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借口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人們可以找到很多的借口來自我安慰,掩飾自己的錯誤。然而,它卻是一張使人走向失敗的溫床。
【借口使一個人變得懦弱】
對于生活,對于工作,對于未來,人們有著美好的藍圖,但當現實的殘酷逐漸暴露的時候,幻想漸漸破滅;于是人們妥協、放棄,變得懦弱。
迷茫的人們,請記住:首先,不要找借口,不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允許自己放縱地生活。或許,真的很累了;或許,該是讓自己輕松一下的時候了。但請記住,放縱之后的你一定不會快樂,放縱更不會是你想要的生活。是的,敗了也不能懦弱。結果并不是說不重要,與過程相比起來,它只會讓你忽略很多重要的東西。不要太在乎結果,不要為了你人生的目標而習慣說不。
生活中的問題就像一座云霧繚繞的高山,山腳下的人們抬頭仰望,既不知道前面還有多遠的路要走,也不能確定漫長的路途上暗藏著哪些危險。不給自己找借口的人,會勇敢地開始跋涉,他們可能遇到危險,但最終會登上勝利的頂峰。給自己找借口的人,因為內心對未來的恐懼,會告訴自己“我看不清前面的路”,“我可能因此喪命”,“我的體能沒有這么好”,等等。給自己找借口的人,只能終生駐留在山腳下,直到白發蒼蒼,依然不停地徘徊。
借口讓人們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未知的危險上,把潛在的危險放在顯微鏡下研究,最終造成了心理上的過分恐懼。怯懦的人被恐懼“劫持”,他們畏懼未來的一切,“萬一錯了,我會不會失去工作”,“就算我竭盡全力,也不一定會成功”,“如果我沒有成功,大家都會嘲笑我”……這些借口讓人失去了行動的勇氣,同時也讓自己被惴惴不安的情緒壓垮。
把我們嚇倒的通常是我們自己。借口助長恐懼的心理,借口讓怯懦者更加怯懦。而如果嘗試著勇敢起來,哪怕只勇敢地嘗試一次,人們就能發現勇敢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講述過對他影響最深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告訴他,只要鼓足勇氣,令人膽怯的事物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可怕:他5歲的時候去叔叔家玩,叔叔家的院子里養了一對大鵝,大公鵝一看見他,就怪叫著向他撲來。他嚇得跑進了屋子,大哭起來。
受了驚嚇之后,叔叔給他找了一個舊掃把,然后教他用掃把去打敗那只公鵝。艾森豪威爾很害怕,但在叔叔的鼓勵下,還是戰戰兢兢地走到了大公鵝面前,壯起膽子,向大公鵝打去。公鵝挨了打后,再也不敢對著艾森豪威爾怪叫了。
在生活中,令人心生膽怯的事物非常多: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放棄嘗試;因為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評,所以放棄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害怕失去財產,所以不愿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因為害怕失去愛,所以不愿對愛人坦白自己的缺點……這些借口都讓我們最終成為怯懦的人,不敢嘗試、不敢創新,只能拘泥在已有的生活中,最終我們逼迫自己走向了貧窮和失敗。
為什么人們會用如此多的借口來偽裝自己的怯懦呢?因為人是依靠經驗對未來進行判斷的生物。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一句無心的責備,會讓我們傷心很久;上學之后,我們偶爾的一次尷尬經歷,都有可能成為同學們嘲笑的話柄;工作后,我們開始在意別人的評論,例如我是否太枯燥乏味、是否顯得過于愚蠢等。這些從小到大的經歷,都造成我們對行動的阻礙心理,我們害怕再次被他人批評,再次遭遇失敗。而當我們成長為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的個體,再回首往事時,就能發現,這些成長經歷中的不愉快,大多不是當事人針對我們故意為之的,絕大部分都是在一種無意的狀態下發生的。
這些被嘲笑、被拒絕的經歷讓我們變得縮手縮腳,但是理性的力量完全能夠幫助我們戰勝這些心理陰影。當我們要發表言論,卻害怕被人批評時,應該回想一下上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而現在自己要討論的問題和環境是否與上次相同。最重要的是,明確上次被大家否決的觀點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告訴自己,只要在這次討論中避免這些問題,情況就會好轉。這些分析將幫助我們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懼,我們還要樹立強大的信念:就算眼前是一座望不到頂的山,依然堅信自己能走到頂峰。成功的信念會驅散一切怯懦。拿破侖的名言是:“我成功,因為我志在成功。”如果沒有必勝的信念,我們就會被“我害怕失敗”的借口征服。
不要給自己任何借口,就能擺脫怯懦,戰勝那些曾經困擾我們的經歷。做一個勇敢的人,向著人生目標不斷前進,并最終成功。
【借口有時能釀成大遺憾】
有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只活蹦亂跳的青蛙扔到水沸騰的鍋里,它會迅速跳出鍋逃生;而如果把它放在冷水鍋中,再對冷水緩慢地加熱,青蛙就會沒有反應地待在鍋里,直到水溫升高到足以致命,它再想逃生,卻為時己晚,只能坐以待斃了。小借口就是這鍋冷水,它縱容人的惰性,讓人忽視周圍潛在的危險,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等發現危機將臨的時候,再想要逃生已經來不及,只能慘遭淘汰。
夏某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已經十幾年了,業績一直都不錯。有一天,他負責的一筆訂單突然被別的公司搶走了,上司來詢問情況,夏某推諉說,他腿上的舊傷復發了,比競爭對手晚到了一個小時。上司看他以往的業績都不錯,且腿傷也是幾年前出差時弄傷的,就沒有對他加以更多的責備。其實,夏某那天只是因為自己起晚了,耽誤了工作,他的腿傷完全不會影響到他的行動,也不會給工作帶來不便。自此,夏某發現了讓自己清閑起來的秘籍,只要一有比較艱巨的任務,他就以腿傷為借口,告訴上司自己不能勝任。此后的半年,夏某發現,不但腿傷是個借口,孩子生病,家里裝修,等等,都可以成為遲到早退、不按時完成任務的借口。就在夏某暗自為自己“英明”的舉動高興時,公司的“裁員大潮”開始了。領導把他叫到了辦公室,對他說:“我知道你為公司負過傷,以前也干得不錯,可是近一年來,你的業績幾乎為零,所以,你被解雇了,不要對我做任何解釋,這一年來,我已經聽得夠多了。”
這就是夏某為每一天所使用的小借口付出的代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借口,讓人覺得危害不大,因為并沒給他人制造更多的麻煩,但如果長此以往,小借口也會釀成大遺憾:它們會徹底改變上司、同事對他的看法,認為他是一個不能擔當責任、做事效率低下的人。這樣的印象不但會讓他錯過更多的發展機會,一旦出現危機,還會讓他首先遭到淘汰。
借口可以幫助人們暫時緩解對自己的責備,降低自我要求,從而獲得短暫的自我滿足。然而,清醒的人都明白,這樣的借口只不過是自我麻痹的毒藥,如同醫生給病人治病,麻醉劑雖然能暫時緩解病人的疼痛,但并不能徹底根治疾病,如果長期使用,甚至會讓病人命喪黃泉。人的一生中,借口就好比麻醉劑,如果一個人習慣了依賴借口生活,為了獲取眼下相對舒適的生活,卻要付出永遠與成功無緣的代價。有時候,正是那些習慣性的小借口,會給人生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結果,在美國的心理診所,平均每個月每位醫生至少會遇到一位這樣的病人:他們已經人到中年,肩負著家庭的重擔,卻還在公司的底層掙扎。這些病人最常說的話就是:“為什么我辛辛苦苦做了一輩子,依然沒有得到提升。那些比我小十幾歲的人,都已經成了我的主管。”這些病人不斷向醫生抱怨,他們在一個崗位上如何辛苦耕耘了幾十年,公司卻總是對他們的貢獻視而不見。難道這些心力交瘁的中年人真的就是命運不濟才得不到公司的重視?讓我們來看看美國《讀者文摘》上登載的一位美國醫生的記錄,從中便能找到這些病人的人生悲劇的根源:
今天我又遇到一位中年危機患者,他不停地抱怨公司不給他機會,我于是問他:“先生,您能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說清楚些嗎?”
“當然,前些日子,公司竟然要派我去海外營業部工作,您可以想象嗎?像我這樣的年紀,到遙遠的日本去?”病人情緒非常激動地說。
“可是,先生,去日本雖然很遠,也許還會水土不服,但您不認為這正是公司給您的一次機會嗎?”
“機會?我這樣一把年紀,還要我這么奔波,這些都應該是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做的事情,我可不認為這是機會,這簡直是對我的折磨。”
“那么您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我告訴我的上司,我有嚴重的心臟病,不適合到這么遠的地方去工作。”
“那么,先生,我覺得如果您的身體狀況并不樂觀,或許您應該降低一下對自我的要求,做一些閑差也不錯,您知道,做公司的管理人員壓力很大,這或許對您的身體并不好。”
“醫生,我的病并不嚴重,這只是我的一個借口,這樣他們就不會派我去日本了。”
原來這位病人和我所見過的所有一事無成、牢騷滿腹的病人一樣,并沒有什么真正的疾病,只不過他們總是為自己尋找借口,從青年開始找借口,一直找到中年,直至老年,他們并不知道,這些借口才是他們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根源。
顯而易見,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借口,累積起來就會造成人生的大遺憾。當我們抱怨得不到公司的提拔、上司的賞識時,最先要反省的,就是在工作中,我們為自己找了多少借口。
消極的人每天都會為自己找借口,有些借口看似微不足道,例如缺席一次會議,推卸掉一次出差的任務,把工作的難題推給同事等等。但把這些小借口積累起來,人生就會變成醫生所描述的那位病人的樣子:人過中年,依舊碌碌無為,小借口雖然換來了幾日的舒適,不用出差、不用面對需要冥思苦想的難題,但最后的人生結局卻是一事無成。
由此可見,借口不會使人走向成功,它只會在無形中慢慢地麻痹人的斗志,讓人一次次地錯失良機,最終釀成莫大的遺憾。因此,我們要杜絕一切借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告別遺憾,走向成功。
【借口只會讓人步步跌倒】
失敗是沒有任何借口的,即使遇上了意外也不能給失敗找到借口。推卸自己的責任只會讓自己犯更大的錯誤,跌倒了只有自己勇敢地站起來,才能汲取教訓、有所收獲;相反,失敗后,只是一味地抱怨,找借口,那么你只會一步步地跌倒,再不可能爬得起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孩子被凳子絆倒,然后會哭著告訴父母:“那個凳子把我絆倒了。”一些父母可能會疼愛地撫摸著孩子的頭,然后對他說:“好寶寶,不哭了,媽媽去打那把壞凳子。”但教育學家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重新回到被絆倒的地方,讓他再一次從凳子邊經過,并告訴他應該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學會保護自己,以后就再也不會被凳子絆倒。
當我們找借口的時候,就和智力不成熟的孩子一樣,只會把自己的過錯強加給其他人或事物,而不去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不去想盡辦法修正這些錯誤。成功者按照理性的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逐一解決它們。不給自己找借口,就是讓自己從錯誤中汲取經驗,而不是無休止地發牢騷。找借口的人用詛咒的口吻抱怨一切:時運不佳、出身不好,甚至連刮風下雨都能成為他失敗的借口,而唯獨忘記了分析失敗的原因。借口禁錮人的分析、學習能力,讓人在同一個地方連續跌倒,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不去教他如何在椅子旁邊走過,他就會屢次被椅子絆倒。
無論一個人能為自己的錯誤找出多少條借口,都無法幫助他在下一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時避免同樣的錯誤。借口讓人降低自我要求,逐漸形成得過且過的心態,滿足于蒙混過關。某公司年底考核業績,同樣是兩個沒有完成任務的業務員,其中一個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認為只要熬過了今年的年關,明年再說明年的事情;而另外一個則認真總結一年以來的錯誤和失敗的原因,在年底的時候,已經把這存在的問題分析清楚,等待在新的一年中逐一解決。不難想象,承認錯誤的業務員會在第二年有長足的進步,因為第一年犯下的錯誤,都將在第二年中避免,但為自己找借口的業務員,可能連明年寫總結的機會都沒有了,他無視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只會讓工作業績日趨下滑。給過錯和失誤找借口并不困難,但這是于事無補的方法,借口讓人暫時得以逃避責任,但面對同樣的問題,依然會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如何解決。
不在困難面前找借口,勇敢地直面困難,督促自己迅速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避免這些困難成為限制自身發展的終身困境。發明大王愛迪生可以為自己找出十幾種借口,從而徹底屈從于自己艱難的處境: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身體有缺陷,耳朵不好使;生活窘迫,沒有足夠的資金從事試驗等等。但愛迪生從來沒有為這些困難找過任何借口,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在研制燈泡的過程中,他遭受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把全人類帶入了光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