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思想的力量(第9版)
  • (美)布魯克·諾埃爾·穆爾 肯尼思·布魯德
  • 17字
  • 2019-01-03 15:44:59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存在和知識

第二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

你不能知道也不能表達不存在的東西,能被思想和能存在——它們是同一的。

——巴門尼德

同意萬物是一,這是明智的。

——赫拉克利特

你會經常發現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形影不離。形而上學(metaphysics),正如你在第一章中讀到的那樣,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質及其基本屬性的一個哲學分支。認識論(epistemology)這一哲學分支研究知識的來源、本質、范圍以及標準。當今哲學家在提出一個形而上學主張的時候,他或她通常會考慮人們是否能夠認識它;這就是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形影相隨的原因。然而,早期的哲學家主要是形而上學家,因此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形而上學。柏拉圖廣博的哲學涵蓋了所有學科,當我們講到他的時候再來討論認識論。

存在的本質

當哲學家問什么是存在的本質的時候,他或她的腦中可能有了以下的想法:

·存在是事物的一種屬性嗎,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種事物?有沒有第三種可能?

·從本質上來說,只有一種還是有很多種存在?

·存在是固定不變的還是不斷變化的?存在和生成(becoming)是什么關系?

·一切事物都擁有同一種存在嗎?

·所有存在的事物可以被歸入哪些基本范疇?

·實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種構成其他事物的基本實體?如果存在的話,它有什么屬性?它必須有屬性嗎?

·不依賴我們的感覺的世界本身是怎么樣的?

·除了屬性、關系和種類,具體事物的存在是怎樣的?事件的存在是怎樣的?數字、思想、物質、空間、時間的存在是怎樣的?事實的存在是怎樣的?

·具體的事物擁有某種屬性——這是關于事物的事實嗎?還是關于屬性的事實?

我們還可以把一些更為具體的問題劃入形而上學的范圍,比如:上帝存在嗎?事情是注定發生的嗎?有沒有來世?事件必須在時間、空間中發生嗎?

其中有些問題至今迷霧重重,但是對于那些預備投身哲學、回答諸如存在有何本質之類問題的人來說,它們樹起了前進的路標。由于我們可談論的內容是如此之多,我們因此不得不對討論的話題做些取舍。我們不能永遠這樣繼續下去。

形而上學(玄學)一詞的一般用法總會引起奇怪和恐怖的聯想。舉個例子來說,“形而上學(玄學)書店”專營各種神秘事物,從通靈(channeling)、協波匯聚(harmonic convergence)、金字塔的力量(pyramid power)、前世催眠回歸術(past-life hypnotic regression)、靈媒外科(psychic surgery)到靈異相片(spirit photography),應有盡有。然而,形而上學真正的歷史與此完全不同。如果了解這個詞的起源,你會發現把它和神秘事物聯系在一起實在有些滑稽。以下才是它真實的歷史面貌。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撰寫了一系列涉獵廣泛的著作,從生物學到詩學不一而足。他有一部著作名為《物理學》(Physics),書名源自希臘詞語physika,意思是自然的事物。他還有一部著作,亞里士多德從來沒有給它起過一個正式的名字,只是偶爾用“第一哲學”或者“智慧”來稱呼它。后世的作家,特別是公元前1世紀羅德斯島的安德朗尼庫(Andronicus of Rhodes),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編輯者,只是簡單地稱它為“談論自然的書之后的書”(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那么形而上學一詞大致可以被解釋成“物理學之后”。

比起《物理學》里研究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這部著作中討論的話題更加抽象與艱澀。后世的權威一致同意“物理學之后”確實是它們合適的位置,“形而上學”就這樣被確定為這本原先無名的著作的正式名稱。后來凡是書中討論過的內容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都援引了“形而上學”這個籠統的名稱。形而上學這一術語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不過他并不是第一個形而上學家。我們將在本章中介紹幾位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學家,他們同樣也思考過其中的某些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一書研究的根本問題,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而上學問題可以這樣表達:什么是存在的本質?許多內容都能和這個問題“掛上鉤”,形而上學在當代哲學中的用法是相當寬泛且具有包容性的。不過對大多數哲學家來說,星界投射(astral projection)、靈媒外科以及UFO這類話題與此無關,它應該包括“存在的本質”一欄中列出的那些問題。

存在的本質是什么?本書的一位作者曾要求上哲學導論課的學生以一篇短文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此最常見的反應是“‘存在的本質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常常伴著“啊?”“什么?”“你沒開玩笑吧?”“這節課你就這么上?”人們總對這個問題的含義感到困惑,也不知道什么是預期的答案。順便說一句,對于諸多哲學問題,準確把握問題的內容或了解可能的答案,都令人感到困難重重。

解決這個問題有幾種不同途徑,我們在本章中將一一研究。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第一代哲學家,至少是第一代西方哲學家,生活在小亞細亞海岸愛奧尼亞一帶。他們被統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pre-Socratic philosophers),這只是一個用來指稱在蘇格拉底(Socrates,約公元前470—前399)之前生活的希臘哲學家的籠統名稱。大多數人只有殘章斷句傳世或者干脆只字不留,因此學者們不得不根據他們同時代和后世作家的相關描述來再現他們的觀點。

憑借經驗我們知道和古人感同身受有時是相當困難的。然而,這些哲學先驅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世界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西方歷史上這一時期——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時期——人們的視角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這最終使得深刻理解自然世界得以可能。這種變化并不是必然的,今天仍然存在的原始社會中的許多成員還不具備這種眼光,他們搞不明白四季為什么更替。我們并不想證明先進的技術文明在本質狀態中就比原始社會要優越,因為先進的技術文明需要各種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先進的文明是一個事實,這一事實是兩路思想發展的直接結果。其中一路我們不討論,即希臘人創立的數學學科。我們關注另一路發展,即希臘人創立的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

米利都派哲學家

西方哲學的傳統應當追溯到泰勒斯(Thales,約公元前625—前547)。他是希臘愛奧尼亞富庶的海港城市米利都的公民,享有第一位西方哲學家的美譽。當泰勒斯思考是否存在某種構成萬物的始基的時候,哲學起步了。今天我們是如此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經驗到的復雜世界是由某些基本物質組成的(氫、氧、碳和其他元素),以至于當我們了解歷史上一度有人并不這樣認為時會感到十分驚奇。泰勒斯把一個嶄新的、重要的觀念引入了西方思想,實在是功不可沒。

傳說中,泰勒斯成功地預見了橄欖豐收,由此暴富。

拋棄神話式的眼光來看待世界這一進步也該歸功于泰勒斯。古希臘人認為他們的神掌管著各種自然力,比如,人們認為眾神之王宙斯時不時要改變一下天氣。我們現在認為自然依據自身一定的過程運動,管理著各種物質,這種看法大約在那個時期開始成形,泰勒斯的哲學思考對世界觀的重大轉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那么在泰勒斯眼中什么是始基呢?他的答案是萬物皆水,這個答案顯然并不正確,但是對泰勒斯來說這個回答并沒有什么特別愚蠢的地方。請想象一下,泰勒斯觀察周圍復雜的自然世界然后進行推理:“如果存在一個層面,比表面的世界更為根本,其他事物都由這個層面的某種物質組成,那么這種物質必然相當靈活,并且能以多種形式出現。”在泰勒斯身邊可供備選的事物中,沒有比水更具靈活性的了——它能夠以三種不同的狀態出現。因此我們可以想象,泰勒斯認為水既然能以我們所知的三種不同形式出現,那么它也可能以我們無法了解的其他形式出現。比如,當一片木頭燃燒時,它冒出來的煙看起來就像水蒸汽。泰勒斯可能猜測到木頭原本也屬于水的奇特形式中的一種。

當然,我們只是在猜測泰勒斯的推理過程。不管怎么說,泰勒斯萬物皆水的結論是錯誤的。不過泰勒斯的結論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泰勒斯提出的思想。他試圖用更簡單、更基礎的實在來解釋我們眼中復雜的世界。這一嘗試標志著形而上學的開端,就這件事本身而言,也是科學的開端。科學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致力于完成泰勒斯開創的傳統。

泰勒斯的理論提出水是萬物的始基,與此同時另兩位米利都哲學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一位是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約前547)認為萬物的始基必須要比水和我們所掌握的其他物質更加基本。在他看來始基必定是永恒的、無限的以及不確定的。始基形成一團火和黑色霧狀物混合的核子;隨著霧狀物在核子中心凝固的過程產生了世界萬物。世界為火所包圍,通過霧狀物的孔,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星星和其他天體。當冷、熱、干、濕的各種力量改變的時候季節也隨之發生變化。正如你看到的那樣,阿那克西曼德用自然的力量和過程提出了一個解釋世界萬物的宇宙理論。

第三位米利都的偉大哲學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全盛期大約在公元前545年)宣稱氣是萬物的始基,它通過凝聚和稀薄的過程形成不同的事物。氣稀薄的時候變成火;氣凝聚的時候首先形成了風,然后(通過進一步凝聚)有了云、水、土,最后是石頭。他說地球是一個平面,漂浮在空氣中。不難想象為什么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最基本的實體,畢竟它賦予萬物生命。阿那克西美尼試圖用他的理論來解釋自然現象,與此同時他還努力確定萬物的始基發生變化的基本規律,這種努力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公元前580—約前500)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他和他的追隨者居住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城市克羅托那(Crotona)。由于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書面的教義嚴格保密,這些教義的確切內容一直存有爭議。據說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我們可以努力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兩點確定一直線,三點確定一平面,平面組成立方體,立方體組成物體。亞里士多德是一個了解早期哲學家情況的重要來源,他在《形而上學》中寫道,畢達哥拉斯學派“用沒有重量、顏色的數字構建有重量、顏色的自然物體”。然而,畢達哥拉斯的妻子西雅娜(Theano)卻說了如下一段話:

許多希臘人相信畢達哥拉斯曾說一切事物是由數字產生的。這一斷言卻造成這個困難:我們如何想象不存在的事物還要產生其他事物呢?他沒有說所有的事物來自于數字,而是說與數字和諧一致——由于最基本的秩序存在于數字之中,且正因為數字參與到了秩序之中,可記數的事物相繼有了第一、第二和其余的秩序。

換句話說,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一物結束,一物開始——正是因為它們是可數的。事物與事物不同,也是因為它們是可數的。在西雅娜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一件事物是不是物理對象或思想并不重要。如果我們的描述可以使它區別于同一類型的其他事物——如果它是可數的——那么它就是一個事物;如果它是一個事物,那么它就是可數的。

人物簡介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出生在希臘的撒摩斯島(islands of Samos)。你大可以忽略掉他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后代這個說法。他的父親是杰出的公民尼撒庫(Mnesarchus)。

畢達哥拉斯定理:a2+b2=c2

畢達哥拉斯生前的確切情況我們掌握得不多,盡管我們知道他最后旅行到了意大利的南部,在講希臘語的克羅托那城建立了一所半神秘半科學的學校。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靈魂的輪回,奉行財產共有并且遵循一套嚴格的道德戒律,其中包括禁止吃肉。

不幸的是,畢達哥拉斯的團體拒絕了一個名叫塞隆的人(Cylon)加入的要求,他是克羅托那有財有勢的公民。等到畢達哥拉斯到美塔龐同(Metapontium)養老的時候,塞隆讓他的科羅托那同伙們攻擊了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放火把房子化為灰燼。更加糟糕的是,據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人說,除了兩個人幸免,無人生還。

畢達哥拉斯學校最終在雷吉烏姆(Rhegium)重建,學校進一步發展了數學定理、聲音結構理論,和一種理解天文學與物理學的幾何方法。這些思想多大程度上真正來源于畢達哥拉斯的哲學仍然需要考察。

盡管沒有留下文字,畢達哥拉斯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最負盛名的哲學家之一。今天,在哲學領域之外,他主要因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為人們所銘記,實際上巴比倫人在很早之前已經發現了這條定理。

因此,根據西雅娜的說法,畢達哥拉斯認為事物和數字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密聯系。無論什么事物,不管它是不是物質,都參與到了有序、和諧的宇宙秩序之中:它能夠被排序,被計算,被安排。在畢達哥拉斯的哲學中,有序與和諧的概念適用于一切事物。

畢達哥拉斯將數學和哲學加以結合,有助于提出一個我們經常面對的、形而上學的重要概念。這種觀念就是:基本實體是永恒的、不變的,只能通過理性接近。有時人們認為這個基本實體的概念來自柏拉圖,不過公平地說,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這種觀點。

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約前480)也是一個重要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他是一名來自愛非斯(Ephesus)的希臘貴族。他提出了另外一種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火。赫拉克利特把火定為萬物的始基并不僅是為了在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氣之外提供另外一種選擇,他希望人們注意這一實在的基本特征,即它總是不斷變化的。他認為,除了變化這一實在,沒有其他實在:永恒是幻覺。因此,不停變化的火是宇宙的本源。

赫拉克利特認為變化的過程并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相反,在他看來,宇宙的秩序,也就是所謂的邏各斯(logos),在希臘語中意為“言說”,決定了一切的變化。他教導學生每一件事物都包含了它的對立面,比如說,我們既年輕又年長,既進入存在又出離存在。他認為邏各斯將對立面和諧地統一起來。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句話提出了哲學中重要的同一性問題(problem of identity)或者“變中之同”(sameness over change):既然昨天的河流沒有一滴水存留在今天的河流中,今天的河流還和昨天相同嗎?這個問題,顯然不僅僅是針對河流的,它適用于在時間中變化的任意事物:河流、樹木、雞雛還有萬維網。不可忽略的是,它也適用于人類,這就是人格同一性問題(problem of personal identity):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完全相同,度過一生的時間之后,我們似乎應該拋棄“完全”這個修飾詞。老布什身上的原子和小布什身上的原子不同,所以存在兩個不同的人——但是2005年在老布什身上的原子同樣和1959年在老布什身上的原子不同,那么我們為什么把他當成一個人而不是兩個呢?

如今,游客們涌向希臘的海濱,他們不必閱讀哲學。

變化看來確實是實在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這樣嗎?與赫拉克利特同時代但更加年輕的巴門尼德(Parmenides)持不同意見。巴門尼德確切的生卒年份不詳,但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前二十五年。

巴門尼德既不對構成萬物的基本實體感興趣,也不想了解什么是實在最重要的特征。他整個的研究方法獨辟蹊徑,沒有遵循前輩的傳統。米利都的哲學家們,赫拉克利特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大多通過觀察周圍的世界來選擇基本的實體或者萬物的始基,進而得出結論。相比之下,巴門尼德只是提出一些基本原則,他試圖從這些原則中演繹出他認為存在必然具有的本質。對于巴門尼德來說,憑借觀察世界來了解事物真實面目完全是浪費時間。

巴門尼德提出的這些原則在當代術語中表達為先驗原則(a priori principles)或理性原則(principles of reason),意為先于經驗的原則。先驗的意思并非我們首先在時間中了解這些原則,而是說我們關于它們的知識并不依賴感覺。

舉個例子來說,請思考一下“你不能無中生有”這一原則。如果你希望支持這一原則,你是否會進行一個無中生有的實驗來加以證明呢?事實上你不會這樣做。你將以我們無法想象無中生有作為自己辯護的起點。

論兔子和運動

巴門尼德最著名的弟子芝諾(Zeno,約公元前495—前430)想出了一系列精巧的證明來支持巴門尼德實在是“一”的理論。芝諾采取的基本方法是證明運動是不可能的。以下是兩個他反對運動的證明:

(1)我們說有一只兔子,它要從自己的洞移動到另外一個洞。它首先必須到達兩洞之間的中點。在到達中點之前,它必須先到達四分之一點。不幸的是,到達四分之一點之前,它必須先到達八分之一點。但在到達八分之一點之前,它必須先到達十六分之一點,以此類推。簡言之,兔子或者其他任何事物,在去任何地方之前必須穿越無限數量的點。因為到達其中任何一點總需要時間,所以無論到哪里都會耗費無數的時間,這點有力地否定了運動的可能性。

(2)對于一只從第一個洞移動到第二個洞的兔子來說,它每一刻的運動必須占據和它體長相等的空間。當某物占據和它長度相等的空間時,它是靜止的。因此,由于這只兔子——或者任何其他事物——每一刻都必須占據和它長度相等的空間,所以它必然每刻都是靜止的。因此,它不能運動。

可是事物看起來顯然是在運動的,要么芝諾的邏輯有問題,要么兔子和其他事物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芝諾贊成第二種看法。你很可能會贊成第一種。那么芝諾的邏輯到底出現了什么錯誤呢?

巴門尼德就把他的哲學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他有一條原則是這樣的:如果事物發生變化,它將成為不同的事物。因此他推理道,要是存在本身會變化的話,那么它將變成不同的東西。但是不同于存在的東西就是非存在,非存在的東西顯然不存在。他得出結論,存在不發生變化。

此外,存在是唯一的——只有一個存在。如果還有其他存在,它就不是存在;因此,沒有其他的存在(這個證明中預設的原則近于“第二個事物不同于第一個事物”)。

存在還是不可分的整體:它沒有任何的部分。部分不同于整體,如果某些事物不同于存在,它就不是存在。因此,存在是不可分的。

最后,存在是永恒的:存在不能生成首先是因為不可能無中生有(還記得嗎?);其次,如果能夠生成存在,就不能解釋為什么存在在這一時刻來自于無而不是在另一時刻。由于剛才已經論證過變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不能出離存在。

巴門尼德試圖根據相似的證明表明運動、產生和不同程度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請看“論兔子和運動”一欄中對運動不存在的證明。

赫拉克利特認為存在不斷變化,而巴門尼德論證了存在是絕對靜止的。巴門尼德提出存在是一:它是永恒的、不變的、不可分的和無差別的。與此相反的表面現象只是粗糙的幻覺。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

巴門尼德的哲學(存在不變)和赫拉克利特的哲學(存在不停變化)看起來似乎針鋒相對。下一個重要的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約公元前490—前430)認為真正的實在是永恒不變的。然而他同樣認為把我們經驗中的變化貶低為純粹的幻覺是無稽之談。恩培多克勒十分巧妙地贊同了巴門尼德的部分觀點,也支持了赫拉克利特的部分觀點。他可能是第一位試圖去調和并結合兩位早期哲學家明顯對立的形而上學觀點的哲學家。此外,恩培多克勒協調的結果是他對實在的理解在很多方面與我們今天很相似。

在恩培多克勒看來,經驗的對象的確是變化的,但是組成這些對象的基本粒子確實是不變的。恩培多克勒認為基本粒子有四種:土、氣、火、水。這些基本元素以不同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經驗的對象以及這些對象的表面變化。

經驗的對象以及它們表面在數量、質量、關系上的變化實際只是基本粒子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對這一思想感到十分熟悉,它是現代物理的核心思想。恩培多克勒是首先提出這一思想的人之一。

恩培多克勒同樣認為我們描述實在的時候不應局限于說明經驗對象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我們更要解釋它們為什么發生。他試圖對引起變化的力加以解釋。他特別講到,在兩種力的作用下,基本的元素形成新的組合——愛和沖突——它們本質上是吸引和分解的力。

神話學

西方哲學誕生在希臘神話的基礎上,這并不僅僅是因為早期的哲學家們努力尋找一種更以觀察為基礎、更系統的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泰勒斯曾說過所有的事物中都充滿了神靈。色諾芬尼(Xenophanes)反對希臘神話將神人格化。赫拉克利特對荷馬(Homer)和赫西俄德(Hesiod)充滿反感,因為他們的神話使人們誤解了事物的真實本質。與此相反,柏拉圖經常大量地引用神話。《理想國》(Republic,見第三章)中的洞穴寓言就為理解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提供了一把鑰匙。在《會飲篇》(Symposium)中,天堂之愛和塵世之愛就像兩個阿佛洛狄忒一樣截然不同。柏拉圖在《蒂邁歐篇》(Timaeus)中將自己的創造理論隱藏在神話語言中。

意大利哲學家詹巴蒂斯塔·維科(Giambattista Vico)在他的著作《關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理》(Principlesofa New Science Concerningthe Common Natureof All Nations,1725)中將神話置于文明的早期階段,即他所謂的“神的時代”。自19世紀中期始,神話有了更科學的解釋,并且一直持續到現在。通過對希臘神話中的意義的重新發掘,西方思想源源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力。最近的例子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d Freud)以對俄狄浦斯神話的獨特闡釋為基礎建立的精神分析學。美國的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和約瑟夫·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神話學著作也有一大批追隨者。

宇宙由各種基本物質粒子組成,并且在非人格的力的作用下運動,這種描述在我們今天看來仍然相當時髦,也很“科學”。是的,恩培多克勒是一名出色的科學家。舉例來說,他理解日蝕的發生機制,他還通過實驗確定了水和空氣是不同的物質。事實上他知識淵博到他自稱為神。當別人說他能夠預知未來、控制風云變幻、顯示奇跡的時候,恩培多克勒并沒有什么不高興。

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約公元前500—前428)是恩培多克勒的同代人,他并不像恩培多克勒那樣自視甚高,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并不遜于恩培多克勒。只需提一件事,正是阿那克薩戈拉把哲學介紹到了雅典,使這門學科在雅典真正欣欣向榮起來。此外,他在形而上學上還做出了一個重要區分:物質和心靈。

阿那克薩戈拉同意這樣一個原則:一切經驗對象的變化實際上只是基本粒子的排列發生的變化。與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相信任何事物都是無限可分的。他認為每種物質都有它相應的粒子,同時每種物質也包含了其他種類的粒子。哪種粒子占有優勢就成為哪種物質。舉個例子說,火就比水包含更多“火粒子”,而水可能幾乎不含有這種粒子。

恩培多克勒相信兩種力量相互作用引起運動,而阿那克薩戈拉認為運動的來源是某種名為“努斯”(nous)的東西。“努斯”這個希臘詞語有時也被翻譯成“理性”和“心靈”,阿那克薩戈拉所指的努斯顯然更像是心靈和理性之間的一種平衡。在阿那克薩戈拉看來,由于心靈本身是不可混合的,它與物質截然不同。心靈無處不在,賦予萬物生命,但它本身又不包含物質。它在“萬物中最為完美,最為純粹,它知曉一切,擁有最偉大的力量”。

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在心靈作用于物質之前,宇宙是無限的、無差異的龐然大物。我們所了解的世界是經過心靈的作用之后,這個龐然大物發生旋轉運動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太陽、星星、月亮和空氣被逐漸地分離,接下來其他經驗對象的微粒逐漸進行組合。

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心靈不會創造物質,只會對物質起作用。同樣請注意,阿那克薩戈拉的心靈并不是出于某種目的或者由于某個目標對物質產生作用。阿那克薩戈拉的心靈和猶太-基督教的上帝有相當大的區別,盡管在某些方面兩者有些相似。阿那克薩戈拉雖然是第一個在宇宙中為心靈找到位置的人,但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都對他提出批評,因為他僅僅把心靈看成現存秩序的機械原因。

最后要說的是,阿那克薩戈拉所說的粒子并不是像現代的原子一樣的物理粒子。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如果每一個粒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那么就沒有最小的粒子,除非是把它當做抽象概念,無窮小或者無限過程的理想化“界限”。關于世界是由真實的物理原子組成的這一思想,我們必須談到到前蘇格拉底哲學的最后一批哲學家——原子論者。

原子論者

留基伯(Leucippus)和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前370)都是原子論者。關于留基伯的情況所知不多,據說公元前5世紀中期他住在米利都,原子論(Atomism)的基本思想要歸功于他。今天德謨克利特名聲更大一些,原子論的詳盡闡釋是他努力的結果。他同樣也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

原子論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由物理的原子組成——微小、不可感、不滅、不可分、永恒的和不可創造的粒子材料一致,但大小、形狀和重量不盡相同(在重量這點上還存有爭議)。他們相信,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并且永遠處于運動的狀態。它們以不同方式相互結合,構成了經驗的對象。它們不斷運動,不同的組合也隨之不斷變化。當然,在我們的經驗中它們的組合、分散、重組感覺起來就是普通物體的產生、衰敗、腐蝕和燃燒等各種現象。

原子論者認為普通物體的某些性質,比如顏色、味道,并不真正“在”對象中,還有一些性質,比如重量、硬度卻存在于對象之中。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常識中發現這種區分方式的影子。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充滿哲學困惑的問題。

不管怎么說,原子論者不同于阿那克薩戈拉,他們相信存在著一個最小的物理單位,它再不可能被進一步地分割。他們同樣也不像阿那克薩戈拉那樣認為原子的原始運動是心靈活動的結果;他們甚至不認為有必要首先解釋一下運動的起源。就我們所知道的來講,他們說原子實際上永遠無處不在,只要它們散布在我們周圍,就一直在運動。原子論者對世界的描述是相當現代的。直到20世紀我們理解了物質和能量的轉換活動之前,不夸張地說,我們通常的科學宇宙觀實際上不過是原子論的翻版。不過原子論者的理論碰到一個問題,值得我們簡要回顧一下。

希臘哲學家通常認為任何形式的運動必須存在于一個虛空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運動的事物才可以改變自己的位置。但是巴門尼德強有力地論證了虛空不可能存在。虛空的空間將會是無——那就是非存在——因此它并不存在。

原子論者規避這個問題的方式實質上就是視而不見(盡管這點也是有爭議的)。他們認為物體的運動對于感官來說是顯而易見、無可否認的。因為物體在運動,虛空必然真實存在——不然運動如何可能?

物質的原子理論起源于古希臘哲學。

我們有必要提一下原子論哲學的一個最終結論。人們有時因為原子論者認為原子的偶然碰撞使得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某種物體而指責他們。盡管原子論者相信原子并非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發生運動,他們也同樣認為原子嚴格遵循物理規律而運動。他們說,如果我們掌握了有關原子形狀、大小、位置、方向和速度的充分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預見原子運動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原子論者沒有給偶然留下絲毫余地;根據他們的理論,完全隨機的事件,僅僅從“發生”這一角度而言是不會出現的。

將來的狀態和事件完全由先前的狀態和事件來決定的觀點被稱為決定論(determinism)。在第十七章我們將討論自由意志問題。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信念是相對立的。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本章內容,盡管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提出種種不同的理論,他們的思考貫穿一個重要且普遍的線索,那就是:他們都認為,我們經驗到的世界僅僅是一種更為原初、基礎的實在的表象。

人們這一思想的誕生標志著人類歷史的轉折點,它也許比車輪的發明更為重要。如果它不曾出現,我們可能根本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任何自然世界的現象。

理解超越表象的實在的渴望并未使前蘇格拉底哲學殊途同歸。它帶領著米利都派哲學家們思考萬物的始基,而畢達哥拉斯學派試圖確定萬物所依賴的基本原則。赫拉克里特想弄清實在的根本特性,巴門尼德沉思存在的真實本質,恩培多克勒則嘗試去理解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最后,它帶領著阿那克薩戈拉去思索運動的最初來源,帶領著原子論者考慮自然世界如何構建。寬泛地說,這些探索的不同方式最終劃定了科學探索的范圍。科學和形而上學在大約兩千年后才彼此走上不同的道路。

關鍵詞

供討論和復習的問題

1. 說明形而上學一詞的來源。

2. 為存在的本質提供幾個可能的答案。

3. 將三位米利都哲學家的形而上學做個比較和對照。你覺得更能接受哪位的形而上學,為什么?

4.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認為一切事物都與數字和諧一致。請解釋這個理論。

5. 將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形而上學做一比較和對照。

6. 巴門尼德證明了存在是一,是不可分的和永恒的,請解釋并批判地評價這個證明。

7. 將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原子論者的形而上學做一比較和對照。你更能接受哪一種觀點,為什么?

8. “原子的行為完全受物理規律的支配”和“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這兩種陳述矛盾嗎?請加以說明。

9. 不能無中生有這種說法對嗎?你是如何知道的?

10. “能被思想和能存在是同一的。”巴門尼德的這個信念正確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贺州市| 岱山县| 铜梁县| 阿拉善左旗| 教育| 两当县| 临沭县| 临洮县| 句容市| 马山县| 芒康县| 青龙| 安吉县| 古浪县| 马公市| 莱阳市| 隆安县| 盐边县| 方正县| 尤溪县| 遂川县| 新龙县| 贺兰县| 延庆县| 洪洞县| 横峰县| 东海县| 曲阜市| 延津县| 三穗县| 尼玛县| 建始县| 垦利县| 大同县| 东丽区| 湘阴县| 博客| 柳江县| 东光县|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