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掌握品牌戰術——做生意要學會把握顧客“品牌”心理(3)
- 生意場上必懂的讀心術
- 馬駿編著
- 4963字
- 2018-04-10 11:29:25
【用產品親和力影響客戶】
品牌其實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增長,品牌越來越被商家和消費者重視。所以市場上充斥了許多不是品牌的品牌,這往往是某些企業急功近利造成的,這樣的品牌盡管看起來和真的差不多,但并不能像真正的品牌那樣給消費者以親和力。品牌的親和力是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忠誠度,當消費者覺得某一品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時,就會對它產生信賴和親切的感覺,這就是品牌的親和力。生意人要讓產品有親和力,這樣消費者才會樂意購買你的產品。
諾基亞就是一款很有親和力的產品,提到它,人們首先想起的可能是一句廣告詞:科技以人為本。它的產品也清楚地向消費者傳播著諾基亞“以人為本”的理念。
自20世紀90年代起,諾基亞就做出了以移動通信為核心業務的決定,這奠定了它在電子業的龍頭地位。諾基亞剛剛在北京開辦辦事處的時候,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公司,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諾基亞的品牌也迅速普及。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手機的時候都首選諾基亞,因為諾基亞在科技上總處于領先地位,設計得也十分人性化,從外形到內部,諾基亞總在不斷地翻新,而且品質也有保障,這些都是諾基亞的競爭優勢。
在產品更新時,諾基亞廠家都會遵循一個原則:根據客戶的需求更新和創新,要求做到每個細節都讓客戶滿意。即使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他們也要求對方有學習能力,以便能為產品提供更好的創新方案,而且每個員工都可以參與到創新方案中,這就讓職工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而集思廣益的結果就是創造出了受人歡迎的產品。最終諾基亞真的做到了廣告詞中說的“以人為本”,用手寫筆輸入漢字的諾基亞手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這個功能也是許多中國人購買此款手機的原因。這款手機剛剛上市不久,就位列市場銷售前10名。
具備親和力的產品是很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的,而且這種歡迎會慢慢變成對此品牌的忠誠,在心理上,人們也會從一開始的喜歡變成必須購買這個品牌。一個有親和力的品牌還能幫助產品建立與其他產品的差異性。隨著產品生產工藝的廣泛應用和相似的營銷策略,與之相同的產品也會同時與該品牌產品競爭,而且一個品牌賣得越好,競爭者就會越多,當產品本身沒有太大區別的時候,兩者的競爭就聚焦在品牌上。此時,在消費者的頭腦中,鐘情的品牌與非品牌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一個在消費者中具有高忠誠度的產品會讓客戶在無意中選擇它,這種品牌的親和力能夠幫助消費者抵制其他產品的誘惑。從另一方面說,消費者在買某種產品的時候常常是靠慣性去選擇的,對于不熟悉的商品,他們通常不做考慮。因此,品牌的親和力能消除消費者的購買疑慮,緩沖其他同類產品對消費者的影響力。
品牌的親和力對消費者的影響很大,它能讓消費者決定購買或放棄某件產品。自從中國加入WTO后,大量國外企業涌向中國,這對中國的經營者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和改善品牌策略是國內經營者必須要做的事,注重品牌親和力的培養是國人經營所欠缺的東西,如果想在商場中立足,商家就必須對品牌的親和力重視起來,因為親和力是留住消費者的最好方法。但使用這種辦法切忌急功近利,最好有一個長期的規劃。塑造一個品牌的親和力有以下一些方法:
1.多搞非價格戰的促銷活動
促銷戰是商家常用的辦法,但是樹立品牌親和力的促銷戰與普通的商品促銷戰不同。品牌商品不應主打價格戰。許多企業都會用打折或贈送活動來吸引客流,這讓許多人愿意購買他們的產品,但是這只對短期的銷售有利,對于樹立一個品牌是無益的,因為一旦陷入惡性價格競爭中,商品則很難從中抽身。所以品牌的促銷不打價格戰,而以品牌形象推廣或和其他品牌產品聯合促銷為主,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消費者認識到促銷的產品。
2.商品質量有保障
只有商品質量有保障,消費者才會重復購買,并逐漸對這件商品產生信賴。做生意不能只顧著賺錢,還要記得和消費者多溝通,通過一些活動或推銷手段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文化和價值,讓消費者多參與到商品活動中,并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當消費者對該產品有忠誠度時,不但會自己購買,還會向其他人推薦,這往往比做廣告的效果還要好。
3.關注公益活動
一個企業的社會角色比廣告的宣傳力度還要大。比如現在人們比較關注環保,所以就有了綠色營銷的觀念,“綠色”成了消費者的一種需求,此時,商家就可以把“綠色”融入到自己的經營活動中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
4.親和力的培養在于留住消費者
在關注客戶方面,美國一家公司做得很好,他們把客戶的名字和相關信息都存入專用的檔案中,每當客戶有什么需求,不用客戶多說,他們就能挑選出最適合客戶的產品,而這些老客戶也給他們帶來了許多新客戶。精明的生意人不會只看重開發新客戶,他們會認為老客戶比新客戶重要得多。
【個人品牌的商業價值】
個人品牌所表現出的經濟形式就是名字的經濟價值及其社會體現。如果你擁有了自己的個人品牌,你的名字也就成了商品。
形象的傳播,所能達到的理想功效就是“不見其人,但聞其名”就有“久聞大名”的效果,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你就擁有了自己的個人品牌。
在非洲的某個部落,有這樣一個習俗,當一個人觸犯了部落的規矩之后,他(她)的名字就會被取消,這個人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黑人”。
如果說在上述自然經濟的社會中,名字更多體現的是社會道德含義的話,那么,在市場經濟之下,名字則更多地表現出經濟層面的含義。這是因為,從自然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以后,人也已經從自然人變成了經濟人。就如同一個企業一樣,人的名字本身就是“經濟人”這個獨立企業的品牌,同樣具有無形資產的所有經濟學含義,自然也具備貨幣價值。
通俗地講,“克林頓”這個名字就是克林頓這個“企業”的品牌,克林頓通過出版自傳、發表演講、參加商業活動等等經濟行為來經營自己的時候,同時也在利用和打造“克林頓”這個品牌。他的LOGO就是他那灰白的頭發和具有明星氣質的紅潤臉龐。當然,他也可以進行委托生產,比如把“克林頓”這個品牌交給某個薩克斯生產商或者雪茄廠。
可口可樂在全球的工廠即使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單憑可口可樂這個品牌就可以在銀行中拿到300億的貸款。人的名字也是如此,比如《哈里·波特》的作者羅琳女士憑借其名字即可在《哈里·波特》第4集尚未動筆之時就得到預付稿酬1000多萬美元。
在這里,一個人的名字就不僅僅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的代號,而且是包含了認知度、忠誠度、美譽度的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在經濟活動甚至在非商業的人際交往中,每做出一個動作、每說出一句話都是在經營自己。
俗話說,要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愛惜自己的名譽。但是,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是鳥兒確實已經有美麗的羽毛,它怕它的羽毛被毀壞,被玷污;如果一只鳥兒沒有什么羽毛,那它也就沒有什么愛惜的可能。
目前那些以炒作、說謊、欺騙來博得名聲的人,之所以作出許多讓人大跌眼鏡的荒唐事情,是因為除了虛名的誘惑和回報之外,他們實在也沒有什么值得愛惜的“羽毛”。
林肯說過:“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欺騙是不能持久的。我們必須知道好名聲的積累與財富的積累一樣,同樣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正當的手段。
當然,擁有個人產權的人在收獲自己名聲所帶來的利潤的時候,也要為經營自己所產生的風險負責。正如現代企業的另一個特征:盈虧自負。這一點,相信在名聲浪頭起伏跌宕的史玉柱、胡志標等人有深刻的切身感受。
也許,對于我們這些“無名之輩”,要想揚名立萬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無論怎樣,名聲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時刻有這樣的意識,那就是在我們有限的圈子里珍惜自己的聲譽,并且逐步擴大“知名度”,當你的美譽愈傳愈廣的時候,你自身的價值也就會自然而然的上升。
古人曾云“惜名如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社會中,名聲更是重要的社會資本。
【品牌的成功靠炒作】
品牌是個人競爭的法寶。對于任何一個想在自己的事業領域有所作為、想在競爭領域保持領先的人,必須要完成從職業到個人品牌的轉變。
在這個充滿喧囂和混亂的現代社會中,那些擁有優秀個人品牌的人總是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成功地向世界展示出清晰的個人印記——新銳雜志《南方人物周刊》在評選“2004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中,將桂冠授予了郎咸平。
這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財務教授,通過炮轟海爾、TCL、格林柯爾而名震全中國,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關于國企改革討論的浪潮。郎咸平在中國公眾視線中崛起的速度讓人驚嘆。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對中國經濟界、企業界及社會普通層面所帶來的影響力與震蕩波是巨大的,或許大多數人對他的理論與觀點所知寥寥,或者持有不同觀點,但這并不妨礙郎咸平出色地塑造出鮮明的個人形象:他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叛逆者、勇敢的斗士、國有資產的守護者。
在中國,與郎咸平的學識不相上下的學者很多,但卻沒有一個學者能夠像朗咸平一樣,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如此成功地讓自己的學識成為一種耀眼的品牌。
郎咸平從沃頓商學院畢業后,在香港大學默默無聞地做了七年財務學教授,而后忽然間大紅大紫,扶搖直上。從普通學者到萬眾矚目的學術明星,郎咸平迅速崛起的原因絕非是他深厚的學術背景,而是他強烈的個人品牌意識、塑造個人品牌的能力,方才成就了2004年一段傳奇般的“郎式”神話。
郎咸平式的品牌如何建立呢?郎咸平從來不忌言希望通過炒作自己來塑造個人品牌的目的。
他曾對媒體坦言:“我希望自己的言論能產生影響力,所以必須得炒作,不然誰會注意我的聲音?而要成為受人矚目的教授,擁有獨特的個人品牌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郎咸平憑借著出色的個人品牌管理能力,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向中國著名企業開炮,到處掀起一片“郎來了”的驚呼聲。從對社會的影響廣度與深度而言,郎咸平已經成功地將財務學者的狹窄個人品牌,成功轉變成一種大眾品牌,而這正是實現他個人品牌塑造的關鍵一步。
據了解,郎咸平已是中國身價最高的學者之一,目前他在長江商學院兼任教授的年薪達到了200多萬元,加上香港中文大學的120萬,單教書年薪已近400萬。此外,每次出席國內講座都要收“出場費”,據說一場達到4萬元以上,居全國學者之冠。
當我們細究郎咸平從一個普通財務教授到“學者明星”的發展路線,可以清晰地發現,他能夠迅速崛起在于他出色地將個人學識與中國社會大背景緊密相結合,抓住熱點問題,通過差異化的表現方式,令自己的個人品牌形象迅速脫穎而出。
“郎式”品牌的創立首先以反社會主流觀點,制造個人差異化形象為切入點。在德隆如日中天的時候,郎咸平就一語驚人地預言:德隆必倒。而數年后,不知是冥冥中自有天數還是預言應驗,資本市場上的“巨無霸”德隆集團果然應聲倒塌。郎咸平頓時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而格林柯爾因顧雛軍的長袖善舞,在接連吞并幾家經營不善的企業而受到諸多贊譽之時,郎咸平逆勢而上,適時拋出了《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一文,毫不留情地指責顧雛軍鯨吞國有資產,郎與顧立時成為全國媒體的焦點。通過這幾次事件,郎咸平這個香港的財務教授迅速成長為媒體與公眾眼中的明星人物。
其次,“郎式”品牌的創立堅持自己的觀點與路線,樹立鮮明的個人品牌形象。郎咸平抨擊格林柯爾之后,顧雛軍惱怒之下,入稟法院控告郎咸平。郎咸平迅速抓住此次機會,不僅毫不退縮,反而鄭重向社會宣布:保護國有資產和中小股民利益為本的學術尊嚴,不容企業家以任何方式踐踏。他與顧的數次交鋒,引來媒體的大量宣傳報道,而這不僅沒有降低郎咸平的威信,反而令他再次成功地為自己塑造出一名國有資產守護者的個人形象。
最后,“郎式”品牌的創立抓住民眾關注的焦點,打造出個人品牌美譽度。無論是“炮轟德隆、三叩TCL、四問海爾、七敲格林柯爾”,郎咸平所針對的都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大企業,而且他所針對的核心問題都是相同的——國有資產是否流失,而這個問題正是中國企業轉型時期,民眾與媒體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由于抓住民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郎咸平的行為贏得無數人的支持,這也使得他成為許多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個人品牌美譽度得到確立。在新浪網關于《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一文評論中,幾十萬網民寫下對郎咸平支持或稱譽之言。
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企業,品牌不是廣告的產物,不是包裝,也不是外在的表象。人們首先要了解其外在裝飾,才能了解到其內在價值。如果你在宣傳炒作方面做出妥協,那么你就很難較快成就出色的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