星’推薦的股票,總體上漲9.1%,比市場平均水平還低34%。在推薦的134種股票中,只有42種上漲幅度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水平。”
上述事實向我們證明,公司的收益幾乎是無法預測的。因此為了防止那些所謂“專家”的錯誤分析給我們帶來難以預料的損失,我們應該學會“自我保護”,也就是在投資時要確立“安全邊際”。
我們了解巴菲特的經歷是從他收購可口可樂開始的。要知道,在1988年和1989年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的時候,可口可樂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平均僅為151億美元。但是當時巴菲特估算,可口可樂公司的實際價值至少應該多于207億美元,甚至可能達到483億美元,那么可口可樂公司這款投資產品的安全邊際就非常大了。因此在巴菲特看來,此時買進可口可樂股票,簡直就是在抄底,當然這個“抄底”是相對于可口可樂公司內在價值而言的。
在投資產品價格遠遠低于其內在價值,并能夠保證可靠的安全邊際的時候,巴菲特就會毫不猶豫地買進。對此巴菲特用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做類比:“這就像是到折價商店進行廉價采購,任何廉價的東西都好,只要是廉價的。你一定知道這種感覺,當你走進一家商店,在你眼前的是個從259美元降到25美元的鏟雪機,即使你住在佛羅里達,從來不會用到鏟雪機,但價格卻低到讓你舍不得放棄。那就是格雷厄姆選擇投資項目的方式。”
但巴菲特還是將其導師的原則發展了一下。他的方法是事先決定自己想要購買的,然后慢慢地等著它降價,當它的價格降到可以滿足自己的安全邊際的時候,才開始購買。所以,唯一會在折價商店發現巴菲特的時候,是他正在檢查他所需要的東西是否正在降價的時候。
同樣地,巴菲特在市場中進行安全運作時,采取的也是這種方法。他已經知道想要擁有什么樣的公司了,等待的就是它降到一個可以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的價格。對于巴菲特而言,買什么和什么時間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全。“你不必試圖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價值8300萬美元的企業,你必須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安全邊際。鋪設橋梁時,你堅持可承受載重為3萬磅,但你只準許1萬磅的卡車通過,相同的原則也適用于投資領域。”巴菲特如是說。
第三節 投資的成本過高會帶來災難
巴菲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投資部分股權的做法,唯有當我們可以用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到有吸引力的企業時才行得通,同時也需要溫和的股票市場來幫助我們實現。而市場就像上帝一樣,幫助那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但與上帝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對投資人來說,買入價格太高將使優秀企業未來10年業績增長的效果化為烏有。”
有些投資者經常認為,高成本都會伴隨著高收益,因此對于投資成本高的產品樂此不疲。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高成本同樣伴隨著高風險。巴菲特對美國航空公司的投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996年,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向股東們解釋說:1989年,伯克希爾公司在美國航空公司年利率為9.25%的特別股上投入了3.58億美元,他當時滿以為有足夠的勝算把握,卻沒想到犯了一個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