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基礎原理——從戰略上運行海軍兵力

當極度重要的海上戰略要塞或者港口被敵方奪走時,怎樣才能從戰術上正確部署兵力?其實,取得這些位置后,敵方的重要任務便是守衛好這些勞動成果,以防對方趁機奪回。也就是說,敵方開始由攻轉守。如此,這種守勢中的海軍所需承擔的責任就是攻勢防御。

第一個目標被奪取后,海軍艦隊應該轉而保護交通要道,承擔起固有的職責。海軍只有將敵方的兵力趕出某些區域,才算圓滿完成了任務。若是海軍力量強大,那么主動迎戰、逼迫敵方迎戰非常有必要;反之,引開敵人、分散敵方兵力、消除其對戰略要塞的威脅才是最佳策略。

在我看來,倘若一個國家在戰時的安全還是依賴海軍力量,那么海軍所要承擔的職責就會很大。而從戰略上調配海軍兵力,便是參戰各國首先要做的事情。

1.打造名副其實的海岸防御使者

1812年,拿破侖與元帥馬爾蒙就陸戰中的各種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當時恰逢馬爾蒙帶領軍隊在西班牙的薩拉曼卡與羅德里戈城開戰,不久,羅德里戈城被英國陸軍元帥威靈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而且,法國成功占領了葡萄牙毗連西班牙的西部地區后,英國軍隊卻想將法國從那個地方趕走。而法國正好在與俄國交戰,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俄法戰爭上,于是,法國在西班牙的軍事力量相對薄弱,所以只能采取以守為主的軍事策略。

當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邊界被法國占領,但英國又想取而代之,于是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要塞,一個是北方的羅德里戈城,另一個是南方的巴達霍斯。其實在攻克羅德里戈城前,威靈頓將軍就已經派兵包圍了巴達霍斯許久。那時,他是趁法國在1811年撤離葡萄牙之機才圍攻巴達霍斯的。

在馬爾蒙升任總指揮官時,羅德里戈城被法國占據。只不過那時英國人在圍困巴達霍斯,于是馬爾蒙便組織一支相當于海上戰隊的野戰軍挺近巴達霍斯。后來,為避免兩線開戰分散軍力,威靈頓不得不放棄巴達爾斯,進而從葡萄牙向塔古斯河以北進軍阿爾梅達,從而達到監控羅德里戈城的目的。

此時,馬爾蒙決定北上進入薩拉曼卡。其實,倘若馬爾蒙將兵力集中起來,強大的陣勢一定會吸引威靈頓的注意,但是他卻只想著將一部分兵力派往東部支援正在圍攻巴倫西亞的另一個法國元帥絮歇。

當法國的軍隊挺近塔古斯河時,威靈頓以為它們的目標是葡萄牙南部。但是當馬爾蒙的軍隊向東行進時,威靈頓便知道葡萄牙南部不是它們的攻擊點,而且威靈頓還得到一個消息——法國在西班牙北部已經沒有任何戰斗力,因為大部分炮兵與騎兵都被調走了。因此,英國便決定在法國海軍野戰軍趕來支援前,一舉攻下羅德里戈城。

這期間,法國最高統帥拿破侖還針對此攻勢向馬爾蒙下發了一份訓令,他在訓令中寫道:“現在,你的部隊總體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相關人員和裝備也重新整頓,你只有一個任務,就是保護好巴達霍斯,所以無須向其他地方開進。你要將軍隊以師為單位分署在薩拉曼卡周圍,但是距離不要太遠,以便隨時集合。這樣的部署是為了給敵人造成假象,讓他們相信你正準備打進攻戰。如此,敵人的下一步計劃也會被輕而易舉地掌握。一定要謹記,若是威靈頓向巴達霍斯進軍,就任其行動。你只需要立刻集中兵力進攻阿爾梅達,他就一定會迅速返回抗擊你。不過,他也是個軍事奇才,應該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其實,法國野戰軍就是一支海軍機動部隊,作用就是牽制對手的軍隊并保護巴達霍斯。而巴達霍斯在馬爾蒙軍隊的攻擊下,從威靈頓手中易主。馬爾蒙之所以能夠保住巴達霍斯,主要還是因為他堅持的時間足夠長,從而牽制了英軍的力量,但羅德里戈城卻因為馬爾蒙指揮不當而淪陷。

從1804年到1805年,拿破侖在戰略中主要采取的也是牽制對手的方法。當時,他想引開歐洲的英國艦隊,將兵力集中在英吉利海峽,以進一步突襲英國。按照拿破侖的計劃,分布在土倫、布雷斯特、羅什福爾的法國艦隊全都駛向西印度群島,然后集中返回英吉利海峽。拿破侖認為,當英國海軍看到這種陣勢,一定會跟蹤他們,而法國艦隊可以趁機先返回歐洲,以控制英吉利海峽。

但是拿破侖的這種想法最終夭折了,因為英國艦隊當時的總指揮納爾遜也是一名軍事天才,他奉命在土倫港待敵,也尾隨法國土倫艦隊駛向西印度群島。不過,雖然納爾遜起航的時間較遲,卻比法國軍隊更早一步返回英國,而且納爾遜還推測出法國土倫艦隊指揮官維爾納夫率領的軍隊已經返回歐洲。事實上,納爾遜駛離直布羅陀海峽的時間雖然比法國軍隊推遲一個多月,但是他返航的時間卻只比同盟艦隊晚4天,并在他們到達費羅爾的7天前就返回了英國。

查閱大量的資料后我才發現,拿破侖除利用集結在西印度群島的海軍艦隊牽制對手外,還設想出誘使英國其他艦隊離開比斯開灣與海峽的策略。然而,從上述的描述中可以獲知,法國艦隊引誘英國艦隊的方法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英國艦隊離開西印度群島,便是離開了拿破侖所規劃的戰略核心。

其實,如果納爾遜只是一名普通的指揮官,那么他應該不會選擇離開西印度群島去跟蹤法國艦隊。這并非我胡亂推測,因為當時許多人都要求他不要離開,但是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倘若當時他在獲得了可靠的情報下,一直龜縮在西印度群島,那么將會有不下20支軍艦集中在歐洲支援拿破侖,而英國亦會因為失去納爾遜的軍艦支持而遠遠落后于法國。

拿破侖的方案源于1762年法國首相指定的計劃,他可能是從一些檔案中獲知的,但納爾遜卻一無所知。

對于海軍而言,通常都有兩種方案可選——逐離或者引離。但在我看來,從總體作戰和自身行動的角度分析,還是采取守勢或者攻勢的做法比較恰當。拿破侖寫給馬爾蒙的訓令就是如此,他說:“歐洲局勢已經發生較大改變,我們不得不放棄遠征葡萄牙……”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來,他已經放棄了一次攻勢戰役,因此才制訂了總防御戰斗計劃,以保住巴達霍斯及西班牙薩拉曼卡所庇護的從法國至馬德里的交通要塞。可是薩拉曼卡在此前就被約翰·穆爾盯上了,從而打亂了拿破侖的計劃,以至于在關鍵時刻,他不得不離開戰略中心。

許多時候,一個國家一旦占領了一塊屬地,就會處于守勢。若是因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而將海軍束縛在固定的港口,那么它也會處于守勢,并將商業和屬地與外界交通脈絡隔離開。

1812年,美國除貿易破壞艦外,未曾對外派遣任何海軍。當然,這也并非壞事。畢竟對于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而言,本身資源很豐富的話,就可以與陸路相通的中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如果海岸線足夠長,敵人就無法對其進行封鎖,盡管也會受到一些損害,但是由中立國貨船承運的物資并不會全部被損毀。

不過,這只是針對大國而言。所以,任何版圖的海岸防御能力要想達到完美狀態,就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并將對手的艦隊驅逐出本國海岸線,或者通過一些特殊手段將其引離。如此,海軍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岸防御使者。

2.港口:為艦隊提供防御功能的掩蔽所

雖然海岸面對陸地的一側暴露無遺,只起到一些防御作用,但可以讓敵人的艦船與海岸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一個保護海軍的港口只有成為要塞,才具有強大的防御功能,比如,法國東北部的梅斯與德國的美因茨。

1812年的戰爭或許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但是足以證明能夠掩護海軍的港口具有防御性質。由約翰·羅杰斯指揮的、停靠在紐約港的海軍分艦隊,就做到既能進攻又能守備。

當時,英國軍隊只接到全體出港的命令,但出港做什么卻一無所知。因為英國海軍分艦隊在美國沿岸的數量太小,只有集中起來,才能與美國海軍分艦抗衡。既要集結,又要保護海上貿易,迫于無奈,英國分艦隊只能減弱對美國港口的監控,所以,大多數返回美國的商船都能安全到岸。這種攻防方式得益于羅杰斯的功勞,它能夠保護艦隊的港口,否則,艦隊便會陷入永無休止的危險境地。

那么,海軍應該具備何種規模才能被合理理解?海軍的總體實力要能夠讓本國在敵人進攻前,就從各方面考慮到這支軍隊的力量會不會對本國產生強大的威脅。如此,許多戰爭才可以避免。

1900年,德國在海軍規劃中提到一些期望:“德國必須要打造出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讓那些欲與德國開戰的國家,一提到德國的海軍就主動放棄。”可是,這則針對英國海軍的策劃使得美軍自愧不如。

事實上,具有控制力的態勢要地是其他攻勢行為的目標,這就是適用于任何戰場的戰略原理。我們還可以把它表述為:要始終不渝地向前推進,并在各個部分之間組成完整的體系。如此才能控制位于戰場正后方的一切變化,這對敵人也是致命的。

在1793年至1815年的法國革命和帝國戰爭中,正是海戰為法國提供了正面作戰的條件。因為當時的英國對法國和西班牙各個港口進行了封鎖,停靠在布雷斯特、土倫、費羅爾、加的斯、羅什福爾等港外的英國艦隊由巡洋艦組成小分隊對港口進行監視,并不斷搜索近海海面,形成了一條較長的作戰線。英國本土及殖民地的海上貿易安全也正是依靠這種方式才得以保障。在戰場的正后方,雖然英國也略有損失,但是成功阻止了敵人的所有入侵。

艦隊在海上的這種優勢,就像是陸軍在陸地上占上風一樣。若是能掌控附近的設防范圍,那么優勢將更加顯著。

1796年,拿破侖在進軍奧地利時,發現前進路線的一側被曼圖亞要塞擋住了,于是將阿迪杰河所連接的維羅納要塞作為正面戰場。在維羅納要塞,法國只需要派遣較少的軍隊就可以守護好所有物資,并且,此要塞還能保證軍隊安全橫穿阿迪杰河。這種優勢讓法軍士氣大增,在阿科拉戰爭中,拿破侖只派遣了一支數量較少的軍隊駐守在維羅納,并命令主力部隊渡過阿迪杰河,向位于維羅納的奧軍后方發起進攻,最終大獲全勝。

同樣,處于攻勢防御狀態的艦隊也需要設防港口的庇護。就像拿破侖在借助阿迪杰河與維羅納的基礎上,利用加爾達湖向北擴展,從而控制了后方的航線以及意大利南部的所有資源,英國沿著法國海岸線布置艦隊掌控海洋的行為也是如此。

英國的樸次茅斯與普利茅斯等內港以及直布羅陀和馬翁等外港,同樣可以憑借強固港增強防御能力。畢竟那些港口都不像維羅納,它們比較隱秘,不易遭到攻擊,并且在補給、維修、改裝等方面也有絕對優勢,一旦外敵來襲,它們都能夠為軍艦提供掩護所。除防御功能外,它們還有進攻性。因為它們離交通線很近,對敵人側翼的攻擊力度較大,比如,直布羅陀、普利茅斯、牙買加港口可以分別對地中海、英吉利、加勒比海的所有海線進行翼側攻擊等。

3.敵方艦隊位置決定了作戰偏向

其實,美國在當時最有機會掌控的地區就是加勒比海。即便所有的島嶼都被敵人占領,但只要古巴還在,控制權就在美國這邊。不過,擁有古巴還不足以控制整個加勒比海,而且一旦對手的海軍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那么美國控制加勒比海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美國要做的就是不斷向前推進。

到那個時候,美國海軍就能占領薩馬納灣,控制莫納海峽,直至將正面戰場向前推移,以便抗擊對手和保護美國在巴拿馬的航線安全。而且只要古巴還在美國手上,它就能夠掩護美國軍艦駛向重要的作戰基地——墨西哥灣后方。假如敵人的基地在小安的列斯群島,那么,在雙方兵力均等的情況下,海域必將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那時,敵人的艦隊及其基地位置將為美國下一個作戰路線指明方向。

不過,即便敵人沒有如愿搶占古巴,但仍然可以將手伸向牙買加以及向風群島的一些港口,英國就是這樣成功占領了牙買加和圣盧西亞。如此,戰爭的中心便轉移到了古巴和牙買加的交界處。而一旦駐扎在牙買加的艦隊與駐泊在古巴的艦隊相比落了下風,古巴艦隊不但會駛向牙買加艦隊前方,而且會切斷牙買加艦隊與向風群島的聯系。所以,牙買加艦隊必須出戰,先下手為強。這預示著敵人艦隊和海軍的位置決定了作戰的偏向,就如同旅順口在日本海軍作戰計劃中的重要地位一樣。

軍艦占據要塞后絕對不要停戰,而要加強戰斗力度。為了鞏固要塞的地位,只有徹底消滅敵人的軍艦才是明智之舉。當然,作戰目標并不局限在某個區域,還包括競爭對手的兵力,這比陸軍作戰更為明確。例如,埃及和多瑙河港口不只是因為其地理位置特殊才重要,更在于那里聚集了龐大的、訓練有素的軍隊,一旦開戰,他們的影響力將會更大。

另外,人工設防的據點也同樣如此,目的就是方便機動部隊行動。因此,占據有利地位便會得到更多優異條件。那么,該怎樣使用這些優異條件呢?瑞士裔法國軍事理論家若米尼表示,在戰場上主動尋找合適的戰機和軍隊就是最好的做法。

倘若已經占據了便利的戰略位置,在與敵人的多次交戰中也獲得了勝利,那么,除非對方偷襲,否則,本土交通就是安全的。同時,這支海軍軍隊也占了絕對的上風。如果此時敵人的艦隊仍然會不時地騷擾,那只能說明它們的供給源并沒有被切斷。這時就需要針對敵方的供給源進行防御了,否則,對方很有可能卷土重來。畢竟運煤和補給這樣的行為在海上很正常,但是只要加強艦隊的巡視力度,這些行為的完成就有很大的難度。

在我看來,一直很強大的英國海軍阻礙了海軍戰略例證的形成,否則早就有許多典型的案例可供后人參考了。

實力雄厚的英國海軍長期控制著對手的主要海上交通要塞,致使許多海軍戰略無法施展。畢竟交通引導著戰爭,遮住了其他所有戰略要素的作用。這種一方獨霸的行為似乎在告訴世人:“海上只需要一個霸主。”

從表面上看,這句話很有道理,但它也似乎在說:“雖然各國海軍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不容置疑,但是海上霸主地位從未被動搖過。”其實,這種看法是極其不合理的。因為總的來說,對海洋的控制,特別是在特定區域內的爭奪,一直都處于波動狀態,沒有哪一方勢力可以使之趨于平衡。天平總是不自覺地偏向某一方,在美國獨立戰爭和英法七年戰爭中更是如此。

4.艦隊給養基地要擁有充足的資源

1759年,英國在1758年奪取布雷頓角的路易斯堡的基礎上,進攻了魁北克以及加拿大全境。此舉使得曾以密集隊形往返于法國與加拿大之間的法國艦隊失去了能夠影響圣勞倫斯河交通的作戰陣地。

眾所周知,英國在法國革命與拿破侖時期曾是海上最大的霸主,但是在1796年卻被迫從地中海撤退。在1793年至1798年間,地中海是最著名的海戰戰場,直到尼羅河之戰打響,英國才重新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發生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事件,都能夠為探究海軍戰略提供最有利的參考資料。

1793年,英國與西班牙艦隊同時挺進地中海。英國趁著法國國內動亂,制定出消滅其艦隊以及搶奪土倫的方案。這令人聯想到英國馬爾伯勒公爵以及1707年尤金親王對土倫的進攻,盡管他們最終都失敗了,但是土倫的重要性也由此凸顯。

如果英國和西班牙艦隊攻占了土倫,那么法國海軍在地中海的行動將會大受牽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海軍力量的意大利北部與利古里亞附近的法國軍隊也將陷入危機。法軍在土倫的危險之所以輕易被解除,是因為英國和西班牙的結盟出現了裂縫。在這兩國的盟軍艦隊駛進港內時,其陸軍就已經攻占了該港的外圍區域。于是,英國提出聯盟軍要積極打擊法國的所有集團兵力,但遭到了西班牙的強烈反對。

其實,西班牙有很大的私心,它擔心法國艦隊一旦被全部殲滅,英國的海軍實力必將更上一層樓。在西班牙的一再堅持下,英國只好妥協,法國軍隊也才得以獲得喘息的機會,后來還派遣了大部分艦船參加了尼羅河之戰,也正是這些艦船鞏固了拿破侖遠征的力量。

不久,法國開始反攻。在拿破侖的精確策劃下,法軍奪取了一個能夠利用重炮沖擊盟軍停泊艦隊的位置。果然,盟軍不得不從土倫撤離,西班牙重回自己的港口,而英國海軍只好改換前進路線重獲一個新基地,以控制土倫并支援奧地利軍隊在利古里亞的征戰。無論如何,英國只有重奪土倫才能擺脫困境,于是英軍決定從耶爾灣進入土倫。不過那里容易暴露,很有可能讓英軍成為敵軍所攻擊的目標。之后,英軍改換前進路線,駛向科西嘉島北部的圣菲奧朗佐灣。當時的島民十分不滿法國人的一些做法,所以英國軍隊進入非常順利。

其實,已經占領該島的英國軍隊只要將島民拉攏過來,成功守衛便不是問題。盡管此時的英軍已經占據了科西嘉、土倫、熱那亞之間的水域,但是控制力還不夠。因為英軍雖然占領了這塊水域,但并不代表那里就沒有其他強者。

1795年,英法艦隊兩次交戰,但均未分出勝負。之后,法國與英國分別以土倫、直布羅陀海峽以及圣菲奧朗佐灣為依托,數次爆發沖突。納爾遜曾經說過:“如果英軍艦隊獲得了外界援助,那么法軍將會失去前進的機會。”倘若他的說法是可信的,那么拿破侖在1796年4月接管意大利陸軍時,就會發現奧地利和英國軍隊已經在不斷向前挺進,甚至掌控了尼斯至熱那亞的海岸線。這樣一來,拿破侖就會更改作戰計劃,至少會想盡辦法破壞奧地利軍與皮爾蒙特的聯盟。不過那樣的話,拿破侖的增援部隊以及裝備補給等都需要從條件極差的路上運輸。

因此,英國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利用意大利北部與利古里亞占據土倫;第二,掌控圣菲奧朗佐灣,維持自身的海軍作戰地位。這些戰斗行為可能需要歷時兩年之久。

此時的拿破侖通過一些有利條件進行了精心部署,不到兩個月就戰勝了奧地利海軍,順利進入維羅納,并占據了意大利北部的全部海岸線,使得法國海軍戰艦順暢向科西嘉挺進。而英國的同盟西班牙懾于法國的威力,轉而與法國結盟。兩國將艦隊合二為一,迫使英軍放棄前進路線,將軍隊從直布羅陀海峽撤向里斯本。

英國海軍的撤退行為并沒有遭到法、西聯軍的阻擊,因為此時的法國艦隊已經返回土倫,而西班牙艦隊正向卡塔赫納挺進。西班牙艦隊此后又前往加的斯,英國艦隊與西班牙艦隊在圣文森特角碰頭。英軍明白,雖然自己的艦隊數量不敵法軍,但是軍艦質量絕對上乘,打一次勝仗不在話下。而西班牙為英軍提供了一次取勝的機會,英軍將其圍困在圣文森特角海峽,另一支艦隊應對法軍的攻擊。

1798年,納爾遜指揮的艦隊在埃及海峽與13艘法國軍艦不期而遇,并大獲全勝。盡管法、西聯盟在地中海地區很有實力,但是分散開來,力量便被大幅削弱。被英國海軍各個擊破后,地中海的控制權又回到了英軍手里。一年前,法奧停戰,于是英國艦隊將戰場從直布羅陀海峽轉向美諾卡島,之后又駛向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群島,以占據拿破侖所控制的亞歷山大和地中海東部地區。

事實上,英國即便在全盛時期,也從未獨霸海上。同樣,爭奪海上霸權的結果也不是由國家盛衰決定的。所以,海上霸主地位永遠不會被一國獨占。

1799年,由于25艘法國艦隊再次進攻尼羅河,英國部署計劃被打亂。這些法國艦隊會與15艘西班牙艦隊組成一支龐大的艦隊,停泊在布雷斯特港。如此,地中海形勢再度改變。但是布雷斯特資源有限,無法供給法西艦隊,所以即使是全盛時期,英國也未能擁有對海洋的絕對控制權。

5.取勝海戰的魄力源于擁有優質基地

1782年和1783年,法、英兩國在東印度群島的海軍實力不相上下。但是將印度斯坦東側的科羅曼德爾當作戰場,卻受到當地海岸線的較大影響。因為自1782年11月至次年3月,海岸線便遭到東北季風的侵襲,致使海軍協同作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于是英軍只能撤退到孟買。可是對于法軍而言,除了毛里求斯外,似乎再也找不到更近的停靠港口了。

1781年,荷蘭加入戰局與英國為敵,其錫蘭東北海岸的亭可馬里港很快便被英軍奪取。這便預示著正面戰場已經從科羅曼德爾海岸向南拓展。然而,英軍此前并未在該港設防,因此,法軍戰艦便輕而易舉地占領了亭可馬里港,從而獲得了一個安全基地。當冬季來臨,法軍便進入該港監視敵人。對于其同盟國荷蘭來說,這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英軍戰艦返回孟買大約需要4個月,若是亭可馬里港還在英軍手上,法國戰艦就只好前往毛里求斯了,否則便無法與海岸線保持良好的聯系。不過法軍戰艦司令絮弗昂指揮有方,比英軍早2個月進入戰場。若非和平談判,他或許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這似乎在告訴人們,海戰時,在雙方實力旗鼓相當的情況下,采取長期持續作戰策略會為自己贏得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絮弗昂采取的措施可以算是一個小插曲。西印度群島海域和北美洲也出現過海軍實力相當、一時難分上下的情形,直到1781年約克敦決戰爆發才終止。事實上,獲得海戰勝利的魄力源于擁有優質的海軍基地。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獲勝的關鍵便是如此。當然,也會有一些特殊情況,但是如果基地恰當,那么受到敵方攻擊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除非敵方的實力確實很強大。

1760年至1762年,英軍將瓜德羅普島及馬提尼克島從法軍手中搶奪過來;1794年至1810年,英軍再次占領該區域。然而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軍卻并未進攻該地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陸軍當時正在美洲大陸作戰,而且英國政府不愿在該地區大量屯兵——英國政府擔心,如果海軍輸了的話,該區域的陸軍會繳械投降。

1778年,英軍在巴巴多斯的基地獲得大量增援,趁法軍懈怠之時,奪取了圣盧西亞。這次奇襲值得法軍借鑒,因為在同樣的條件下,法軍與西班牙軍直到1782年都未能奪取牙買加。隨著羅德尼戰役的失敗,法、西聯盟在加勒比地區接連失利,同盟力量被英軍瓦解,法軍戰艦的失敗使得西班牙變得獨木難持。

6.運輸船的最佳防御措施就是攻擊

當某支艦隊因首次挺進而需要守護第一條作戰線路時,若是在自身實力銳減而敵人戰斗力依然頑強的情況下,那就不得不再打開另一條作戰線路了。比如,美國港口到古巴是第一條線路,在敵人始終強健的情形下,便只能重開一條從古巴連接向風海峽或者巴拿馬海峽的交通線。

如果因為保護第二條作戰線,導致自身艦隊數量銳減或者與敵人數量相等,而敵人依然有頑強的抗擊力,那么在艦船補給不足的情況下,就需要依靠補給站的功能了,但是補給站只能建在首次挺進前方的某一處。我認為,薩馬納灣或者波多黎各就是最佳補給站,它們就像圣菲奧朗佐灣以及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基韋斯特和羅亞爾港等。此外,還應該保證這種補給站的絕對安全。畢竟只要密切監視住敵人的艦隊活動,便可以預防他們偷襲補給站,而自己的艦隊還可以駛向敵人艦隊和基地的前方。

巴拿馬海峽的防御與加勒比海一樣,都具備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想要有效地守護和控制它們,直接設防、消極防御或者排除艦隊巡防,都遠不如對敵人的前進基地進行直接打擊。假如位于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中部的圣盧西亞島成為對手的前進基地,那么,只要遭到對手艦隊的攻擊,不但能將戰場轉移,而且能保護其他戰場,這就形成了正面前進戰場。即便最后失敗了,依然會產生這樣的效果。而一旦成功了,就能奪取敵人的基地。

若是首次占領的區域與敵人的基地隔著開放的水域,那么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遠征艦隊就必須有一批運輸船保駕護航,如運煤船等。在特拉法爾加戰役打響前,納爾遜就派遣了由6支運輸船組成的補給船,前往得土安補給物資。而這樣一來,納爾遜就只剩下27艘軍艦可用。若是補給船能在海上補給淡水,納爾遜的軍艦實力便不會降低太多,他也將獲得更大的勝利。當年,美國戰艦“馬薩諸塞”號就是因為前往關塔那摩補給物資而未能參戰。

所以說,運輸船的戰術很重要,因為它們總是無法避免對戰艦產生負面影響。不過,倘若對手的增援部隊尚未到達,那么及時攻擊敵人的艦隊對運輸船的安全就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在交戰過程中,戰艦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運輸船上。畢竟在海戰中,戰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對于運輸船來說,最佳的防御策略就是先下手為強,這樣才能讓敵人無法攻擊自己。1782年,法國在遠征牙買加時,德格拉斯發現自己被羅德尼追擊,于是他將運輸船都送至瓜德羅普島港后才加入戰局。

當然,從新基地向前拓展時,不要有太多顧慮。敵人的艦隊在海上航行時,便會成為攻擊的目標,他們也許已被奪走基地,也許自知會失敗,所以只好選擇撤離。此時,迅速出動戰艦截斷他們的后路才是重點,但前提是充分掌握敵人的逃跑路線。

為阻止敵人各個區域內的艦隊會合,不要為自己尋找任何借口,必須將那些擁有戰斗力的軍艦駛向前方,而讓戰斗力較弱的軍艦與運輸船同行。這或許無法及時補給前方的戰艦,但為了一舉殲滅敵人的艦隊,只能放手一搏。

因此,如果此時有哪位指揮官以物資缺乏為借口而放棄追擊敵方艦隊,他就應該受到最嚴厲的懲處。不過在追擊之前,也必須考慮清楚其他方面的優勢,畢竟追擊的目的是獲取勝利,如果其他方面太過薄弱,那么即便追上敵人的艦隊,也只不過是羊入虎口罷了。

倘若一方在戰斗結束之后對另一方展開猛烈追擊,那么后者就會受到強烈的打擊。他們要么主動放棄那些失去戰斗力的軍艦,要么拼死一搏。所以,戰斗之后的追擊必不可少,并且力度不能降低。而且對于軍事指揮官來說,巨大的政治成果往往來自軍事行動。至于政治成果如何,就無須深入理解,只要明白那些成果背后的含義就可以了。但若是一名指揮官為了達到目的而失去耐心,那他就會犯較嚴重的錯誤。

1690年,法軍指揮官圖維爾在比奇岬戰役后放棄了追擊荷英艦隊的機會,致使法方為取得徹底的勝利,扶持反法聯盟中的荷蘭國王威廉三世坐上了英國國王的寶座,使得戰爭的局勢發生了實質性的變更。1796年,法軍某位長官在關鍵時刻讓戰士們停留了兩個多小時,以致失去了切斷奧地利軍隊與曼圖亞城通道的良機,而奧軍正是在法軍停留的這段時間內順利進入了曼圖亞城。所以,法軍兩次在海戰中受損的根源,并非戰斗力不如敵人,也不是對方多么奸詐,而是指揮官太過愚笨和懈怠。

1795年,英國地中海艦隊總指揮霍瑟姆下令不對戰敗而逃的法國軍艦進行追擊,這間接導致了拿破侖得以在一年后發動對意大利的戰爭,而拿破侖的影響力也正是源于此次戰役。當拿破侖以絕對優勢進軍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其愿望即將實現時,英國陸軍指揮官約翰·穆爾卻率領著一支小分隊準備從翼側攻下拿破侖的交通線——薩阿貢。盡管穆爾未能成功,西班牙卻由此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拿破侖則失去了拿下西班牙的絕佳機遇。因此,拿破侖只好撤離馬德里,派遣一支部隊繼續留在那里,但是這支部隊完成任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從軍事上看,拿破侖的最終失敗就是這個原因。

一名海軍將領或許無法準確地預見自己某些命令的波及范圍,但能像納爾遜所說:“只有保證殲滅敵人的數量,才能計算出成功的概率。”納爾遜聽說了霍瑟姆的做法后,明確表示:“哪怕敵人的軍艦被我們消滅得只剩下一艘,那也并不能代表我們完全取勝了。”

7.補給港口越多,對敵海戰難度越大

事實上,在對馬海峽交戰前,東鄉平八郎艦隊與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艦隊之間的關系就如同追擊艦與被追擊艦。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艦隊在旅順口分艦隊戰敗前便已出發,旅順口淪陷后,他們只能灰溜溜地逃回自己的港口。當時,許多人都建議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返回波羅的海,但是他認為日方正忙于其他事務,而且還未獲得可靠的新消息,所以必須要率隊前往海參崴。

但是俄國當局并未下達命令讓他這么做,只是讓他停靠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的貝島,等待涅博加托夫的增援部隊。其實他們都有各自的道理。因為增援部隊的艦船質量不高,只有進入海參崴才比較可靠。再加上日軍急切地想截擊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艦隊,所以,羅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做法并無不妥。

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從1月9日進入貝島,一直等到3月16日,之后又前往法屬越南的金蘭灣,從4月14日停留至5月9日,再與涅博加托夫會合。如果除了一些無可避免的時間,他至少耽擱了兩個多月。所以說,若不是為了等待與涅博加托夫碰頭,羅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艦隊至少可以提前兩個多月到達對馬海峽。

東鄉平八郎不需要與俄國人搶時間,因為他已經占領了有利地形。但是他仍然需要選擇一個絕佳的截擊場所,還要制定出一個精密有效的方案。該方案還需要考慮更多,至少對于迎敵策略,東鄉平八郎應該有一個詳盡的規劃。

最后,東鄉平八郎既沒有正面迎敵,也未使用魚雷攻擊俄國艦船,只是將全部的兵力都放在狙擊俄軍前進的航線上。值得一提的是,他似乎并不知曉俄軍的任何動向,直至交戰前幾個小時才獲得一些可靠的情報。但不管怎樣,當時他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在海軍作戰中,日本人向來喜歡通過突襲的方式打擊敵方軍艦,以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之后再攻擊敵方的海軍基地,一舉消滅對方的分艦隊。如此,敵方的增援部隊只能選擇返航。

當一支快速航行的機動艦隊在某處消失不見時,便可以確定此處應該有其停泊港,而對手便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打擊。倘若港口不止一個,追擊方就要向不同的方向派遣相應的通訊船,以便收集情報。而通訊船的任務就是充分了解對方的動向,獲取準確的情報,必要時可以派出多艘情報船,以確保情報的可靠性。

其實也可以運用無線電波來收集情報,但是在收到消息之前,無線電波并不能發揮作用,只有收集到了消息才能將其傳遞出去。并且,無線電波的安全性較低,敵人很容易就會將其截獲,如此,情報的傳遞就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所以,可采取派船與無線電二合一的方式來傳遞消息。

一般而言,為捕獲敵方的全部軍艦,事先應該將敵軍從其隱藏點驅逐出去,以徹底摧毀對方的艦隊。但此時絕對不要分散自身艦隊的力量,除非是為了突襲對方。若是必須選擇艦隊或者設防港口作為目標,那么選擇艦隊再合適不過了。但是對港口的封鎖也很有必要,因為這樣做能夠將敵艦引向攻擊區。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占領的直布羅陀海峽數次遭到敵方的圍攻,其艦隊為了輸送物資,不得不三番五次地進入敵方的封鎖線。比如,絮弗昂對印度洋的戰役,在英軍占領亭可馬里的情況下,法國絕對可以實施封鎖,以逼迫英軍就范。

只要海軍放棄了戰場,基地就會因為補給不足而崩潰。比如,直布羅陀海峽,若不是英軍的持續供給,恐怕早已淪陷。不過,這樣的結局總比直接用武力攻擊好很多。若是敵人在戰場上有多個補給港口,并且這些補給港物資充裕,那么對敵海戰的難度系數就會加大。位于美國大西洋海岸的諾福克和紐約就是如此,這兩個港口相距250海里,倘若某支美國艦隊正在撤退,那么紐約的第二入口便會助其逃脫。假如某一個港口擁有兩個相去甚遠的入口,敵人的麻煩就會更大。在日俄戰爭中,有三條距離很遠的航道通往海參崴。一旦下大霧,俄軍便能輕而易舉地溜之大吉。即便俄軍戰敗,幸免于難的艦船也能逃入港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峨眉山市| 南雄市| 安乡县| 玛曲县| 炎陵县| 祁阳县| 名山县| 榆社县| 武宣县| 汤阴县| 嘉鱼县| 岳西县| 锡林郭勒盟| 昭平县| 锡林郭勒盟| 台南市| 泸溪县| 苏州市| 绵阳市| 锡林浩特市| 南阳市| 勃利县| 罗平县| 克拉玛依市| 桦甸市| 西昌市| 舟曲县| 巴南区| 洪雅县| 肃南| 铜山县| 青阳县| 定陶县| 呈贡县| 丹寨县| 新龙县| 万安县| 敦化市| 福海县|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