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吃點虧,吃點苦,傻點笨點也是福——老人論做人(3)
- 受益一生的智慧箴言:老人言
- 張旭編著
- 5010字
- 2018-04-03 15:17:39
【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凡事不可以做絕
俗話說:“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意思是,與人相處,凡事不可以做絕,要記得彼此留有余地。批評人要留有余地,便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表揚人要留有余地,便是給人留下繼續努力進取的動力。
批評人要留有余地,保全他人自尊
1961年6月,英國退役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一次在河南洛陽參觀,他好奇地走進一家劇院,劇院正在上演豫劇《穆桂英掛帥》。當他了解該劇的劇情后,連連搖頭,說:“這個戲不好,怎么能讓女人當元帥?”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員發生了一場小小的爭論。開始時,中方陪同人員解釋說:“這是中國的民間傳奇故事,人們很愛看。”蒙哥馬利立即斷言:“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
中方陪同人員不服氣地說:“我們主張男女平等,男同志能辦到的事,女同志也能辦到。中國紅軍里就有很多女戰士,現在的解放軍里還有位女少將呢!”
蒙哥馬利毫不退讓:“我一向對紅軍、解放軍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軍里還有一位女少將。如果真的是這樣,會有損解放軍聲譽的。”
中方陪同人員反駁說:“英國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國的政治體制,女王是英國的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這會不會有損英國軍隊的聲譽呢?”
蒙哥馬利突然語塞,無話可說了。顯然,他對這場爭論的結局,感到有些難堪,心中的不悅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中方陪同人員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就不太恰當,被上級領導知道后,領導也批評了相關人員,并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駁他,弄得人家無話可說,難道你就勝利了?”
之所以要批評有關的陪同人員,就是因為那位同志當時疏忽了這一點,在爭論(或解釋)中將自己的意見或看法強加于人。特別是在外交往來中,沒有給對方留有余地,讓對方下不了臺,有損來賓的面子。
有些時候某些人說的話確實不對,而且讓人覺得錯得非常離譜,忍不住就會反駁他。可是在反駁的過程中,不能因為對方某些無知或者失誤的地方就不尊重他,而一味想證明自己的正確和聰明。在反駁的過程中,也要學會給他人留面子。
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
懂得說話的人如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只要是無關大局,就不會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會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了”,來個小題大做,以別人的失誤在眾人面前取樂。因為這樣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其自尊心,惹其反感或報復,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在今后的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
為了保住別人的面子,你要多替別人著想:
(1)如果對方冒犯你,能寬容的便無需反應過激,不能忍受的可指出其錯誤所在,只求使其知錯,不要令人難堪。如果對方是好意的提示,應誠摯致謝,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巧言強詞地辯解,甚至把別人的善意和誠意扭曲。
(2)如果為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對別人的話大加反駁以證明自己的話是正確的,結果可能是贏了口風,輸了更多。一個人在生活中若懂得留人以臉面,其人際關系自然會比較融洽。別人如果真是錯誤的,時間久了他自己也會發覺,到時候還會感激你當時給他留了顏面。而如果一味說對方是錯誤的,他不但不承認,還會對你心生厭煩感,這就給你的人際關系增添了障礙。
雪中送炭,“一線”人情永遠難忘
三國時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是“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這一原則的重要體現。
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關羽這個一直忠于情義、對劉備從不相負的果敢英雄,為何會在如此重要的戰場上,放走日后有可能滅蜀、殺自己的曹操?提到這一點,要追溯到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親自征討劉備,在其攻陷下邳,迫降關羽后,鑒于關羽智勇雙全,試圖勸其歸降于自己。于是,曹操拜其為偏將軍,封漢壽亭侯,對關羽的照顧無微不至。后來關羽斬殺顏良、文丑后離開了曹操,曹操手下的將士聞后,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正因為曹操先前對自己的“至仁至義”,所以一向視義氣為生命的關羽在關鍵時刻放走曹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操和關羽之間的交情,現代人將其定上了“人情”這樣的名詞。從心理學上講,曹操在其有權有勢的時候,曾施恩于關羽,因此當其在華容道落難后,曾對關羽說:“素聞,關將軍是有情有義之人,昔日我曾對你有恩,你怎可砍殺有恩之人?”關羽雖然猶豫不決,但最后還是念在“人情”的份上,放走了曹操。曹操雖然沒有學過系統的心理學,可是對駕馭人物的心理卻是游刃有余,而他之前對待關羽的態度更是具有大大的先見之明。
對身處困境的人,如果在你能力允許的范圍之內,能夠給予對方適時、適當的幫助,那么這將具有雪中送炭的功效。于對方而言,你所留下的這“一線”人情也許會讓其永生難忘。這樣當你有求于對方時,對方便會心甘情愿地幫助你,在你的“雨天”里,為你撐起一把“傘”。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只是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過一回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兵亂使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斗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向他借。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魯肅一看周瑜豐儀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只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谷三千斛。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見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兩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來周瑜發達了,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終于得到了干事業的機會。
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先生如此說:“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一定出現。例如,我有急事要用車或上班快遲到時需要用車,只要我打個電話,他一定到,可以說每求必應,事情一過去,我們又各忙各的。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我總是忘不了給他寄一張賀卡,發短信給他拜個年。”
老人智慧箴言: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夠經常對別人表示出關心和愛護,那么別人對你也會有同樣的舉動。所以在生活中,無論你是否有求于對方,都應該對別人多一點關心,這樣別人也會回報你更多的關心。如此一來,你做事情就會多一些助力,少一點麻煩。當世上沒有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時,你想要達成的目標還會遠嗎?
【窮莫失志,富莫癲狂】
——低調做人,平和做事
從歷史的史實中可以看出,我們自古就是講究中庸的,“中庸”這個詞幾乎涵蓋了整個儒家文化。不過分地偏左,也不過分地偏右,盡可能保持平衡。這個理念如果用在為人處世上,那就是,得意的時候要低調,居安而思危;失意的時候要堅強,不能一蹶不振。
得意的時候要低調,居安而思危
失意的問題往往比較好解決。朋友、家人都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加油鼓氣的話多少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這個時候的人是脆弱的,能聽得進勸。而得意的問題往往很難解決。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朋友、家人因為你的得意,高興還來不及呢,誰會在這個時候潑涼水呢?
明朝有個人叫沈萬三,是當時的“全國首富”。他家有田產上萬頃,而且在四路八鄉的城鎮開設有許多的店鋪。對他的商業才能,余秋雨先生有過一句評價:中國14世紀杰出的“理財大師”。
沈萬三太有錢了,就連當時的首都南京城,有一半都是他修筑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準備重修都城。可是由于連年的戰亂,造成國庫十分空虛,皇帝確實是沒有那么多錢,只好向幾個大戶借錢。財大氣粗的沈萬三是當仁不讓,主動表示承擔一半的錢糧開銷。
商人出身的沈萬三自然有他的道理,自己這次出了大錢,而且是幫皇上的忙,這個功勞還小嗎?如果靠上皇帝這棵大樹,名利雙收指日可待。
沈萬三的自我感覺好極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當今皇上都得靠我接濟,這是何等榮耀啊!他與皇帝的工程同時開工,結果沈萬三先于皇帝完工,朱元璋很不高興。
修筑帝都三年之后,沈萬三覺得“不過癮”,又申請由自己“掏腰包”犒賞三軍。全國軍隊每人銀子一兩,總共近百萬兩。看到這種情況,朱元璋更難受了,他本來就出身貧苦,再加上他心胸狹窄,終于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從那時起,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稅每畝九斗三升,相當于畝產的一半多。
沈萬三認為,自己是修建首都的頭號功臣,而且還給大明的軍隊花了那么多錢,皇帝怎么也得向我這個“土財主”表示一下謝意。可是他忘了那句話:功高蓋主。大明朝是人家朱元璋的,姓朱不姓沈,朱皇帝哪里容得下你沈萬三這樣的普度眾生的“活菩薩”?
朱元璋看到沈萬三比他還富有,本來就很郁悶。后來沈萬三又主動發錢犒賞三軍,朱元璋不得不開始琢磨:花了那么多錢,會不會是想收買我的天下?就算你有再多的錢,我說句話就能給你安個“亂民”的罪名,把你的財富變成姓朱的。
朱元璋翻臉了,要不是馬皇后求情,沈萬三真要人頭落地,最后他還是被發配云南,沒收億萬家產。
曾經的榮華富貴一下子變成了過眼煙云,一貫養尊處優的沈萬三,根本受不了云南的凄涼清苦。身體上的折磨還是次要的,心理上的痛苦才讓他不能承受,自己為了大明朝出了那么多的財力,最后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太窩囊了。不出三年,沈萬三就在憤懣抑郁中死去了。
得意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地膨脹,自我放大,就像一把開了刃的尖刀,好像沒有什么困難能難倒他,沒有什么問題他解決不了。殊不知,這把尖刀隨時可能傷害他最親近的人,也隨時可能受到意外的打擊。因為尖刀的鋒利,所以它才脆弱,折斷可能只是瞬間的事。
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
正如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對他的兒子所說的:要比別人聰明——如果可能的話,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明成祖年間,廣東布政使徐奇進京朝見皇上,順便帶了一些嶺南的藤席準備饋贈給朝廷中的官員。不料,京城的巡邏官把這些藤席截獲,并將徐奇饋贈禮品的人員名單呈給了明成祖。
明成祖反復看了幾遍名單,見其中唯獨沒有太博楊士奇的名字,覺得有必要問個究竟,于是立即召見了楊士奇。楊士奇解釋說:“當初徐奇受命赴廣東任布政使,離行前眾官員都作詩為他送別,所以徐奇這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贈。那一次臣正好有病在身,沒有贈詩給徐奇,不然的話,我這次也在饋贈之列。今天眾官員的名字雖然都在禮單上,但他們不一定會接受徐奇的禮物。再說藤席乃嶺南特產,徐奇饋贈藤席只是為了表達謝意,不會有別的目的。”
楊士奇這番話講得自然得體,明成祖對他的疑惑打消了,也原諒了徐奇,命人把名單燒了,從此再也沒有過問此事。
在封建時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君疑臣必死”。如果楊士奇借此機會炫耀自己的清廉,不僅不會得到贊賞,而且會加重明成祖對他的疑心。楊士奇故意將自己牽扯進來,說明自己與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從而贏得了明成祖的信任。更妙的是,楊士奇此舉不但挽救了自己,也免除了徐奇的禍事。
劉睦是東漢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學上進,喜好結交有學問的名儒,長大后被封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禮賢下士,深受百姓的愛戴。
有一年歲末,劉睦派一名官員去都城洛陽朝賀。臨行前,他問這位官員:“如果皇上問起我現在的情況,你想怎樣回答呢?”
官員不假思索地說:“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員雖然愚魯,但此區區小事定能向皇上稟報清楚。”
劉睦聽后,連連搖頭:“你若這樣說,就把我給害了!”
見官員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劉睦又接著說:“你見到皇上之后,就說我自承襲王爵以來,意志衰退,行動懶散,每日只知吃喝玩樂,對正業毫不用心。”
劉睦善于守拙,不想讓皇上知道他是一個精明的人。
因為在當時,凡有志向的皇室成員,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劉睦故作糊涂人,實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計。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歲時就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做內史侍郎。大業五年,被召進京,當時已是自負才氣的隋煬帝楊廣在位。薛道衡為了顯示自己的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頌》,煬帝看了就很不高興,說:“這只是文詞漂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