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商君書》導讀
以法治國的原則、推行與實踐——《商君書》的現代意義

梁萬如

《商君書》,又叫《商君》、《商子》、《商君子》,作者是誰仍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學術界一般認為,此書是由商鞅及其后學所著?!稘h書·藝文志》將《商君書》歸入法家,稱“《商君》二十九篇”,實際上存二十六篇,其中兩篇只存目沒有內容,也就是說,具有完整文字記錄的只有二十四篇。

商鞅其人

商鞅(約前三九五—前三三八)屬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所以又叫衛鞅。他曾助秦孝公伐魏有功,秦孝公把商地十五個城邑賜予他,并賜號商君,是以后世又稱其為商鞅。

在戰國初年,國與國之間爭雄略地,為了自保和拓展國土,變法圖強是各國的主要任務。當時魏、楚等國為了安邦定國,變法不斷。商鞅熟諳儒家、墨家和兵家等思想,受到當時變法風潮的影響,對法家思想尤有好感。衛國是個弱小的國家,要實踐治國之能,對于商鞅來說,沒有太大的發揮余地。后來商鞅到了重用李悝、實行變法的魏國,投靠魏國相國公叔痤。公叔痤很賞識商鞅的才華,想將他舉薦給惠王,可惜遭到拒絕。這時,秦國招納人才,想實行改革,商鞅轉而投秦,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史記》之《秦本紀》及《商君列傳》,都記載了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的事情。變法的內容主要是訂定明確的法令,賞善罰惡,強化管治。商鞅曾助秦孝公兩次推行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法治制度。商鞅重視農戰,即將農業和戰爭結合,實行全民皆兵。如此一來,耕作既可自給,也保證了軍事補給,從而令秦國的對外擴張,節節勝利,在當時頗令人矚目。

可是,《史記·商君列傳》對商鞅的評價,似乎并不正面:“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太史公認為商君刻薄少恩,最終聲名狼藉。這個評價與商鞅破魏時使用詭計及言而無信有關,也與商鞅的刻薄性格不無關系: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為太子時犯法,商鞅秉公執法,曾對太子的老師施刑),被秋后算賬,最后身死族滅。

《商君書》其書

西漢之前,并未有《商君書》一名。司馬遷在《商君列傳》中說:“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開塞》與《耕戰》被視為單篇的文字流傳甚久,但是書仍未編,至少《耕戰》一名后來不獲采用;而《商君》作為定本,正式被編入經籍之中,可以說是由劉向編《漢書》開始。后來,裴松之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注釋之中,曾經引述《諸葛亮集》,稱:“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笨梢姡渡叹龝份嬩洺蓵菨h以后的事情。

《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已把《商君》改稱《商君書》。唐代目錄書《舊唐志》則稱之為《商子》,并指出:“商鞅撰。”而《新唐志》稱之為《商君書》,下注:“商鞅,或作《商子》?!薄度簳我穭t稱之為《商君子》。

到了宋代鄭樵的《通志·藝文略》,又稱其為《商君書》;而北宋的官修目錄書《崇文總目》、私人藏書家晁公武所寫的《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都稱之為《商子》。

清《四庫全書》指《商子》這個名稱是來自《隋志》,不過翻閱《隋志》只見《商君書》一名。清人嚴萬里著有《商君書校注》,踵事增華,他在總目中說:“隋、唐志及唐代注釋家征引,并作《商君書》,不曰《商子》,今復其舊稱?!奔昂?,學者高亨也以《商君書》為通行的書名。

《商君書》的篇章和真偽

有關篇章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商君書》共有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六篇,其中有兩篇僅存目沒有內容。由于后來才把各篇章結集成書,有學者研究認為,這些篇章有的出自商鞅,有的出自秦史官,也有的出自商鞅的門客等。

臺灣學者仝衛敏于二〇一四年著《出土文獻與〈商君書〉綜合研究》,參采現、當代學者的各種說法,推論并總結出以下的看法:商鞅親著的篇章有《墾令》、《農戰》、《去強》、《算地》、《開塞》、《戰法》、《立本》、《兵守》、《修權》、《境內》、《外內》、《君臣》、《慎法》;出自商鞅門客或門徒的篇章有《更法》、《說民》、《靳令》、《壹言》、《禁使》、《弱民》;出自商鞅再傳弟子的篇章有《錯法》、《徠民》、《賞刑》、《畫策》;也有擷取法家言論而寫成的《定分》。

這樣看來,《商君書》是由單篇文章綜合整理而成的,而內容中出現過的語言、物事都反映了文章的成篇時代。歷來有不少學者就這些方面做過研究,也做過不少分析:各篇的作者是誰?各篇文章分別何時寫成?各篇章的來源又如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討論,也讓我們對閱讀古籍的方式可以多點認識。

現綜合目前的研究說法,把各篇章、作者及其特點,表列于下,俾便綜覽:

不少篇章內容互有關連,例如《去強》、《說民》及《弱民》都討論強國之道,可一起閱讀?!掇r戰》又跟《徠民》、《外內》在觀點上一致?!毒硟取放c《墾令》討論的焦點乃至文章性質都相同。篇章之間在思想上表現一致,讓人覺得《商君書》的內容編排頗為完整。雖然如此,某些篇章明顯不是出自商鞅之手,所以歷來引起不少關于是書真偽的討論。

有關真偽

由于編定時已摻雜不少非商鞅的文章,《商君書》的真偽一直為學者所詬病。最早提出質疑的是宋朝學者黃震,他在《黃氏日抄》中指出《商君書》內容的可疑之處?!端膸烊珪偰刻嵋芬嗾J為《商君書》并非出自商鞅,只是法家學派言論集。現當代學者如胡適、錢穆、呂思勉、傅斯年、齊思和、陳啟天、高亨、張覺、鄭良樹、張林祥、仝衛敏等都做過這方面的討論。如果要概括各學者對《商君書》真偽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全書是商鞅后學所作,其中有些作者可能是商鞅的弟子,有些可能是秦國人或官員,只是托名商鞅而已。而且商鞅是法家前期的代表,《商君書》卻保留了不少戰國末期的資料,說是書由商鞅后學撰寫并非無因。第二,有部分篇章由商鞅所寫,剩下部分則由其弟子所撰,也非一時一地可以編成。第三,是書的真偽無法確定,因為可爭議之處甚多。

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人民皆知商鞅改革帶來的轉變。《韓非子·五蠹》提到:“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绷硗?,《淮南子》、《史記·商君列傳》均分別提及“啟塞”和“開塞”,用語雖然不同,但可見《商君書》在漢代仍具影響力。明朝學者歸有光,清代學者孫星衍、嚴萬里、孫詒讓等都曾校釋及整理這本古籍。章太炎在一八九八年發表文章《商鞅》,重述商鞅的功過,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疑古思潮一度興起,《商君書》的真偽成了學者關注的課題,由這時開始,《商君書》又出現了不少校注本。

近代《商君書》注疏舉隅

清代學者嚴萬里著《商君書?!?、《商君書新校正》,已成為一眾校釋的底本,是現在最為通行的本子。近代最早出版的校注本則是一九一五年王時潤出版的《商君書斠詮》,引發校釋研究的風潮。一九一六年朱師轍出版的《商君書解詁》,在嚴萬里的校正的基礎上,參考了其他清人的校釋本及明代目錄學書籍包括《群書治要》、《太平御覽》等,之后又不斷進行增補。朱氏于一九四八年出版的《商君書解詁定本》,又較之前的本子前進了一大步。后來,尹桐陽《商君書新釋》、支偉成《標點注釋商君書之研究》、王時潤《商君書集解》、陳啟天《商君書校釋》、簡書《商君書箋正》等注本紛紛涌現,這些本子主要以嚴本、朱本的校釋為基礎,再提出新的看法。

一九四五年出版的蔣禮鴻《商君書錐指》以嚴本為基礎,博取各家所說,是為集大成之作。一九七四年出版的高亨《商君書注譯》除校注外,更收入作者所寫的幾篇與《商君書》有關的論文,除對前人所作的校釋工作有所增潤之外,也厘清了不少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七四年山東大學《商君書》注釋組出版了《商君書選注》,一九七六年該書增訂為《商君書新注》;后來更出版《商子譯注》,是根據《商君書選注》及《商君書新注》修訂及增補而來。一九七五年遼寧第一師范學院朝陽重型機器廠朝陽縣王營子公社《商君書》注釋組出版了《商君書選注》,校注思路偏向改革、斗爭,政治意味相當濃厚。同期還有西北國棉一廠工人理論組校釋的《商君書新注》,以朱師轍本為底本作校釋,既談學術,也重政治。這些校注,意識形態都非常一致,讓人對研究當代中國改革的趨向可以有一個側面的認識。

一九八六年蔣禮鴻作《商君書錐指》,以嚴萬里本為底本,謹嚴的校注整理,獨立的學術研究,令學風為之一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學者張覺用力最多,先后出版大量論文、校釋本及導讀,他于二〇〇九年出版的《商君書導讀》,除討論《商君書》的內容價值外,又注釋了全書,對推廣古籍閱讀不遺余力。臺灣學者賀凌虛的《商君書今注今譯》,貝遠辰注譯、陳滿銘校閱的《新譯商君書》,都以中華文化復興為目的,參考嚴萬里等學者的說法,校注《商君書》。

商君書的思想特點

商鞅是個原創性很強的思想家。對于怎樣治理國家,他認為效法古代不一定能成功。在《更法》、《開塞》等篇章之中,他指出堯、舜、禹治國之法都不一樣,可見治國無定法,既然如此,那就沒有必要效法古人,只要找對自己所走的路,國家一樣可以治理好?!陡ā分嘘U明了這個意思:“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又說“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國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式,正如夏、商、周三代及春秋五霸各以不同的方式成就王道霸業一樣?!堕_塞》中更說:“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睘槭裁床灰Хü湃四兀恳驗樾Хü湃藭顕易凡簧仙鐣膶嶋H發展要求,以致拘泥于現狀而困窘于形勢。夏、商、周三代不互相效法都可以成就王道,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不必相同。

這個理論,成為商鞅治國的理論根據,他繼而摒棄儒家思想,開創了一個治國的思維格局,那就是以法治國。

以法治國的理念

以法治國,即制定不同的規章制度,管治民眾,駕馭人心,由此整頓國家,達致國富兵強的目的?!度姟分姓f:“以法治者,強?!薄渡鞣ā分姓f:“法任而國治矣?!笨隙艘苑ㄖ螄闹匾??!堕_塞》更認為法制與君主兩者同樣重要:“古者民藂生而群處,亂,故求有上也。然則天下之樂有上也,將以為治也。今有主而無法,其害與無主同;有法不勝其亂,與無法同?!蹦軌虬焉y的民眾管治好,是天下人所樂見的。但是國家有君主而沒有法制,等同于沒有君主,就算有法制,若制法或執法不妥當,也等同于國家沒有法制。這就把法制提高到一個頗為重要的層次,法制體系不健全等同于沒有法制,也等同于國家沒有君主。

商鞅為確立法制的重要地位,批評維系綱紀倫常的儒家思想,從而為立法鋪路?!懂嫴摺诽岢觯骸笆ネ跽撸毁F義而貴法?!薄督睢犯罅Ψ磳θ寮遥骸傲涸欢Y、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闭J為儒家經典和綱常禮教是令國家積弱的主要原因。既然儒家思想不能有效管治國家,那只有確立良好的法制才可以使國家得到治理。如何立法?可以因應時機和觀察風俗來確立法規,《算地》說:“故圣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绷⒎ㄒ惨靼滓字?,務必令人人都能理解?!抖ǚ帧氛f:“故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睘槭裁慈巳硕家梅ㄖ??人人皆懂,法制便容易推廣,更容易為人所共守,知法犯法的人就會大大減少。

以刑去刑的賞罰原則

商鞅重視賞罰,在賞善罰惡兩者之中,更重視用重刑,認為重刑能有效阻止民眾犯法。民眾因怕嚴刑而不敢犯法,反過來就不需要刑罰了,這就是以刑去刑的意思?!顿p刑》說:“夫先王之禁,刺殺,斷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傷民也,以禁奸止過也。故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倍⒅匦痰脑獠⒎且獋γ癖?,而是要禁止人民干犯任何奸邪過失。所謂重刑,其實就是酷刑,《境內》說:“不能死之,千人環規,黥劓于城下?!比绻滤啦簧蠎饒?,就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在臉上刺字和割下鼻子的刑罰。重刑之下,甚至會株連那些與犯罪者有關系的人,他們雖然沒有犯錯,但一樣會受牽連?!秹睢分姓f:“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訟,很剛之民不斗,怠惰之民不游,費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本褪钦f,在重刑之下,急躁的人不敢爭吵,兇殘霸道的人不再打斗,懶惰的人也不敢到處游蕩,揮霍的人也不再浪費,諂媚、令人厭惡及變詐的人不敢行騙。

相對于施行重刑,也要論功行賞,但是要重刑少賞。為什么呢?《靳令》有這樣的解釋:“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毙塘P重而賞賜少,這是君主愛護人民,人民會為了得到賞賜而拼死效力。賞賜重而刑罰輕,這是君主不愛護人民,人民就不會為了賞賜而拼死效命。

商鞅不是不重視賞賜,而是主張賞賜得其法,避免濫賞;對于那些投身農戰的人,賞賜就多了?!毒硟取犯f明了爵位制度和論功行賞的具體落實方法,主要以在戰爭中殺人的數量作為標準,多殺多賞,受賞賜的人可以獲得田宅土地,也可以任官或者減刑。

壹賞、壹刑、壹教的執法方案

就國家管治的層面來說,商鞅很看重“壹”的治道概念,即立法、執法、教化等方面都要一致?!顿p刑》說:“圣人治國也,審壹而已矣?!本褪钦f,圣明的人管治國家,只是考慮統一賞賜、統一刑罰、統一教化而已?!掇r戰》中也說:“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币馑际钦f,國家專心農戰一年,就能強大十年;國家專心農戰十年,就能強大一百年;國家專心農戰一百年,就能強大一千年。治國之道在于上下目標一致,這樣人民就會安定,國家就能一直強大下去。

《賞刑》提到“壹賞”、“壹刑”、“壹教”,壹賞和壹刑,就是不論地位與階級,賞罰、教化都要一致。篇中說:“圣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币馑际钦f,圣人治理國家,統一賞賜,統一刑罰,統一教化。實施統一的賞賜,那么軍隊就會無敵于天下;實行統一的刑罰,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施行;實行統一教化,那么人民就會聽從君主的役使。也就是說,賞賜無等級,無論智愚、貴賤、勇怯、賢與不賢,只要肯出死力,則論功行賞,所以兵力無敵;在重刑之下,人人守法,無論身份與地位,上至卿相,下至庶民,有過失就用刑罰,就算有功勞也不能抵消惡行,這樣法令更易執行。

至于壹教,《賞刑》說:“夫故當壯者務于戰,老弱者務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此臣之所謂壹教也。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后止。而富貴之門,必出于兵。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也就是說,那些身強力壯的人致力于作戰,年老體弱的人致力于防守,死在戰場上的人不后悔,活著的人互相鼓勵,這就是我所說的統一教化。人民中想要得到富貴的,都是到死后蓋上棺材才停止。求取富貴的方法一定都由戰爭而來,所以人民聽說開戰就互相道賀,人民日常起居飲食所唱的歌謠,全是打仗的事。

對于人民的教化,商鞅認為無論是壯健的還是老弱的,無論是負責攻擊的還是負責防守的,都是在為戰爭出力,都可打開通向富貴的大門。人民因追求富貴,聽聞戰事就互相恭賀,起居飲食都在歌頌戰爭。這就是壹教,就是說教化的內容一致,要教導人民,農戰是達致富貴的手段。

作為國家策略的農戰

農戰是重要的國家策略,其實施成功與否,是國家興亡的主因。所謂農戰,是農業與戰事的結合。沒有戰事,人民回到田里從事農務,自給自足;若有戰事,就共同對外抗敵,戰事完結,論功行賞。農務與戰事合一,互為表里。沒有農耕作為戰爭的資本,國家就沒有能力征戰。所以《農戰》說:“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比绻恢匾曓r耕,一個國家實在沒有什么資本與諸侯各國競爭,因為民眾的力量不夠。

《商君書》非常重視那些影響農業、影響人民耕作的因素。因為儒家追求溫柔敦厚,無益于戰事,所以《靳令》說:“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禮樂、詩書、仁義道德對農戰無補于事,就要大加否定,這是《商君書》的消極面。從積極面來說,君主大力推崇農戰、獎勵農戰,則有助于加強國家的實力,民眾也可以從中受益。

正如《壹言》所說:“故民之喜農而樂戰也,見上之尊農戰之士,而下辯說技藝之民,而賤游學之人也。故民壹務,其家必富,而身顯于國?!币簿褪钦f,人民之所以喜愛從事農耕而樂意作戰,是因為看到君主尊重從事農耕和作戰的人,看輕靠空談或技藝吃飯的人,更輕視到處游學的人。所以人民專心從事農戰,他的家里一定富有,而自己也會在國中顯貴。農戰不僅可以令國家富強,也可以令人民富裕、顯貴,國家與人民由此可以達致雙贏的局面。

具體的措施就是秦國制定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分配土地予人民,讓他們安于農務,奮勇爭戰,而且,為了激勵人民農戰,授田成為賞賜的主要項目。

國家希望人民可以參與農戰,一看到戰事,就如餓狼看到肉塊,要立刻撲去吃掉一樣,但是現實往往未必能夠這樣?!懂嫴摺诽徇^:“凡戰者,民之所惡也。”戰爭會有死傷,民眾一般會對戰爭感到憎惡,那么,作為君主,怎樣做才可以使民眾投入農戰之中呢?

《徠民》提出召募別國的人民來秦國協助耕作,讓秦國的農民可以在戰時無后顧之憂。此外,《外內》還提到提高糧食的價錢,對不參與農戰的人征收重稅,尤其是對商販大征重稅,以鼓勵人民由從商改為務農,最后參與農戰;《墾令》更提到抑商的政策,限制行商的活動;又不讓大夫招聘傭人,以免令人怠惰不事農務;也限制那些“游食者”,要他們參與農戰?!坝问痴摺本褪侵改切┨颖軈⑴c農務,也不參軍的人。種種措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防止務農的人減少,以免影響國家的穩定。

權與術所體現的大公無私

談到管理國家的三個重要因素,《修權》認為:法、信、權都很重要,而三者之中,法居首位?!缎迿唷氛f:“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危;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獨斷于君,則威;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奸無端?!狈ㄖ剖蔷骱统济袼餐袷氐?,例如刑賞的制度建立之后,犯了罪就要受刑,有戰功就要犒賞;而信任則是君主和臣民共同建立的,信任一旦被破壞,君臣關系就會出亂子。權柄則由君主獨自掌控。君主掌權失守,或君臣執法偏私,破壞信任,都會危及國家,兩者都是個人的問題,而法制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意義,因此法制于三者之中最為重要。

治國要無私,在《修權》討論私天下和非私天下的問題時,再次得到強調。商鞅認為,治理天下是為天下而治天下,并非以私有天下來治天下,前者是法制的根基,是令國家得治的先決條件;而私有天下,往往是亡國的開始。

《修權》:“故三王以義親天下,五霸以法正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治天下?!駚y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币馑际钦f,三王靠正義得到天下,五霸靠法制控馭諸侯,都不是以天下為私,而是為天下百姓治理天下。……現在亂世的君臣,都得意于能專享一個國家的利益而控制官吏的大權,以滿足其私欲,這是國家陷于危機的原因。所以公私分明是存亡的根本。

歷史上的三王和五霸都是為天下百姓而治天下,出發點是為公而非為私;為私而治天下,則容易陷入個人私利的糾纏之中,令國家的管治生亂。因此,商鞅認為,公私分明,是國家存亡的根本因素。

權柄是私有的,但在實踐法令時,卻要無私,以私有的權柄實踐無私的法令,其間需要“數”的管治策略?!皵怠奔础靶g”,是君主駕馭臣子或管治人民的策略,更是執法時的具體策略?!端愕亍氛f:“數者,臣主之術,而國之要也。故萬乘失數而不危,臣主失術而不亂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審數,臣欲盡其事而不立術,故國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也就是說,管治的方法,是大臣與君主的權術,也是治國的關鍵。所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管治失誤卻不危險,臣子與君主權術運用不當而國家不混亂,是從來沒有的?,F在君主想要開辟疆土、管治人民卻不詳察管治方法,大臣想要盡職盡責卻不確立權術。所以,國家有不服從的人民,君主有不聽命的大臣??梢?,“術”是治國的重要策略,推行法制得其術,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法制一旦建立,怎樣執行才可令臣民覺得平等和無私呢?《算地》:“君子操權一正以立術,立官貴爵以稱之,論勞舉功以任之,則是上下之稱平。上下之稱平,則臣得盡其力,而主得專其柄?!本硬倏貦啾⒔y一政策而制定管治方針,通過封官授爵來稱贊人民,按照功勞大小來任用官吏。這樣,上上下下就會公平。上下公平,臣子就能為國盡力,君主也能掌握權柄。

因此,在國家的管治架構里,君主要考慮各個持份者的角色和位置,運用權責時,要利用策略,推行法制自然水到渠成。

總結——以法治國與現代管理思維

《商君書》所談及的治國原則、策略與方法,與現代管理亦有相通之處。是書雖然主要著墨于國家事務,面向的讀者對象卻不僅限于帝王。書中涉及的政府立法、行政等,對執法官員也是適用的,可厘清管治的內涵,以實現有效管理。以下從四方面去歸納《商君書》的管理思維。

第一,管理的愿景與使命。例如《說民》和《定分》提及治國的理想境界,《賞刑》和《立本》談賞賜、刑罰和教化的治國總原則,《修權》談令國家安定的三個因素。

第二,管理的策略。例如,《農戰》和《外內》談國家的發展策略,《戰法》和《兵守》談作戰的策略。

第三,管理者的素質核心。例如《壹言》談領導力,即如何提升團隊的效能;《錯法》談執行力,探討執行賞罰的方案和效能;《戰法》談作戰力,即戰勝敵人的能力;《靳令》談決斷力,就是嚴格執行法令的能力。

第四,管理的方法,即從國家發展的不同層面提出管理方案。例如《算地》談土地和人口的分配和管理;《禁使》談官員的利益管理,探討利益沖突如何避免;《賞刑》和《境內》談績效管理,分析如何有效提高國家生產力;《慎法》談人事管理,檢討官員的選拔方式;《畫策》談政策規劃,探討國家和人民的意志如何實現,國家的全盤規劃可以怎樣實施;《徠民》談移民管理,探討怎樣令來自別國的人民為本國做貢獻;《君臣》談君主的角色及其與臣民的等級關系。由此,閱讀《商君書》即可以了解中國人的古代管理思維和整個管理體系在國家政治中的落實。

《商君書》的管理思維并沒有忽略人性的特點。治國先要定立目標,評估所能獲得的成效;立法規管理人的行為,并引導他們向國家的目標進發;施法的對象是人,國家也要依靠人民參與農耕,共同為國出力。這樣,在制定和推行法令時,要一并考慮人的因素,否則難以落實?!懂嫴摺吩谡務咭巹潟r曾提及人民討厭戰爭,那是人之常情。把這個人性特點考慮進去,在立法時就要從幾個方面加以考慮:首先,引入非本地的人來參加農戰,為本國人民增加后備支持;繼而大力激勵本地人民一起參戰。同時,政府立法把那些影響國策推行的種種因素,例如:害怕作戰、懶惰、為了聲色犬馬等,一一清除。談到如何鼓勵農務,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準農民買進糧食,也不準商人售賣糧食。買不到糧食,懶惰的農民只得努力務農;不可出售糧食,商人的利潤就不能增加,這時,商人就會想到務農,因為只有務農才可以獲利。懶惰的農民努力務農,商人也想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另外,政府提倡儉樸,要去掉鄙俗的聲色和華美的服飾,以克服人性的懶惰和不專心。這樣,當農民心無旁騖、努力耕作時,荒地就能得到開墾了。訂定立法制度,考慮人性的因素,看似限制人身自由,事實上管理國家、管理人性、管理自己是一以貫之的。

《商君書》的管理思維照顧了不同的持份者,讓施政更到位。也就是說,要達成國家的目的,就要考慮推行新政時所有持份者的角色和責任。在《墾令》之中,國家開墾荒地,要按持份者的不同背景制定法令。例如針對貴族的服役法令,要求即便是貴族子弟也不可豁免服役。要求國家大臣、知識分子不可以利用廣博多能、辯才無礙來擾亂農民,影響他們下田耕作。要求官員正直善良,減少征收稅項,令農民不勞累,這樣他們下田時間就多。擴大可參與徭役人員的范圍,商人的奴仆也要參加徭役,就可多些人參與公田與私田的開墾?!毒肌诽岬骄鳌⒋蟪己腿嗣竦慕巧完P系,在制定法令時,同時兼顧各階層的利益,將大家的力量聚焦在國家的建設上。

全書撮要

閱讀《商君書》即可了解古代中國人的管理思維和整個管理體系在國家政治中的落實。商鞅是古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助秦國成功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爵位制度及官僚制度等;并推行農戰,實行以法治國,賞善罰惡,以刑去刑,最終,令秦國在短短二十年間崛起,由西北邊陲進侵中原,直至一統六國,建立秦朝。

商鞅變法政道與治道兼備,成就了強秦霸業,對整個古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影響極為深遠。他確立管理的愿景,合理運用管理的策略和技巧,從立法、執法及教化三方面入手,簡化法令,使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以法治國的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东县| 庆阳市| 同江市| 略阳县| 建阳市| 汕尾市| 高台县| 射阳县| 永福县| 崇义县| 美姑县| 玉龙| 山西省| 靖宇县| 会宁县| 永登县| 北宁市| 察隅县| 溧水县| 丰城市| 深泽县| 张掖市| 将乐县| 江源县| 陆河县| 东台市| 朔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乐亭县| 修水县| 甘谷县| 宁晋县| 施甸县| 舒兰市| 南宁市| 金塔县| 塔城市| 馆陶县| 西乌珠穆沁旗| 盐源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