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利普·格蕾厄姆的努力下,《華盛頓郵報》的發行量及影響力不斷上升,躋身于全美兩大報業機構之一,而且并購了著名的《新聞周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媒體帝國。
她與菲利普的婚姻開始還算不錯,但菲利普一向奉行大男子主義,總是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使她事事也不敢多言,儼如小女人。而凱瑟琳則任勞任怨,從不多言。在20世紀50年代末,沉重的工作壓力使得菲利普患上了嚴重的精神抑郁癥,并染上酗酒惡習,變得狂躁,沒有理性,缺乏自控。然而最令凱瑟琳心碎的是,菲利普與旗下《新聞周刊》的一位女職員發生了戀情,并向自己提出了離婚。凱瑟琳被丈夫緊逼著交出《華盛頓郵報》的股權,但無論怎樣,她毫不屈服。她堅持除非丈夫放棄足夠的股份而使她控股,否則堅決不答應離婚。
1963年6月,菲利普·格蕾厄姆與女記者的關系結束。他返回家中,躁狂抑郁癥日益嚴重,只好住進了精神病醫院。在明白自己的疾病不可控制之后,他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于兩個月后在弗吉尼亞的一個農莊里舉槍自盡。
丈夫死后三天,凱瑟琳決定,自己正式掌管《華盛頓郵報》。那年,凱瑟琳·格蕾厄姆46歲,是一個地道的家庭主婦,雖然有過一點新聞從業經驗,但對經營毫無所知。
當時她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勝任掌控偌大的《華盛頓郵報》報業,只把自己當成企業的暫時看管人,等兒子年紀大一點,便會立即交棒給他們,她認為那是“男人干的活”。然而她的老友皮爾遜夫人卻勸她,不如親自給《華盛頓郵報》掌舵。皮爾遜夫人說:“請不要這么傻,你是能夠做到的,你天生有著父親辦報的基因遺傳。你過去的歷練,已令你絕對有能力勝任,只是你不自信罷了!”
即使是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也仍然相當傳統,包括報業在內的所有企業,幾乎都由男性主導,領導層鮮有女性。本來已是缺乏信心的凱瑟琳,往往連對記者提出的問題也感到提心吊膽和尷尬不已,總是擔心做錯事,說傻話。她后來打趣地回憶說,在接任公司主席后數月,公司舉行圣誕派對,但她卻很擔心自己因不懂基本禮儀而鬧出笑話。結果她竟花了不少時間去“彩排”如何在派對上得體地說出“圣誕快樂”四個字。
就是這樣一個害羞的女人,將《華盛頓郵報》辦成了集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于一體的龐大的媒體王國,在《財富》雜志500家大公司中曾排行271位。她敢于一次次地與強權斗爭,被稱做“新聞界最有權勢的女人”。
信任令她贏得了擁護與愛戴
接管《華盛頓郵報》時,凱瑟琳46歲,已經是4個孩子的母親了。原先,她長期退居幕后,膽怯羞澀,缺乏自信,因此沒有人了解她,也沒有人相信她。而現在,她必須從幕后走向前臺;否則,一個龐大的家族媒體集團將不復存在。其時謠言四起,說報紙行將倒閉,抑或轉賣給他人。
凱瑟琳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她的勇氣,她決定不讓父親和丈夫的心血付之東流。
此時的美國已有一些女記者活躍在新聞界,但主管級的卻大多是男性,更別說最高管理者了。她接管《華盛頓郵報》時,不少名編輯、名記者都想離開報社。凱瑟琳在自傳中說自己當時是“身處懸崖邊,閉眼一跳,令人驚訝的是,我穩穩地落在了地上”。
在那個年代,女性要在新聞界出人頭地,可謂難關重重。比如,當時《華盛頓郵報》的女編輯竟然無法看到美聯社的快訊,只有男編輯才有資格看。著名女主持人芭芭拉·沃特斯與另一名男主持共同主持一個訪談節目,根據規定,只有當男主持問完第4個問題后,芭芭拉才可以開口。這樣可笑的“規矩”在今天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凱瑟琳的心情很復雜,她的經歷讓她既充滿不安,又對周圍的人很有信任感。她從不干涉新聞編輯的獨立自主權,同時對新聞內容永遠興致勃勃。因此,《華盛頓郵報》的員工都愛凱瑟琳,她是《華盛頓郵報》雇員心中最理想的上司。
她為《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內容設置了非常高的新聞質量標準。在《華盛頓郵報》,有醫學博士報道醫藥,有工商管理碩士報道金融,有律師報道法律,并為那些派駐國外的記者在上崗前進行高標準的培訓。她明確要求即使是并不直接從事新聞報道和編輯工作的員工,也應當致力于維護一流的新聞質量。《華盛頓郵報》的專業態度逐漸贏得了受眾的信任和尊敬,并將報紙內化為自身情感的組成部分,很多讀者將閱讀《華盛頓郵報》視為主流階層的身份符號,是步入精英階層的標志性閱讀物,報紙自然而然地成為強勢品牌。
一般看來,凱瑟琳一生的最偉大之處,是決定刊登“越戰密件”或者是揭露“水門事件”。然而,若沒有她在1965年做出決策,提拔著名記者本·布萊德利擔任郵報的總編,并放權讓各級主管、編輯、記者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動性,或許她根本就沒有刊登“越戰密件”或者是揭露“水門事件”的可能。
布萊德利有著非凡的才能,他手下有大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起初對凱瑟琳表示忽視,但凱瑟琳提拔他為總編后,他在虛榮心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心存感激之心。布萊德利曾這樣評價凱瑟琳:“她有當大盜的膽量!”布萊德利從各處招募年輕人,他激情四射地對報紙進行改革,甚至使《華盛頓郵報》的政治立場從與親近政府逐漸傾向自由派。
凱瑟琳通過拼命工作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她聽從別人的建議,學著和周圍的男人們做朋友,向他們學習。她很快熟悉了新聞業務和許多經營的方法。凱瑟琳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了驚人的鎮定,讓周圍的許多男人自嘆不如。
凱瑟琳改變了《華盛頓郵報》的命運,《華盛頓郵報》也改變了她的一生。育有4名子女的凱瑟琳常說,其人生恍如一出肥皂劇。由一名害羞中年家庭主婦變成報業巨人的格蕾厄姆夫人,在關鍵時刻往往展現出令人欽佩的勇氣。《華盛頓郵報》的職員表示,他們最喜歡的,是她給予了記者最大的禮物:絕對的獨立。凱瑟琳曾說:“辦報者不應對編輯指指點點。辦報者的責任,是盡力確保報紙報道全面、準確、公平和質量最佳。”
堅持立場,兩件大事讓郵報名響美國
在20世紀70年代,《華盛頓郵報》還只是一份地方性報紙,但它憑借對“越戰密件”案及“水門事件”的揭露報道,奠定了該報和凱瑟琳在美國新聞界的地位。凱瑟琳不僅顯示了超人的經營才能,還給全世界傳媒樹立了“高山仰止”的行業風骨。
1971年6月,《紐約時報》率先公布了一份五角大樓機密文件,那是越戰時期美國政府的一段秘史,其中內容極為敏感,如果為公眾知曉,將足以改變全球輿論對美軍參戰的觀感,并有損美國的形象。因此,幾天后,《紐約時報》就被政府告上法庭,受到臨時查禁。
此時,正謀求突破自身經營困境的《華盛頓郵報》也獲得了這份絕密文件,報社采編人員主張把它刊登出來,而報社的經營方、律師們則顧慮重重,不贊成刊登,更何況其時他們正準備著郵報公司上市的計劃。倘若刊登該文件,就意味著和政府對立,于己不利。但同時,那又是特別具有價值的新聞,而其他報紙都沒有觸及該事件。
凱瑟琳冒著被指控犯“間諜罪”的風險,決定在自己的報紙上刊登五角大樓的秘密文件。此舉為當年的反戰浪潮提供了極重要的材料,《華盛頓郵報》因此贏得了更多的美國讀者。
凱瑟琳后來回憶說:“我當時既緊張又害怕,深吸了一口氣后,對編輯說:‘繼續,繼續,繼續。馬上刊登吧。’”
為此,《華盛頓郵報》被美國政府告上法庭,起訴其泄露國家機密。兩周內,政府控告兩報的官司從地方法院一路打到聯邦最高法院,但最高法院最后站在了出版自由的公正立場,以6對3的票數,使《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贏得了官司。這也成為凱瑟琳事業中的一個亮點,她是靠自己的一身正氣在司法訴訟大戰中戰勝了美國政府。據說尼克松總統因此對《華盛頓郵報》十分不滿,白宮曾兩度停止訂閱該報。
從此,《華盛頓郵報》贏得了和《紐約時報》相提并論的地位。
真正奠定《華盛頓郵報》王者地位的是對“水門事件”的報道。
1972年6月,有5名男子私闖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被人發現,然后被捕。當時,眾多媒體僅把其視為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華盛頓郵報》的年輕記者鮑伯·伍得沃德卻從中發現了疑點,決定追查下去。后來,又一位年輕記者卡爾·伯恩斯坦也加入采訪調查。他們通過調查發現:共和黨競選班子在1972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采取了非法行動,派人私闖水門大廈以竊取民主黨有關競選的信息。
《華盛頓郵報》最先揭開“水門事件”丑聞。共和黨人尼克松為了掩飾事實,采取各種手段向《華盛頓郵報》施壓,威脅、恐嚇、以及利誘……在那段時間里,凱瑟琳的一位與尼克松當局有聯系的朋友曾告誡她不要單獨外出;而負責尼克松競選活動的約翰·米歇爾,同時是美國的司法部長,對伯恩斯坦和伍得沃德說,如果郵報不停止調查,那么,“格蕾厄姆等于是在把她的身體往絞肉機里放”。凱瑟琳一度受到死亡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