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沒有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發展的潛力和需求很大,關鍵是找準增長點,把資源更多配置到有市場前景和老百姓需要的、符合現階段消費升級需要的領域去。
《中國社會科學報》:“十三五”規劃建議最重要的指導思想是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有何重要意義?
張卓元:我本人參與過“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起草,“十三五”規劃建議與以往的很大區別是,用新的、更加科學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經濟布局和發展,是重大的創新。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發展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更新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理念要更加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五大發展理念中,要特別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以往經濟發展比較粗放,主要是靠物質資源的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壓力。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此必須轉向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創新發展是全面的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其中科技創新具有引領作用。通過全面創新實現從依賴廉價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驅動的傳統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
在創新引領下,發展也要協調。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保證經濟綠色增長;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進一步開放,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時,著眼于發展的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享發展,社會主義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這五大發展理念是相互聯系密切的有機整體。創新驅動,提高勞動生產率,肯定要發展綠色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協調發展是前提,如果不協調,發展就難以持續,共享也很難做到。要綠色發展,就需要創新。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進全國人民的福祉??梢娺@五個方面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1-20
◎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穩步進入新常態
張卓元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如何認識新常態,如何使中國經濟穩步進入新常態,各方面正在熱烈討論。本文主要就如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經濟改革,推動中國經濟順利進入新常態,發表個人看法。
一、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但是尚未很好進入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的含義是什么?新常態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時對此有很好的概括。他說,“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上述三個主要特點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但是還沒有很好地進入新常態。
首先,中國經濟已從過去兩位數高速增長轉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但是經濟至今仍在探底過程中,經濟增速下行的圧力還不小,尚未在7%左右的年均增速中穩定下來。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今后5~10年可能要降到5%左右的中速增長。我認為,如果改革發力,政策得當,7%左右或者6.5%左右的增速應當能維持到2020年甚至到2025年。但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要延續更長的時間則有很大難度。多家單位預測表明,2020年或2025年以后,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還會下一個臺階。[1]
其次,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講新常態下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但是目前離這個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認為,成為主體一般應占60%以上。而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2%,2015年上半年進一步提高到49.5%。2014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48.8%,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為46.9%,因此,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超過資本形成總額1.9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則達60%,比2014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見《經濟日報》,2015-07-16)。但離消費需求的主體地位還有距離。
再次,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則更需長期不懈的努力,沒有五年十年的持續奮斗難以有實質性進展,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談不上實現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因此,新常態不是指經濟的兩三年短期的狀態,也不是管幾十年的長期階段,而是指大致十年的中長期狀態,是涵蓋從2013年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以及為實現現代化打牢堅實物質基礎的時期,即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初步實現城市化時期,也就是大致到2025年的時期。為什么大致只能維持十年的時間?我認為主要是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的時間不可能太久,能夠維持十年左右就很理想了。而且7%左右的增速還必須是質量效益型的,因為延續過去粗放擴張的路徑已經走不下去了。一般估計,到2025年左右,中國經濟增速將再下一個臺階,并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攏,正像一些外國經濟學家所說的向“均值”靠攏。[2]
二、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經濟改革進程加速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后,中國改革包括經濟改革進程加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推動下,改革呈現明顯加快勢頭。在被稱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其中經濟和生態文明領域就有近50個)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個改革任務,共出臺了370項改革舉措等,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有:
中央政府帶頭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在2013年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2014年又分三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47項。2015年還要砍掉200多項。而且正在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
近年來由于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改革,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把注冊資本實繳制逐步改為認繳制,大大改善了創業環境,調動了大家創業的積極性。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從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1萬多戶。其中2015年頭5個月,新登記注冊企業達161.9萬戶。這就有力地推動了就業崗位的增加(見《人民日報》,2015-06-13)。
財稅改革總體方案已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正在繼續推進營改增改革,逐步擴展至第三產業主要行業,促進服務業發展。自2012年試點至2014年年底,營改增三年累計減稅3746億元,超過95%的試點納稅人減輕了稅負。同時,擴大小微企業稅收減免優惠,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繼續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財政支出繼續向民生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