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國語》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登喻難,崩喻易。人學惡學壞,那是很容易的。要杜惡從善,就要下定決心,點滴做起,小處做起,眼前做起,切實“不以惡小而為之”。這樣才能堵死一切從惡的缺口!
首先,“小惡”也是“惡”,要認清它的危害。事無論大小,只要是惡事、壞事、丑事,見不得人的事,都會危害社會,危害人民,危害集體,歸根到底,也會危害自己。因為既是惡事,多屬利私害人,邪淫逞欲之類,縱是“小惡”,但其“惡”的本質是沒有什么不同的。
偷一根針和偷一頭牛,前者可能稱為“小惡”,后者也許才算“大惡”,但是二者在“偷”這一點上,沒什么差異,它們在害人這一點上也是共同的,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無論作“大惡”,還是為“小惡”,都為人們所不齒,甚至深惡痛絕。而為“小惡”之人似乎不明乎此,他們多以為小事一宗,不致引起大驚小怪,也不致于造成更大的危害。殊不知人眼如鏡,在損人的同時,你這種“惡”的形象,便日漸其深地種到了人們的心里。當群眾以為你面目可憎時,恐怕你也就很難昂首挺胸地以一個“大寫的人”站立人前了。
再者,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是一種變;“喜時玩火,怒時放火”,也是一種變;“空穴來風,堤潰蟻巢”,又是一種變。“小惡”多了,便可能“由小到大”,對“大惡”也不在乎,于是由量變到質變,以致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因為如此,許多古人都重視防微杜漸,對惡“謹小慎微”。
古代有位名叫樂羊的人,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里,被他妻子批評了一通,指出“拾遺求利”會“污其行”,勸他要勵志潔行,不要茍取貪得;三國時的劉備,臨終時還囑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他們都認識到了“由小變大”的可能性,“小惡”會發展到“大惡”,小錯誤會發展成大錯誤,到頭來;多行不義必自斃。那就悔之不及了!
人生在世,總要有個基本的生活態度,起碼要自覺做到為善不為惡。對我們來說,善就是要為人民做好事,要有益于人民群眾,不是有害于人民群眾。好事可以有大小,對于不為人們注目甚至不為人們理解的好事,也要堅持不懈地去做。山不拒細壤,固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堅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只想做大好事,對小好事不重視。
《后漢書》中寫了一個叫陳蕃的人,就是這類角色。這個躊躇滿志的少年,當時獨居一處,卻連自己住處的環境衛生也不愿打掃。一天,他父親的一個好朋友薛勤來訪,見他的屋里、院里臟得實在不像話,問他為何不去打掃,陳蕃卻振振有詞地說:“大丈夫處世應當掃天下,豈能只掃一屋?”薛勤反問他:“連一屋都不肯掃,你又怎能掃天下?”問得他張口結舌,無話可答。
“掃一屋”雖然不足掛齒。然而,薛勤將它與“掃天下”聯系起來看,認為不愿掃一屋的人,便不可能掃天下。這見解是很對的。你想,小事都不愿去干,怎么能干出大事?“小善”尚且不去“為”,怎么能“為”大善呢?
事物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們常說: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上。積少可以成多,積小可以變大。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不愿意在平時一點一滴做事,不愿一步一個腳印地鍛煉自己,不斷前進,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鳴驚人”,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轉眼間一舉成名天下知。不客氣地說,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常言說: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