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的力量(第9版)
- (美)布魯克·諾埃爾·穆爾 肯尼思·布魯德
- 12210字
- 2019-01-03 15:44:58
第一章 充滿力量的思想
哲學家們要干的可是細活:從每一個未經充分考慮的信條中提煉出心照不宣的預設和沉埋已久的意蘊,但又不可淪為尖酸刻薄、吹毛求疵。
——丹尼爾·丹內特
2012年2月26日夜,佛羅里達州奧蘭多附近,28歲的志愿者喬治·齊默曼(George Zimmerman)開著他的運動型多用途汽車穿過一個名為“雙湖靜居處”(The Retreat At Twin Lakes)的封閉式社區。看到一名陌生人在社區內走動,齊默曼給當地警察局打了電話。陌生人是個17歲男孩,名叫特雷沃恩·馬丁(Trayvon Martin),那天他同父親一起在社區內拜訪某人,當時正從7-11區出來。馬丁身著連帽衫,攜帶一包糖果、一罐冰紅茶,還有他的手機。齊默曼注意到馬丁正“在樓間穿行”,而且由于天氣惡劣,他走得非常慢。
齊默曼一邊和警察局的調度員通電話一邊走下了車。然后是一場沖突。沖突結束后,特拉沃恩·馬丁倒在地上死了,他在近距離遭到齊默曼槍擊,胸部中彈。
馬丁身上沒有任何武器,但齊默曼對警察說是馬丁先攻擊自己,然后他出于自衛而開槍打了馬丁。警察扣留了齊默曼,當時他鼻子和腦后的傷痕在流血。幾個小時的審問過后,齊默曼被釋放了。
這件事在國內引起了關注,部分由于其中可能包含種族歧視的動機,于是警方開始了進一步調查。齊默曼屬于美國的拉丁美洲人種(Hispanic American),具有多種族背景,而馬丁是美國黑人(African American)。
一位特別檢察官被任命來主持調查。最終,她決定以二級殺人罪的罪名起訴齊默曼。齊默曼被拘捕并羈押。
本書寫作之時,齊默曼尚未接受審訊。說到審訊,涉及的問題可多了。有些屬于事實問題——齊默曼離開車后究竟發生了什么?齊默曼有沒有跟馬丁搭話?馬丁攻擊齊默曼了嗎?有人聽到了呼救聲,但這是誰發出的?
還有一些屬于法律問題:齊默曼違反法律了嗎?法律問題的答案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而哪些屬于相關事實,則是由法律決定的。
此外還有第三種問題,我們將聚焦于此。齊默曼的案例顯然涉及佛羅里達州的堅守立場條例(Stand Your Ground law),這是個有爭議的條例,它規定:當你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自己受到威脅時,你可以使用暴力保護自己,沒有撤退的義務。
這個條例好不好?公正不公正?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在喬治·齊默曼的審訊過程中或許不至于探討這個問題,但這樣的問題由來已久,并且總會有人對它興味盎然乃至殫思竭慮。在某種意義上,它和其他問題一樣重要。倘若堅守立場條例能夠令喬治·齊默曼免于被不公正地判為殺人犯,那么它是好的;倘若它為齊默曼開脫殺人罪責,那么它就不好。
哲學問題都事關根本——正如以上這個例子。當然,這并不必然意味著它們是緊迫的問題。“怎樣讓我的電腦正常運行?”那樣的問題會是緊迫的,而哲學問題往往不會在這個意義上是緊迫的。你很少需要放下手頭的活計特意去解答哲學問題。
但是,讓我們仔細看看上面這個問題吧。怎樣讓電腦正常運行。這樣的問題關系到你的生活質量。不會操作電腦,你就沒法更有效率地發揮能力。這對于你的生活是不利的。
然而歸根結底,怎樣的人生是你應該過的?這又是一個哲學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它要比如何操作電腦更為根本,因為你也可能過那樣的人生,其中沒有電腦可用。
請注意,這個問題(你該過怎樣的人生)暗示了你的人生取決于你。可事實真是如此嗎?你的人生真的取決于你嗎?
“抱歉,”你或許會說,“我的人生是否取決于我,這話是什么意思?顯然它取決于我。我做什么都取決于我自己。比如說,沒人強迫我讀這本書。我讀它就是因為我想讀。”
無疑,大部分人都相信自愿的行為取決于我們自己。當我們說一個行為出于自愿的時候,意思多半就是這樣。但是我們的欲望和價值觀呢?這取決于我們嗎?說到底自愿的行為出自一定的欲望和價值觀。這個問題——欲望和價值觀是否真的取決于我們自己——深深地屬于哲學。做個實驗吧,你可以試試,用意志行為來改變欲望或價值觀。比如,試著讓自己相信傷害小動物是對的或善的。你能做到嗎?不能?那么試著想些你渴望得到的東西,你能否用意志行為使自己不渴望它?嘗試過這樣的實驗以后,你還認為你的欲望、價值觀、行為乃至人生真的取決于你嗎?起碼答案已經不那么明確了吧。
假如你關注政治或常聽廣播,那么你或許會知道,我們已經涉足政治領域。很多人相信人得為自己的處境負責,在他們看來,假如有人陷于貧困、疾病或失業,那么這都是(除了特定的例外)他或她自己的錯。因此他們會認同這一觀點:從富有者手里拿錢給需要錢的人是錯誤的。他們對不對呢?你怎么看?這些也是哲學問題。
所以諸位看到了吧,和對付電腦相比,哲學問題確實不那么迫切,但它們終究是重要而具有決定性的問題,我們幾乎隨時都會遇到。
爆炸性的學科
有些哲學信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令人們甚至愿意為它們去死。2003年3月20日黎明前,美國對伊拉克發動了全面轟炸。繼而,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在電視上露面,向全世界宣稱這樣的襲擊能把伊拉克從糟糕的非法政體中解放出來,并讓世界免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據喬治·W·布什說,轟炸伊拉克的重要根據之一在于,我們必須幫助伊拉克擺脫極權專制并讓它擁有自由與民主。當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的支持者們、其他伊拉克反叛者們以及當地各教派領袖們抨擊民主,反對新聞自由、宗教自由并將其稱為“西方式的曲解”時,很多美國人都驚呆了。有些美國人感到困惑:難道這真是可能的嗎,竟然有人認為極權專制不是惡而自由民主不是善?不幸的是,這樣的“極端主義者”們顯然不會停止反抗——他們拒絕擁有這些大部分美國人認為全人類都想擁有并且應當擁有的東西。
美國內戰是為奴隸制度而打的,這又是一個價值沖突以流血告終的例子。還有“冷戰”,它誠然一直是“冷”的,然而它也是以信仰體系的差別為界——一邊是資本主義,一邊是共產主義。戰爭常常為觀念打響。哲學可不是無關緊要的事。
遭遇到如此尖銳的價值沖突,諸如在伊拉克戰爭、美國內戰以及“冷戰”中所發生的,我們或許會懷疑,究竟是否存在客觀的標準或原則,可以讓彼此對立的哲學觀點各就其位。民主真的是善嗎?當美國試圖把自由傳遍世界的時候,它是在做正確得體的事嗎?當然,我們是這樣認為的。喬治·W·布什說自由是“全能的上帝賜予全世界所有人類的禮物”,而在他看來,美國有道德上的責任向世界傳播這一事實。可是對美國開戰的人卻相信,是上帝命令他們抵抗的。伊拉克遭受襲擊數小時后,薩達姆·侯賽因出現在電視上,宣稱他們將通過上帝的恩典抗擊侵略。總不可能兩邊都對;如果某一方是錯的,我們又如何知道這一點呢?或許我們可以在全世界來個投票表決,看看大部分人怎么想;但是那些視民主為“歪曲”的人恐怕連民主的前提都不會接受——而投票這樣的解決辦法恰恰依賴這一前提。
像這樣的問題,你就得到哲學中來找答案。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許多哲學問題都是抽象的、理論性的,很少會訴諸物理手段保護自己。然而即便是抽象、理論的話題,也會同這樣一些觀點息息相關:人們為了鞏固、守護和傳播它們,會訴諸極端手段。正如哲學家范·米特·埃姆斯(Van Meter Ames)所說,哲學是和爆炸性的、危險的材料打交道。
什么是哲學?
哲學一詞來源于兩個希臘詞語:philein,意思是“愛”;sophia,意思是“知識”或“智慧”。因為知識幾乎無處不在,所以創立哲學的希臘人認為無論何種領域,無論何人,只要是追求知識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哲學家。如此說來,哲學一度幾乎涵蓋了人類知識中的一切事物。
這樣的哲學觀延續了兩千多年。伊薩克·牛頓爵士(Sir. Issac Newton)《原理》(Principles)一書的完整標題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of Natural Philosophy)。那是在1729年,牛頓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舉世聞名的力學、數學和天文學的理論。當時物理學仍然被視為哲學的一個分支。我們同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當前大學概況手冊上列出的各種學科劃入哲學的范疇。這也就是為什么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生物學、政治學和其他大多數學科的最高學位都是Ph.D,也就是哲學博士的原因。
然而,對于那些已經發展壯大、自立門戶的學科,哲學早已喪失了所有權。那么今天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呢?2012年,得克薩斯共和黨把反抗技術教學作為綱領,“意圖挑戰學生們固有的信念并從根本上削弱家長權威”。當然得克薩斯共和黨并沒有針對哲學本身,哲學也和削弱家長權威沒什么關系,但哲學確實跟挑戰固有信念息息相關。實際上,哲學正是對固有信念的挑戰,它的方法是邏輯和審慎的思考。就拿當代哲學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定義。
哲學問題
要了解一個學科,我們得知道這門學科試圖回答些什么問題。傳播自由好不好?我們如何知道?以及,何謂自由?這些都是哲學問題。如你所見,這些問題和經濟學、物理學、歷史學、傳播學等學科所能回答的問題頗為不同。
以下是幾個哲學問題的例子。
·在何種程度上我們對素不相識的人負有道德責任?進而,在何種程度上我們對非人的生物負有道德責任?環境呢?我們對它負有道德責任嗎?
·從倫理上講,政府的合法功能及界限何在?何種形式的政府是最好的?宗教與國家之間的適當關系為何?以上這些問題區分開了民主黨和共和黨、保守派和自由派、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以及神權政治和民主政治。
·人類是否擁有自然權利?倘若有,那你是如何知道的?它們源自何處?是什么使一個人的權利系列高于另一個人的?
·上帝存在嗎?同樣重要的問題或許是,上帝存不存在,這真的有關緊要嗎?
·結果能否證明手段正當?
·自我究竟是什么,倘若它畢竟是某種東西的話?人是否不僅僅是個肉體?人是否真的擁有自有意志?
·何為真理?何為美?何為藝術?
·是否可能絕對確定地知道一些東西?
·宇宙有目的嗎?生命呢?宇宙整體是否有獨立于人類心靈的秩序?
·時間是什么?
·大爆炸之前是否有事物發生?
是的,我們可能度過一生卻從未花一分鐘想過類似的問題;不過我們中大部分人至少對其中某個問題有過片斷的思考。實際上,回避哲學思考有時也很難實現。只要我們的思考、討論花了足夠長的時間,只要我們的思考、談論稍有條理,那我們很可能就和哲學沾了邊。現實生活中的倫理困境提供了最好的例子。你會遇到這樣的處境,需要在自己的需求和你在意的他人的需求之間做出個平衡,例如,你需要照料上了年紀的父母。當然,我們會試圖確定責任的邊界。但我們還可能走得更遠,追問這何以是責任;甚至追問更普遍的問題,責任何以成其為責任:它們如其所是地就被我們當成責任了嗎?抑或責任意味著具體處境的某些具體特征,需要我們做出特定的應對?倘若我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那么接下來的大學課程會有所裨益。其他學科告訴我們事物是怎樣的、它們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如何發生,但并不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為什么應該這么做。遺憾的是,大部分人思考到這個程度之后,就不知道如何更進一步了。
當然,能把人引向哲學思考的問題不僅有倫理困境。近日就有這么個爭議:在關于進化的四個理論中,智能設計(Intelligent Design)能否算是科學的理論。誠然,有許多科學家打算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也有這個資格,但實際上它不是個科學問題,在科學雜志中你多半找不到關于這個話題的文章。它是科學哲學的問題。
在日常語境中,哲學問題時時會不經意地出現。拿科幻作品當例子吧。這類作品常描述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人。我們是否可能在某一天造出真正能夠思考的機器人?這問題也需要哲學來回答。你或許會說,等著瞧就是了。但光這樣就行了嗎?你沒法僅憑觀察知道機器是不是真的在思考。即便有一天,科學家造出了《鐵甲鋼拳》(Real Steal)中的地鐵(Metro)那樣的機器人,能走能說能行動,你也照樣有理由否認它會思考。你或許會說:“它可不是有血有肉的。”但是,來自外星系的存在者可能不是由血肉構成的但依然能夠思考,那憑什么電腦要能思考就非得由血肉構成?難道是因為電腦沒有“靈魂”或沒有生命?那么究竟什么是靈魂呢?我們何以認為電腦沒有生命?有生命意味著什么?這些都是哲學問題。哲學家們花費了大量時間來分析并試圖解答這樣的問題。
綜上所述,哲學問題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我們沒法通過實驗方法來直接為之找到答案。最近,有實驗科學家在一名癱瘓女子的大腦里植入了一枚芯片,能夠從女子的腦神經向電腦輸送電子信號。電腦對信號進行解碼后再把信號傳送給機械臂。這位名叫凱茜(Cathy)的女子沒法運動自己的胳膊,卻能用思想控制機械臂的動作。于是問題來了:電腦芯片是物理事物,凱茜大腦中的電子運動也是物理事物;那么凱茜的思想是不是某種不同于或獨立于電子運動的事物?這正是由來已久的哲學問題,即思想和大腦之間是何關系,而僅憑實驗沒法解決這個問題。
有時候,哲學家還會追問那樣一些事情,它們看上去如此顯而易見,以至于我們根本不會對之大驚小怪,例如,變化的本質。事物一直在變,這很顯然;或許我們從未覺得這里邊有什么令人困惑的。事物變化了,意味著它與之前不同。這又如何?
拿一件事物來說,假如我們擁有了不同的事物,那么看起來我們就是在和兩件事物打交道:原初的事物和新的、與之前不同的事物。那么嚴格地講,我們是不是不應該說事物變化了,而應該說事物被替換了?假如在很多年的時間里,你把你買來的普銳斯汽車的每個零件,包括發動機組、門板、螺帽、螺栓、每一片金屬、玻璃、橡膠、塑料、電池等等任何東西,全都替換過了,那么你是否還擁有一輛同樣的普銳斯?倘若你把原先的零件收集起來進行組裝,那么你得到的是不是原先的普銳斯呢?
這樣的問題看上去似乎只跟命名法或語義有關,沒啥實際用處。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基本上全身每一個分子都被替換過。那么我們就會想了:有人在年輕時犯了謀殺罪,然后在監獄里一蹲四十年。這個老頭和當年那個年輕人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呢?假如老人身上的分子沒有一個和年輕人相同,那么可不可以認為年輕人其實是被替換了?如果是這樣,那么他的罪憑什么讓老人承擔呢,既然老人全然是另一個人?在此,問題的關鍵在于老人事實上有沒有犯謀殺罪,而我們很難認為這僅僅是個語義學問題。
當我們的看法與希望彼此不相協調的時候,也會產生哲學問題。比如,我們認為事情發生都有一個原因。我們也相信原因使得結果發生——如果變質的肉引起你身體不適,那么它就使得你生病了。但是我們同樣認為,當我們自由決定去做某事的時候沒有什么可以強迫我們進行選擇。這個想法似乎暗示著我們的決定是沒有原因的。那么,到底哪一個是對的?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原因嗎?還是一些事情沒有原因也會發生?或者我們的決定實際上可能不是“發生的事情”?你能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嗎?如果你曾進行過類似的思考,那么祝賀你,你正在做哲學思考。
對哲學的誤解
我們應該在開始的時候討論一下人們對哲學的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在哲學中一個人的觀點和另一個人的同樣正確,任何對于哲學問題的見解和其他見解一樣好、合理或者正確。當人們對價值問題發表意見時,這種看法尤為普遍。假設有人認為應該把收入的大部分拿出來贍養上了年紀的父母,而另一個人認為拿出一小筆收入就夠了,你或許會說:“行啊,前者的觀點對前者來說是正確的,后者的觀點對后者來說也是正確的。”或許你認為同性婚姻沒什么錯,而你的室友不這么認為。你可能說:“嗯,我的觀點對我而言沒錯,我室友的觀點對他而言也沒錯。”
“我的觀點對我而言沒錯,我室友的觀點對他而言也沒錯。”這話的意思還遠遠沒弄清楚呢。它是否意味著你和同性結婚是可以的,而你室友不可以這么做?你或你室友都不會認可這個建議吧。假如你室友認為同性婚姻是錯誤的,那么他或她的觀點是,無論對于你還是對于他或她來說,這件事都是錯誤的,即,他或她認為同性婚姻錯誤。倘若有人認為同性婚姻沒什么錯,那么在他看來,這事無論對于你還是對于你室友而言都沒問題。

倘若周圍沒有聆聽的人,那么大樹在森林中倒下是否發出了聲音?別管它!倘若沒有觀察者,森林是否還存在?
換句話說,假如對于同性婚姻是否有錯這件事情,你和你的室友沒有達成一致,那么你們兩位不會都對。你和你室友的觀點彼此矛盾,全對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觀點也沒法對:在哲學中一個人的觀點和另一個人的同樣正確,任何對于哲學問題的見解和其他見解一樣好、合理或者正確。對于像巧克力冰激凌是否好吃這個問題,這么辦或許行得通,但這樣對付哲學是不行的。
還有這么個誤解,認為哲學無非就是意見。說實在的我們必須和這一觀點保持距離,起碼我們不能認同“無非就是”。這是因為哲學要求意見得到好的理由的支撐。假如你表達了你的意見但未能提供理由,你的哲學老師多半會說,“唔,這意見挺有趣的”,但他不會認為你說出了好的哲學。哲學要求意見得到支撐,而這可不是輕松的活兒。
初次接觸哲學的人常有一個觀念:“真理是相對的。”這句話含義豐富。如果他或她單指人們的看法與他們的視角、文化有關,那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如果說由于人們視角、文化不同,同一句話既可能是正確的也是錯誤的,那么他或她就錯了。一句話不可能既對又錯,一個人不管想用“真理是相對的”這句話來表達什么,它都沒法表達上面這個意思。當然,兩個來自不同文化或擁有不同視角的人對于同一詞語的意義可能理解不同,不過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另外人們對哲學還有一種誤解:閱讀哲學輕松愉快。結束了一天所有嚴肅的工作之后,你可以借哲學閱讀在晚上放松一下。實際上理解哲學著作經常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它們似乎都是用熟悉的、日常的語言來寫作的,但那不過是假相。你最好做好精神準備,保持警覺,拿出對付數學、科學著作的態度來研究哲學著作。通讀一本小說的時間只能在哲學著作中前進幾頁,這也應該在你意料之內。為了理解哲學著作,你必須反復閱讀并且勤加思考。如果老師只給你布置了幾篇看起來很短的閱讀,別高興太早。理解哲學要花費大量時間。
哲學的工具
哲學既不是消遣閱讀,也不是隨意發表的見解。哲學家向具有理性的人們清楚論證了為什么他們應該接受自己的觀點。
證明
如果你提供了讓人接受自己觀點的理由,你就已給出了一個證明(argument)。給出和駁斥證明(這本身就是個證明)是最基本的哲學活動;在這一點上哲學不同于純粹的意見。邏輯(logic)則研究正確的推理,它考察的是理由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支撐結論。
舉例來說,你告訴大家你相信上帝存在,這并不是哲學。你只是在講關于自己的事罷了。即便你說“我信仰上帝,因為生來就是天主教徒”,這也不過是傳記而非哲學。然而,假如你說的是“上帝必須存在,因為宇宙不可能自己產生自己”,那么你就為上帝存在(或曾經存在)給出了一個證明——這個陳述不妨被看做哲學。
但是,倘若你想在哲學方面做得更好,那么你必須考慮對你的證明的挑戰和批評。這類挑戰就是所謂抗辯(counterargument)。設想一下,有人這樣挑戰你的證明:“既然上帝可以是自己的原因,那么宇宙為何不可以呢?”這時你就得為自己的預設辯護了:宇宙何以不能是自己的原因。要做好哲學,就得有正確講理的能力,以此來保證預設的準確性,預期并準備好應對各種駁難。
蘇格拉底的方法
許多世紀以來,哲學家們花費了大量時間試圖就以下這些重要概念達成適當的理解:真理、美、知識、正義,以及其他你即將讀到的東西。古希臘的蘇格拉底(Socrates,約公元前470—前399)是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他精于此道,后人將他的方法稱為蘇格拉底的方法(Socratic method)。這方法具體是如何操作的?請設想你正在和蘇格拉底討論何為知識:
你:你問我什么是知識?唔,當你堅定地相信某些東西,那就是知識。
蘇格拉底:但這就意味著相信仙女的小孩子確實知道世上存在仙女,假如他們信得很堅定。
你:說得好。那么,知道某些東西,不光意味著你堅信,而且還意味著你的信念必須是真的。
蘇:這話聽上去依然不大對。照這么說,純粹的預感也是知識了,假如人們堅信它并且它終究應驗了的話。
你:好吧,又被你說對了。那么,人知道某些東西,意味著人必須堅信它,它必須是真的,并且它不能是純粹的預感。換句話說,它必須以好的證據及堅實可靠的理性為基礎……
這樣的交流會一直繼續下去,直到你對知識做出這么個分析,蘇格拉底再也拿它沒轍。
總之,蘇格拉底所運用的蘇格拉底的方法就是先提出定義,然后用反例駁斥它,繼而根據反例修正定義,對修正版再進行辯駁,如此進行下去。不用說,一個人也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運用這方法。顯然,它能夠增進我們對概念的理解,它也可以被用來增強論證或觀點的力量。
假如你是把本書作為哲學課程的一部分來閱讀的,那么你會看到老師在課堂上實踐蘇格拉底的方法。
思想實驗
當我要求你試試用意志的力量使自己相信傷害小動物是好的,這就是在進行一個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思想實驗在科學中不少見,而在哲學中,它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用來確立某些事情。在本書中你也會遇上思想實驗,有些看上去很不著邊際,但你可別因為這個理由小看它們。例如,要知道時間旅行是否可能,有位哲學家會讓我們設想自己走進時間機器,回到自己出生前的時間并意外地殺死了自己的父母。從這個思想實驗可以看出,首先,這個走進時間機器的人,在他走進機器的那一刻是存在的;然后,由于他父母還沒生過他,那么他在當時或其他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存在。于是這個思想實驗貌似可以告訴我們,時間旅行會導致矛盾,因此是不現實的。
歸謬法
哲學家常常用歸謬法(reductio ad absurdum)確立論點,即證明論點的反面是荒謬的,或能夠推出(這就是“歸”)荒謬。關于時間旅行的思想實驗就是歸謬法的例子,同時也是思想實驗的例子。
在哲學史上,最著名的歸謬法要數圣安瑟倫(St. Anselm,約1033—1109)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我們將在第十三章詳細展開圣安瑟倫那著名的證明:為了論證,先假定上帝這個“比無法想象的東西更完美”的東西不存在;安瑟倫說,從這一假定可以推出荒謬的推論,即比無法想象的東西更完美的東西不如無法想象的東西完美——換句話說,上帝不存在這一觀點可以“歸”到荒謬的結論,所以上帝存在。類似地,在之前你和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蘇格拉底說知識等于堅定的信念這一假定會推出荒謬的結論,所以知識并非等同于堅定的信念。
謬誤
謬誤(fallacy),即講理過程中犯的錯誤。有些錯誤非常普遍,因此它們獲得了專門的名稱,甚至是拉丁文名稱。哲學家大概不至于常犯這等錯誤,但你會常常看到他們提及這類錯誤,所以你起碼得對最常見的錯誤類型有所了解。
·轉換舉證責任(switching the burden of proof):從邏輯上說,你讓反對方證偽你的觀點,這沒法幫你證實你自己的觀點。比如,你挑戰聽眾讓他證明上帝不存在,這沒法幫你證明上帝存在。
·竊取論題(begging the question):近來,常能聽到人們說某些事“竊取問題”。一般來說這話指的是招來問題。哲學家或邏輯學家說的“竊取論題”并非這個意思。對他們而言,你竊取論題,意味著你預設了你試圖去證明的東西,所以你的“論據”沒有任何作用。例如,你試圖為相信上帝存在找出理由,你說“《圣經》上這么說的,而《圣經》是上帝說的話”,這時你已經預設上帝存在了,而這恰恰是等著你去證明的。這就好比你要證明某人犯了罪,根據是“他就是個做這種事的人”。
·人身攻擊(argumentum ad hominem,即對人不對事的證明):這一謬誤意味著拿說話人的個人素質說事,以此評價他或她的洞見、論點、信念或立場。例如,因為一個人本身是駭人的,就認為他的立場是駭人的,這樣講道理就是個明顯的錯誤,即人身攻擊。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當一個人——我們就拿蘇珊來說吧——改變了原有的想法,我們不該認為她現在的想法肯定不對。蘇珊曾經和自己自相矛盾,這并不意味著她當下說的話自相矛盾。假如一位反戰人士先前曾經支持過戰爭,那么這一事實不會令他對戰爭的批評無效。先前的支持與當下的批評在邏輯上彼此無關。有人改變了立場,這一事實是關于人的,并非關于立場。混淆這兩件事,或許是這個星球上說理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一次又一次地,你會聽到有人這樣詰問對手:你究竟信不信你說的?這個問題和說話內容的真偽并不相關。在《理想國》(Republic)中,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和雅典上將色拉敘馬霍斯(Thrasymachus)交談。蘇格拉底問色拉敘馬霍斯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的觀點。色拉敘馬霍斯的回答是:“無論我信還是不信,這于你有何不同?你為何不針對觀點本身?”
對于蘇格拉底提的那種問題,色拉敘馬霍斯的回答百分之百正確。
·稻草人(straw man):當我們通過歪曲、誤讀或夸大來反駁一個觀點的時候,我們就犯了“稻草人”的錯誤。愛爾蘭哲學家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認為物質只是一束存在于心靈中的感覺。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是這樣“反駁”貝克萊的:他一腳踢飛一塊石頭并宣布,“我駁倒他了!”但是約翰遜實際歪曲了貝克萊的觀點。貝克萊從未說過石頭不是堅硬的;貝克萊說的是,像石頭(還有腿和靴子)這類堅硬的東西僅僅存在于心靈中。

哲學開始于驚訝和好奇。
設想我們在探討這樣一個觀點:不存在自由意志,因為我們的決定全都取決于遺傳和環境。假如反對者說,人顯然能夠選擇自己所做的事,那么他就是樹起了一個稻草人。我們的立場并非人做不了選擇,而是他的選擇取決于遺傳和環境。我們說的是X,而反對者針對的是Y。
·假兩難推理(false dilemma):非此即彼的錯誤(either-or fallacy)。這個錯誤就是,在事實上有多種選擇存在的情況下,只提供兩種選擇。假如有人說:“要么上帝存在,要么無法解釋宇宙。”這就是個假兩難推理,因為它忽略了第三種可能,即不牽涉上帝而對宇宙做出解釋。
·訴諸情感(appeal to emotion):試圖靠引發同情、憤怒、恐懼等情緒來確立觀點。假設我們試圖通過“如果你不相信,你將在地獄中被焚燒至死”向你“證明”上帝存在,我們并不是真正給出了證明;我們只是想讓你感到恐懼,從而認同我們的觀點。
·分散注意力(red herring):把不相干的東西引入交談,這就是分散注意力。如你所見,上面討論過的很多謬誤都是分散注意力。
倘若你把閱讀本書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那么你會在課上遇到不少討論,而討論中當然會有不同意見。于是人們會用證明維護自己的立場。或許你能在聽到的證明中找到上述謬誤的例子,或許你在本書中也能找到一兩個這樣的例子。
哲學的分類
大部分哲學問題可以歸入以下四類:
·關于是或者存在的問題。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關注這些問題的哲學分支。形而上學提出兩個基本問題: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屬性?本章開頭列出的一些問題就屬于形而上學這一范疇,它包括:上帝存在嗎?人真的擁有自由意志嗎?形而上學和神秘學、塔羅牌之類的基本不沾邊。
·關于知識的問題。認識論(epistemology)這一關于知識的理論,是關注這些問題的哲學分支。知識的本質是什么?知識的標準、來源和范圍是什么?這是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它包括了本章開頭列出的這些問題:什么是真理?有可能知道絕對確定的事物嗎?
· 關于價值的問題。歸入這一標題的主要內容有:(1)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即倫理學(ethics),它對道德判斷加以哲學上的研究;(2)社會哲學(social philosophy),它是對社會以及社會制度進行哲學研究;(3)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它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國家上,并試圖確定其合法性以及合適的倫理組織;(4)美學(aesthetics),它對藝術及針對藝術的價值判斷進行哲學研究。
· 關于正確推理的理論,即邏輯學(logic),它試圖研究、建立有效推理以及證明的標準。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討論了彼此緊密相關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問題。第二部分關注價值的問題,尤其是道德和政治的價值。本章前面的部分,我們稍微介紹了一些邏輯學知識。

盡管哲學有四大分支,每一部分的理論、概念以及詞語的容量卻不盡相同。你們圖書館內政治哲學的藏書量很可能遠遠超過其他的領域,而認識論和美學的書籍數量最少。
哲學的分類多種多樣。許多大學開設了研究其他學科以及探索領域的基本假設和方法的哲學課程,比如說科學(科學哲學)、語言(語言哲學)和宗教(宗教哲學)。第一部分談到了科學哲學和語言哲學,因為這兩個領域的大部分問題不是屬于形而上學,就是屬于認識論。第三部分集中討論了宗教哲學,特別是上帝存在是否可被證明這一問題。
本書第四部分名為“其他聲音”,我們將在這部分思考一些哲學的前沿問題,以及西方哲學主流之外的其他影響和傳統。
本版增添了新的一章即第十七章。我們將在那一章討論四個重要的哲學問題:自由意志、何為意識、禮物問題,以及何為藝術(及與之相關的美學問題)。
哲學的益處
哲學背景的人可以干什么?正如我們的朋友特洛伊·喬利摩爾(Troy Jollimore)所說,哲學背景的人不能干的事可比能干的事少多了。有這么些技藝,擁有它們的人容易得到人生的青睞,而哲學專業的學生最不缺的就是那種技藝。你可以在谷歌中搜索“各專業LSAT得分”之類的信息。LSAT是法學院的資質考試。你或許并不想成為律師,但你知道當律師首先得進法學院,而法學院對于心智能力的要求可不低。你還可以查查看各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GRE)、醫學院校入學考試(MCAT)或研究生管理科學入學考試(GMAT)的分數情況,結果是相似的。看看!你會發現,與其他人文學科、商科或政治科學專業——乃至你能想得到的其他任何專業——相比,哲學專業都要高出一籌。由此可見,在那些最有用的實際技藝方面,哲學專業學生都擁有杰出的資質;這些技藝包括分析思維、批判性思維、審慎的推理、解決問題,以及人際交流。誠然,正如你學哲學的時候會學到的,確立因果關系是很難的;究竟是哲學令學生善于思考呢,還是善于思考者起初就被吸引到哲學專業來了呢?這也是個開放性問題。但哲學訓練確實強調上述技藝。要為哲學問題尋找答案,你得明于邏輯,善于闡述,能分辨細微差異,能認出微妙的異同,而且還要能識別未曾明言的假定。
除此之外,學好了哲學,就不至于像其他人那樣流于膚淺或教條主義。哲學需要客觀、理性及開放的心靈。這些整體素質,加上哲學證明的實踐所帶來的批判性思維技巧,將使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諸多問題時受用無窮。
關鍵詞

供討論和復習的問題
1. 你為什么想學習哲學?
2. 讀了本章之后,你覺得哲學和你的期望一致嗎?
3. 為什么這么多領域的最高學位是哲學博士?
4. 本章提出的問題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你認為答案是什么?
5. 一人說“兩個同性別的人不該有權結婚”,而另一人說“兩個同性別的人應該有權結婚”,他們是否可能都對?請用論證來闡述你的觀點。
6. 當你成年的時候,你體內的每個分子已經被不同的分子所取代,作為成年人的你還是孩子時候的你嗎?
7. 所有的哲學問題都無法回答嗎?你覺得問題4中涉及的問題如何?
8. 上帝存在不存在是否重要?請采納一個立場并用論證闡述它。
9. 正確的事物是否取決于你身處的社會認同的事物?當人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平面的時候,地球曾是一個平面嗎?
10. “2+2=4。”當人類(或其他存在者)如此認為之前,它是否是真的?請解釋。
鏈接
http://www.jimpryor.net/teaching/guidelines/writing.html
這是哲學論文寫作指南。強烈推薦你在寫第一篇論文前閱讀它。
http://www.ditext.com/encyc/frame./html
在這里你可以對主要的在線哲學百科全書中的詞條進行比較。
http://plato.stanford.edu/contents.html
出色的哲學百科全書。在這里你可以查找大部分哲學主題。
http://www.askphilosophers.org
提問題,得回答,或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