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嘗試創新,跟在別人后面永無出頭之日
1.創新是競爭的利器
古人曾經總結過做生意的十二字訣,“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競爭無處不在,競爭殘酷無情,亦步亦趨,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是做生意最忌諱的。凡是能引領創新潮流者,都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先機,成為市場的引領者,最終成為創業成功者。
馬云一直都非常重視創新。馬云周圍的朋友對馬云有這樣一個評價:“這個人如果3天沒有新主意,一定會難受得要死。”就連馬云自己也都這么說:“如果我失去了創造性的思維,那我這個人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
對于馬云的創新精神,從阿里巴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可見一斑。
1999年是一個互聯網的春天。那時候一個月之內會有數以千計的互聯網公司出現。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腕》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可以精確地描繪出當時互聯網的火熱場面:“你花錢去建一個網站,把所有花的錢后面加一個零,這就直接出售給下家了。”
但是,當時大部分的網站模式都是和新浪、搜狐差不多的門戶網站模式。馬云不認同這種模式:眾多的中小企業主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如果用門戶網站,會影響他們的使用。
馬云心中已經決定在電子商務領域做一番事業,也明確了自己的服務對象。這些戰略的問題已經確定下來,只是還沒有確定怎么操作和運營。
辭去北京的工作,準備回杭州的時候,為了臨走之前留下點紀念,馬云和自己的團隊一起去游覽長城。在長城上,馬云看到了許多“某某到此一游”之類的話語。這些留言,觸發了馬云的靈感。馬云決定采取BBS的模式,他要把阿里巴巴辦成一個“網上集貿市場”,雖然不美觀但是很實用。
于是馬云帶領一支年輕的團隊6個月關門制作,潛心打造出了今天的阿里巴巴模式。阿里巴巴的橫空出世,震驚天下,這在國內外都沒有可以借鑒的。其獨特的模式被美國十大著名院校的商學院研究,而且還被列入哈佛大學商學院MBA的教學案例。
日本企業界曾提出這樣一句口號:“做別人不做的事。”也就是說創業開店做生意,要尋找冷門,獨辟蹊徑。馬云也說:“一個項目、一個想法如果不夠獨特的話,很難吸引別人。”
的確,在這個信息泛濫,商店林立,充滿著競爭與挑戰的時代,所有創業者都會感覺到生存與發展的壓力。而愈在這時就愈需要創業者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鉆冷門,鉆空檔,經營新產品,越新越好,越獨越好,這是做生意的最大智慧。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屬于行業中的獨一份,或者排頭兵,那么你的生意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人們以前常說歷史上有三個改變世界的蘋果:誘惑了夏娃的蘋果、掉落在牛頓頭上的蘋果和喬布斯的蘋果公司。
蘋果無疑在顛覆人們的觀念,這和喬布斯一直奉行的特立獨行與堅持不斷創新的策略是分不開的。喬布斯說:“如果你做了一些還不錯的事情,你應該繼續做一些更好的,而不要停留太久,要不停地想下一步。”
蘋果的成就來自于不斷地創新,當智能手機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當諾基亞還霸占著絕大多數手機市場份額的時候,蘋果憑借iPhone一種觸摸帶來的時尚元素躋身智能手機行列,并且獨創的APPStore模式更是帶來一種新的市場變革。讓一度占據絕對話語權的移動運營商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美國有媒體評論稱,喬布斯和蘋果改變了世界“玩”的方式,將現有的創意變為主流的應用。蘋果創造的不僅是技術革新,還是文化革新。蘋果是“聰明代碼和極致美學的完美結合,是心理學、行為科學和哲學等各領域的前沿結晶”。
在高盛科技大會上,當有人問道蘋果是不是已經江郎才盡,沒有與其他競爭對手競爭時,蒂姆·庫克回應到:“蘋果的創新性從來沒有這么強過,創新深深刻在蘋果的文化中。蘋果創新的大膽性、雄心和信念都沒有限制,公司有強烈的欲望開發最好的產品,這些都是公司的DNA。”
創業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過程,更是一個新穎的、創新的、靈活的、有活力的、有創造性的過程。所以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沿用別人的路子,照搬別人的思想,這樣子只能導致失敗。
我們可以細數大街上的店面,一個“云南野生菌火鍋店”很容易就在北京站住腳跟并迅速成長,而滿大街的“重慶火鍋”成活率卻少得可憐;一個獨特的“尋找物品商店”剛開不久就能賓客云集,而滿大街大大小小的超市卻常常門可羅雀……
創新是一個企業競爭與發展的靈魂,許多創業者成功的本質都在于其標新立異的理念及作為。馬云的意義與喬布斯類似,都在于對人性及人類需求的洞見,把創新作為目標與手段,把自己的公司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