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樹藩文集(增訂版)
- (新加坡)卓南生 程曼麗
- 7229字
- 2019-01-03 20:04:34
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方法的若干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不少。人們議論最多的是:編寫出來的中國新聞事業史缺乏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它往往和中國近、現代政治史、思想史或者中共黨史差不多。當然。情況各別,很難一概而論,但作為總的傾向,上述意見無疑是正確的。很清楚,我們的研究工作如果不能揭示這門學科的特殊規律,就要失去應有的價值。改變這種狀況,需要解決的問題非止一端,本文著重從研究方法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要把“怎樣宣傳”的研究放到重要地位
新聞事業史是要研究新聞工具的宣傳活動的。宣傳活動有“宣傳什么”和“怎樣宣傳”兩個方面的問題。應該把重點放在哪里?這是我們研究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長期以來,我們著重研究的是前者,即研究報紙、刊物(以報刊為例,下同)宣傳了哪些思想觀點,進行了哪些政治思想斗爭,所起作用如何,等等。至于“怎樣宣傳”的問題,則常是附帶涉及,甚至略而不談??梢哉J為,這種研究方法,實是造成把新聞史寫成政治史、思想史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要在“宣傳什么”上做文章?當時有個簡單的想法:認為“宣傳什么”是內容問題,通常帶有強烈的政治性;“怎樣宣傳”是方法問題,一般屬業務工作范圍。前者要比后者重要,后者服從前者。當然,這種對“重要性”凝固的絕對化的看法,是不科學的。什么東西在某門學科中占居重要地位,并不以它在一般意義上的重要性來判斷,而是由該門學科所擔負的任務來確定。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總結中國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并使之上升為理論),揭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規律。要實現這樣的任務,如果研究工作只是停留在“宣傳什么”上,即使對所宣傳的思想觀點分析得怎樣詳盡深刻,所作評價如何精辟中肯,也是無濟于事的。這里需要著力研究的恰恰是“怎樣宣傳”,即報刊根據怎樣的宣傳方針和原則,運用怎樣的宣傳方法、手段和策略,去宣傳自己的思想觀點,取得了怎樣的效果,等等。
但也不要誤解,以為對宣傳內容的研究是多余的了。決不是這樣。不研究宣傳內容,我們對新聞事業的許多問題就無法理解?!靶麄魇裁础焙汀霸鯓有麄鳌笨偸敲芮新撓翟谝黄鸬?。不了解前者,也就難于了解后者。不過這里要強調的是,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我們研究前者是為后者服務的,前者是研究的起點,后者才是終點。不要老在“宣傳什么”上打圈子,應該繼續前進,前進到“怎樣宣傳”的領域里,總結新聞工作的經驗教訓,考察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的論戰為例,我們固然應該弄清雙方的主張和分歧論點,并作出必要評判。但是,我們的研究重點,卻不應放在這里,而是要再深入下去,進而考察雙方怎樣開展這場大論戰,探索通過大論戰進行宣傳的經驗,研究大論戰對報刊工作的推動,等等。又如對清末《民呼日報》關于“稗政”宣傳和“災荒”宣傳的研究,我們所注意的并不單是那些具體的報道內容和宣傳觀點,更為重要的是從這些目迷五色的內容中,努力找出它逃避敵人迫害的“迂回宣傳”的策略,研究它運用了哪些手法,做到雖不公開講出推翻清朝政府卻又曲折地宣傳了改朝換代的思想。
二、要以新聞事業的發展為主線
研究和編寫新聞事業史,理所當然地應以新聞事業的發展為主線,但在實踐中并非都很明確。有的往往把政治思想斗爭作為主線來研究,讓新聞事業史圍繞一個個政治思想斗爭、一個個政治任務來展開。把中國新聞事業緊密相聯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許多孤立的零碎事件,而把政治思想斗爭當作串連這些零碎事件的線條。結果,使新聞事業本身卻沒有一根來龍去脈的線條。
以新聞事業的發展作為主線來研究新聞史,就要求我們致力于闡明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考察各種新聞現象產生、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其前后相承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的階段性。只有這樣,中國新聞事業史才可能有自己的科學系統(至于編寫教材和專著采取怎樣的體系和結構,自然不求一律)。當然,新聞事業通常總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的,政治斗爭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特別的重要性。但是,政治斗爭對新聞事業發展的作用不管如何巨大,它的發展過程無論如何也不能取代新聞事業的發展過程,二者不能合二而一。如果以政治思想斗爭作為主線,這種科學系統,就難于建立。
從政治思想斗爭的發展過程來考察新聞事業的發展過程,這當然是非常必要的,不如此,很多現象難以說明。但不要忘記,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弄清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例如,新聞事業在政治思想斗爭中怎樣發揮作用,如何在斗爭中改變自己的面貌,它的發展又如何受到政治思想斗爭的制約與推動,等等,而不是為了闡明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些問題。而且,僅僅依靠報紙上的材料來研究政治思想史,這種研究也是極不完整的、很不精確的,會形成兩敗俱傷。
在本學科中,新聞事業的發展過程是主體,政治思想斗爭的發展過程是客體(雖然實際社會生活中并非如此);后者是為了說明前者而存在的,而不是相反。
三、研究的范圍應該廣闊些
長期以來,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范圍非常狹窄。這表現為,我們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局限在革命新聞事業領域內;對革命新聞事業的研究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聞事業的政治思想內容方面。雖然有時也對報紙工作問題進行探討,但常常是在報紙的性質、任務、方針這些大題目上兜圈子。這就使得中國新聞事業史這門學科的研究顯得非常單調。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革命新聞事業以外的廣大新聞事業領域,我們的研究工作還沒有真正起步,像《申報》《新聞報》這類有重大影響的報紙,不但系統的研究工作沒有開始,在“四人幫”垮臺前,就連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也沒有認真進行。至于新聞史上眾多的問題,諸如中國黨報學說的形成與發展、資產階級新聞學在中國的傳播、記者工作的由來、新聞文體的變遷、報紙版面的沿革、新聞法的頒布、報紙企業化的施行、報紙廣告的演變等等問題,都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
中國新聞事業史所要研究的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全部新聞現象(不是說在實踐上每一新聞現象都要研究),從而揭示出它們的規律性。它要求我們是從客觀的歷史實際出發,把這些復雜多樣的新聞現象作為統一體加以全面考察,科學地說明它們的存在。如果僅僅根據片面的材料,局部現象,要想科學地闡明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擴展研究范圍的問題,不只是使這門學科豐富多彩的問題,也是加強這門學科的科學性的問題。至于研究中如何確定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輕點與重點,這是需另作探討的問題,這里暫不涉及。
當然,如果是研究中國革命新聞事業史或者中國共產黨黨報史,那么研究范圍就會小得多。但是,即使如此,也應放眼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全貌。事物總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的;不考察全局,也就難于認識局部。
四、要把政治觀點、辦報思想和新聞實踐統一起來研究
三者存在著內在聯系。就報紙論,一個人(政黨、社會集團)的政治觀點、思想傾向總要滲透到新聞觀點和辦報思想中去;而新聞觀點、辦報思想又總會在報紙實踐中反映出來。反過來看,從報紙的業務實踐中,我們往往可以找到辦報人的新聞觀點的影響,從新聞觀點中又往往可以看出政治觀點所起的作用。我們應該細心地考察這三者之間的聯系。
我們研究早期的《新青年》月刊,就應努力探討決策人陳獨秀的政治觀點和思想傾向如何支配了該刊的辦刊方針,而這種辦刊方針又如何指導了該刊的整個宣傳活動。研究陳獨秀等人的科學、民主思想對《新青年》的影響,我們又不要限于從刊物內容上看它進行了哪些斗爭,宣傳了哪些觀點;而應探索這種科學、民主思想如何在該刊的宣傳原則、宣傳方法和宣傳實踐中體現出來。該刊百家爭鳴的開展,說理斗爭的提倡,編輯部自由討論的進行,乃至新式標點之采用,“通信”“讀者論壇”等欄之設置,等等,與科學、民主思想之間的聯系,是非常明顯的。同樣,前期《時務報》的宣傳實踐體現了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所提出的辦報思想,而這篇文章的辦報思想又明顯地反映出梁啟超當時關于維新變法的政治主張。如此等等,我們應該找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了解人,重在認識他的內心活動和精神世界;了解報紙,重在探索它的辦報思想(新聞觀點)。當然,對辦報思想的把握,是一項比較艱難的工作。有的報刊不公開講辦報思想;有的公開講了,但有真有假,半真半假,這需要進行多方面考核和提煉工作。不過,既然它是客觀存在的,就總是可以被認識的。
在重政治、輕業務思想的指導下,長期以來我們對辦報思想和新聞觀點的研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更少注意去把握上述三者之間的聯系。這是造成我們編寫的中國新聞事業史缺乏自己個性的又一原因。
這里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一個人的政治觀點通常固然對辦報思想起主要作用,但辦報思想的形成往往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有時起主要作用的并不一定是政治觀點。至于政治觀點對報紙業務實踐的影響那就更不能簡單化,有些業務上的做法,并不能在政治觀點上找到說明。事物的聯系是復雜的,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別。
五、要注意社會諸條件對新聞事業發展的制約
從上所述來看,好像新聞現象是由人們的意志支配的。不錯,新聞事業的歷史是人創造的,但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他們的主觀活動是受到他們頭腦外面客觀條件制約的。因此,我們的研究活動不能停留在主觀領域內,而應進一步去尋找支配這些主觀活動的客觀條件。從根本上說來,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新聞事業,它的面貌、它的發展變化,可從經濟基礎找到最終原因。而經濟基礎對新聞事業的影響又常是通過政治直接進行的,因此政治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對于政治的重要作用,人們一般都會承認,并無多大分歧意見。問題在于,現在對于政治作用的理解,存在著簡單化、絕對化的傾向。其主要表現是:把非常復雜的新聞現象看成都是由政治直接決定的,忽視其他社會條件的作用。政治對新聞事業發展的巨大影響,也只能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發揮作用,不是沒有邊際的。就新中國成立前的情況看,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確實和從清末改良主義運動以來的政治運動緊密相連;但是,單此一方面并不能解釋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全部現象。如果不同工商事業、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情況聯系起來考察,許多現象是難以理解的。現在中國新聞事業所以區別于一百年前的新聞事業,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總結果,并不單是政治條件變化的結果。
影響新聞事業發展變化的,還有人們較少注意的新聞事業內部各種新聞現象相互制約的關系。
一是中國新聞事業與外國新聞事業的關系。中國新聞事業是在外國新聞事業的強大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舊中國新聞界很多人都強調他們是根據西方經驗來辦報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但是,西方的辦報經驗,他們不可能全部搬用。把這種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成長起來的事物,移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土壤上(就新中國成立前而論),要完全保持原來的面貌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中國新聞事業如何接受外國影響,又如何在中國社會條件下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是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二是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和資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關系。在中國無產階級報刊出世以前,中國資產階級報刊已經有半個世紀之久的歷史了。中國無產階級在出版自己報刊的時候,在國內所碰到的全是資產階級報紙形象和資產階級辦報經驗??梢哉f,中國無產階級報刊是在資產階級報刊傳統的影響下開始自己的歷史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出版的報刊常出現這種情況:立場變過來了,為無產階級利益辯護了;內容變過來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了。這樣,它已經和資產階級報刊有了原則區別,可以稱作是無產階級報刊了??墒?,卻有不少有關工作原則、工作方法和宣傳方法等等,仍然沿用著資產階級的辦報經驗??偟恼f來,資產階級辦報經驗是在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宣傳中形成的,當它被用來為無產階級的宣傳服務時,有些固然可以借用,但很多經驗卻不適應。無產階級報紙是在宣傳實踐中,既改造吸收資產階級報紙經驗中某些有益的東西,同時又不斷擺脫它的消極影響,逐步形成自己的傳統。探討資產階級辦報傳統和無產階級辦報傳統之間的聯系,是我們研究工作的另一課題。
三是同一時期中各新聞現象間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一個時期中,很多新聞現象往往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相互影響而發展。這一報紙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常??梢詮牧硪粓蠹埖牧硪滑F象中找到說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這樣認識,《每周評論》所以是政治時事性很強的小型周報,卻是因為《新青年》是一種強調思想宣傳、忽視批評時政的大型月刊。宣傳舊文化的《國故》的創辦,又是因為倡導新文化的《新青年》等刊物的風行。1905年《申報》的改版,和當時《中外日報》《時報》業務上的革新有著密切的關系。至于報紙之間的競爭推動各自工作的改進和面貌的變化,更是非常明顯的。當然,實際情況比這些要復雜得多,不研究這些制約關系,就難以對新聞現象作出充分的解釋。
四是新聞現象之間的歷史聯系。新聞現象存在著前后相承的歷史聯系。每一種報紙,都是從當時已有的辦報經驗出發來開展自己的宣傳報道活動的。無論是資產階級新聞事業或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它的經驗和傳統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一步步形成的。昨天制約著今天和明天。一個時期新聞事業的面貌和它歷史上的面貌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我們對于新聞事業史的研究,不能滿足于弄清它的發展過程,而應致力于揭示其前后相承的制約關系。
還應注意到工作經驗的積累。人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新聞事業某些方面所以不斷進步、日益完善,既難從社會條件的發展中找到充分的解釋,也難看出政治因素起有什么作用,而往往是由于工作經驗長期積累而成。例如報紙版面的編排工作,有政治性的一面,也有純技術性的一面。就后一面說,它今天之所以比百年前進步,是百年來新聞工作者不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進的結果。維新時期的報刊工作者,所以編不出像數十年后那樣醒目的報紙,并非由于他們不聰明,也非由于受當時政治條件和物質條件的限制,而是因為人們的工作不可能一下超越當時工作經驗的水平。
六、要重視綜合研究
既然新聞現象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制約關系,綜合研究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不錯,我們決不能忽視個別研究,個別研究是綜合研究的基礎。從工作過程看,我們總是從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報紙、刊物、新聞工作者……一個個地加以分別考察開始,沒有這些具體考察,綜合研究是難以進行的。但是,要強調的是,從研究工作的全局考慮,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新聞現象的綜合研究上。只有進行了充分的綜合研究,才能把握新聞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對一些新聞現象作出總的判斷,才能辨別新聞事業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只有如此,才能揭示新聞事業發展的規律。
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即使在對新聞現象進行個別研究時,綜合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某一新聞現象如果不把它和其他新聞現象聯系起來考察,就很難深入理解它。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工作,無論是個別研究還是綜合研究,都遠遠不夠。決不能說,我們的缺點是哪方面工作做多了,哪方面工作做少了。不過,也應看到,由于我們過去只是片面注意報刊和政治斗爭的關系,不注意考察新聞現象之間的聯系,在思想上確曾存在忽視綜合研究的傾向。這樣,新聞史的編寫往往成了個別研究成果的匯集,中國新聞事業史往往成了一個個全國性報紙的歷史,科學性受到損害。還要順便指出一點,忽視綜合研究的結果,就會使我們思路狹窄,頭腦閉塞。我們不能離開個別研究隨心所欲地去搞綜合研究,也不能等到把個別研究工作都搞好了才去進行綜合研究。二者總是不斷結合進行,交叉運用。要確定一個工作程序是困難的。我們所要求的是,充分認識綜合研究的重要意義,思想上要明確,通過綜合研究揭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規律,是我們的一項戰略目標。
上述六個方面的問題所以未能處理好,原因是復雜的;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新聞學上“左”的思想對研究工作的影響。例如,認為新聞學就是政治學,新聞本身就是政治,只講政治家辦報,不講專家辦報,片面強調報紙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等等。此外,“蘇共報刊史”的“榜樣”對我們也有過重要影響。翻開蘇共高級黨校所編的一部40多萬字的“蘇共報刊史”,無非是《火星報》《真理報》進行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的歷史。滿紙都是黨的決議、指示、綱領、口號和列寧、斯大林文章的引語。要想在這里真正總結出辦報的經驗,找出新聞事業發展的規律,那是非常困難的??墒窃?0世紀50年代,它卻是我們學習的教科書和進行研究工作的“范本”。
研究工作中的這些矛盾,若干年來是逐漸被感覺到了的。有些同志在實際工作中做了不少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思想束縛不是一下可以完全擺脫的。加之這門學科非常年輕,研究經驗還很缺乏,要想很快找到一條康莊大道,是不容易的。本文所提出的一些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如何處理,尚待集思廣益,通過討論進一步作出回答。要說明的是,本文是針對研究工作中“左”的傾向說的;右的傾向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也有表現,同樣應該注意。
(原載《中國新聞年鑒》,1982年)
附記
粉碎“四人幫”后,王中教授和我經常談論清除“左”的思想對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影響問題,醞釀寫一篇文章。其時,我們從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購得一批珍貴報刊的微縮膠卷剛剛寄到,我欣喜萬分,準備趕寫一稿對《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進行評介。王中教授知道后對我說,不要忙這個,你應該把那篇批“左”的文章先寫好。寫作過程中經常和他交換意見,寫好初稿當即去他家請他過目。他凝神細讀,頷首認同,但作了一處補充。在他看到文中講到寫新聞史不是寫政治思想史時、提筆在我的稿子上加上:“而且,僅僅依靠報紙的材料來研究政治思想史,這種研究也是極不完整的,很不準確的,會形成兩敗俱傷?!蔽以谶@篇稿子上常從哲學上闡明問題,他為慎重起見,還特地將本稿送請一位哲學老師看一遍。這就是本文的寫作由來和經歷。
本文先在本系內部油印刊物上發表。1981年7月2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北京新聞學會主辦的中國新聞史研究座談會上,作為我的發言稿,后刊載于北京《新聞學會通訊》1981年第19期。1982年《中國新聞年鑒》發刊,收入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