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 (日)野島剛
- 1101字
- 2019-01-03 15:50:00
表現“改革”精神的電影
2008年冬天,我正在進行采訪故宮的工作時,剛好看到了《經過》(2004年制作)這部電影。我喜歡華文圈的電影,特別是住在臺灣期間,幾乎看遍了臺灣這十年的主要電影,卻不知道這部電影。《經過》雖然參加過海外影展,但是在臺灣的票房并不理想。
臺北的繁華大街中山北路上有個“臺北光點”,設有電影院和咖啡廳,我在那里見了歌手一青窈。她的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是個混血兒。她是戰前臺灣四大家族之一顏家的子孫。姐姐一青妙是演員,這家人十分重視家族血統。我采訪這對姐妹在臺灣和日本的生活情形,準備在報紙連載報導。
采訪空當,我走進咖啡廳隔壁的唱片店,偶然發現《經過》的DVD,電影的女主角如果不是新銳女演員桂綸鎂的話,我大概就不會注意到。而這部電影正好就是說明民進黨意欲進行“故宮改造”的絕佳教材。
《經過》的故事以桂綸鎂飾演的女主角、臺北故宮的女性研究員為線索展開。女主角小時候,曾經聽過長輩說起他們如何和故宮文物一起從大陸到臺灣,與故宮文物一路長途跋涉,因而對故宮存有向往,并走上研究員這條路。她滿心期待能夠進到故宮后山里的文物倉庫。
然而,保管貴重文物的倉庫,出入被嚴格限制,年輕的研究員是沒有機會進去的。另一方面,她與一位接受故宮委托、撰寫故宮歷史的文字工作者互有好感,關系卻無法更進一步。這位文字工作者也正遇到寫作瓶頸,寫稿并不順利。
此時故事情節又出現一位日本男性,因為在日本經商失敗到臺灣旅行散心,偶然間來到故宮。電影描寫了三人懷抱著各自的煩惱或問題時的焦急煩躁。最后,借由了解蘇軾名作《寒食帖》上的古詩,他們找到了解決的出路。
《經過》是由臺北故宮出資制作的電影,連內部人員都很難進去的文物倉庫,也讓攝影機進去拍攝了,聽說是故宮全力協助的結果。也許是包含了民進黨希望宣傳其故宮政策的意愿吧?故事情節發展有些唐突,電影也不算很有深度,但是通過那位文字工作者的文章,向觀眾傳達了故宮的“新定義”。這對我而言,也有重大意義。
電影一開始,計算機畫面上顯示著文字工作者的自問自答:“故宮為什么會來到這南方之島呢?”電影結束時,為寫作瓶頸而苦惱,到最后終于找到結論的文字工作者,再度在計算機畫面上打出以下的字句:“在這里,有一座建在山里的博物館,原來在這個島上應該只是暫時‘經過’而已,但是命運卻讓博物館留在這塊土地上。”
這句話被放大在銀幕上,接著電影便結束了。
故宮只是暫時被放在臺灣。當“反攻大陸”成功的那一天,就應該回到中國大陸。然而,“反攻大陸”夢碎,故宮被留在臺灣這個南方島嶼上。這是故宮的命運,無法改變。故宮應該接受這個命運,將自己改造成在臺灣生根的博物館。
從該文字工作者的文章中,可以解讀出這樣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