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磨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大的事業,需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1.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論語·雍也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夫子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夠,達不到那個高度和要求啊。”

孔子說:“做了一半,無法克成其功,這是力量不足的緣故。可是你根本還沒有開始做。”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如果我們沒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動力,就將一事無成。天資不夠聰穎不要緊,因為勤能補拙,笨鳥可以先飛;外部條件艱苦也不是問題,因為事在人為,只要努力終能克服。怕就怕我們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人生的道路總有荊棘坎坷,若是遇到困難我們就輕言放棄,那結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項羽是楚國貴族后裔,神勇無比,人稱西楚霸王。秦朝末期,正是他帶領著各路諸侯推翻了秦朝殘暴統治,實現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

在與漢高祖劉邦的楚漢之爭中,雙方數次交鋒,楚軍連戰連捷,數次殺得漢軍丟盔卸甲。但是垓下一戰,楚軍落敗,自此便一敗涂地。項羽突圍后逃至烏江邊,烏江亭長勸其急渡。他卻說:“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我有何面目見之?”遂自刎而亡。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曾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誠然,項羽的豪情和悲情讓我們為之欽服,但是他當初若是不放棄,聽從屬下勸告而渡江的話,也許情況就會不一樣,就是將來擊敗劉邦問鼎天下也未可知。

詩圣杜甫就曾寫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永不言敗是走向成功的動力。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只差一線。當痛失一次機遇,而和成功失之交臂時,不要過早地對自己喪失信心,只要堅毅地向著既定的目標穩步前行,你終會發現曙光在前,勝利在望。

天啟元年(1621),28歲的談遷因母親亡故,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志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

在此后的26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廣搜資料,終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陸續改訂,積26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巨著《國榷》。

豈料書稿即將付印前(清順治四年,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26年的心血付諸東流,談遷心痛欲裂,悲憤地仰天長號。但是,沉重的打擊并沒有動搖談遷的志向,書稿丟了,可人還在,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書就一定要出來。

談遷擦干淚水,重新拿起了筆。盡管年事已高,體弱多病,記憶衰退,行走不便,但是倔強的稟性和執著的信念支撐著他千里奔波搜尋史料,夜以繼日,筆耕不輟。

經4年努力,他終于完成新稿。順治十年(1653),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及有關史實,并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沒有誰可以不經歷狂風暴雨就登攀成功的頂峰,也沒有誰生來注定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只有刻苦鉆研、博學多思,從一次次的跌倒中爬起來,把所有艱難困苦當成磨煉意志的礪石、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從容對待生命里每一次失敗,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失敗畏縮不前、自暴自棄。只有從失敗中探求真理,汲取經驗,才能夠達到希望的終點。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在很久之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總結出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不能輕言放棄。對待人生,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還要有孜孜不倦追求到底的精神。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到底會有什么,但總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不過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執著的心,擁有面對艱難困苦都永不言敗的精神,那么,就算有再大的風浪也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2.能忍能讓,化阻力為動力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整天抱怨懷才不遇,不能安分守己的人,很難有大的作為,因為他們缺乏成大事者的氣量。大凡器量寬大的人,都是能從“忍”字做起,能忍能讓,方可成就大事!

生活中,每天面對這不同的環境、不同事件,有時候采取何種的處世方式,已經不再是關鍵,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自古以來,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只要看他的涵養和行事風格,就知其是否是可造之材,是否有大將之風,而這關鍵便是對情緒的把控。因此,要成為人上人,除了基本的學識之外,“忍”也是至關重要的。

隋朝末年,隋煬帝殘暴無道,各地豪杰紛紛揭竿而起,就連許多的地方的官員也紛紛倒戈,起兵反隋。因此,隋煬帝對他們外藩大臣疑心很重,尤其對那些手握大權、威望很高的更是忌憚。

唐國公李淵7歲繼爵,為人寬仁而又有遠謀。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擔心他會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有一次,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但正巧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于是對他產生了猜疑之心。李淵有一個外甥女正好是隋煬帝的妃子,于是隋煬帝就問那個妃子為何李淵不來見他,王氏回答說是因為李淵病了,隋煬帝冷冷地說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聽了便心生警惕,他知道自己已經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于是,他便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松了對他的警惕。

唐公能忍,遂成不世之功。當然,所謂的“忍”,也不是讓你一味地忍讓。朱熹就從兩個方面來解讀論語的話: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

一個人做人做事,在該忍耐的時候,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就容易壞了大事。但到了應當決斷的時候,便要有忍勁兒,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要當機立斷,能斷則斷才能成事,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宋楚兩國在泓水之濱交戰。楚軍還沒有完全渡河,宋軍已經在對岸擺好了陣勢。有大臣就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何不趁他們還未全部渡河,陣勢還未排布好的時候攻擊他們呢?”

宋襄公說:“君子講:‘雙方交戰,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發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現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全部渡河擺好陣勢后,再擊鼓進攻吧。”

大臣勸道:“您不愛護我們自己的國民,讓國家受到損害,難道這就講道德了嗎?”但是宋襄公依舊不聽勸告,等到楚軍渡過河來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軍,結果宋兵大敗,襄公因此受了重傷,三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婦人之仁,不肯半渡而擊,遂有泓水之敗;楚霸王婦人之仁,鴻門宴不殺劉邦,終至烏江自刎!由史可鑒:婦人之仁的懦夫和空逞匹夫之勇的莽夫,最終都難成大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這種東西卻是很難捉摸的。因為它是虛幻的,無形無質,無法碰觸。不過,即便是再不可捉摸,你也要牢牢地把握住它,因為這關系到你是否能在社會上游刃有余地生存下去。而我們唯一可以把控情緒的法門,恐怕就是“忍”了。

“忍”字得當,可以化阻力為動力,助你化解危機;反之,只怕是誤人誤己。

3.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于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對于這個謎,一時之間眾說紛紜,很多人都捉摸不透。

直到有一天,一個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說:“最長的莫過于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于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于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于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后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后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對于一名員工來說,拖延是最具破壞性的,它是一種最危險的惡習,使人喪失進取心。遇事一旦開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但是對于一個優秀的員工來說,他們做事從不拖延。在日常工作中,他們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么。在上司交辦工作的時候,他們只有兩個回答,一個是:“是的,我立刻去做!”另一個是:“對不起,這件事我干不了。”某件工作能做就立刻去做,不能做就立刻說自己不能做。拖延成就不了出色的業績。

對于一名高效能人士來說,最佳的工作完成期永遠是昨天。比爾·蓋茨說過這樣的話:“過去,只有適者能夠生存;今天,只有最快處理完事務的人能夠生存。”確實,只有做事高效的人才能擠出時間來完成更多的事,這也是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內容之一。帕金森定律認為,低效的工作會占滿所有的時間。

避免帕金森定律產生作用的辦法很明顯:為某一工作定出較短的時間,不要把工作戰線拉得太長,盡快完成各項任務——當然,必須保證工作完成的質量。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待那些困難的或者輕松的工作就會產生惰性,因為沒有期限或者由于期限較長,也許你認為可以以后再說。如果你只是從工作而不是從可用的時間上去想,你就會陷入一種過度追求完美的危境之中。你會巨細不分,并且安慰自己已經把某項(實際上是次要的)工作做得很完美了,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使主要的目標落空。

某公司老板要赴國外公干,而且還要在一個國際性的商務會議上發表演說。他身邊的幾個工作人員忙得頭暈眼花,要把他所需的各種物件都準備妥當,包括演講稿在內。

在該老板出發的那天早晨,各部門主管也來送機。有人問其中一個部門主管:“你負責的文件打好了沒有?”

對方睡眼惺忪地回答道:“今早只睡了4小時,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負責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寫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飛機上不可能復讀一遍。待他上飛機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電訊傳去就可以了。”

誰知,老板到后,第一件事就問這位主管:“你負責預備的那份文件和數據呢?”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聞言,臉色大變:“怎么會這樣?我已計劃好利用在飛機上的時間,與同行的外籍顧問研究一下自己的報告和數據,別白白浪費坐飛機的時間呢!”

聞言,這位主管的臉色一片慘白。

優秀的員工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自作聰明地設計工作期限,把工作的完成期限按照自己的計劃往后延,而是牢記工作期限,并清醒地意識到,最理想的任務完成日期是:昨天。這一看似荒謬的要求,是保持恒久競爭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唯一不會過時的東西。

時不我待,要想在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必須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一個總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人,才可能做到更好、更快地展現自身的價值。

4.樂業是職場修煉的最高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這種精神就是像信仰神靈一樣信仰職業,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工作,做到喜歡它,并以它為樂。

敬業是職業人士的基本要求,而樂業就屬于境界問題了。要想達到這一境界確實有些難。

劉琳是個能干的女孩,辦事勤奮,為人熱情,一向很努力,有著遠大的理想。但是,她工作8年來,工資越掙越少,換了很多公司,都是干不了多久就被解雇了。上班的時候,她一邊工作一邊抱怨工作條件不好、客戶信譽不好、行業不景氣、老板不認真、自己多么倒霉,同時又分散精力于好友拜托的事別忘記了、晚上去赴宴穿什么衣服之類瑣碎的生活小事上。她被自己折磨得又累又煩,什么都不能專心做好。她越來越不快樂了,每天都陷在憂郁、驚恐、不安的情緒中。

沒有積極情緒,更不用談快樂工作了。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并不是人品不好,但工作就是沒有成效。因為他們不能踏踏實實地專注于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一味好高騖遠,心思飄忽煩躁,又亂又忙。

如果你在上班的時候,腦子里還在掛念今天有什么球賽,或者回味昨天夜晚的狂歡,或者考慮怎樣完成另外一份工作,那你就會連最基本的“專注”都做不到,更不用說“專與精”了。你只會一天又一天渾渾噩噩地走過,在混亂和無助中度過自己的職業生涯。

其實,學習和進德修業,都有三種不同的境界:一是知道,這一境界偏重于理性,對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二是喜好,這一境界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就像熟識的友人他鄉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三是樂在其中,也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就像親密的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這是人生最理想的生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身心都會感到快慰、自由。如果以這種狀態投入工作,那么工作就是一種樂趣,效率也會大為提高。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這是一種高度,也是前人對我們的要求。沒有人一輩子被人養著,不勞動卻錦衣玉食。即使能夠這樣,寄生蟲式的生活也不會讓他得到多少快樂和滿足,成就感更是無從談起。只有真正體驗到自己工作的樂趣,才能有快樂和充實的感覺,才能真正體驗到工作的意義。

在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能尋找到樂趣,正如林肯所說:“只要心里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償。”但許多人不是到工作中去尋找樂趣,而是等待樂趣,等待未來發生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情。他們以為找到好工作以后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往往是痛苦多于快樂。他們不理解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這種態度是可以培養起來的。假如你是一個電話接線生或是一個小公司的會計,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處理客戶的來話、統計報表……也許你會感覺單調無味到了極點。但假如你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記錄下來,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進步,一段時間后,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工作不再是單調、枯燥的。這是因為你的心理上有了競爭,每天都懷有新的希望。

難怪心理學家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于客體,而是由于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只有真正體驗到自己工作的樂趣,才能有快樂和充實的感覺,才能真正體驗到工作的意義。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一個人若是沒有一點憂患意識,那遲早都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孟子說:“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圖強;心思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勢力相當的敵國憂患,往往容易滅亡。由此可以知道,有憂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安逸享樂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

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然而,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它因為感到舒服愜意,以致等到它意識到大難臨頭時卻已經無能為力了,最后只能葬身鍋底。

每個人都是有潛在的能量的,但要激發這些能量,需要外界力量的強烈壓迫,如果人在安樂中生存,那他就不可能激發出內在潛能,最后會像“溫水效應”中的青蛙一樣,失去反抗的能力。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適當的壓力,能使人的潛力處于時刻的激發狀態,這樣就能在絕境的時候,幫助我們尋找到生存的道路!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杰出的軍事將領。崇禎二年(1629)起義,先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后于襄陽稱王;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同年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將領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咤風云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各軍的將領都忙著營造府邸。

沒想到,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竟然引著清兵入關,山海關外一場大戰,起義軍被滿清和吳三桂的聯軍大敗,自此一敗涂地。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精神,讓人喪失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征途,則會磨煉人,讓人英勇奮進。

有一只野豬對著樹干不停地磨它的獠牙,一只狐貍見了就問:“現在既沒有豺狼,也沒有老虎,你為什么不躺下來休息呢?”野豬回答說:“如果我現在不把牙齒磨鋒利,等到豺狼和老虎出現,我還有鋒利的牙齒和它們搏斗嗎?”

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鍛煉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人們不斷進取;安樂的生活條件容易腐蝕人,沉湎其中會走向頹廢乃至滅亡。這是古往今來從無數正反兩方面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敗史、國家興亡史所證實的客觀規律。

春秋時期,吳越大戰,結果越國大敗。萬般無奈之下,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于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因何得以復國?正是因為有亡國之辱的鞭策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

三國時期,蜀國后主劉禪,因為有父親劉備留下的諸葛亮、趙云等眾多賢臣勇將的輔佐,終日不理政事,只知貪圖享樂,最后終于使得蜀漢被曹魏所滅,做了個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劉禪何以亡國?就是因為沒有憂患之念,所以在賢臣勇將紛紛離世之后,便再也無力支撐蜀漢的偌大基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來使然。生與死,憂與樂,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依一定的條件而轉化。艱苦、憂患可以使人自強不息;安逸享受容易叫人頹廢喪志,從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

如果我們喪失警惕,追求安逸、貪圖享受、驕傲自滿,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走到滅亡的深淵。

6.認識和鍛煉自己的“本心”

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在《傳習錄》里,引用孟子的話來強調什么是最好的良知。但凡是一個人的筋骨受到勞累,身體受到難挨的饑餓,生活受到貧窮困苦,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順利、稱心如意,這樣便能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韌性,提高他的能力。這就是王陽明所指的最好的良知。

北宋范仲淹在成為一代名臣前,就有過這樣的艱難處境。

范仲淹,字希文,是唐宰相履冰的后代。在范仲淹還只有兩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得病去世了,為生活所迫,母親改嫁山東長山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范仲淹也跟從朱姓人家改姓朱,名叫朱說。

范仲淹從小就很有志向和操守,尤其喜愛讀書。等到他長大一些,從旁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家世,明白自己原來是隨母親改嫁而到朱家的,他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動,哭泣著辭別母親,獨自一人前往南京求學。

來到南京后,范仲淹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但他卻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勤奮地讀書,晝夜不息。

在冬天寒冷的季節里,是最考驗一個人意志的時候,人往往會因為寒冷而懈怠下來。范仲淹有時疲倦到了極點,就用冰涼刺骨的水來洗臉,用這個辦法來驅除倦意,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寒冷和疲倦還容易戰勝,最讓一個人難熬的是食物的匱乏。自從范仲淹立志脫離朱家獨立生活,他的衣食便很不充裕,食物極度缺少時,他便靠喝煮得很爛的粥來充饑。

對于如此艱苦的生活,常人很難忍受,而范仲淹卻從不叫苦。他心里有一種遠大理想的支持,從來就不以這種清貧的生活為苦,而以潛心于書中追求知識和智慧為自己最大的樂趣。正像《論語》中孔夫子稱贊顏回一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個同學看到范仲淹如此苦讀,十分佩服,便將他的事跡告訴了父親。這位同學的父親是南京的一個大官,聽說兒子有范仲淹這樣餓著肚子做學問的同學,很受感動,便叫人給范仲淹送去許多可口的飯菜。

然而,令這位同學感到奇怪的是,經過許多天,飯菜都放臭了,也不見范仲淹吃一口,便問這是怎么回事。

范仲淹很認真地說:“老兄呀,我很感謝你的好意。不過如果現在我吃了這么好的飯菜,恐怕將來我就很難喝得下粥了。”同學聽了更是感嘆不已。

范仲淹經過努力,在1015年中了進士,后來官至副宰相,推行慶歷新政,成為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為后人廣為傳誦。

范仲淹為何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成功從苦難中來,在經歷苦難后實現。他在惡劣的條件下,獨自刻苦學習鉆研,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良知就是“道”,最好的良知就是最好的“道”,也是每個人最初的“本心”。一開始,我們的心是毫無污垢并且寧靜祥和的,它能感通萬物。如果好好利用我們的“本心”,便可成就一番作為,實現理想。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在經歷了世間的事物后,有些人被物欲或其他的欲望玷污了“本心”,讓它被埋于塵埃下,不被人所知,甚至連自己也無法感受到。

若是我們有崇高的理想、偉大的目標,不想虛度此生,就應該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都得到鍛煉,久而久之,我們便能超越世俗,進入更廣闊的自由境界,讓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這就是尋找最好的良知必須走的艱苦之路,也是一條不斷挑戰自我、動心忍性、追求理想的成功之路。

“動心忍性”并不像字面上顯得如此艱難。為了成功,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應該有的好的生活環境故意換成物質匱乏的生活條件,也不是只有愁眉苦臉才能做出好的學問,更不是故意不吃不喝去體會那種本不該有的饑寒交迫。動心忍性,其實就是讓自己得到“苦”的鍛煉。你可以把世界看成一個大熔爐,而你自己是一塊需要打磨的粗鐵。想象自己每天都在焰火里錘煉自己,像打造一把寶刀一樣,每一次的火燒,每一下的敲打,都會讓自己更強大一些,更精純一點。

做到這樣的“動心忍性”之后,心靈便得到錘煉,變得更加強大,能夠接受在他人看來根本無法承受的錘煉和打擊。這便是“待之以性,而不待之以心”的道理。意思是,世間的各種遭遇,都不要用感官之心來感知它,而是應該用“本心”去感受、去體驗,去接受敲打和磨煉……

認識和鍛煉自己的“本心”,就是要超然于各種境界之外,學會把控自己。要認識到,無論遭遇多大的困境,我們的心都是堅忍不拔、清澈明亮又不受雜物侵襲的,感到痛苦的只有我們的身體。

在生活中,無論我們遭遇了多大的痛苦,都需要保持心靈的平和,把淡定的心保持起來,怡然自得地感知內心,心平氣和地處理每件事。這就是考驗我們心性的一個過程,這就是“動心忍性”的過程。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唐代詩人王維將磨煉心性描寫得甚有意境:沿著山溪尋去,一路千辛萬苦,終于到達源頭,山已窮,水已盡,但當你靜下心來,打量四下,卻發現早已有氤氤氳氳的云霧在山腰冉冉升起,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在攀越險峰時才能看到的美麗景象。

鍛煉自己的心性,也是需要經歷險峰的。在磨煉心性的過程中,我們會體驗各種煩躁和無法忍耐的感覺,但當我們跨越這一道道艱難險阻,來到山腰觀賞到渺渺云霧時,心靈上的超然便會油然而生。

當生命的祥瑞之云在心間升起時,心靈也將隨之清澈靈明起來,整個人也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這一切感覺都來自內心深處,這種感覺讓人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獲得“本心”的力量,讓自己經受身體上的各種苦難,與此同時,心靈也變得更加強大。量變產生質變,只有心靈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考驗,才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讓自己的心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7.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王陽明《傳習錄》

比如,一個行走的人,不小心摔了跤,然后立即站起來就走,但最好不要裝作沒有跌倒的樣子。

王陽明認為,人在遭遇挫折、失敗的時候要冷靜、淡定。就好像一個人在行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來后拍掉身上的塵土,看看自己的身體有沒有受傷后再繼續行走,不要自欺欺人地裝出一副不曾跌倒的樣子,也不要因為摔了一跤,就站在原地不敢前進了。

每個人都會經歷輝煌與低谷、成功與失敗。但今日的輝煌并不能代表明日的成功,今日的低谷也不能代表明日的失敗。而人生恰恰就是需要不同的經歷來提醒大家,幫助大家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因此,在低谷與輝煌、失敗與成功轉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從容地面對每一次的風浪,唯有淡然以處之,勇敢地走下去。

人生在世,失敗在所難免。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起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際遇,而是思想的一剎那;當生活中遇到麻煩的時候,如果連繼續走下去的勇氣都沒了,那豈不是要永遠被囚禁在泥沼之中,痛不欲生?

一個看起來像秀才的人,漫步在滿是塵埃的道路上,他搖晃著腦袋,背著詩詞,很是愜意。

一年前,秀才進京趕考,但是考場失利,金榜無名。心情苦悶的他無顏面回家,獨自一人在京城浪跡,整日借酒消愁、以淚洗面,很快幾個月過去了。而就在兩個月前的一天,秀才和幾個朋友出游,偶遇一老者,兩人相談甚歡,隨后秀才說出了心里壓抑已久的苦悶,老人聽后,問道:“昨天早上你最先和誰說話?”

秀才說自己忘了。

老人問他:“你明天會遇到什么人?”

秀才說:“明天還沒來,我怎么會知道呢?”

老人繼續問道:“此刻,你面前是誰?”

秀才說:“當然是您啊。”

老人微笑著點點頭,說:“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明天的事還沒有到來,只有現在才是能把握的,對往事,你又何必戀戀不舍呢?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怎樣,而昨天也一去不復返,你何不放下掛念,淡然處之呢?你想想你失去什么嗎?沒有!你不過是重新開始而已。”

秀才覺得老人說得很有道理,安靜地聽老人繼續說下去。

老人說:“既然是新的開始,又何必執著于從前?就好像流淌的溪水,雖然有時被沙石阻擋,但它終究還是要流進萬里波濤啊。你懂了嗎?”

秀才真誠地點點頭,而此刻在他心中已經有了新的目標:三年之后,再考一次。之后,秀才告別京城的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

有人說,因為想得太多,所以害怕失敗。而想得太多是因為情感豐富,秀才考場失利后的苦悶心情,就是這個道理。慶幸的是他醒悟得及時——心境重歸于平淡,重新確定了目標。從秀才身上,我們領悟到的不是放棄后的心如止水、無動于衷,而是重新踏上征程的豁然。從此,他不再執著于過去的遺憾,也不再幻想著未知將來,把心思放在當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某個作家說:“生命是個橘子,自己決定了生命,就像你選擇買了這個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負責了。生命是個橘子,一瓣跟著一瓣,有時是甜的,也有時是酸的,但也要親自嘗了才酸甜自知。”生命就是一次旅行,每個階段的行程都需要一個開始,通過你的親身經歷,勇敢地面對成功與失敗。

其實,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多么聰明能干,而是因為面對成功與失敗,他們都很淡定,都要繼續往前邁一步,即使只是一小步,成功也都會靠近一點點。而王陽明因為深知淡定地面對失敗,是從失敗轉向成功最有效的辦法,所以,他鼓勵大家在跌倒后爬起來繼續前進。

8.接納苦難,與快樂交織并行

雖則圣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朗,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說:“圣賢們雖然另有真正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也是一般人共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這樣快樂,反而給自己找來許多憂愁苦悶,丟棄了真正的快樂。雖然在憂苦迷茫中丟棄了快樂,但真正的快樂并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頭明朗,在自己身上尋找,便能真正感覺到快樂。”由此可見,人人自身都有快樂。

生活中有苦有樂。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時,人即顯得快樂;在低谷時,人便顯得痛苦。而波浪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恒的上揚,也沒有永恒的傾瀉,所以人生是痛苦與快樂交織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矛盾又聯系。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如果我們將痛苦與快樂看成絕對的對立從而加以逃避,那么,我們不僅不能得到快樂,反而會變得更加痛苦,而我們之所以見苦畏懼,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苦樂觀。

王陽明28歲舉進士,之后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當他要為朝廷出力的時候,政治劫難卻降臨到他頭上。正德元年(1506),因營救南京科道戴銑等人,他得罪了宦官劉瑾,因受其所害,第二年被貶謫到龍場驛任驛丞。在赴任的路上,劉瑾又派人跟蹤追殺。他僥幸逃過一死,之后又乘坐一只商船去舟山,不料遭遇颶風,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陽明本想隱居武夷山,卻又擔心劉瑾找父親的麻煩,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親之后,便輾轉到達龍場。

當時的龍場是深山荊棘叢生,毒蛇猛獸出沒,蠱毒瘴氣相侵,苗彝雜居,屬水西安宣慰轄地。王陽明初到龍場,人地生疏,就用柴草搭了一個窩棚居住。不久他的書童在離龍場不遠的東面三里遠的龍岡山上發現了一個山洞,他們很是欣喜,即搬進洞里居住,這便是今天聞名中外的陽明洞。

陽明先生到達龍場后,錢糧困逼,常處于絕糧挨餓的狀態,兩個隨來書童很是難受,先生便帶著他們在附近開了幾畝耕地種植莊稼,解決了吃飯問題。龍場南面一里路,有一個平地曠野中隆起的一座石巖下的小洞,可容納數十人,陽明先生見了此洞很是滿意,便進入此洞“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這便是玩易窩了。

陽明先生起初在山洞講學,當地百姓見洞內陰暗潮濕,便在洞上山頂修造房屋,房屋修成后,命名為“龍岡書院”,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書院之一。

陽明先生在龍場兩年,貴州提學副使席書聘請他到貴陽文明書院作主講師,他在講學中,對所講“知行合一”學說甚重。他深悟《易經》“精粗一,內外合”的要義,將古人《支離決裂》的知行觀統一起來,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的本體是同一的。強調“言行一致”,“篤實躬行”。與朱熹“吾理吾心終判為二”,“知在行先”,言行不一,流于空談之論分庭抗禮,成為明代儒家理學一大宗派。

身處逆境固然讓人痛苦,卻更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一個人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有韌性。王陽明經歷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加堅強。他開始了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從長遠看來,痛苦其實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里、樂在心上;苦巴豆比難吃的中藥還要苦。然而,種瓜的老人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來。

人們又說“不經風霜苦,哪得臘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斗后產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做一件艱苦的事,我們不能埋怨。一旦有了成功的希望,有了奮斗的目標,知道苦盡甘來的道理,艱苦前行的人,才不會懈怠,不憚迎接成功的苦痛。

的確,人生的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

有這樣一個關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去朝圣。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過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回來以后,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弟子聽了,立刻開悟了。

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圣水圣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圣人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看過著名油畫大師凡·高故居的人都知道,那里只有裂開的木床和破舊的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沒有娶妻,但也許正是生活上的困窘,使他在藝術上有頗高的造詣,使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使他的作品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待人生與修行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這才是智慧的態度。苦瓜本來就是苦瓜,是連根都苦的。這是一個苦瓜的實相、真相。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真正面對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從中解脫。

當我們接納苦,把苦看作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作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僅僅是世俗的“樂”。當眾生真的能接納所有苦樂時,先前的苦樂“標準”立刻土崩瓦解,根本不再有苦與樂的分別,生命的波瀾盛宴就此展開,大自在境界即在眼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永泰县| 林西县| 曲阜市| 台湾省| 黑水县| 射洪县| 钦州市| 嘉峪关市| 五指山市| 合江县| 南皮县| 涪陵区| 阳曲县| 安仁县| 镇坪县| 府谷县| 康平县| 松阳县| 清徐县| 紫云| 泽库县| 宜君县| 洛宁县| 二手房| 五指山市| 浦县| 子洲县| 西华县| 宝鸡市| 昆山市| 南丰县| 嘉义市| 怀仁县| 博爱县| 垣曲县| 浏阳市| 股票| 鸡东县| 兰溪市|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