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有大目標,放眼全世界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企業在創業之初,目標是比較狹窄和單一的,先穩定一個市場,然后再慢慢向外延伸。只有當企業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后,才會開始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但是這種思維模式,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時代,已經不再適應了。只有那些在創業之初就具備了放眼全球視野的企業家,才能使他的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具備市場領先者的潛質。阿里巴巴和馬云就屬于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
從創立阿里巴巴開始,馬云就把目標鎖定在了國際市場。馬云說:“我們要打開國際電子商務市場,培育中國國內電子商務市場。”當時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都在西方,能向互聯網投資的主流資金也都在西方,所以馬云決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機會,首先“搞定”國外市場。
馬云既然將未來的公司定位為全球的公司,名字就應該是響亮的、國際化的。馬云之所以選擇“阿里巴巴”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馬云希望它成為全世界的十大網站之一,也希望全世界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它。為了能有一個國際化的名字,馬云其實思索了很久。馬云說:“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全球,我做淘寶,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創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優秀公司。”
有了適合國際路線的名字之后,阿里巴巴就避開國內市場,直接進軍國際了。馬云的策略是:辦一個市場就像辦一個舞會,先把女孩子請進來,再把優秀的男孩子請進來,這樣做市場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對于買家和賣家來說買家是女孩子,賣家是男孩子,而辦舞會成功的關鍵就是要能請到優秀的女孩子來參加。于是,為了吸引客戶,阿里巴巴都是免費的。同時馬云帶著團隊到處宣傳,只為請大家進行交流。
這就是1999年、2000年阿里巴巴的戰略,即迅速進入全球化,成為全球電子商務企業。這樣,在國內互聯網競爭開展得轟轟烈烈的時候,阿里巴巴已經悄悄地在國外進行宣傳造勢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馬云不斷在歐洲和美國做演講。當時來聽的人并不多,最慘的一次,馬云在德國組織演講,有一千五百個座位結果只來了三個人,但為了宣傳,馬云還是堅持演講下去了。
馬云說:“我們絕對是放眼世界的,真正做到打到全世界去。”時至今日,馬云的目標終于實現了,他已經讓全世界人見識到了阿里巴巴的神奇,并已經讓全世界人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國人創辦的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讓全世界華人驕傲的中國公司。
其實不光是互聯網公司,任何一個工作想要做大都需要有放眼全球的眼光。小孩子畫畫大家可能都見過,他們通常會把頭低低地埋進紙里,然后緊握筆尖,在紙上一筆一畫地仔細描繪。他們的眼中只有簡單的線條和圓圈,他們對每一個細節都過分地關注,所以看不到全局的孩子,作出的畫也只能算作初級作品,因為他們看不到整體大局。
而大家作畫卻是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國畫大師,手握一支毛筆,氣定神閑地站在洋洋鋪開的數米宣紙前,身子離得很遠,胳膊伸得老長,幾筆簡簡單單的勾勒,就能讓一個場景在我們的眼前活靈活現,這便是有大局觀的妙處。
最初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雖然創業資本很少,但馬云卻從創業資本中拿出1萬美金買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他認準阿里巴巴這個名字可以跨越國界,流行全世界。在建立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時,馬云把客戶源就定位在了國內和國外兩個價值鏈上:一頭是海外買家,一頭是中國供應商。從阿里巴巴的機構設置中,就可以感受到它自始至終的國際化戰略。他們的口號就是“避免國內甲A聯賽,直接進入世界杯”。
清代學者陳澹然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要從全局去考慮,如果只謀一域而不謀全局,那么即便暫時能夠做好,等到全局潰敗的時候,這一域最終還是要失去的。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長遠的眼光,而不能只顧眼前。
有一個企業家做演說,他問在場聽眾:“開車進加油站最想完成什么?”眾人都回答說:“加油!”企業家聽了搖了搖頭,略感失望,于是就有人補充“休息、喝水、上廁所”。這時候,企業家說道:“開車進加油站的人,最想做的,當然是早一點離開,朝著目的地繼續他的旅程。”其實,一個人做事當然有具體目的,但也絕對不能將目光聚集在眼前這些瑣碎的目標上面。
做過徒步旅行,或者是參加過長跑比賽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決定只走五公里或跑五公里的時候,那么,在你三公里處或四公里處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疲憊而松懈自己,心里一定會想,快到目標了還是緩一口氣吧!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五十公里,那么又將怎樣呢?可以肯定地說,你絕對不會產生要在三公里或四公里歇一歇的想法。
這是因為,你的目標如果太小、離你太近的話,你就不會在精神或身體方面去積極準備,這種心理就使得你身上的潛能無法得到完全的釋放,因此,你無法走很遠的旅程。但如果你的目標很大,那么,你在制定了目標之后就會積極地進行心理方面的準備。這樣,你的心態就變得異常活躍、積極。你的潛能就會大量地釋放出來,從而使你有足夠的精力向更遠的目的地出發。
由此可見,把你的眼光放得遠一些,就能夠讓你的企業走得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