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心的話兒,一句就夠了
- 表達極簡:一句頂一萬句
- 韋甜甜
- 11055字
- 2018-03-28 17:00:13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走心就行!
1.滾開,我有老婆
有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心靈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而語言是唯一可以征服世人心靈的力量。”這句話看似夸張,實則不然。語言的確有震懾人心的力量,甚至有改變人心的力量。
一個男子早上醒來頭痛得厲害,漸漸想起昨晚自己又喝醉了酒。不過,他感覺今天有些異常,屋里并沒有一團糟,也沒有妻子對自己醉酒行為的牢騷。房間里一片整潔,桌上放著一杯蜂蜜水,杯子旁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親愛的,廚房里有為你準備好的早點,沙發上有你今天要穿的衣服。記得喝蜂蜜水呦!愛你的老婆。”
男子有點摸不著頭腦,便問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啊,你昨天喝得醉醺醺地回來,媽媽還是邊罵邊給你脫衣服。”
“那就奇怪了,昨天有什么人來過嗎?”
“沒有啊。不過,媽媽只罵了一會兒就不罵了。”
“你知道為什么嗎?”
“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媽媽在給你脫鞋子的時候,你喊了一句‘滾開,我有老婆’,媽媽突然就不罵了。”
男子這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那句話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在自己堅守“大原則”的前提下,喝醉酒這種行為就變成了一個“小錯誤”,使得妻子很快原諒了自己。想到這里,他很慶幸自己在無意之中說了那樣一句真心話,這不僅改變了一個很可能十分糟糕的夜晚,還讓妻子了解到了自己對她的忠貞,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被周邊環境所影響,使我們呈現出很糟糕的狀態,但往往因人的一句話,就能讓我們的情緒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狀態變得完全不同。
語言能震撼人心,還表現在它有一種消泯仇恨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矛盾、仇恨,有時都能夠通過一兩句話來化解。正所謂“冰釋前嫌”,有時往往只需只言片語,便能讓仇恨的大山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小插曲,發生在1944年平安夜。一個母親和她的孩子正準備吃晚餐,突然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母親打開門,見外面有五個英國軍人,其中一個受傷了,躺在擔架上。母親讓他們趕緊進來,并將傷員安置好。不一會兒,門外又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這位母親開門一看,竟是幾個年輕的德國軍人。母親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讓他們進了屋。
接著,母親對英國軍人和德國軍人說道:“今晚你們都是我的兒子,請放下武器,把戰爭那回事都忘掉,讓我們安靜地過一個平安夜!”
德國軍人和英國軍人思索良久,終于全都放下了武器。母親這才放下心,到廚房去端烤雞。當出來時,母親看到了令她欣慰的一幕:德國軍人正為英國軍人清洗傷口。這一夜,他們誰也沒有提起戰爭,也沒有發生任何爭執,他們平安過完了圣誕節。
這位母親能夠用一句話就讓對陣的士兵將民族仇恨暫時放下,除了因其內心的善良、包容以及偉大之外,還因其語言的震懾力。
那句化腐朽為神奇的話,不僅是那位母親的福氣,使她自己和孩子免于性命之危;更是德國軍人和英國軍人的福氣——在遠離家鄉、命懸一線的戰爭之中,他們能夠享受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
2.出租司機的三個原則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人的一言一語,能展示其內心所想、文化水平乃至價值觀念。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專業技能如何,也能在言談之間表露出來。
某大型企業的老總為自己招聘私人司機,很多人前來面試。經過層層的考驗,只有兩名司機被留了下來。最后一輪的面試題很簡單,就是讓兩人各自敘述對司機這個職位的看法。第一個司機說:“我這個人開車,領導大可以放心,我一定會把車收拾得里外都干凈利索,一定會遵守交通規則,一定會保證領導的安全,另外還會盡量做到省油……”老總聽了一半,就打斷了他,叫第二個司機進來。第二個司機想了一會兒,開口說道:“我開車只有三個原則——第一,聽得,說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開得,使不得。”老總一聽,立刻拍板,決定聘請第二位司機。
第二位司機的回答雖然很簡單,但卻說出了一個模范私人司機的標準,體現了其高度的專業性,所以得到了這位老總的欣賞。可見,一個人的談吐,足以體現其知識水平、涵養和專業技能等的高低。由此也可以說,語言就是表達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種方式,通過聽某人說話,就能大概推測出這個人的素養有多高。
徐薇薇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之后一直靠在飯店、酒店、網吧等場所做服務員謀生。一個偶然的機會,徐薇薇和一個叫劉濤的男孩戀愛了。
幾個月之后,劉濤將徐薇薇帶到家里吃飯,把她正式介紹給父母。吃飯的時候,電視里播報了一條這樣的新聞:一名女子為了掙錢,兩年內和十一個男子“訂婚”,拿到彩禮后就人間蒸發了。看到這里,劉濤的父母笑了笑,正要發表看法,徐薇薇突然開口道:“切,這種事早就見怪不怪了。我覺得這新聞真是有點小題大做,這也是一種憑個人智慧掙錢的方式,不至于如此批判吧?”劉濤的父母面面相覷,都埋頭吃飯不再說話了。
當天,徐薇薇剛從劉濤家里離開,劉濤的父母就要求他立刻和徐薇薇分手。盡管劉濤一再解釋,徐薇薇是因為多年在社會上謀生存,早就見過類似的事情,已經覺得不是什么大事才會發表這樣的言論,但他父母始終只有一句話:“沒有高學歷我們可以考慮,但絕對不能接受沒有涵養、價值觀有問題的兒媳婦。”從劉濤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有這樣的反應是非常正常的。試想,無論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一個女孩能夠對“借訂婚騙取錢財”的事情表示理解,哪個父母不會懷疑自己兒子的女朋友是不是也抱有這樣的目的呢?對于持有這種價值觀的女孩,想必換作任何一對父母都是不能接受的。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要注意自己的說話內容、說話方式。個人涵養和說話水平緊密相連,當你的自身素質提高時,說話水平也會見長;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話說得漂亮,那么你良好的個人修養也由此可見一斑。
3.不知道為什么,我對您有點害怕
一般人在碰到陌生人時,起初大都會感到不自然,不知道如何融洽交談。這個時候,如果能找到一些話題來打破僵局,緩和氣氛,就能使交談雙方輕松自如,從而進入融洽的談話氣氛中。
掌握不了說話的技巧,就無法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自如。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說讓別人愛聽的話是至關重要的,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忽視的問題。因為你可能在晚宴中覺得自己因為害羞而格格不入;或是剛好相反,你認為許多人討厭這種聚會,但是自己很喜歡。無論如何,都應該將你的感受向第一個似乎愿意聽的人說出來,這個人可能就是你的知音。坦白地說出“我在這里一個人也不認識”或“我不知道該講些什么”,總比讓自己顯得拘謹冷漠好得多——最健談的人都是勇于坦白的人。
在一次晚宴上,謝然經朋友介紹跟一個電腦專家相識了,謝然也算是某公司的知名人物,通常對這類訪問都應付自如,但當他發現自己這次不知如何開口,為此結結巴巴時,簡直大吃一驚。最后謝然說:“不知為什么我對您有點害怕。”電腦專家聽完哈哈大笑,隨后兩人很自然地談了起來。
人們往往千方百計地想使別人注意自己,但大部分的“成績”都令人失望,因為他不會關心你、我,他只會關心自己。因此,以對方作為談話的開端,往往能令他人產生好感。贊美陌生人一句“你的衣服顏色搭配得真好”,“你的發型很新潮”,能使他快樂,從而緩和彼此的生疏。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說這話的勇氣,不過我們可以說:“您看的那本書正是我最喜歡的。”或是“我看見您走過那家便利店,我想……”
張鑫生性靦腆、木訥,很少出聲,永遠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盡管她工作勤勤懇懇,可在公司里總是不出挑,幾年如一日地呆在當初的位置上。
有一次,老板請客戶吃飯,帶張鑫一起去,他們提前到了某個餐廳等客人。坐下后,兩人寒暄了幾個問題就陷入了沉默。張鑫感到,這種大眼瞪小眼的氣氛簡直讓人窒息,一定得說點什么打破僵局。可是她從來不和領導打交道,實在不知道從何談起。
突然,張鑫瞥見老板腳上穿著一雙锃亮的皮鞋,非常顯眼,于是就說:“老板,你這雙鞋子很有品位,在哪里買的?”
原本只是沒話找話,但老板一聽,頓時眼睛放光。“這雙鞋啊,我在香港買的,世界名牌呢!”老板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職場人在服裝搭配上要注意什么,還善意地指出張鑫平時在工作中著裝的不足,兩人言談甚歡。
直到客人來的前幾分鐘,老板還意味深長地說:“張鑫啊,看來以前對你的了解太少了,今后你好好干。”
在西方國家,口才被視為衡量人才的客觀尺度。要提升、任命一個人,首先要考察的就是其口才如何。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而缺乏口才會被認為是一種缺陷。由此可見,口才堪稱生存和競爭的一大戰略武器。那么,掌握好這個戰略武器的人自然就威力無窮,能不說是人才嗎?
4.我是和你持有相同意見的同伴
誠實是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
我們沒必要為了迎合對方,而刻意地隱瞞自己真實的想法。可以用委婉的態度和語氣,先表示對方的意見沒有錯,一般人在聽見別人對自己的意見表示認同時,都會放下心里的防備,認為你可能是持有相同意見的同伴,這時候再說出你真正的想法,就更容易被接納。
某家具店內有位顧客正為買哪張桌子而舉棋不定時,如果老板對他說:“圓桌有圓桌的好處,而方桌也有它方便的地方。”那么這筆生意就絕對做不成。
要成功賣出桌子應該這樣說:
“像先生您這樣的人,我認為方的比較合適,因為方的與您的個性頗能匹配,若是您買下還可做個永久的紀念。”
這種說法等于是給了顧客一個建議。顧客聽了很可能從迷惑中解脫出來,最后買下它。
現在我們再舉個刑警的經驗之談。他讓嫌疑犯認罪的秘訣是對他們說:
“我相信你一定會承認,以往遇到我的嫌疑犯沒有一個不招供的,我認為你也不會例外。”
若是嫌疑犯真的犯了罪,一定會開始猶豫是承認好還是不承認好。此時的刑警則更要不斷地反復且巧妙地運用這種說服方式對嫌犯施加壓力。
這種說服方式使得舉棋不定的嫌疑犯,內心會產生一種自己心思早被看穿,實在無法隱瞞的心理壓力,而且當對方又斷言“你的答案只有一個”時,不穩定的心理必定會崩潰,最后如實招供。
對于能力較差或新進的員工,如果光是對他說“再加油吧”、“再用點頭腦吧”是沒多大效用的,雖然這類忠告偶爾是必要的,但在工作進行中,若經常提出來,反而會使人感到厭煩,此時員工們最迫切需要的并非責備或激勵之類的話,而是工作的具體指導。
如果身為主管的你一再好聲好氣地指正并指導下屬工作的方法卻不被接受,這時就要換另一種方法。
最好是裝出一副很吝惜的樣子明白地告訴他,你是不輕易傳授別人秘訣的,而且說過之后便不再重復,一次兩次之后,當他試著照著你教他的方法去做而且有改善時,對方就會產生“這句話非聽不可”的意識,則你的忠言必能順利地讓對方接納。此時,他不但不會覺得你啰嗦,還會自動地接受你的建議。
《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魯哀公想在宮殿西側進行擴建,史官強烈地反對,說:“在西側擴建宮殿是一件極不吉利的事。”
哀公十分生氣,不聽任何親信的勸言。他問宰折睢說:“我打算擴建宮殿,史官們硬說不吉利,你的看法如何?”
宰折雎回答說:“天下之大,只有三件不祥之事,宮殿西側的擴建工程,與這無關。”
哀公大喜,他接著又問道:“三件不祥之事指的是什么?”
宰折雎回答說:“不行禮儀,這是第一個不祥;奢欲無限,這是第二個不祥;強諫仍不聽,這是第三個不祥。”
哀公默然沉思了好一會兒,心平氣和地自我反省一番之后,自己認為做法欠妥,于是下令停止擴建工程。
宰折睢可謂深明進諫之道。他不直接談擴建工程之事,而是談天下之三大不祥事,而這三大不祥事每一件都與哀公擴建工程相關。宰折雎心平氣和地說,哀公心情舒坦地聽,所達到的效果比強諫哀公、強迫他改變主意的做法強十倍、百倍。
對于自以為是、自認多能的人,不可貿然潑冷水,讓他產生挫折感;對于剛愎自用的人,千萬不可當眾挑其毛病,讓他惱羞成怒;對于自以為足智多謀的人,則不可揭他的短處,讓他難堪。
說服人要心平氣和、不能感情用事。既要使對方愿意采納你的意見,又不給周圍的人留下是由于自己的極力說服才勉強被采納的印象。有話好好說,這樣,才能先使對方不致對自己產生排斥感,言辭也不致被對方誤會,然后再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辯說能力。這樣一來,不僅使對方心平氣和地接納自己的意見,自己也可以達到真正的目的。
5.這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事
說話時,常用“我”開頭表達自己觀點的人,敵人只會愈來愈多;而常用“我們”的人,敵人也會變成朋友。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大家”這類具有共同意識的字眼,容易讓對方產生錯覺,搞不清你的立場為何,總以為你和他是一方的;這時候,對方要攻擊你時,就會投鼠忌器或無法全力以赴,而這正是你想要的結果。
在這種情形之下,對方的反擊最沒有殺傷力,而且他的心防也很容易被你一攻而破,接著你再用“攻心”策略,趁他撤掉心防時,直搗黃龍,相信會有所收獲。
自古就有許多政治人物或領導者,都利用這種“我們”策略來籠絡人心、化敵為友,當他舉起手中的刀槍或拳頭時,成千上萬的聽眾也會同樣地舉起拳頭高喊他的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這些人物,在臺上一呼百應,就是運用這種策略,煽動起群眾熱情的火焰。
為什么他們能夠靠著演說,將聽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呢?
秘訣就在于其所運用的語言策略和肢體語言讓廣大的群眾認同他并產生共同意識。演說中,他們總會一直使用“我們”、“我們大家”等字眼來籠絡人心,使聽眾產生“命運共同體”的感覺。這樣的演說策略,會使許多人認為這是攸關大眾利害的事情,并非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并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筑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關注攻心的人,在語言交流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
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存有潛在的“自我意識”,誰也不愿意被別人左右。如果他認為你是在說服他,那么他的反抗意識就會更加激烈,而不愿意接受你的看法,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在他眼中也不過是為謀取私利而進行的偽裝表演。
經常使用“大家”、“我們”等這類字眼,會使人感覺到大家均是同路人,是生命共同體,于是對方原本頑固的心理防衛會不攻自破,并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你的觀點。自我意識愈強的人,越容易被對方這種“我們”說話策略所催眠。
同樣的道理,男女交往時,更要經常用“我們兩人”來開頭說話,這才會讓對方產生親密感。
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談論自己的事情,而對于那些與自己毫無相關的事情,大多數人覺得索然無味,對于你表現最大興趣的事情,常常不僅很難引起別人的同情,而且別人還覺得好笑。
年輕的母親會熱情地對人說:“我們的寶寶會叫‘媽媽’了。”她這時的心情是高興的,可是旁人聽了會和她一樣地高興嗎?不一定。誰家的孩子不會叫媽媽呢?你可不要為此而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會叫媽媽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來是充滿了喜悅,別人不一定有同感,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記你自己,不要總是談你個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歡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明白別人的弱點,而盡量去引導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滿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敘述,你一定會給對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對方會熱情歡迎你,熱情接待你。
6.多加個“請”字,你絕對不吃虧
俗話說:“會說話的人說得人笑,不會說話的人說得人跳。”事實上也是如此。人人都喜歡被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別人的老師。那么在社交場上,在雙方交流的時候,不妨用請教的態度和人說話,這無疑會增加對方對你的好感。
一個年輕人剛進公司,看到同事們做的工作都很簡單,于是他揚言說:“就這些東西,別人能做的我都能做。”結果在他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搭理他,也沒有人愿意跟他合作。幸好,一個老師傅看著他是個年輕人,口出狂言可能是和他的閱歷有關,于是心存憐憫,就去幫了他,也使他得以在公司繼續留用。
請教,首先是尊重別人,然后才是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在對方來說,有一種優越感和被尊重感,即使是對你有敵意的人,只要你用請教的姿態,他也會放下敵對情緒來幫助你。請教,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其實,更是一種社交的能力。
一個人,要想在社交方面有所建樹,那么就該努力地把握好社交的技巧。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學校里,當低年級的同學向你請教的時候,無論你是多么的忙,或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你都會很耐心,甚至不懂裝懂地去應對,內心還常帶一絲驕傲。當你幫助別人解決了某個問題的時候,你會從中得到很大的快樂。因為別人向你請教,說明你在某方面具有優勢,你受到了別人的重視,你比別人強!
的確如此。不妨你把平時與人說話的態度改變一下,試試會帶來怎樣的效果。
如果你要說的話是:“你告訴我這到底怎么處理好?”“幫我一個忙吧!”你試著改成:“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有個問題,我想請教你一下……”“請教你一個問題可以嗎?”
可以斟酌一下兩種態度將要產生的不同效果。前者雖然說起來很隨意,但說得不好,就會形成一種命令式的口吻;而后者就謙虛多了,先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然后向對方請教。而且當你說“有個問題,我想請教你一下……”“有個忙,不知道你能不能幫幫我”的時候,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就是能勾起對方的好奇心,他會想知道“這究竟是個什么問題呢”。同樣的問題,只要你改變一種方式和態度,就讓人聽著舒服多了。這就是中國語言的魅力。因此,在社交活動中,你可以把一句話變著法兒說,最后接受到的回饋就會不同。
請教是表示虛心,表示謙遜,同時也是表示尊重對方的意思。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孔子的眼中,且可以“有世人皆有我所取之物”,何況我們。
當然,在具體請教的時候,還有些要注意的方面。首先,態度要誠懇,你既然是把對方當作“老師”、“專家”,那么就要從心理上表示這樣的態度,不要一面說著請教對方,一面又不把對方當一回事。其次,請教別人之前,最好自己先動腦筋想一想,不要提起問題時不假思索,馬上就問。當你自己對問題有了一點了解后,別人再講,你容易接受;而且,如果你事先已想過如何去解決,別人就會覺得你認真,而愿意幫你。
無論你面對的是怎樣的人,哪怕他平時什么都不是,你這樣一請教,無意中也會激發起他的自信心和滿足感,每個人都有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你正好滿足了他這樣的一個愿望,因此,在你請教的同時,不但不會使他感到麻煩,更能博取他的歡心。
當然,社交場所如此,家庭也是如此,一個智慧的人,既能在社交中深得別人的敬重,也能很好地維持一個幸福家庭。你只要在這些方面下點功夫,也可以自如地游走在社會和家庭之間。
7.開口之前,讓舌頭在嘴里轉三個圈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卻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讓人聽而生厭;還有的人喜歡夸大其詞,侃侃而談,說話不留余地,沒有分寸。言多必失,我們不妨“在開口之前,先讓舌頭在嘴里轉三個圈”。把多余的廢話“轉掉”,準備一些簡單明了的話,一開口就往點子上說,千萬不要東拉西扯,不知所云。
據史書上記載,子禽問自己的老師墨子:“老師,一個人說多了話有沒有好處?”墨子回答說:“話說多了有什么好處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話要說在有用的地方。”
墨子的話和古語“言不在多,達意則靈”一樣,說的都是講話要少而精的道理。我們要追求的是用最凝練的話語來表達盡可能豐富的意思。
從前有個客商新開一家酒店,為了招攬顧客,特備厚禮請幾個秀才為他寫一塊招牌。甲秀才大筆一揮寫下了“此處有好酒出售”七個大字。眾秀才議論紛紛,乙秀才說:“‘此處’二字太啰嗦。”丙秀才說:“‘有’字也屬多余。”丁秀才認為酒好酒壞顧客自有評價,“好”字應當刪去。這時甲秀才帶著幾分怒氣認真地說:“如此說來還是干脆只留個‘酒’字算了。”沒想到,眾秀才頻頻點頭贊許,大家也欣然接受。
其實說話也如此,有時需要簡練,惜言如金,有時需要詳述,用語如潑。說話是否精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關鍵,是否說到了點子上,是否能打動聽眾。聽眾最喜歡的是有啥說啥,直來直去。對于那些空話套話,他們不但不愿聽,甚至覺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費時間。
有一回,鳳姐讓小丫頭小紅給平兒傳話。小紅從平兒處回來時,她把四五件事壓縮在一小段話中回稟鳳姐:“我們奶奶問這里奶奶好。我們二爺沒在家。雖然遲了兩天,只管請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們奶奶還會讓五奶奶來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兒打發了人來說舅奶奶帶了信來了,問奶奶好……”
局外人李紈聽了自然不懂,追問是什么意思。鳳姐卻贊賞道:“這是四五門子的話呢。”她表揚小紅能把“四五門子的話”用幾句話表達出來。于是鳳姐當即決定,把小紅要到自己這里。也可以說,小紅簡潔、準確的表述,贏得了鳳姐的信任。
簡潔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歡,使人易于接受。說話冗長累贅,會使人茫然,使人厭煩,說話者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簡潔明了的清晰表述,一定會使你事半功倍。鳳姐贊賞小紅說話簡潔、明確的同時,也指出了話語冗繁往往意味著辦事拖泥帶水。人們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的時候,為了能夠使對方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說話意圖,領會要領,往往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
那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夠做到言簡意賅呢?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學會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并善于綜合概括。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交流語言,才能準確、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第二,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詞匯。福樓拜曾告誡人們:“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名詞來稱呼,只有一個動詞標志它的動作,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如果講話者詞匯貧乏,說話時即使搜腸刮肚,也絕不會有精彩的談吐。”
第三,“刪繁就簡”也是培養說話簡潔明快的一種有效方法。說話要簡練,最好把復雜的話能夠簡單地說出來,這樣才會明白易懂,使大家都愛聽。
8.話不在多,點到就行,時機對就行
掌握好說話的時機,是每一個人必修的一門課程,因為如果你說的不是時候,即便你的話再好,再動聽,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還會帶來反面的效果,那么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實在是很不劃算。因此,要學會根據對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當時的氛圍等一切條件,考慮自己說話的內容。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人在那里口若懸河地講,可是對方卻是眉頭緊蹙,根本就對這個人說的話題不感興趣,即便對方一直在夸獎他,到最后,無奈之下,也會找個借口偷偷地溜掉。這就是一個時機問題了,不管一個人說話的內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時機掌握不好,就無法達到有效說話的目的。因為作為一個聽者,他的內心往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他們并不是在所有的時候都喜歡聽同一個話題,或者是說在很多時候,他需要其他的話題甚至需要沉默來調配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有聲有色。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頭驢,平常都吃著主人給它拿的青草,時間長了也就慢慢地變得不喜歡吃了。有次無意中,主人在它的草料中加了一把鹽,草料立刻就變得有滋有味了。驢就問主人在里面加的是什么,主人說是鹽,于是驢就宣布,從此以后,不吃草料了,每天要光吃鹽!
因此,一個人的一生不能只聽一個話題過日子,也不可能只是一個心情,永遠保持不變。如果你要讓對方變得愿意聽你的講話內容,或者接受你的觀點,你就得學會選擇適當的時機,說合適的話。猶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一樣,即便他有良好的技術、強健的體魄,但是如果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那個決定性瞬間,偏早或偏遲,棒就落空了,比賽也就輸了。
因此,時機對一個想讓自己變得優秀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但何時才是這“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明并及時抓住時機,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根據談話時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說對方的心情,當時的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中國是一個講究中庸的國家,凡事都喜歡恰到好處,過了或者不及都不是一種完美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也是如此,說好話更是如此。
對話是雙方進行交流的基礎,雙方有對話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產生情感。一次成功的交談就像一場大家配合默契的接力賽,每個人都是這個集體接力的一員,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誰都不能懈怠。棒在自己手上時,要盡心盡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時,不妨為之加油、為之喝彩。這個接力棒就相當于說話時的話題,如果把交談變成一個人的獨白,盡管你講得眉飛色舞、口干舌燥,也沒有人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說善侃者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就如同你一個勁地給對方說好聽的,如果時間不對也產生不了好的效果。
因此,交流時要善于選擇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也就能更好的交流,不管是說好話,還是說不好的話,對方也都能比較容易接受。
另外交談雙方由于閱歷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盡一致,各人觀點產生分歧、碰撞、交鋒在所難免。因此,在這種時候說好話,就得根據對方的閱歷和對事物的認識做相應的調整。比如說一個閱歷不高,對事物認識比較淺顯的人,對他說好話就必須降到他那個相應的水平,不能說太深的話,否則,對方就會認為你是在拿他開涮;相反如果是一個高閱歷,對事物有著自己獨特認知的人,就必須進行“高層次”的對話,這樣也就能給對方留下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需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不能在對方心情不好甚至是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去說,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交談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表現欲,同時也就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贊賞的內在心理需求。因此,在和對方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滿足對方的這種欲望,不能一味地跟對方說好話,適當地留一點空間給對方慢慢地品味你的好話,就像吃一道美味佳肴一樣,必須要留足夠的時間來品,不能像是口渴喝白開水一樣驢飲。如果你只熱衷于表現自己,而忽視他人的表現,對自己的一切津津樂道,而對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顧,就勢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最終好話也就變成空話了。
在現代這個商業社會,更是要懂得怎樣說話,怎樣說好話,以下有一則故事可以作為前車之鑒:
喬治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鼎鼎有名的大亨,資產超過10億美元。某年,他與商業伙伴戴維從加州飛到中國某大城市,準備在那里投資建廠,因此,他需要尋找合作伙伴。經過多方努力,三天后,喬治終于坐到了談判桌前,和他談判的對象是我國某一大型企業的領導。這位領導之所以能坐到談判桌前,就是因為他精明能干和通曉市場行情的本領令喬治頗為欣賞。特別是當喬治聽了這位領導對合資企業的宏偉設想后,他似乎已看到了合資企業的光輝前景。可是正準備簽約的時候,忽聽這位領導又頗為自豪地侃侃而談道:“我們企業擁有2000多名職工,去年共創利稅700多萬元,實力是絕對的雄厚……”
聽到這兒,喬治立刻呆住了,他暗暗地掐指一算:700萬元人民幣折成美元是90余萬,一個2000多人的企業一年才賺這么點兒錢;而這位領導居然還表現得十分自豪和滿意,看來合作以后這個企業肻定會令喬治非常失望,因為離自己預定的利潤目標差距實在太大了。還好合同還沒有簽,于是,喬治決定立即終止合作談判。
眼看馬上就要到手的投資就這樣飛了,原因僅僅是因為一句話,況且還是因為一句好話。試想如果那位領導當時能保持一下安靜,那么這事不也就成了嗎?因此只能說明這個領導說話沒找對時機,甚至說他在商場摸爬滾打幾年還沒有學會如何說話,還不知道在什么場合說什么樣的話,最終也因為這個問題而失去了一筆很大的投資,給國家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好話并不是什么時候都適用,并不是什么時候都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而是要看時機。時機對了,那就是力量;時機不對,那就成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