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飛機中,是很容易失去平衡感的,尤其在天和海都是藍色的時候。飛機中彈后,他需要馬上判斷他的位置,以便決定他應該向上還是向下操縱他的飛機。但是,在最初那一瞬間、在那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他沒有去碰駕駛艙里任何控制開關,只是強迫自己冷靜、思考、理智,于是,他發現藍色的海面在他的頭頂上,知道了自己確切的位置,知道了自己的飛機是翻轉了。這時,他迅速地推動操縱桿,把他的位置調整了過來。在那一瞬間里,如果他慌亂地操作,那么,他可能會把大海當作藍天,一頭撞進海里葬身魚腹。這位老飛行員回憶后,語重心長地對記者感慨道:“是我的冷靜挽救了我的性命。”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發生突變事件是難免的,老飛行員能從冷靜中挽回性命,如果那時他只是抱怨飛機是誰維護的?老天為什么這樣懲罰他?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然而,正是他穩定、理智的情緒救了他。可穩定的情緒來源于何處?答案是來源于正視事實,接受事實。理智的人在危險面前能保持頭腦清醒,因此能臨危不懼,化險為夷。
因此,培養穩重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我們在任何場合才能應付自如。相反,不穩重不僅會使我們自己無法正常思考,而且會讓周圍的人慌作一團。那些有過輝煌的人物,都曾經駕馭過別人,都有戰勝一切阻礙其發展的力量的經歷,當然他們最先戰勝的是自己的情緒,因為戰勝了自己的情緒,他們在關鍵時刻才會顯得從容不迫,接下來的一切才會變得簡單起來。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就必須先成為一個從容不迫的人,就必須養成穩重的好習慣。
【面對時運不濟,也不抱怨】
面對自己的時運不濟,抱怨是人們最常采用的辦法,它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始終,就像纖維在繩子中無處不在,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情緒。
抱怨的人們生活在一種抱怨的內心世界中,他們的想法、感覺、做法也常常會因為抱怨、爭吵、吹毛求疵、批評而受到影響。出現差錯時,他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該抱怨誰呢?”長此以往,抱怨不僅會給人們帶來明顯的壓力和緊張,而且其過程也不時會微妙地影響到人們的想法和行為,最終使人們的情緒變得極度消沉。
當我們因環境所加予的各種各樣的限制和干擾,而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時,我們不能灰心,也無權抱怨。我們需要盡量取得經驗,耐心地生活、耐心地等待。
有這樣一個不幸者的平凡故事也許能夠佐證這個道理:有一個名叫鄧伍的人,從小就雙腿殘疾,在父母眼中,這個兒子簡直就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包袱。
“他為什么不去死呢?”一天,鄧伍聽到父親這樣對他的母親說,那時候他的家里很窮,有4個正在上學的姐姐,母親無業,父親也只不過是一個工廠里的普通工人。
“我不死,我只要求有一口飯吃。相信我,我能給你們帶來好運!”鄧伍聽了父親的話盡管心里很難受,但他還是用從未有過的沉穩這樣回答了他的父親。于是,他暗暗發誓要做個有用的人,腿不能走,他便選擇了學習書法。
15歲的時候,鄧伍所在的城市舉辦了一次書法競賽,鄧伍只得了個紀念獎,但他已經很滿足了,他對家人說:“等著吧,不用5年,我就可以用這支筆來養活你們。”事實上,鄧伍在他18歲的時候就已經滿城皆知,20歲的時候,他已是全省書法界的佼佼者了。30歲的時候,他就用自己用字掙到的錢為父母買下了這個城市最寬敞、最漂亮的房子,還為他的姐姐們買了汽車,而且每年他給殘疾人基金會的捐贈高達數十萬元,可是一字千金的鄧伍卻執意不肯搬離他的老房子,他依舊在寫,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鄧伍的故事說不上曲折,更談不上感人,就像我們身邊的朋友,或鄰家的孩子讓人在淡淡的品味中,生出些許慰藉。是的,不幸是上帝的錯誤,而不是我們的。但是,要糾正這個錯誤,不是靠抱怨,而是要靠我們自己。
越王勾踐忍國破家亡之痛,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他的遭遇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生不如死,而求死在當初的會稽山上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那是懦夫的行為,因此,他還是勇敢地選擇了活,表面上看這是沒有氣概的茍且行為,但實際上他骨子里卻是韌勁十足的不屈不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勾踐臥薪嘗膽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很深刻的啟示,當面臨挫折、失敗以至災難時,我們究竟是該逃避、哀嘆、抱怨命運的不公,還是永不放棄心中不滅的信念,以自信和勇氣讓一切從頭再來?
究竟什么能使一個人成功?你可能會說,你的人生不取決于自己,而是被一些自己不能選擇也不能控制的外界力量等因素所影響,而那些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們有機會。其實機會不會從天而降,而是積極的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信念促使你去爭取成功。一個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在時運不濟時,永不抱怨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
【忍住抱怨增強自身的實力】
不管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正在經歷什么樣的挫折,承受了多么大的委屈,讓我們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忍住抱怨,不斷地增強自身的實力,你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小男孩只有7歲,父親派他去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拭干凈,然后一排排整齊地擺放好。令他抱怨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親摸著孩子的頭說:“孩子,別傷心,我們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小男孩擦干了眼淚,坐在木桶邊想啊想啊,風為什么把木桶刮倒呢?也許是重量不夠吧。想了半天,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小男孩去井邊挑來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覺了。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木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個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的,也沒有一個被風吹歪的。小男孩高興地笑了,他對父親說:“要想木桶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的重量。”男孩的父親贊許地微笑了。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可能改變不了風,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和社會上的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不去抱怨任何外界環境,而是給自己加重分量,這樣我們就可以適應變化,不被打敗。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屢敗于項羽,最后兵困滎陽,處境危在旦夕。
正在這時,劉邦的部下韓信在北線卻捷報頻傳。
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韓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他派人面見劉邦,要求封自己為王。劉邦一聽,便怒不可遏,當著信使的面抱怨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韓信前來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
此時,張良正坐在劉邦身邊,急忙附耳說道:“漢軍剛剛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使其自竊,否則將會產生意外之變。”
劉邦立即心領神會,話鋒一轉,反改口罵道:“大丈夫要做就做個像樣的王!”劉邦原本愛罵人,這一罵不足為怪,況且前后兩語銜接不錯,竟也沒露出什么破綻。
不久,劉邦派張良作為專使,為韓信授印冊封。劉邦忍住了自己的抱怨,從而不動聲色穩住了韓信,為漢軍日后十面埋伏,擊敗項羽作了準備,最終成就了一番大業。
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抱怨,你更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同時能夠充實自我,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齊暉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一家出版社,在編輯部工作,他人活潑機靈,又十分熱心,同事們都知道,有事找齊暉,絕對沒二話,什么活齊暉都不會抱怨。出版社的工作很忙,老板又不愿增加人手,所以編輯部的人有時還要兼顧一些發行部的工作。其他的人多干一些活就提出抗議,怨聲載道的。只有齊暉像旋轉不停的陀螺,卻總是樂呵呵的,指揮他做什么事,他二話不說就去做。甚至是那些搬書、裝書的力氣活,齊暉也從來不抱怨,有同事悄悄對齊暉說:“圖什么呀?又不給加工資,你是一個編輯,他這是拿你當苦力啊!”齊暉卻只是一笑:“能忍則有益!”同事搖搖頭。
后來,齊暉成為老板支使最多的人,他像每個部門的臨時助手一樣,一時人手不夠,連員工都知道可以去叫齊暉幫忙。取稿、跑印刷廠、郵寄、直銷……所有的業務流程,齊暉全程都參與過。
漸漸地,齊暉熟悉了出版社的整個運作狀況,幾年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那些“忍耐別人”時鍛煉出來的經驗,幫了他的大忙,他一上手運作,便很快地進入了狀態。
年輕的時候,閱歷淺、經驗少,尚不是計較報酬高低的時候,要知道,這時候你人生的一切都是雛形,你不斷學習、開拓,才能讓你自己更快地成長。你做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累積一些人生的經驗。忍耐別人支使你的那些抱怨,有機會多干一點活,正是對你最好的鍛煉。
任何一個人,只有看清自己的分量,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忍耐抱怨,補充自己的實力,加重自己的分量,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才有立于不敗之地的實力。
【與其抱怨,不如盡力改變】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抱怨,整天抱怨這件事不可能做到,那件事也不可能做好,卻不知只要時時處處善于用心,靈活變通,愁事可以辦成喜事,難事可以辦成易事,不利之事可以辦成有利之事,難堪之事可以辦成愉悅之事。
古希臘有這樣一則故事:
凡是來到弗里吉亞城的朱庇特神廟的外地人,在被引導去看戈迪阿斯王的牛車之后,都會交口稱贊戈迪阿斯王把牛軛系在車轅上的技巧。
“能打出這種結的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人們常常這樣贊嘆。
“你說得沒錯,但是更加了不起的要屬能解開這結的人了。”廟里的神使總會這樣回應。
“為什么呢?”
“雖然戈迪阿斯不過是弗里吉亞這樣一個小國的國王,但是能解開這個結的人將把全世界變成自己的國家。”神使回答說。
聽了神使這么說之后,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看戈迪阿斯打的結。各個國家的王子和政客都躍躍欲試,想打開這個結,可他們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根本就不知從何下手,只能望“結”興嘆,抱怨自己沒有戈迪阿斯聰明。
幾百年之后,年輕的國王亞歷山大也來到弗里吉亞。他曾經征服了整個希臘,率領不多的精兵渡海到過亞洲,并且打敗了波斯國王。
“那個奇妙的戈迪阿斯結在什么地方?”亞歷山大問道。
于是眾人將亞歷山大領到朱庇特神廟,那牛車、牛軛和車轅都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原樣。他看了一眼那個結,立即拔出隨身佩帶的劍,隨手一揮,繩子應聲落地。
百年難解之結就這樣在一瞬間被解開了!
難辦之事竟然也會這么輕易辦成!其實,這種解開繩結的方法是多么簡單,然而又是多么有效,一切就只在于能否懂得變通,而不是抱怨自己。我們舉目四顧,擁有這個世界的人哪一個不是敢于變通的人呢?而那些只會抱怨的人又如何呢?
政治家的理想是安邦治國,孫中山在推翻清王朝的前期天真地認為,只要自己有錢,通過金錢援助地方的軍閥,就可以把清王朝推翻。所以他首先將自己在美國的家產賣掉,再通過向華僑宣傳,募捐經費,他將募捐來的錢全數交給他認為有可能與清王朝敵對的人。他先是資助軍閥陸榮庭和陳炯明之流,后來陳炯明與陸榮庭因為權力爭斗打起來,孫中山的計劃無疑成了泡影。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沒有抱怨自己的草率與失誤,而是重新作了審慎思考。他明白要推翻清王朝,必須有自己的軍隊,不掌握軍隊很難實現理想。于是,孫中山先生又一次奔走,通過自己出資在廣州建立自己的黃埔軍校,聘請當時的日本士官生與保定軍校生當教員,培養了自己的人馬,通過葉挺他們組建了北伐革命軍,奠定了國民黨與北洋軍閥抗衡的力量。
歷史證明,孫中山變通后的決策和做法是正確的,是成功的。試想,如果孫中山在第一次天真的想法落空之后,不知道另尋他途,而一味地抱怨甚至絕望,認為局勢不可能有轉機,推翻清王朝的抱負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話,那么中國的歷史一定會大大地被改寫。
在這些成功人的意識里,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會一味地抱怨上天的不公,他們沒有固執心理,他們擁有豪情、激情,當困難臨近,他們會自然地“跳出三界外”,不受世俗常規思想的煩擾,而能發現最適應自己發展的思路。正因為這樣,他們才顯得與眾不同,他們才能夠有所建樹。
學會變通,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在方法之外尋找方法,在失敗之中尋找成功。如此,我們的理想才不致化為幻想,而會在千回百轉之后成為現實。
【抱怨使你失去更多機會】
要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就要遠離抱怨,懂得珍惜身邊的機遇。如果說命運是一卷書,那機遇就是里面的一行行字。在每個人自己的宗卷里,我們用足跡刻下每一行字,有些迷失了,有些被奉為了圣經,這是另一種命運。命運本非注定,只是你往往會忽略掉改變命運的機遇。機遇對每個人都公平,只不過,不善把握的人常常任由它從眼皮底下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