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時間管理術(第四版)
- (英)帕特里克·福賽思
- 1239字
- 2019-01-03 16:39:40
超前思考
超前思考可視為“要是……”這種無效時間管理的反面例子。陷入危機后,人們經常發現如果時光能夠倒流,那么解決這一危機就太容易了。“要是我早就這么做了……”,我們這樣說是對思考混亂和浪費時間的過程的一種解讀。誠然,盡管意外時有發生,但危機管理常常太普通,也太沒必要了。在替代方案讓人驚慌失措的情況下,應對危機當然可以節省時間。接下來的內容對應對危機提出了一些想法。
不要恐慌
無論當前的危機局勢有何種原因和影響,規則必須是“永遠不要把危機看作危機”。恐慌意味著缺乏當初看似不必要但確實應該是常規的管理流程;也許只是比平常更全面的措施,就可以解決危機。記住這個系統的方法(并在心理上形成運用這個方法的習慣),將它作為避免恐慌的第一意識,通常是有用的。盲目的、未經思考的行動很難精準地解決危機,并且可能導致更壞的影響、浪費更多的時間。接下來需要第二階段的行動。規則如下:
■保持冷靜,不要恐慌;
■思考(更重要的是,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冷靜的思考);
■考慮能夠解決這種情況的全面的管理技能(這可能包括簡單的策略,如授權一些簡單的行動給他人,給你爭取時間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和提出更激進的解決方案,如回顧政策);
■制訂行動計劃(對于比較復雜的事件,這點尤其重要);
■考慮該持續的行動計劃應如何控制(簡單地創建一個機制來顯示進度,讓你知道危機何時過去)。
然后,考慮能夠系統解決問題的措施,盡可能地考慮周全,因為你不能讓時光倒流。最后,不僅要注意從中吸取教訓(以免重復類似的災難),而且要關注整個事件的積極反饋。
積極思考。在漢語語境中,“危機”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意味著“嚴重危險”;二是意味著“機會”。這將危機的含義解釋得十分透徹。因此,凡事應一分為二來看,有利有弊。危機可能會帶來壓力,處理偶然事件是大多數工作的一部分,盡管不常發生但也許這更為重要。正如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所說,“白癡都能面對危機,真正讓人崩潰的是日復一日的生活。”
如果事情被推遲或被誤判了(這二者經常疊加),那么時間會被浪費在意欲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的倉促嘗試中。這往往使任務的完成更加困難,加上隨時要履行的日常職責,一切變得更加復雜。如果你有超前思考的習慣,如前文所述的系統將幫助你在任務開始時就看到真正需要準備的事情。
有人認為,“看到”自己腦海里未來工作和任務的模式是很困難的。要做到這一點,計劃圖或掛圖將為你提供很有價值的幫助。它們會讓你對所有活動有整體概念,當你瀏覽這類圖表和翻閱活動日志時,時間跨度就會變得清晰明了。圖表有各種形狀和大小:一些是可以有效顯示當年關鍵活動的大型日志,一些則被用作規定具體任務,還有一些被設計用來創建細節。大的圖表有各種各樣的貼紙,用來突出重要事項;其他一些圖表則更有吸引力,可以為你的日程安排提供可持續更新的指南。
然而,無論你用哪種工具來記錄事情,關鍵是要形成超前思考的習慣,在做事的同時就進行思考,以不干擾當前的工作任務為準。預測問題和發現機會可以在短期內對你的工作方式產生真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