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自18世紀工業文明以降,基于“工廠制度”的“企業”迅速成為各國經濟博弈大舞臺上的主角。在中國,自1865年9月成立江南制造局以來,歷經150多年的奮斗:洋務運動、民族資本、買辦、公私合營、156個蘇聯援建項目和蘇聯專家、大煉鋼鐵、“大躍進”、鞍鋼憲法、工業學大慶、自力更生……學英國、學日本、學德國、學美國、學蘇聯、靠自己……改革開放,學遍了地球上的先進企業,歷經了非凡的曲折,國人奮起直追!中國制造的規模從60年前并不成功的“超英趕美”,到真正超過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直至越過日本、美國。在曲折中有那么一股勁兒,那么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追趕到追趕超越,終于有一批能與世界企業領袖齊肩的中國企業站起來了!
在今天的書店和圖書館所陳列的圖書中,在更多的網絡平臺、紛雜迷眼的自媒體平臺上,眾多生動的“企業故事”異彩紛呈,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作為學者,當我們回首過去,回味著從追趕到追趕超越的成就時,在興奮之余,仍不禁要問:成功追趕背后的“之所以然”是什么?
當工業文明源起英國之時,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1776)和“勞動分工理論”;在法國,有亨利·法約爾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1916)和“十四項管理原則”;到了德國,有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和“官僚組織理論”;在美國,有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西蒙的“決策理論”、德魯克的“現代管理理論”、波特的“競爭戰略”等;在日本有威廉·大內的《Z理論》(1981)和美國人基于日本企業的管理實踐而提出的“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生產”等。亦有那些基于著名的企業管理實踐總結分析而成的影響世界的管理書籍,如:美國斯隆的《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1963)、錢德勒的《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1977)、日本藤本隆宏教授的《豐田制造體系的演進》(1999)……這些影響工業文明進程和現代企業管理的“之所以然”之著述不勝枚舉。
如今,當我們回首中國企業的崛起之路時,總有一個強烈的聲音在回蕩:“是時候了!”是學者們用科學的、客觀的、抽象的研究方法從中國企業活生生的管理實踐中提煉并概括出具有普適性的管理規律并影響世界的時候了!
回顧2014年5月與任正非先生和田濤先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席暢談,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之變遷,在令人唏噓、感嘆之中,亦感中國企業的非凡崛起自有一番特別的心得和自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的躍升之路,既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科學,又未必走與西方企業類似的尋常路,亦非西方現代管理理論所能完美解釋;既深切融會東方傳統文明的陰陽辯證和灰度,又未必能明明白白地知行合一,亦非大中華“儒商”說所能恰當地詮釋。30年壓縮了西方企業百年的歷程,中國企業在這波瀾壯闊的時代中后來居上式的崛起,從量變到質變,從削足適履到進入無人區,從追趕到追趕超越,個中自有其科學真理的存在,而這正是當下我輩學人的責任:深入企業,沉到底、頂到天,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揭示真理、詮釋真理、普及真理。
秉此初心,在田濤先生和眾多華為前任高管的支持下,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睿華創新管理研究所應運而生。本人與田濤先生擔任聯席所長,一幫志同道合者和學子集聚在一起,開啟了華為管理四季論壇,一季一集,坐而論道。華為管理變革的親歷者和推進者與學者們,與更多的企業家共同探討企業成長之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辨析經驗與教訓,論證規則和原理,升華理論與方法。
三十而立的華為,已然屹立在眾多企業領袖云集的世界頂端舞臺之上!讓世界看到了“布鞋院士”李小文的認真與執著,布滿了傷痕卻堅強地佇立著的芭蕾腳,在激流中運用高超技巧捕魚的、擁有堅定毅力的瓦格尼亞人……在這成功的“厚積薄發”中蘊藏了些什么?
就如以帕累托最優為核心的微觀經濟學,百余年來,管理學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均衡有效的分工與協作體系。建立和竭力維護穩定的平衡是企業通過管理實現并提升績效的核心命題。而華為的管理實踐告訴我們:當變革成為新常態,當打破平衡成為一種主動的管理行為,當迭代、試錯、流動、不確定性、灰度等干擾項不再是管理制度和機制中的例外,當人與物不再是“非黑即白”,我們真得重新審視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曾經奉為圭臬的眾多管理“圣經”了。本書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僅是打開華為管理的“黑箱”,而是翻開了用另一種邏輯實現非線性成長的新型企業管理體系的一角。本書只是我們致力于梳理中國企業非線性成長理論,形成“C理論”體系的一個新的開始。
歷時三年,通過閱讀、訪談、梳理、論證、整理,我們力圖從眾多事實、忠實而客觀的史實描述中,找到客觀規律,從時與勢、變與穩、建立平衡與打破平衡的動態過程中找到關鍵的節點,揭示華為成功背后的科學原理。當然,想象著用一本書就能對華為的管理變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揭示其成敗的關鍵,進而上升為完整的理論,顯然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本書遠非完美,但是,我們確實想把它寫成一部完整論述華為管理變革的嚴肅意義上的書。總結過去是為了打造更好的未來,但是未來不會是過去的簡單重復。正如任正非先生在2016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所說的“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未來的華為將有更多的挑戰和更多的重大創新。我們的努力是巨大的,成果則需要由讀者來評判。我們相信,揭示所以然背后的“之所以然”才是普適性的、可以被學習的,并且能夠被學習者在運用中演繹和發展。長期以來,中華文明有著極其悠久的歸納傳統,而在科學昌明的時代,基于“之所以然”的演繹能力的形成則是基于“所以然”的歸納所不能及的境界。亦是中國企業從追趕到追趕超越所必須逾越的大坎。這就需要學者為探究“之所以然”而努力奮斗!
隨著我們對華為的了解逐步深入,我們在認識、辨析華為的管理體系、機制、結構的同時,更深深感受到了體現在諸多華為人身上并最終體現為公司整體風貌的特質。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總有一種特別的氣場感染著我們,這種特別的氣場背后是特別的情懷。那種浸入骨髓和靈魂的“奮斗者情懷”讓我們感動不已!但是作為學者,我們還是得竭力掙脫這種“基于情感的氣質”。我們要堅持用客觀、理性的科學精神,用更加客觀、冷靜的目光去探究、剖析“華為熔巖”背后的哲理。
特別感謝田濤先生和胡彥平先生等10余位華為前任高管的支持和幫助。沒有他們的無私相助,本書就是無米之炊。正是與他們20余次、總計幾百小時的正式和非正式訪談,鑄就了本書的事實基礎。更有意義的是,他們身上都閃耀著一種華為人的特質: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謙虛又直率、開朗而務實,永不言敗、永不屈服,總有一種樂于做“不可能完成之任務”的樂觀主義精神。在本書初稿形成后,他們分別就事實給予了詳細的審核,就某些觀點與我們進行了嚴謹的商榷。盡管在許多觀點上我們仍固執己見,但正是他們的批評和挑戰使本書變得更加理性和強壯。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謝本書的主要作者和組織者黃燦教授、郭斌教授,他們的認真、熱誠與全身心的投入保證了此書的質量,又增添了本書的韻味。特別感謝本書的核心作者之一約翰·彼得·穆爾曼(Johann Peter Murmann)教授,他的參與使得本書成為第一部由“跨國作者團隊”撰寫的華為書。作為知名的管理學者和重要管理學術期刊《管理與組織評論》(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資深副主編,他為本書帶來了一個更加客觀的視角,他的學術素養、研究功底和組織能力塑造了本書“冷靜”的特質,把本書帶入了一種用“世界的學術語境”來闡述客觀的描述和分析的境界,從而進入更為廣泛的世界,形成了更大的格局。也感謝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對我們研究工作持續的資助。
感謝參與本書撰寫的博士生們,就像我在華為大學做“引導員”時所看到的華為的青年干部們,你們年輕而富有朝氣,你們勇于挑戰自己,勇于承擔“不可能完成之任務”,在努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成長,在不完美中塑造著更加完美,在不尋常的挑戰中贏得了不一般的成績。感謝你們!也祝福你們!
感謝中信出版社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李玫女士的耐心、細致而又熱情、周到的具體建議和指正。相信有他們的專業支持,本書的質量會有專業的保障。
本人與華為結緣亦有近20年,對華為管理實踐背后的“真理”之真正認識亦有一相當長的形成過程。日前在電腦里翻到了1999年9月我去深圳給華為員工做講座的PPT(演示文稿),現在看來實屬幼稚;5年前本人亦曾有幸去華為大學做“引導員”,切身感受到了華為的企業文化和員工勤于學習的特質。時過境遷,令人感慨萬千。大家都在“干中學”,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個人如此,企業亦如此。而今我們總結經驗、提升理論又何嘗不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運用科學的指引而少走彎路?
由于職務關系,本人承擔了大量的行政及其他工作,投入研究的時間實屬有限。只是初心未泯,承蒙各位團隊成員的信任,挑頭發起并組織了此書的討論、訪談、論證、撰寫工作。但是,與各位參與者的工作相比,實屬當之有愧。但是,作為“始作俑者”,本人對本書的不完備之處負有完全的責任。
盡管本書由學者寫就,但是有實踐者參與討論和批判的特別撰寫過程,因此,我們認為,研究者和實踐者皆可從中“漁利”。華為成功的一大原因是,始終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我們效之,敬請各位讀者大聲地批評。
本書亦只是我們團隊系統研究中國企業,進而提煉出源自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一般意義上的管理理論——“C理論”的探索成果之一。后續,將有更多進一步研究華為及其他中國企業的系列成果產生。
在這百花齊放的時代,讓我們共同努力!
吳曉波
2017年5月于求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