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深思熟慮——思想有多遠,人就走多遠

凡事深思熟慮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有比較理想的結果;而不習慣思考的人,其生活和事業很可能都以失敗告終。當我們的判斷因為感情的沖動失去理智時,冷靜下來之后就發現自己的愚蠢。因此,永遠不要不加思考就做出重大決策或采取行動。

1.思想有多遠,人就走多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吹眠h,看得透,不計私利,深謀遠慮,才能使事業一步步地發展起來。

劉備的前半生非??部?,自“桃園結義”后,由于缺乏切實可行的長久之計,他們總是東奔西跑,打到哪算哪,要么寄劉焉、盧植、公孫瓚、陶謙、曹操、劉表等群雄籬下,要么就是有了地方也守不住。陶謙讓徐州給劉備,劉備好不容易單干一回,但沒多久便丟了這塊地盤。多少年來,劉備無地無兵,四處奔命,人生路上如履薄冰,連性命都險些被劉表的部下蔡瑁、張允所害。劉備前程渺茫,就是因為缺乏長遠的計劃。后來,諸葛亮出山,一個“隆中對”便使形勢立即好轉,這個“隆中對”即是遠謀。

諸葛亮認真地分析了敵、我、友、天、地、人各方形勢,“我方”占人和之利:劉備乃“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皇叔”這面金字招牌和劉備的仁義形象是有利條件。但是,劉備手下將領只有關、張、趙,兵弱勢微,至今尚無自己的一塊根據地,這是不利條件。

諸葛亮和劉備制訂了“中興漢室”的最高奮斗目標。但擋住劉備前進道路的有“四虎”——兩強兩弱。曹操、孫權乃強大的對手,以劉備現在的實力還無法與這二強抗衡??酌髡J為曹操在中原“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城不可與爭鋒”。那么孫權呢?割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眲⒈?、劉璋是兩個相對弱小的對手。荊州方面,“劉表不久于人世”;益州方面,“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睘榱酥信d漢室,前面的“四虎”當然都應當打敗,但與曹操、孫權之間你死我活的天下之爭,時機尚未成熟。要實現目標,首先要使自己強大起來,取荊州、益州之地才是上策。取了荊、益二州,就實現了中興漢室的近期目標——成就霸業。

為了實現遠謀,必須權衡利弊,不爭一時之快,不以近利而舍棄長遠的目標。該讓則讓,該軟則軟,該棄則棄。諸葛亮“華容放曹”,即為舍近利的遠謀。

赤壁周郎一把火,燒掉了曹操八十三萬軍馬,孫、劉聯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周瑜、諸葛亮從水、陸兩路出擊,設下重重埋伏。曹操的殘兵敗將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孫、劉聯軍的埋伏,一路上,曹操的兵將越來越少,且多數帶傷。行至華容道,曹軍“人皆饑倒,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著槍者勉強而走。衣甲濕透,個個不全,軍器旗幡,紛紛不整,號哭之聲,一路不絕”。

至此,曹操身邊只有三百名疲憊不堪的兵將,正是諸葛亮擒殺曹操根除后患的絕好機會。諸葛亮只要想除曹操,十拿九穩。但諸葛亮卻“派”第一號大將關羽把曹操放了。曹操回到許昌,如虎歸山。照諸葛亮解釋所說:“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币馑际钦f,天不滅曹,曹操命不該絕,我又奈何?其實是諸葛亮不滅曹,讓關云長做了人情。諸葛亮為什么不滅曹?因為滅曹會干擾總策劃,妨礙總目標的實現。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總目標就是劉、曹、孫先三足鼎立,然后再尋機一統天下。滅了曹,少了一個最強的對手,劉、孫兩分天下,豈不比三分天下更進了一步,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滅了曹不但實現不了兩分天下,連三分天下也實現不了。

如果殺掉曹操,曹姓及夏侯姓的人勢必要報仇雪恨。曹操在大本營許昌、荊襄、合淝等地還有相當勢力。倘若點起幾十萬兵馬復仇,恐非難事。到那時,孫、劉聯軍再難演出“草船借箭”、“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的精彩大戲了。放了曹操,他當然也要復仇,但余悸未了,總得要停歇一段時間再戰。劉備和諸葛亮正好利用無戰事的這段時間,養精蓄銳,做好充分準備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此外,如果殺掉曹操,除了劉備的大患,同時也除了孫權的大患,這樣,孫、劉兩家之間的大戰就會即刻到來。周瑜即使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最危險時刻,還念念不忘除掉劉備和諸葛亮。只要曹操一死,孫權、周瑜就會趁北方一時驚魂未定,立即毫無顧忌地進攻劉備的彈丸之地,這對在江南尚未立穩腳跟的劉備極為不利。諸葛亮為了保存、發展力量,必須維持三方相互制約的關系,盡可能延續孫、劉兩家的聯盟。

所以,為了實現三分天下的目標,曹操是萬萬殺不得。諸葛亮不滅曹,不但是遠謀,而且產生了一舉數得的效果。

其一,樹立了自己的威望。如果諸葛亮明令放曹,劉、關、張和諸將都不會理解;如果諸葛亮不派人在華容道埋伏,又顯得失算,不能料事如神。于是諸葛亮派“重義”人物關羽去華容道,這就等于向天下表明:我算到了,只是由于關羽的“重義”才未果。這就給自己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其二,鞏固和加深了“人和”的局面。關羽放曹以后,諸葛亮與劉備二人合演了一場問斬與說情的戲給眾人看,這場戲顯示了劉備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加深了劉、關、張三人的兄弟情誼。

其三,制約了關羽。關羽這樣的人才,屬于有缺點的高才,駕馭得好,作用極大;駕馭得不好,也會犯下彌天大錯,誤了大事。此次,關羽放曹,自知有罪,“黃牌”在身,今后豈敢不謹慎。諸葛亮制約了關羽,同時就是制約了諸將。

其四,滅了曹操的氣焰。曹操三次大笑,引出了三支伏軍、三員猛將。此后,曹操再也笑不出來了。華容道上,曹操真正認識了諸葛亮,從此不敢輕舉妄動。赤壁之戰后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劉、曹兩家無戰事,這就使劉備能集中力量從容取荊州、入成都。

其五,鞏固了孫、劉聯盟。在孫權眼里,劉備和諸葛亮并非坐山觀虎斗,而是盡心盡力地破曹。諸葛亮如果明令放曹,或根本不去截擊曹操,孫權馬上會懷疑劉備聯合自己的誠意,必然給兩家聯盟造成危機。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華容道放曹,充分體現了他為實現總目標,不計較一時得失,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

目標是行動的永恒主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并非只有一味地進攻才能奏效。有時需要攻,有時需要守,有時需要迂回,有時需要后退,有時需要放棄眼前局部的利益,有時會得罪一些人,但這些都是遠謀所必需的。連兔子都懂得遠謀,“狡兔三窟”是它的遠謀,“不吃窩邊草”更是它的遠謀。吃窩邊草倒是省事,但如果把窩邊草吃光了,兔子的窩巢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不是說眼前利益不可取,關鍵是看取了它是否會影響長遠目標和全局利益。

兵戰需遠謀,商戰需遠謀,人生也需遠謀。一個人只顧眼前利益,得到的也必將是短暫的歡愉,吃光用盡,又是一無所有。一個人應有遠大的目標,但也必須講究實際,總得先求生存才能求發展。過去,人們在要魚還是要魚竿,且兩者只能取一的問題上觀點基本一致:要魚只圖一時之快,要魚竿才是長久之計。其實不然,遠謀必須既面向未來,又面對現實。下面一則關于魚和魚竿的故事,令人久久回味。

甲、乙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魚。甲希望得到魚,乙希望得到魚竿,于是他們二人各遂己愿。按當今普遍的觀點看,乙是智者,甲是愚者。其實不然。甲在原地生火煮魚,大吃一頓,不久魚吃光了,他便餓死在魚簍旁。乙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空著肚子走向海邊,但他走到半路時已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也倒地死去。可見,乙也不智。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丙和丁,他們同樣得到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他倆商定共赴大海捕魚,而且每次只煮一條魚,一簍魚被吃光后,他們也走到了海邊。從此,他倆以捕魚為生。又過了幾年,他們蓋了房子,造了漁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遠謀與近利的辯證關系,遠謀并非一定要排斥近利,而近利則必須服務于遠謀。如果好高騖遠,第一步總是邁不出去,這并非遠謀,而是空想。遠謀是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結合,生存與發展的有機結合,是取得成功的保障。

在決策目標與眼前利益產生無法調和的矛盾時,應毫不猶豫地放棄眼前利益,或者把因二者矛盾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許多人生決策失誤都有一個共同點:考慮得不周,謀劃得不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挖東墻,補西墻;只顧一時得失,不顧長遠利益;只思進攻,不愿退讓;只知直來直去,不懂變通迂回;只求在某個局部“奪魁”、“錦上添花”,不重視系統的整體優化;只知盲目制訂目標,不顧現實條件;只考慮方案帶來的好處,不考慮付出的代價。這些錯誤的思維方法,都是人生決策的大忌。

2.看待問題要全面

一個人如果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中隱藏的危險,就很容易走向極端。因此,在看待問題時要全面,才不會被表面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在思考過程中尤其應該注意的。

知了在樹上叫個不停,一只螳螂見后非常高興,想著抓住了知了便又是一頓美餐!為逮住這送上口的美食,螳螂沒有過多考慮,就側著身子過去準備用它那鋒利的前爪抓知了。那只螳螂在打主意的時候,一只黃雀正緊緊地盯著它,突然毫無顧忌地撲上去抓住了螳螂。而當黃雀準備美滋滋地一飽口福的時候,樹下的一個頑童早就拿著彈弓瞄準了黃雀,最后使勁一拉彈弓,黃雀應聲落地。

螳螂和黃雀都想美餐一頓,不料反遭他人暗算,搭上了身家性命,演出了一場悲劇。造成這悲劇的原因,固然是黃雀陰險惡毒,頑童無聊調皮,但似乎也與螳螂、黃雀各自缺乏思慮有關。如果螳螂、黃雀在進攻對手、捕捉獵物時,能夠多一個心眼,前思后想,左顧右盼,看看周遭的環境是否利于自己出擊,想必最后也能避開暗算。

諸葛亮認為:“君子行事,無論大小,都要深思熟慮,著眼近處而作長遠的謀劃。人無長遠考慮,必有眼前憂患。君子處事常常要以自身和周圍的條件、環境做參考,思考問題不超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能力范圍。大事的發起很困難,小事的產生較容易。因此,要想獲得利益,必須先預想到危害;要想成功,就必須先想到可能的失敗。

建興二年,益州名士、主簿杜微因病請求歸鄉,諸葛亮給他寫了封信,希望他留下來繼續工作。信中,諸葛亮闡述了自己的施政要略:讓農民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厲兵講武,訓練一支勇敢善戰的軍隊。

其實,蜀中的政治、經濟形勢還不錯,而魏吳相爭,也使蜀漢從戰火中暫時擺脫出來。如此境況下,諸葛亮還搶時間守關勸農、發展生產、整修武備,是為了蜀漢的未來著想。要實現一統天下的理想,少不得要打仗;要打勝仗,沒有軍隊、武器自是不行,沒有糧食更是白搭。

可見,處世行事,要從長計議,既能明察目前事態的變化,又能多為未來想,多為后果計,是十分要緊的事情。

明智之人常在事物略露端倪的時候就有所察覺,然后經過反復思考、斟酌和研究,靜待事物的發展而相機行事。我們來看一個歷史故事。

在呂后設計害死了梁王彭越和楚王韓信后,與二人同稱“漢初三大名將”的淮南王英布無奈興兵反漢。劉邦向文武大臣詢問對策,夏侯嬰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薛公。

漢高祖問薛公:“英布曾是項羽的手下大將,能征慣戰,我想親率大軍去平叛,你看勝敗會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勝無疑。”

漢高祖道:“何以見得?”

薛公答:“英布興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會去征討他,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有三種情況可供他選擇?!?

漢高祖道:“先生請講?!?

薛公道:“第一種情況,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北并齊魯,將燕趙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然后固守自己的地盤。這樣,陛下也奈何不了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急忙問:“第二種情況會怎么樣?”

“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保住敖倉的糧食,以重兵守衛成皋,斷絕入關之路。如果是這樣,誰勝誰負,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談,“這是第二種情況,乃為中策。”

漢高祖說:“先生既認為朕能獲勝,英布自然不會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該是怎樣?”

薛公不慌不忙地說:“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長驅直入,定能大獲全勝?!?

漢高祖面現悅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驪山的一個刑徒,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目光短淺,只知道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所以我料到他必出此下策!”

漢高祖連連贊道:“好!好!英布的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話可謂一語中的!朕封你為千戶侯!”

“謝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謝恩。

漢高祖封薛公為千戶侯,又賞賜給薛公許多財物,然后于這一年(公元前196年)親率大軍征討英布。

果然如薛公所料,英布在叛漢之后,首先興兵擊敗受封于吳地的荊王劉賈,后又打敗了楚王劉爭,把軍隊布防在淮南一帶。

漢高祖劉邦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也深諳用兵之道。雙方的軍隊在蘄西(今安徽宿縣境內)相遇后,劉邦見英布的軍隊氣勢很盛,于是采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待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后,金鼓齊鳴,揮師急進,殺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英布的叛亂最終以失敗告終。

智士英雄謀大事、繪宏圖、打江山、坐天下,要周密地思慮,長遠地計劃;動一念、謀一事也當深思遠慮,縱觀全局,切不可鼠目寸光,只盯住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不顧將來的得失利弊。

因此,我們面對復雜的形勢要全面分析、推理,開動腦筋想辦法,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復雜性所引誘,就一定能夠科學而正確地透過事物的表象認清其本質,為以后的行為做出指導。

3.未雨綢繆,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原則。

實際上,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我們已經預先將這件事情的準備工作全部做好了,那么我們就不會因為沒有準備充分而導致自亂陣腳,使事情無法掌控,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了。

對每一個人來說,唯有真正做到了未雨綢繆,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胸有成竹、穩如泰山。諸葛亮就是這么一個人,他的未雨綢繆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劉備猇亭兵敗后,陸遜引得勝之兵,往西追襲。距離夔關不遠,陸遜在馬上看見前面一陣殺氣沖天而起。于是他遂勒馬回顧眾將曰:“前面必有埋伏,三軍不可輕進?!奔吹雇耸嗬?,于地勢空闊處,排成陣勢,便差哨騎前去探視?;貓蟛o軍隊屯在此。陸遜不信,下馬登高望之,殺氣復起。

陸遜見日將西沉,心中猶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報說江邊只有亂石八九十堆,并無人馬。陸遜大疑,令尋土人問之。須臾有數人到。陸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沖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于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云,從內而起?!?

陸遜聽罷,上馬自來看石陣,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有戶。陸遜笑曰:“此乃惑人之術耳,有何益焉!”且看仔細。遂直入石陣觀看。部將曰:“日暮矣,請都督早回?!标戇d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時間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丫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陸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正驚疑間,忽見一老人立于馬前,笑曰:“將軍欲出此陣乎?”陸遜曰:“愿長者引出?!崩先瞬哒刃煨於校瑥匠鍪?,并無所礙,送至山坡之上。

陸遜問曰:“長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于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臨去之時,曾吩咐老夫道:‘后有東吳大將迷于陣中,莫要引他出來?!戏蜻m于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于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陸遜慌忙下馬,拜謝而回。

陸遜回寨,嘆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師。

正是諸葛亮未雨綢繆,在入川前就布好了八陣圖才有效地阻擊了陸遜對劉備的追殺,為蜀國保存了力量。諸葛亮是出于對全局的考慮,為了防患于未然,才主動布置的八陣圖。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居安思危,為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必將獲得成功!因此,請從現在開始要求自己,做像諸葛亮一樣的智者,未雨綢繆,自動自發地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們在生活中對各種各樣的事件進行最佳的控制。

4.三思而后行

人們必須養成“三思”的習慣,這是因為問題的發生是由許多原因導致的,其背景復雜,單憑直覺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查、分析和歸納,才能理出頭緒。因此,思維必須精細縝密,才能確保行動萬無一失。

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后,守城之兵僅剩三百余人,糧草皆已耗盡,他們只好突圍去益州,作東山再起的打算。包圍麥城的呂蒙讓開北門,預先在通往益州的小路上設下了埋伏。這一陰謀被關羽的部屬王甫識破,王甫說:“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标P羽竟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遂不聽王甫之言,堅持走小路突圍。

這一決策犯了大錯誤:一是東吳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用于埋伏的兵馬成千上萬,關羽僅帶200人突圍,無異于以卵擊石。二是東吳兵馬以逸待勞,戰斗力極強,而跟隨關羽突圍的殘軍,盡管忠勇,終因日夜守備麥城而疲憊不堪,早已無法發揮出以一當十的戰斗力。三是關羽本人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因連日守城疲憊,更兼前不久右臂受過箭傷,終究不如往日英武。

因此,關羽走小路突圍的決策,實在是冒險的舉動。結果,他們出城進入吳兵的埋伏圈后,跟隨的軍士漸漸稀少,關羽本人的力氣也愈發不濟,最后,其座下的赤兔馬被吳軍的絆馬索絆倒,素有“萬人敵”之稱的關羽被擒,拒不投降后引頸就戮。

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則會出現不堪設想的后果。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班牙的某個小城里有一個人,他以賣“忠告”為職業。有一天,一個商人知道后,就專程到他那里去買“忠告”。那個人問商人,要什么價格的忠告,因為忠告是按價格的不同而定的。

商人說:“就買一個1元錢的忠告吧。”那個人收了錢,說道:“朋友,如果有人宴請你,你又不知道有幾道菜,那么,第一道菜一上,你就吃個飽?!?

商人覺得這個忠告不怎么樣,于是又付了兩倍的錢,說要一個值2元錢的忠告。

那個人又說:“當你生氣的時候,事情沒有考慮成熟,就不要蠻干;不了解事實的真相,千萬不要動怒?!?

像上次一樣,商人覺得這個忠告不值那么多錢,于是又要一個值100元錢的忠告。

那人對他說:“如果你要想坐下,一定得找個誰也攆不走你的地方?!?

商人還是覺得這個忠告不理想,于是又要了一個價值110元錢的忠告。

那人就對他說:“當人家沒有征求你的意見時,你千萬不要發表議論?!?

商人覺得這樣下去會弄得自己身無分文,于是決定不買任何忠告了。他把已買來的這些忠告一一銘刻在心,就走了。

有一次,商人讓懷孕的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到外地經商去了。結果一連20年都沒有回家。妻子一直沒有得到丈夫的消息,以為他早已客死異鄉了,感到萬分悲痛。于是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身上。

終于有一天,已經發了財的商人,拍賣了他的全部商品回家了。他沒有對任何人說一聲,就直接來到自己的家并閃身躲進一個難以被人察覺的地方,窺視著屋里的動靜。

黃昏時候,兒子回來了,媽媽親切地問道:“親愛的,告訴我,你從哪兒回來的?”

商人聽到自己的妻子這么親切地對那個年輕人說話,心里不由產生了一種惡念,恨不得當場殺了他倆。但他突然想起那個用錢買來的忠告,便沒有動火。

天黑了,屋里的兩人在桌旁坐下用餐。商人看到這一情景,又想殺他們。但那個忠告又在耳邊響起,使他克制了自己。

熄燈前,母親哭泣著對兒子說:“唉!兒呀。聽說有一條船剛剛從你爸爸當年經商的地方來。明兒一早,你就去打聽一下,或許還能打聽到你爸爸的消息?!?

聽到這番話,商人這才想起,他離家的時候,妻子已經懷孕在身,原來那個年輕人就是他的兒子。他高興得不知怎么是好,更覺得買的忠告實在有用,正因為有了它,他才沒有動火。

當你覺得自己的判斷并不十分準確時,應寧可稍待些時日,多多斟酌一番,切勿草率從事。在等待的時日中,你也切勿憂慮傷感。你所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搜集一些可以幫助你做決定的實際材料,多參考些先例。搜集的參考資料越多,你的決定也會越正確。

等到你對于那個問題完全了解,對于“決定”的后果,也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不妨立刻做出決定,因為這時的你的確已無所顧忌了。

然而,“三思而后行”不能作為優柔寡斷的借口,有時候有些事情必須做出果斷處理。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如果思慮過頭,進而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就大錯特錯了。

莎士比亞的著作《哈姆雷特》則告訴了我們猶豫不決的后果。

哈姆雷特是丹麥國王的王子,他有魅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對人類抱有美好的希望。正當他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學習時,國內傳來噩耗,他的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父親的鬼魂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哈姆雷特,讓他為自己報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著黑色的喪服,一心想著復仇。但哈姆雷特一方面礙于母親的面子,一方面又不是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因此他非常苦惱。

一天,哈姆雷特無意中聽到了克勞斯迪的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捎钟X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后會進入天堂,結果罷手??藙谒沟咸魮芄防滋氐那槿藠W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斗,并在暗中準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回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后非常高興,端起原本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后又擊中了對方。王后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使盡最后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也毒發身亡。

哈姆雷特天性優柔寡斷,沒有把握住最好的機會,盡管最后殺死了仇人,但他的情人、母親和他自己也都被害死。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該出手時沒有出手,才落得個如此結局。

機會是稍縱即逝的,猶豫不決的人很難抓住。把握好時機,在做好必要準備的時候果斷出手,先人一步,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如果缺乏勇敢追求的精神,機遇就可能與我們失之交臂。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有些重大的選擇將影響我們的一生,因此,在做出重大選擇和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多方考慮,慎重行事?!叭级笮小笔乔О倌陙斫涍^無數次實踐而得出的一條真理,深思熟慮避免了草率決定和盲目行事,毫無疑問會提高成功的概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巴塘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盟| 岳西县| 葵青区| 鄂托克前旗| 孙吴县| 武冈市| 博湖县| 万全县| 桦甸市| 营口市| 肇州县| 鄄城县| 广汉市| 江油市| 象州县| 桂平市| 青神县| 丹江口市| 仙游县| 昭通市| 高陵县| 大英县| 泸溪县| 宜兴市| 壶关县| 海淀区| 河北省| 昭苏县| 巴青县| 永康市| 军事| 钦州市| 定襄县| 青州市| 嘉禾县| 克什克腾旗| 青海省|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