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正視出身: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農民皇帝

毫無疑問,朱元璋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農民皇帝,他以他的成功詮釋了陳勝、吳廣沒能實現的豪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出身再寒微,一樣能“逆襲”

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哪位開國皇帝比朱元璋的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慘。

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是一個災害頻發之地。鳳陽所在的淮河是一條有名的害河。竺可楨教授曾根據大量史料,整理出上自成湯,下迄光緒各朝代、各地區的水旱災害年數,發現淮河流域是我國旱澇災害發生次數最多的地區之一。據河南省歷代旱澇等水文氣候史料統計,自公元620年至1949年的1330年間,豫東一地一年發生旱災的次數為453次,澇災次數為448次。俗話說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縣,平均每四年就要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旱澇災害。

朱元璋的出生并沒有為這個苦難的家庭帶來多少歡樂,因為在他之前,他的父母已經先后養育了五個孩子。這對于沒有自己的土地的佃農夫婦來說,第六個孩子的出生只是增加了他們生活的負擔而已,他們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長大后能光宗耀祖。為了能好養活,父母為這個新生兒取名為“重八”。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地主家放牛來貼補家用,不過,這一切對于這個貧寒的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發生大面積的饑荒。朱元璋這個貧寒的家庭就像風雨飄搖中的一葉小舟一樣遭遇了滅頂之災。

這一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繼死去。在埋葬父母和大哥之后,家里難以維持生計。二哥年少,沒有能力承擔起生活的重壓。迫于無奈,大嫂只好帶著孩子回了娘家。但是,災難并沒有結束,家里已經沒有一粒糧食,這兩個年幼的孩子衣食無著,生存堪憂。于是,二哥與朱元璋商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各奔東西,也許還能找到一條活路。

多虧了鄰居汪母有好生之德,她憐憫朱元璋這個幼小的孩子,就到附近的皇覺寺求人,請寺廟收留他。于是,朱元璋就成了一個小沙彌。

用現在的話來說,朱元璋顯然是一個窮二代,甚至連窮二代都不如,但他從來沒有讓貧窮熄滅自己內心奮發的火焰,沒有在貧窮中自甘墮落。

從朱元璋近乎凄慘的身世中,我們可以發現,窮,并不是如人想象的那般恐怖,只要有上進心,奮發圖強,能夠憑借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幸運之門一定會為你打開。

我們再來看看曾任美國副總統的亨利·威爾遜“逆襲”的故事吧。

曾任美國副總統的亨利·威爾遜在他的一本自傳中寫道:

我們家很窮,當我還是個嬰兒時,貧窮就露出了猙獰的面孔。我知道窮的滋味,當我向母親要一片面包而她連一點兒面包屑都沒有時,我承認窮,但我不甘心。可以說,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歸結于我這顆不甘貧窮的心。為了改變貧窮的命運,我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我10歲時,就獨自離開了家,給人家當了11年的學徒工,不過每年我可以接受一個月的學校教育。11年艱苦的學徒生涯,為我換得了一頭牛和六只綿羊的報酬,價值幾個美元。在我21歲之前,我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分錢,每分錢都是經過精心計算去花費的。剛過完我的21歲生日,我就帶著一隊人馬去采伐大圓木,那地方人跡罕至,條件極為艱苦,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每天,我都在太陽出現之前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星星出來為止。一個月后,我獲得了6美元的報酬,在當時,6美元對我來說真是天文數字,這些錢就像月亮一樣閃閃發光。

我從來沒有忘記要擺脫貧窮的諾言,我絕不會做貧窮的俘虜,所以我不會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我要竭盡全力地擺脫貧窮。你知道嗎?在我21歲之前,我想方設法讀了1000本好書,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我做到了。

辭了伐木工的工作后,我步行到100里之外的內笛克學習皮匠手藝,整個旅途我只花了1.01美元。一年之后,我已經是內笛克一個辯論俱樂部里的佼佼者了。

后來,我發表了著名的反奴隸制度的演說,又過了幾年后,我與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查爾斯·薩姆納一同進入了國會,再后來,我成了美國的副總統。此時,貧窮早已離我遠去。

我所面對的貧窮不是選擇,而是命運,父母的結合命定了我窮困的開始。但我得感謝我的貧窮,它催我奮進,我的成功應該歸功于它。我感謝我的父母,當然,我的父母也為我感到驕傲,一個窮孩子終于夢想成真。

朱元璋和威爾遜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以一個人的出身和當前的狀況來評判一個人的未來發展,顯然是一種迂腐的先入為主的觀念。

有的人天生富貴,含著金湯匙出生,自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上的是最好的學校,渾身上下全是名牌,從來不為生計發愁,想創業就有資金支持他,失敗了也無所謂,更讓人羨慕的是還有一大筆錢等著他去繼承……有的人卻是自打娘胎起就沒過過好日子,連一個雞蛋都吃不上,家徒四壁,一窮二白,別說娛樂了,連溫飽都成問題,年年穿著不知誰施舍的衣服,想靠知識改變命運,卻連學費也交不起……

這時候的很多人可能會埋怨父母,不明白同樣是父母,為什么別人的父母就能賺到錢,而自己的父母卻把日子過得無比艱難?為什么人家的父母擁有巨額財富,而自己的父母卻一貧如洗?很多人因為生活的壓力而抬不起頭來,看著別人五光十色的生活,而自己的生活只是一片灰暗。你可能會因為貧窮而自卑,可能會因為貧窮而失去朋友、失去心愛的戀人,也可能會因為貧窮而被別人看不起,總之,因為貧窮,你承受了很多壓力……所以,你覺得自己完全有理由抱怨,可是有用嗎?

相信自己,也許正是因為貧窮,才讓你看清楚人的本性,領悟到用金錢無法衡量的財富;也許正是因為貧窮,才讓你看透了生活的實質,明白人生的真諦。所以,不要覺得窮是恥辱,窮就是錯,墮落才是罪過。千萬不要在意別人怎樣看你,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看得起你自己。

常言道,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無論你現在有多么貧窮,也無論別人現在有多么富有,誰又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所以,不要因為窮而怨天恨地,抱怨父母,同樣是貧窮的父母,為什么有的窮孩子就能成功,而有的人就一事無成?所以,窮不是你的錯,同樣也不是父母的錯,抱怨只會讓你窮得可悲,還不如從實際出發,用心去改變生活。無論你的起跑線是高還是低,決定你最終成績的是你的奔跑速度和耐力!

2.高身價是自己給的

朱元璋出身貧賤,卻不像劉邦那樣為抬高自己的身價故弄玄虛,說什么自己是赤帝的兒子下凡,斬白蛇而起義。朱元璋經常把“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畝”、“出身微寒”一類的字眼掛在嘴邊。他甚至把自己貧賤的出身、不幸的遭遇訴諸于文字刻在故鄉鳳陽的皇陵碑上,作為教育子孫后代以及各級官吏永遠不忘創業艱辛的教材,命令凡途經這里的大小官員及自己的后代必須到此跪拜誦讀。

很多開國皇帝習慣拉扯古代同姓的有名人物做祖先。朱元璋也曾想這樣做,由于父親、祖父都是佃農,外祖父是巫師,在當時的社會里都是極其卑微的人物,沒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于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們商量修玉牒(皇家家譜的叫法)的時候,原來打算拉宋朝著名的學者朱熹(朱熹是徽州婺源人)做祖先。這時候恰好有一個徽州姓朱的典吏來朝見,朱元璋打算拉本家,就問:“你是朱文公(后人對道學先生朱熹的尊稱)的后人嗎?”姓朱的典吏不明白底細,怕撒謊惹禍,就直說不是。

朱元璋一想區區的典吏小官尚且不肯冒認別人做祖宗,而且幾代以來也沒有聽說自己的祖先和徽州朱家有過瓜葛,萬一硬認上,白給人做子孫倒也罷了,被識破后反而要落人笑話。于是,朱元璋打消了攀附朱熹的念頭。

做不了名人的子孫,朱元璋干脆就做自己。他總是說:“四民之中,農民最勞最苦。春天雞一叫就起床,趕牛下田耕種,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陽下曬得汗直流,勞碌得不成人樣。好容易等到收割,完租納稅之外,剩不下一丁點兒。萬一碰上水旱蟲蝗災荒,全家著急,毫無辦法。可是國家的賦稅全是農民出的,當差做工也是農民的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努力站在農民的立場上殺官吏、殺豪強,甚至鼓勵農民扭送貪官污吏赴京。

做不了豪門的人,就做你自己,肯定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我們任何人的高身價不是與生俱來,而是自己給的。

有這么一則故事。

一位鐵匠的女兒因生活不如意想要自殺。鐵匠知道后,并沒有勸說女兒,只是把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放在鐵砧上狠狠地錘了幾下后,隨手丟入身邊的冷水中。只聽“滋拉”的一聲,水沸騰了,一縷縷白煙向空中飄散。鐵匠對他的女兒說:“你看,水是冷的,鐵卻是熱的。熱鐵遇到冷水,兩邊就展開了較量——水想使鐵冷卻,鐵卻想使水沸騰。現實也是如此,生活好比冷水,你就是熱鐵,如果你不想冷卻,就要讓水沸騰。”

其實,生活就像是水,一直在竭力冷卻你,如果你不想被冷卻,那么你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使水沸騰,依靠他人只會讓自己更加懦弱。坐在健身房里讓別人替我們鍛煉,是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沒有什么比依靠他人的習慣更能破壞獨立自主能力的了。

就算是一個天賦一般、社會地位低微的普通人,只要他肯自己努力,也終究會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相反,有些人總是想著在前人的樹下乘涼,從來沒有想過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這樣的人永遠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屬于成功者的喜悅。

再來看一個小故事。

一位富甲一方的企業家到一個貧困地區考察。當他目睹當地一戶貧困人家吃飯的情形時禁不住落下淚來。原來,這戶人家吃飯的碗竟是幾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讓他吃驚的是,他們全家連一雙像樣的筷子都沒有。

這位仁慈的企業家對這戶人家很同情,決定資助他們。可是當他走出這戶人家的家門后,馬上改變了主意。因為他看到這戶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長著適合做筷子的竹子。

事情明擺著,他們之所以貧困,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自助的精神,就算是給了他們錢也是治標不治本。

如果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要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壯志,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

愛默生說:“坐在舒適軟墊上的人容易睡去。”依靠他人,覺得總是會有人為我們做任何事,所以不必努力,這種想法對發揮自助自立和艱苦奮斗精神是致命的阻礙。只有拋棄身邊的每一根拐杖,依靠自己的人,才是能取得勝利的人。一個能順應時代而懂得改變自己,并最終主宰自己命運的人,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3.承認差距,但不能妄自菲薄

對于大多數“草根”創業者來說,他們在創業之初,不可能一開始就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相反,他們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劣勢,要想扭轉局勢,就必須正視自己的差距,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一步步地把自己的劣勢變成優勢。

競爭是無處不在的,創業也不例外。有競爭的地方就存在競爭對手,存在競爭對手就會有實力上的差距。在面對實力強于自己的競爭對手時,“草根”創業者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無論競爭對手的實力多么強大,你與他都處在一段長距離的比賽過程中,終點還很遙遠,最終鹿死誰手還很難說。這就好比龜兔賽跑,誰能說實力不如兔子的烏龜就一定不能取得勝利呢?

所以,一旦你踏上了創業的征程,就要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任何競爭對手。朱元璋的成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元至正十一年,民間秘密團體白蓮教的領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利用元政府征發15萬民夫修治黃河的機會,有組織地進行宣傳活動,并且秘密決定發動起義。但是,由于走漏了消息,韓山童被俘遇害,劉福通逃回潁州(今安徽阜陽)。當年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號稱紅巾軍。隨后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展至十余萬人。在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都相繼爆發了反元起義,其中力量比較強大的勢力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均屬紅巾軍系統,諸多起義軍中以北方的劉福通、南方的徐壽輝兩支隊伍最為強大。除此之外,張士誠的起義軍實力也非常強大。如此眾多的紅巾軍隊伍構成了星火燎原之勢,沉重地打擊了元朝政府的腐朽統治。

在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時,情況并不樂觀。紅巾軍雖然隊伍眾多,但實際上各自為戰,并沒有統一的綱領和行動,彼此之間甚至還互相攻伐。所以,在朱元璋通往帝業的道路上,不僅要面對著元政府這個最大的障礙,而且還必須想辦法化解來自于各支紅巾軍隊伍的競爭壓力。而朱元璋偏偏又是個放牛娃出身,起點很低,他從一個普通的士兵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在與眾多的競爭對手角逐中,其實力并不占優勢。

不過,朱元璋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所有的競爭對手,承認自己的不足,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軍事實力、擁有的地盤以及在紅巾軍中的資歷都不如競爭對手。但是,這一切并有沒對他構成太大的心理壓力。相反,他在腳踏實地地經營和斗爭中早已練就出了果敢、剛毅的個性品質,他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他深信,沒有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難,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縱觀朱元璋的創業歷程,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草根”創業者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像朱元璋那樣,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堅持必勝的信念和一如既往的進取精神。

具體來說,現代的“草根”創業者應該怎么做呢?以下是一些建議,供有創業夢想的“草根”創業者參考。

1.有承擔風險的意識

創業最大的風險是什么?最壞的結果是什么?我是否能夠承受?一般人開始創業時都只想到樂觀的一面,想著公司運營后,如何在幾個月內回收資本、盈利。但對風險的出現缺乏一定的心理準備和應對舉措。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曾說過,創業時要以最壞的結果打算,你能承擔多大的損失、支撐多長時間、如何應對創業瓶頸階段才是最重要的。經營企業,產品開發風險、市場風險、資金回籠風險、供貨商的風險等時刻圍繞在你的周圍,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患于未然。

2.經營管理能力最重要

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手里至少都有一兩個項目才開辦公司。經營賺錢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有非常出色的經營能力,自然會找到投資者。要知道,很多投資家天天都在找好項目投資。

創業初期,創業者個人的能力非常重要,事無巨細,都要自己親自動手,創業不是件輕松的事情。在創業者的個人能力中,業務能力、開發客戶能力、綜合應變能力十分重要。創業者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業務經理,能夠拿到訂單就什么都好辦了。很多創業成功者,都是做業務出身。有了客戶,有了訂單,事情自然就變得容易多了。

3.創業要有足夠的資源

很多人在初次創業的時候,都會遇到資源欠缺的情況。資源不足,會使企業創業成功的概率降低,但要有完全充分的資源也是不可能的。

一般來說,要有進入一個行業的起碼的資源。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業務資源——賺錢的模式是什么

客戶資源——誰來購買

技術資源——憑什么贏取客戶的信賴

經營管理資源——經營能力如何

財務資源——是否有足夠的啟動資金

行業經驗資源——對該行業資訊與常識的積累

行業準入條件——某些行業受到一些政策保護與限制,需要進入資格條件

人力資源條件——是否有合適的專業人才

以上資源,創業者雖不需要全部具備,但至少應具備其中一些重要資源,其他資源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來獲得。

4.正視低起點,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

臺灣著名作家羅蘭曾經說過:“成年人慢慢被時代淘汰的原因,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學習熱忱的減退。要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更大的發展,不是看他眼前職位的高低,收入的多少;而是看他是否隨時學習。一離開學校就停止學習的人,不會有光明的未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元璋一開始就是不幸的。因為家境貧寒,年幼的他喪失了讀書的機會。然而,在起跑線上的落后并沒有影響朱元璋以后的發展。這是因為朱元璋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懂得利用一切機會來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

不可否認,朱元璋學習的起點很低,但他十分好學,對待儒士的態度也很恭敬,他的身邊不乏飽學之士,例如馮國勝、陶安、劉基、朱升等。隨著一大批儒雅之士成為朱元璋的智囊團,朱元璋在與這些人談古論今、分析時勢時,也受到了這些有才學的人的熏陶。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也提升了個人素質,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在學習上非常自覺,即使在馬上打天下的戰爭年代,他也總是爭分奪秒地讀書。

這種可貴的學習習慣在他立國后也沒有改變。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特意命人在奉天門建立文淵閣,專門收藏經史子集,并且設置若干名大學士在那里長期研究各種文化典籍。他自己也經常御駕親臨,“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批閱,終日忘倦”。朱元璋尤其喜歡讀史書,留意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并時常引以為戒。經過多年的自學,他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明史》記載:“太祖高皇帝在軍中喜閱經史,操筆成文,雄渾如玄化自然。”

不可否認,多年知識的積累使朱元璋完成了從草莽英雄到知識分子的轉變。例如:在讀《尚書》時,朱元璋發現各種版本的注釋并不統一,于是命宿儒進行訂正,著有《御注洪范》,這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學術成果。此外,經過多年的自學,朱元璋不僅能夠自由地創作詩詞,而且能夠流暢地寫賦。這也足以證明朱元璋的勤奮好學并非浪得虛名。

據統計,現存朱元璋的各體詩詞共計100余首,這些詩詞氣勢磅礴,頗具王者之風。學習不僅為朱元璋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知識積累,更為他的“草根創業”之路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由此可見,人們都應該樹立一種學習的心態,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

《論語》記載,孔子到大廟去助祭,遇到每件事情都要發問。有人就說,誰說鄹大夫的兒子懂禮呢?每一件事情都要問。孔子聽了后說,這就是禮呀!也就是說,問自己不懂的東西去,并沒有違背禮。孔子主張每事問,不恥下問。

孔子主張對于學習知識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他對學生仲由說:“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教導仲由什么是真正的“知”,不懂裝懂不是真正的“知”,只有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才算是真正的“知”,真正的懂得。

學習只有抱著這樣的態度,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另外,接受大學教育,就會得到較好的智商培養。即使是成人或者已經創業的老板,也可以再次走進校園,接受這方面的訓練。很多管理者進入大學學習工商管理課程,就是很好的后天素質培養方式。

來看一個現代的故事。

張董事長,他年輕時從事汽車代理業務,積累了1億的財富。后來他改行做大型百貨超市,財富不斷翻番,60多歲時,他的資產已經近60億元人民幣。

當別人請教他的成功秘訣時,他只是淡淡地說:“賺錢其實很簡單。我的秘訣就是多讀書,不斷補充知識,學習、學習、再學習。我的辦公室書桌上,永遠都會有幾本書供我翻閱。”

有一次,他同一家廠商談判,這家企業的總裁是位四十幾歲的荷蘭人。張董事長跟這個總裁聊天,聊到最后,他就問這位來自荷蘭的總裁:“總裁啊,你到底是喜歡打高爾夫球,還是喜歡游泳,或者是慢跑?還是有其他的嗜好,比如畫畫?”

荷蘭的總裁說:“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閱讀者,所有的領導者都是閱讀者,因此,我最喜歡的當然就是閱讀。”

對方一講到閱讀,張董事長就興奮起來了,因為他本人也非常喜歡讀書。后來,他就問這位荷蘭總裁:“那你最喜歡讀哪一方面的書籍?”荷蘭的總裁說:“我最喜歡研究中國的哲學。”張董事長就問他了:“你最喜歡讀誰的書籍?”對方說:“我最喜歡讀老子的。”

張董事長更興奮了,繼續問道:“你喜歡讀老子的什么書?”對方說:“《道德經》。”

恰巧張董事長對老子已經有了30年的研究,對老子的哲學理念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于是雙方談得越來越投機。荷蘭總裁對張董事長非常折服,甚至還要拜他為義父,這個合約自然也就簽下來了。

可見,一個人要想成功,他的知識儲備非常重要。只有不斷讀書,才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和工作時,可以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們隨意提取,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事業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可以使我們交到更多的朋友,積累豐富的人脈。

成功人士總是利用各種機會來閱讀,獲得用來幫助自己更快地實現目標的想法和洞察力。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如果能在某一時刻運用到某一關鍵知識,所產生的效果非同一般。這些知識將為他們節約大量的金錢和時間。

當然,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人類的知識寶庫增加了無法總計的內容,我們若想把一切知識都學到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在知識的寶庫面前望洋興嘆,我們還得要努力學習。

還有,學習任何知識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氣,憑一時熱情學一點點,看一兩篇消閑的短文,或看一兩本雜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正如孔子所說的要“學而不厭”,學習要沒有止境,要沒有滿足。要想獲得知識,就是要“不恥下問”,向一切有知識的人學習,不論他的社會地位如何,只要他有知識,就要虛心向他請教。

總之,要領導好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沒有聰慧的頭腦,沒有廣博的知識是不行的。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正視自己讀書不多的現實,始終保持著學習的心態并付諸行動,他的學習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朱元璋不堅持學習,也許他也能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軍事統帥,但是,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政績卓著的帝王。

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朱元璋不僅熟讀史書,更能寫出不錯的文章來。他身上這種學習的自覺性,無論在什么時代,都值得我們學習。人們應該隨時注意為自己補充知識,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

5.正視壓力,潛能是“逼”出來的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臨考試前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可見,人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既有求發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惰性。能夠臥薪嘗膽、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當頭棒喝式的促動,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辦法。人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就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一個平凡的農民家庭的兒子。幼時家境貧寒,年紀輕輕便為地主放牛補貼家用,從小就體會到了何為世態炎涼;十幾歲時,家人先后離去,再加上元政府腐敗,戰亂頻頻,民不聊生,朱元璋不得已出家做了和尚,開始了四處討飯的生活。

然而,朱元璋并沒有因為生活困頓而放棄希望,相反,他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切可以讀書的機會。那時候的他,生命里只剩下兩件事情:一是填飽肚子,二是讀書。

在四處討飯的日子里,朱元璋受盡了白眼和冷遇,他開始愈加發奮。雖然他看不到出路在哪里,自己的未來又在哪里,但他知道,若不討飯,他就要餓死,這種緊迫感逼迫著他不停地向前走。

“都是逼出來的。”這樣的話在生活中聽到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可又有誰仔細想過,這平平淡淡的幾個字,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諦。

想要成功,不僅不要怕被逼,而且還應該主動逼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逼自己,使自我經常處在一個積極進取、創新求變的良好的緊張狀態,使潛能時常處在被激發的狀態。除了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保持這樣的心態外,就是要訂立較高的目標來逼自己,使自己不斷提升。

要說全世界最愛“自找麻煩”的人,年過半百的美國婦女卡羅琳·赫巴德算得上一個。這位和藹可親的美國大嬸一方面是物理學家的妻子和4個孩子的母親,另一方面又是隨時準備到世界各地搶險救災、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國救災行動隊”的創建者和領導人。這一組織的宗旨就是“搜尋和營救”,無論國內國外,哪里有災難,他們就到哪里去。

1988年12月,亞美尼亞發生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萬:寫字樓、住宅、工廠、學校倒塌無數。幾個小時后,赫巴德聞訊登上飛往亞美尼亞的飛機。她和其他營救隊員在零度以下的嚴寒中,在覆蓋幾英里的廢墟中摸爬了8天,盡可能多地搜尋還有希望救活的人。

卡羅琳·赫巴德參加的營救活動不計其數。他曾到過地震后的薩爾瓦多和菲律賓,去過巴拿馬的密林中搜尋生存者,在紐約和田納西州尋找因橋梁折斷而受難的人;到過遭颶風襲擊后的南卡羅來納州;到過飛機、火車失事現場和火災水災現場;搜尋救援過丟失的孩子、失蹤的獵人和溺水者。

人們無不為她搶險救人、見義勇為的事跡和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

當談到20年來的收獲和體會時,她說:“我喜歡遇到緊急情況時產生的那種緊張感,那種興奮感。當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時,我會感到滿意、自豪。在受災現場,你能看到人類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類本性最壞的一面。而且我也曾處于某種危難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品嘗生活,活出了新意。”

逼自己,就是戰勝自己,必須比自己的過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競爭,必須比別人更新。別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別人不敢想,我敢想;別人不敢做,我來做;別人認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潛能的力量,真的非常大!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戰,把自己丟進新條件、新情況、新問題中,走投無路,才會想方設法;破釜沉舟,才會背水一戰,這就是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用目標管理、用時間管理、用行動結果來逼自己。以創新之心逼出創新的行為,得到創新的結果。

朱元璋用他的成功告訴我們,生命力是從壓力中體現出來的。被逼不是無奈,是福。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運氣,否則不會逼到你的頭上來。被逼,心態就會改變;被逼,目標就會明確;被逼,就會分清輕重緩急,抓緊時間;被逼,就會馬上行動。不尋求突破,不創新,就休想跨過這道坎,于是,潛能在逼迫之下迅速集聚爆發,如核聚變。目標達成了,“被逼”的狀態解除了,人就得到了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宜阳县| 蓝田县| 乐清市| 朝阳区| 平武县| 江阴市| 威远县| 铜山县| 乐业县| 静乐县| 宜君县| 南投市| 乐陵市| 禹城市| 滦平县| 哈尔滨市| 巧家县| 定西市| 聂荣县| 宜宾县| 湘阴县| 西乡县| 安陆市| 成安县| 探索| 万州区| 固镇县| 伊宁市| 上栗县| 东兰县| 新邵县| 油尖旺区| 武陟县| 庆阳市| 渭源县| 琼结县| 韶关市| 乐平市| 闽侯县|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