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俄羅斯的新彼得大帝(2)
- 特別總統:從特工到總統之路
- 韓海編著
- 4970字
- 2018-04-03 16:37:02
雖然俄的行政存在著如此多的弊病,但普京上臺之初卻沒有宣布進行大規模的行政改革,因為他預見到了可能的阻力,決定分步進行。
2000年5月13日,就在普京提出改革聯邦委員會建議的同一天,國家杜馬順利通過了普京總統對卡西亞諾夫的總理提名。隨后俄政府組閣很快完成,原內閣大部分成員基本留任。普京把卡西亞諾夫安排在內閣的重要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卡西亞諾夫的政治色彩淡薄,是典型的務實派官僚,最適合于推行自己的決策。
2001年3月28日,普京開始了他執政以來第一次國家權力機構的大規模人事調整。對一些最重要的強力部門進行了大改組,更換了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國防部長、內務部長、稅警局等四個強力部門和原子能源部等部門的重要官員。
在這一系列人事變動中,最關鍵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謝·伊萬諾夫改任國防部長,成為俄歷史上第一位擔任國防部長的文職人員。內務部長魯沙伊洛改任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團結黨”議會黨團領導人格雷茲洛夫出任內務部長,而63歲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作為總統顧問,將從事戰略穩定問題的協調和研究工作。
從歷史上看,同時對四個強力部門負責人進行調整,只有在發生未遂政變時才可能發生。而普京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主要目的在于推進軍事改革,并盡早實現車臣局勢正常化。
俄羅斯軍事改革醞釀已久,雖然在普京總統的主持下制定了改革藍圖,但由于有意見分歧,仍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分歧的代表人物不是別人,正是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和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前者堅持說,俄戰略核力量非但不能削弱,還應大大加強;后者的意見恰恰相反,認為要加強常規武裝力量。無疑,謝爾蓋耶夫和克瓦什寧的爭論使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普京總統做出的人事變動決定得到了國內各主要黨派的贊同和支持。普京指出,這次人事變動將促進軍事機構的現代化改革,由文職人員擔任強力部門的關鍵職務,是“俄社會生活向非軍事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2002年8月12日,普京簽署總統令,具有過渡性質的《國家公務員公務行為準則》開始實施。與此同時,2002年底俄政府準備向國家杜馬提交有關行政改革的一攬子法律文本,屆時俄現行的國家管理體制將有巨大變化。其中包括修改一些框架性的、原則性的法律,并考慮廢除1995年通過的《俄聯邦國家公務員基礎法》,代之以俄聯邦國家公務員體系等。
普京希望俄羅斯能全面執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他強調“權力必須與金錢分家”,普京向所有公務員發出警告說:“如果你們想掙錢,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們想為國效力,在公務領域發揮自己的潛能,就靠國家工資生活。”
公務員是目前俄羅斯人最熱衷的職業之一。因為在俄羅斯,當公務員就意味著衣食無憂、前途不愁。而且,國際金融危機這兩年,俄羅斯到處都在裁減人員、下調工資,但政府官員的工資水平并未下滑。據最新統計,俄羅斯公務員目前的月平均工資是俄普通百姓平均收入的2倍多。全俄民意調查中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超過50%的俄羅斯人希望自己吃上“皇糧”。
如今,西方強烈批評普京時代俄羅斯“民主倒退”,而俄共卻指責普京“比葉利欽走得更遠”。這兩種說法恐怕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矛盾:以今天西方人的立場看,近年來俄羅斯的民主的確“倒退”了,但是并非向“左”倒退,而是向“右”倒退;不是倒退回蘇聯,而是向沙俄“傳統”倒退;不是向列寧-斯大林主義倒退,而是向東正教“倒退”。而這在葉利欽時代實際上就已開始,普京時代無疑更為明顯。所以俄共說普京“比葉利欽走得更遠”,也沒錯。當然,作為一個現實政治中的精明政客,普京并不經常把“主義”掛在嘴邊。
總之,盡管有缺陷,今天的俄羅斯已經基本有了憲政民主,無論黨派之間、政客之間的爭斗多么激烈,都還在民主憲政的范圍之內,而這種激烈競爭,正是民主的體現。
5.4 “國家手里握著一根橡皮警棍”
1991年的圣誕節,飄揚了70年的蘇聯國旗徐徐落下,取而代之升起的是俄羅斯三色旗。此后在長達九年的葉利欽時代里,俄羅斯經濟急劇下降,GDP下滑到世界第16位;國內貧富差距嚴重,社會動蕩不安。
但是,少數的寡頭家族,則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成長起來。他們積聚了大量財富,權焰熏天。鑒于“寡頭”的資助,在葉利欽執政期間,寡頭們的日子過得十分滋潤。其代表人物別列佐夫斯基就是一個例子,此人長臉、禿頂,有點兒口吃,他不僅家財萬貫,還利用與葉利欽的特殊關系左右了俄政策。
1996年3月的某一天,葉利欽秘密召見了七個人,即:別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霍多爾科夫斯基、斯摩棱斯基、維諾格拉多夫、馬爾金、米哈伊爾·弗里德曼,后來他們被稱為“七寡頭”。此外,還有統一電力公司總裁丘拜斯、助選有功而被封為俄政府第一副總理的波塔寧等等,也是具有指標意義的寡頭。
這些寡頭背后都是巨大的集團公司:別列佐夫斯基的西伯利亞石油集團,私人家產30億美元;猶太后裔古辛斯基的大橋集團,私人資產4億美元;賣假酒起家的共青團干部霍多爾科夫斯基,擁有“梅納捷普”聯合體,個人資產152億美元;波塔寧的奧涅克辛姆銀行,總資產達380億美元;此外,還有阿文和弗里德曼的阿爾法集團、阿列克別羅夫的盧卡伊爾集團、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儲蓄銀行。
寡頭們無一例外地積極干政,他們與葉利欽家族緊密結合,如同抽水泵一樣深入俄羅斯國民經濟體系,榨取超額利潤。“七寡頭”之一的別列佐夫斯基,身兼數學家、金融家、媒體大亨、“政壇鬼才”等身份。對寡頭們來說,沒有什么做不成的事。還以別列佐夫斯基為例,從無執政經驗的他,硬是一步就坐到了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的位子上。其后,通過葉利欽說服獨聯體12個國家元首,他轉眼間又成了獨聯體執行秘書,在獨聯體內飛來飛去,與大小總統們討論著獨聯體的未來。
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俄政府的三次更迭,都與金融寡頭的幕后操縱有關。別列佐夫斯基在普京當選為總統后還自豪地對外宣稱,自己“在宣布普京為葉利欽接班人和總理人選等問題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并夸口說:“幾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有自己的身價,他們差不多都被我收買了。”同時這些寡頭控制的經濟部門也越來越多。據別列佐夫斯基估計,包括俄羅斯“七巨頭”在內的金融工業集團已控制了俄羅斯經濟的近50%。
俄羅斯寡頭新貴的窮奢極侈,同平民百姓的貧苦形成了巨大反差。例如遭到通緝的俄寡頭古辛斯基,經常身著豪服出入巴黎五星級飯店,每餐一擲千金。他的周末是在歐洲的私人別墅里度過的,在西班牙和倫敦的奢華場所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古辛斯基出門必有保鏢跟隨。他周末打網球時,在網球場巡邏的武裝警衛多達15人。古辛斯基公開聲稱,他雇傭的保安人員達幾千人之多。
而另一方面,俄羅斯近兩成居民處于赤貧狀態。在俄大城市的地下通道里,總能見到骨瘦如柴的老嫗,伸著顫抖的手向行人乞討。更凄慘的景象是,有的老年寡婦手中居然舉著年輕時獲得的勞動勛章,或是衛國戰爭中犧牲的亡夫的衣服,期待著能換回點食品。這種鮮明的對照,令有良心的俄羅斯人都感到痛心疾首。
普京上臺之后,俄羅斯坊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說,普京上大學時葉利欽恰好是他的班主任。這個班很亂,葉利欽想管好但卻力不從心,他悄悄把普京拉到身邊,對他說:“我老了,該下課啦。你是我剛剛提拔的班長,這個班就靠你了。你會柔道,會有一番作為。但是,我培養的那幾位班干部,你可千萬不要去碰他們。不管他們干什么,都由他們去吧。反正大學只有四年時間,一轉眼就畢業啦!”為了表示對“班主任”的尊敬,故事里的普京也只好點頭答應。
這個寓言并不準確:普京一干就是十二年,而不是四年。“班干部們”為了繼續維護壟斷利益,起來挑戰普京。普京當然明白,這些貴族并不是想當鞋匠,而是想當總統,更想做沙皇。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普京發誓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強調說:“我們的優先方向是保護市場,使其免受達官顯貴和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入”,“所有經營主體應該一律平等”,同寡頭的關系應“像同小面包房主和修鞋店主一樣”,“誠實的工作應該比偷竊得到更大的收益”。普京還堅定地表示,政府懲治金融寡頭的行動“今后再也不會回頭”!
寡頭們原以為“普京之所以說要擺脫寡頭,是因為他必須這樣對選民說……但要擺脫寡頭是不可能的”。的確,前俄總理普里馬科夫也曾努力打擊金融寡頭,結果卻被葉利欽和金融寡頭搞下了臺。普京被認為是“忠于葉利欽的人”,何況金融寡頭還大撒金錢支持過他競選。
但寡頭們這次失算了,普京就算曾經忠于葉利欽,但此一時,彼一時。據報道,葉利欽曾向報刊發表評論,公開為金融寡頭進行辯護。但是,據一項社會輿論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認為葉利欽過大于功,被評為“最差的、最黑心的”領導人之一。普京顯然不愿意繼續追隨葉利欽,為了維護少數金融寡頭的利益得罪多數的選民。
因此普京上任后采取了另一種態度:與寡頭們劃清界限。那個克里姆林宮以前的常客別列佐夫斯基,因此感覺到了從沒有過的失落。他雖然是國家杜馬的代表,但在議會里沒有自己的黨派,說話也沒人聽,于是便主動放棄議員資格,成了地地道道的反對派。在普京提出在聯邦內加強上下垂直領導的建議后,他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又是發表言論,又是給普京寫公開信,聲稱普京的政策將導致俄羅斯分裂。但普京并沒有理會他的“熱心建議”,別列佐夫斯基自討沒趣。
普京首先打擊的是傳媒界的大亨。2000年6月13日,俄羅斯總檢察院以詐騙和盜竊罪將號稱俄傳媒“龍頭老大”、俄金融“七巨頭”之一的古辛斯基拘捕。被捕后的古辛斯基立即被押往莫斯科條件最惡劣的布德爾卡監獄。此事在俄政壇立即引起軒然大波。緊隨其后,數名金融寡頭連遭傳訊,一場普京和俄金融寡頭的殊死爭斗由此拉開帷幕。
在古辛斯基被捕的同時,其他“寡頭”也受到了普京的打擊。6月20日,莫斯科市檢察院上訴仲裁法庭,要求重新審核俄國際集團公司1997年收購諾里爾斯克鎳公司38%股份的合法性。俄國際集團公司總裁波塔寧(七巨頭之一)于1997年出資17億美元收購了諾里爾斯克鎳公司——世界上第二大產鎳企業。
6月27日,“阿爾法”集團下屬的秋明石油公司被搜查。該公司1997年至2000年的所有文件被強行搜走。據初步調查,該公司與金融詐騙有關。
7月11日,俄總檢察院強行“調閱”俄石油天然氣工業公司文件,說要調查古辛斯基“大橋”集團欠俄石油天然氣工業公司487億美元債務一事。知情人透露,這與該公司領導人維亞希列夫在古辛斯基被捕后和其他寡頭聯名上書俄總統,公開為古辛斯基鳴冤叫屈有關。
7月12日,俄稅務警察局對伏爾加汽車公司逃稅案進行了調查。該公司后臺老板就是在葉利欽時代呼風喚雨的俄首富、頭號金融和工業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7月19日,聯邦總檢察院又宣布查封古辛斯基的財產,但后因“證據不足”而不了了之。
8月12日,“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入海底,俄羅斯舉國關注。寡頭們感到報復普京的機會來了。他們控制下的電視臺和報紙紛紛指責普京。
普京言簡意賅地說,站在最前面聲稱保護遇難者利益的人群里,就有那些在這幾年間搞亂我們社會、破壞我們軍隊的人。當別列佐夫斯基跳出來要為遇難者的家屬捐錢的時候,普京說:“對這種慈善行為我們贊成,最好賣掉地中海岸邊的別墅。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是從哪里搞到這么多錢的?”這是普京面對寡頭挑戰的第一次回擊。
對于寡頭與普京的爭斗,普京講得非常清楚:“他們希望保持現狀,而在我看來,這種現狀對國家是危險的,對人民是有害的。”“無論是古辛斯基還是別列佐夫斯基的事情,都與言論自由沒有任何關系。”
10月26日,普京在接受俄羅斯和法國媒體記者采訪時,曾十分形象地披露了他對寡頭政治家采取的這種策略。他說:“國家手里握著一根橡皮警棍。這根棍只能使用一次,但一下就會擊中腦袋。我們只是牢牢地把它抓在手里,讓人們不可小看它。等我們真被惹惱的那一天,我們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它:決不允許要挾國家!”
11月13日,俄聯邦總檢察院采取進一步行動,正式指控古辛斯基非法獲取3億美元貸款和50億盧布借款。俄羅斯總檢察長辦公室宣布將追回古辛斯基在海外的資產,其中包括他在西班牙南部海濱勝地索托格蘭德擁有的一幢豪華別墅。
這次反寡行動的二號目標是俄媒介、金融、政治寡頭別列佐夫斯基。眾所周知,別列佐夫斯基當年作為葉利欽“家族政治局”的重要成員,既是保葉的功臣——曾多次參與策劃過重大的政府人事變動,又是普京總統仕途上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