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君子慎獨,對自己也要講誠信
“慎獨”這個詞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它的意思是說在最隱蔽的時候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在最微小地方最能顯示人的靈魂,一個真君子,即使在沒人的時候也不會顯現出一點不好的言行,而是像在人前一樣。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無人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約束。
曾國藩在他的《金陵節署中日記里》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知道一個人真正的品行。
楊震是東漢時期的名臣,一次因公出去途經昌邑之地,曾經受到楊震提拔的昌邑縣令王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敲開他的房門,獻出十兩黃金以表達自己對他的感激。楊震拒絕了王密,王密對楊震說:“半夜三更沒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楊震義正言辭地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誰說沒人知道!”于是,他態度絕決地把黃金退給了王密。
元代大學者許衡也有過類似經歷。一日,許衡與人結伴外出,天氣十分炎熱,這一行人口渴難耐。所以在經過一棵掛滿成熟果實的梨樹時,他人紛紛跑到樹下摘梨解渴,只有許衡站在那里一動不動。于是就有人問許衡:“你為什么不摘梨,難道你不渴嗎?”許衡回答說:“這不是我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大家譏笑他迂腐,哄笑著說:“世道這么亂,誰還管這棵樹是誰的呢!”許衡卻不以為然,他說:“世道亂,而我的心不亂,梨雖無主,可我心有主。”
“慎獨”就是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這一點對于修身是非常重要的。堅持“慎獨”,就會在“隱”和“微”上下工夫,即人前人后都是一個樣,不讓任何邪惡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使自己的道德品質高尚。然后才能“站著說話也不腰疼”。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就在我們內心埋下了善惡的標準,但重要的不是我們心里有善惡,而是在我們的行為中能夠遵守內心的標準,而不做違反善的行為,尤其是在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
君子慎獨,話雖這么說,但是慎獨不該只是先哲和圣賢們的追求,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踐行。
慎獨是社會生活的凈化器。一旦離開了別人的眼睛,個人的私欲成為至高無上的追求,降低道德標準來快活自己的時候,你已經在悄悄地腐敗。即使再華麗的外表,也掩不住真實的自己。
慎獨來自于不斷的反省自己,它可以使你的內心不斷的清朗透徹,可以讓你的人格越發的堅韌,慎獨還是一面盾牌,它可以使你抵御來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誘惑,可以使你踏實做事,坦蕩為人,使得我們這個社會更加的文明有序,相處和諧。
還有些人,平時看起來中規中矩,但一遇到事情,他的本性就暴露無遺,所有的美好形象不復存在,行為舉止不再溫文儒雅,言談不再禮貌舒服,取而代之的是粗俗、無理。
著名的漫畫家豐子愷先生畫過一幅非常能體現“慎獨”題材的漫畫,畫上的題詞是“無人之處”。畫上的那個人在有人的時候總是戴著一個面具,笑容禮貌客氣,但是沒有人的時候他將摘下了面具,面目猙獰,令人作嘔。這就是“偽君子”、小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真正的君子和此類人的區別是,真君子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樣,不會因為有人沒人而改變自己的言行。
慎獨是一個人內在品質的試金石,也是人生正己修身的必修課。生活在這喧囂的浮世中,難免會有鮮花掌聲和贊美,慎獨警醒著自己不可失了分寸,不能沒了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