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識傳播學:在信息社會里正確認知自我、他人及世界
- (美)埃姆·格里芬
- 8979字
- 2019-01-03 15:44:19
第1章
從理論的“定義”開始
這是一本與傳播理論有關的書。或許你剛看到這里,就已經哈欠連天。一些大學生認為所謂理論既深奧難懂,又枯燥乏味,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業已離開課堂的人也有類似的認識。一位飛機機械師曾經斥責一位教授:“你們有學問的人為什么都這樣,腦子里塞滿理論,卻搞不懂扳手該握哪一端?飛機要是經過你們的手,準保要起火墜毀。博士,博士,除了學問,你們什么都不會干。”
這位機械師說的不錯。然而,諷刺的是,在這個厲斥所謂“理論”的對話中,他也要用自己的認知理論來解釋學者們在機械方面的“無知”。我理解這位機械師認識周邊世界的渴望。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光都在確保飛機的空中安全,直到飛行員準備著陸的那一刻。假如我們真的關心一件事情,我們會去尋找不時出現的“為什么”和“如果這樣將會怎樣”之類問題的答案。在我與亞利桑那大學傳播學者朱迪·伯貢交談時,她對我說了這樣一番話,這段談話收錄在我的系列訪談——“對話”中。1如果我們確實對傳播領域感興趣,伯貢建議我們應該“從理論著手”。
1.1 理論的定義與功能
理論:與事物運作方式有關的一組可靠的系統直覺。
在這本教材的舊版,我提出理論是一個統稱,是指“對一切傳播現象進行細致、系統和自覺的討論與分析”。這也是明尼蘇達大學傳播學教授歐內斯特·博爾曼的定義。2我選擇這個定義,因為它足以涵蓋本書涉及的各種理論。然而,這一描述過于寬泛,以至于不能指導我們如何構建一種理論;而當某種傳播學思想尚未獲得認可時,這個定義也不能提供把它弄清楚的方法。如果我把任何一種思想稱為“理論”,難道我不是僅僅因為這個稱呼才使它成其為“理論”嗎?
當我和朱迪·伯貢交談時,她認為理論是“與事物運作方式有關的一組系統直覺(hunch)”。3在傳播學界,伯貢是被引用最頻繁的女性學者。我好奇她為什么會出乎意料地使用非專業性術語“直覺”。把這本你正在閱讀的書命名為傳播直覺,是可以接受的嗎?伯貢向我保證它絕對可以接受,很快又補充說但這些直覺必須是“可靠的直覺”。在伯貢看來,理論由與事物運轉方式有關的一組可靠的系統直覺構成。在本章余下的部分,我將逐步說明為何這個定義足以告訴我們理論是什么、不是什么,以及要如何創立一種理論。
一組直覺
假如理論是一組直覺,它意味著我們仍然無法確認問題的答案。如果沒有有待解決的疑問或者解釋已足夠明顯,建立理論毫無意義。一種理論通常含有推理及猜測的因素。做一名理論學者是一項有風險的事業,因為理論往往超越人們可接受的常識。一旦你成為理論學者,你或許希望有思想的人最終會接受你親手放出的試探性氣球,然而在你首次提出理論時,它一定還處于直覺的范疇。
伯貢用復數的“一組直覺”而不是單數的“直覺”,清晰地表述了理論不只是一種靈感,或者一個孤立的念頭。狗和蜜蜂或許能夠感受到恐懼,但這個孤立的念頭不是理論。完善的理論可以提供解釋。例如,蜜蜂和狗如何感受到恐懼?或許因高度恐懼而引起的汗濕的手掌在氣味上與人們因努力工作而流汗的氣味有所區別。而且只有狗和蜜蜂擁有敏銳的嗅覺嗎?還是蝴蝶和貓也同樣擁有呢?理論建構涉及的是多重直覺。
可靠的直覺
按照博爾曼的定義,建立理論要對傳播現象進行細致、自覺的分析,然而伯貢的定義提出了更多要求。仔細審視一種觀點是不夠充分的;理論學者的直覺還應是可靠的。從帝國大廈頂端扔下一枚硬幣,它是否會深深地嵌入人行道?理論學者有責任核實他的想法。在建立一種理論之前,他還必須大量閱讀,與人們交談,觀察人們的行動或者開展實驗,這些行為都會帶來新的線索。傳播學領域的理論學者至少應該熟知他們正研究的傳播類型的各種替代性理論。(年輕的理論家,聽說過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扔蘋果的故事嗎?)
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傳播學教授弗雷德·卡斯米爾(Fred Casmir)對理論的定義與伯貢的多重可靠性直覺相似:
理論有時被定義為推測——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據”的推測。理論并非僅基于模糊的印象,更不是偶然產生的生活副產品。準備充分的理論創立者在他周邊的環境發現一些能夠激發理論建構的事物,理論就這樣產生了。4
系統化的直覺
大多數學者用“理論”一詞描述綜合性的思想體系。一種理論不僅要列出多重觀點,還要詳細說明各個觀點間的關系。通俗地說,它將節點連接在一起,勾勒各個可靠直覺的關系,從而構成綜合性的體系。
理論的直觀影像
為了回答“理論是什么”,我已給出一個文字性的定義。然而,大多數人是靠視覺學習的動物,愿意用具體的畫面來理解“何為理論”以及“理論可以做些什么”。我要給出3個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比喻,但我也要提醒你,過分依賴這種方法可能會將我們導入歧途。
網狀的理論。
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①說過:“理論是網,撒開這些網是為了抓住我們稱作‘世界’的東西……我們努力讓網眼小而又小。”5我喜歡這個比喻,它把理論學者看成深海捕撈者,強調他們正在進行的努力。在嚴肅的學者眼中,理論是達成目標的工具。世界等同于陽光下的一切事物——因此要求一個無所不包的理論至始至終地應用于一切傳播。從另一個角度,抓住世界的比喻也可理解成需要無數個具體的理論——不同類型的小網以捕捉具體情境中不同類型的傳播。無論采取哪種方式,追求擁有更細小網眼的網都令人有些忐忑不安,因為傳播學研究畢竟是關于人而不是一群魚的研究。畢竟,理論應該天衣無縫,不遺漏人們所思、所說和所做的任何事情,這樣的想法過于天真。網及網眼的比喻還質疑了人們是否有自由選擇某些行為而拒絕另一些。
鏡頭般的理論。
許多學者認為他們的理論建構類似相機鏡頭或一組透鏡,而不是一組準確反映外部世界的平面鏡。鏡頭的比喻凸顯了如下重點:傳播學理論通過關注傳播行為的某些特征而忽略掉另一些,或者至少把另一些特征推至背景,以形成我們的認知。假設有兩位理論學者就同一傳播事件——或許只是一個事件片斷——展開分析。他們將選用不同的鏡頭,其中一位把溝通看成傳播的中斷或關系的破裂,而另一位或許認為它代表著正在運轉的民主政治。就我個人而言,鏡頭式比喻的危險在于,它使我們認為透過鏡頭看到的現象極大地依賴于觀察者的立場,并由此放棄任何辨別真理的嘗試。
地圖般的理論。
在向其他人描述《初識傳播學》這本教材時,我用的就是這個比喻。傳播理論被比喻為一張指示溝通運行方式的地圖。傳播理論所揭示的真相或者與外部存在的客觀行為有關,或者與我們頭腦中的主觀思考有關。在上述任何一種方式中,我們都需要在理論的引導下穿越未知領域。在此意義上,這本教材正如一本優美的地圖集,匯集 32處不可錯過的景點。它有如一本旅游手冊,提供對每個景點的詳細描述。然而,我必須重申地圖并不等同于版圖。6一成不變的理論如同一張靜態照片,永遠不能完整描繪人與人之間豐富的互動,況且這種互動還在不斷變化,形式更加多樣,比任何理論所描述的都更加復雜。作為對傳播現象感興趣的讀者,難道你不會因為它是如此豐富多變而感到高興嗎?
1.2 什么是傳播?
要知道,提出這樣的問題幾乎就等于引發一輪爭辯或提出不能被滿足的期望。弗蘭克·丹斯(Frank Dance),因首次出版傳播理論概論而著稱的丹佛大學學者,對120種傳播定義進行了歸類、區分——他的這項研究大概是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7此后,傳播學者提出了更多有關傳播的定義,然而,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獨占鰲頭,躍居為傳播領域的標準。一談到定義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原則就是沒有原則。
傳播:是建立和闡釋可激發回應的信息的關系過程。
丹斯的研究指出,人們“試圖讓傳播的概念替我們負擔過多的責任”。8其他傳播學者同樣認為,要以這一術語描述人類的一切互動,等于讓它過度地負載。密歇根理工大學傳播學教授珍妮弗·斯萊克(Jennifer Slack)試圖為傳播理論和相關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劃定明確的界限,她的這一嘗試有現實意義。斯萊克認為,“傳播并不具有單一、絕對的本質,足以充分解釋我們研究的現象。這樣的定義并不存在;等待下一位最聰明的傳播學者一次性而且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同樣是不可能的。”9
用各種方式定義傳播都像在踏入一個陷阱,不過在我看來,那些用掉大學教育中大段時光來學習傳播學的學生需要知道傳播學大概是個什么樣子。這樣的定義不必回答哪些人類行為可被合理地視作傳播這一類的終級問題,而要突出強調傳播學不可或缺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向初學者提供以下的定義:
傳播是建立和闡釋可激發回應的信息的關系過程。
這一定義一定程度上具有補償價值。在學習傳播領域各個理論時,它會將你的注意力牽引至你將反復遇到的傳播學五大概念。接下來,我將簡要地說明這些概念。
信息
信息是傳播研究中最核心的概念。科羅拉多大學傳播學教授羅伯特·克雷格(Robert Craig)認為,傳播即是“說和聽、讀和寫、表演和觀看,或者更為一般的是,在任何媒介或情境中做與‘信息’相關的一切事情”。10
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文學以及哲學等學術領域在論述人類符號化行為時,通常會與傳播學研究有所交叉。這一研究興趣交叉的現象促使一些學者把傳播學歸類為交叉學科。然而,傳播學者始終關注與信息相關的結合點,其他學科的學者卻只是順路經過,最終將去往其他目的地。這本教材所涉及的傳播學理論,除了一種之外,全部與信息有關。
文本:可供他人分析的信息記錄;比如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張照片,任何手稿或對話及廣播錄音等等。
傳播學學者用文本一詞指代任何媒介中可被用于研究的信息。這本教材是一個文本。你和老師一場對話的完整文字記錄、被記錄下來的總統新聞發布會、無聲的YouTube視頻或者吟唱鄉村音樂的南方小雞樂隊(Dixie Chick)《不想重歸于好》的CD,都可以成為文本。為了說明文本的定義中下述4個概念,先假設你的某個親密的同性朋友給你發送了這樣一條短信“帕特和我在一起過了一整夜”,你應該馬上意識到一個名叫帕特的人正在和你的朋友談戀愛。分析上述文本及它傳播時經歷的語境,為以下對傳播本質特征的梳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信息的創造
信息的創造是指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通常是由傳播者構思、創造、策劃、精心制作、組建、挑選和采用的。這些字眼將出現在我介紹的某個或多個理論中,暗示傳播者會對信息的形式和內容做出有意識的篩選。不管是什么原因,你的朋友最終選擇發送一條短信,而不是與你碰面、給你打電話、發郵件或者寫張便條的方式通知你。你的朋友還選擇了將這一行字發送到你的手機里。在傳播學領域,文本分析已有很長一段歷史,研究修辭的評論家擅長用這種方法在信息里發現線索,以辨識信息創造者的動機和策略。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在以無意識的方式去說、寫和做手勢——仿佛用導航系統駕駛一樣。這些反應經過預先選擇,儲備起來留待后用。我們儲備的“謝謝”、“沒問題”、“隨便”等口頭語以及各式各樣的罵人粗話,一段時間之后就變成習慣性的回復。只有當我們更加留意于信息的本質和影響時,我們才有能力對此加以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本教材要介紹5至6種專門研究意識形成的理論——每種理論都致力于增加我們的溝通選擇。
信息的闡釋
信息不能闡釋自身。信息的意義由發送者和接收者掌握,并不存在于我們所說、所寫以及用肢體表達的語言中。傳播學者的一個自明之理就是,語言不解釋事件,人們對事件作出解釋。符號互動領域的學者赫伯特·布魯默(Herbert Blumer)如此闡述這句話的含義:“人類針對人或事所采取的行為基于人類賦予那些人或事的意義。”11
你朋友的即時短信表達什么意思呢?“在一起過了一整夜”是指整個晚上都在聊天?學習?睡在沙發上?還是做愛?如果是指做愛,帕特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她或者喝得爛醉或者成為被熟人強暴的受害者)?你的朋友如何描述他們的性關系?消遣性的?一夜情?朋友間的互益?正在建立親密關系?墜入愛河?長期戀愛的開端?或許對你來說,更重要的是帕特如何看待這件事?對于帕特而言,信息背后的情感意義是什么?滿足?失望?驚奇?厭煩?愉悅?愧疚?狂喜?最后,通過這種渠道收到短信對你、你的友情或者你和帕特未來的關系來說又意味著什么?這些答案不會出現在信息里。語言和其他符號都具有多重意義——它們可以有多種解釋。
關系的過程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斷言:“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12它解釋了傳播學者為何會廣泛接受以下的看法:傳播是一個過程。與河流非常相像,傳播流總是處于變動之中,從來不會完全一致,人們只能描述它以前是什么,將要面臨著什么。這說明 “帕特和我在一起過了一整夜”的文本信息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你有可能再次聯系你的朋友和帕特,詢問前文列出的有待澄清的問題。根據她是否回答,你又將以不同的方式解讀這條短信。這一切充分說明傳播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張定格快照。
佐治亞大學修辭理論學者塞萊斯特·康迪特(Celeste Condit)在論文《作為關系的傳播》開頭,指出傳播過程更多地關乎關系,而非內容。
傳播是形成關系的過程。這意味著它本質上不是一個傳送信息或散布(流傳)信號的過程(盡管這些事情可被視作關系建立過程的開端)。13
傳播之所以是關系的過程,不僅因為它發生在兩個或更多的人之間,還因為它影響人們之間建立的關系的性質。顯而易見,你接收到的文本信息會影響你、帕特、你的朋友三人之間的關系。在其他形式的中介傳播中,同樣如此。電視和電影觀眾對在屏幕上看到的人物會產生某種情感。而伴隨商業領域的持續開發,一段企業官方記錄的語音,如“出于質量控制的目的這次通話可能被錄音”的提示,甚至會影響我們對該公司員工形象的評價。
激發回應的信息
最后一個概念涉及信息對接收者的影響。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信息未能激發任何認知上、情感上或行為上的反應,它就不能被稱為傳播。我們通常把這種現象稱為信息“未能送達”或接收者“拒絕傾聽”。然而,經典電影《鐵窗喋血》14中監獄長那段被反復引用的對白不能被視作沒有回應。當保羅·紐曼飾演的盧克再次違反獄中規定時,堅持要犯人稱自己為老板的監獄長慢吞吞地說:“盧克,我們之間就是很難溝通。”他錯了。盧克不僅知道而且有意識地對抗監獄長清晰陳述過的規則,“老板”則用暴力手段懲罰盧克的抵抗和越獄企圖。兩個人都回應了彼此的信息。
同理,你也會回應你朋友的神秘信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事實上,所有文本似乎都經過精心打造,而且發送的方式必然要激起某種回應。你的想法、感受、表達或類似反應,是否與你朋友的期望契合則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成功與否,文本所涉及的整個事件以及短信的語境,都符合這本教材中傳播的定義。我希望這個定義將幫助你架構你的傳播理論學習:傳播是建立和闡釋可激發回應的信息的關系過程。
1.3 理解全書框架
鑒于你對傳播理論已有了基本了解,現在不妨來認識一下我在本書中如何設計和排列這些理論。在創作期間,我決定按照概念框架和情景語境將各個理論分門別類。本章之后,第一部分另有3章綜述。在第2章,我邀請兩位傳播領域權威學者分析一則廣受好評的電視廣告,以說明這本教材中一半理論怎樣基于實證性的假設,另一半理論又如何借助闡釋性原則得以建構。第3章分別列出兩種理論類型的檢測標準,并將它們應用于兼具實證性和闡釋性目標的群體互動的符號聚合理論。這一章為讀者介紹全書32種理論的第1種,同時指導讀者如何擺脫純粹的直覺反應,理性評估理論價值。最后,第4章介紹傳播理論和學術研究的七大流派。當你看過傳播理論的導引地圖,就能夠解釋為何某些理論之間有緊密的關聯,但表達的方式卻大不一樣。
第一部分之后,共有31個專門的理論章節。每章以10頁至15頁的篇幅集中介紹一個獨立的理論。我認為讀者一定會發現,這種形式非常適合入門者。它使讀者能在一段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于一種理論,不至于在腦海中出現混淆。根據傳播理論涉及的基本語境,我把它們分為4個部分。第二部分“人際傳播”,講述的是一對一互動。第三部分“群體和公共傳播”,集中關注集體語境中面對面的傳播。第四部分“大眾傳播”,將研究電子和紙質傳媒的理論歸在一處。第五部分“文化語境”,講述無孔不入以至于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共享意義體系。我的劃分法基于以下事實:當人們面對具體情境的實際問題時,這些理論恰恰足以回答他們腦海中的疑問。這樣看來,根據不同的傳播語境劃分這些理論,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這種結構可以看成4個獨立且可檢索的文件柜,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之間沒有過渡,但便于對32種理論進行分類梳理,也便于對每個部分進行更進一步的拆解。例如,“人際傳播”部分就可劃分為“人際信息”、“關系發展”、“關系維持”和“影響力”4個主題。每個主題的起始有2頁至4頁的導言,讀者在接觸理論之前先閱讀一些背景知識,更有益于對理論的理解。
第六部分“回顧與整合”,試圖提煉傳播理論共享的核心線索。思想蘊含力量,每一種理論都受到一種或多種思想驅使,而它(它們)在不同語境下也為其他理論所共享。例如,在本書四大理論部分的任何一部分,至少有一種理論談及敘事的力量。這些理論都認為人們會對自己可以認同的故事和戲劇形象給出回應。對于初入門的讀者而言,現在還不具備條件學習這些橫跨多個理論的核心線索,然而在你熟讀這些傳播理論后,這樣的梳理就將是大開眼界的體驗,有助于你們對所學到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1.4 鮮活生動的章節特色
我在接下來的章節里采用了大量源于生活的擴展案例,如大學校園生活、著名傳播事件或者電影、書籍和電視節目里的人物對話。我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理論如何運作的可視性畫面。想象會幫助讀者記憶每個理論的基本要旨。假使你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聯想起一些與理論相關的畫面,類似的個性化應用也會使你對這門課程萌生更大的興趣,并強化你的記憶。
或許,你也樂于看看別人是怎樣把理論付諸實踐的。經過我學生的許可,我在網站上貼出這本教材中每個理論的應用提示。學生們的豐富聯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創造這些想象的。假如讀者想獲取這些提示,請到www.afirstlook.com,點擊“應用日志”。你可通過上一節提到的4個理論部分的主題來檢索詞條。在該網站,你還可以點擊“電影短片”,觀看大量注釋性的影片剪輯。
我始終堅持將本書中的每一種理論與其創立者相聯系。唯有兼具智慧和勇氣的人才能樹起理論的大旗。如同我們兒時的游戲“山丘之王”(King-of-the-hill),當某位理論學者建構了一種新的傳播理論,評論家會試著推倒它。這是自然的過程,新的理論必須先在充滿競爭的混亂世界里立足,然后才能凸顯它的價值。因此,我在每個介紹理論的章節設立“評論”環節。經過時間檢驗的傳播學大師們有權利要求把他們的名字與其研究成果高懸在一起。
我建立理論及創立者的聯系,還有另外一個理由。讀者中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會想繼續深入傳播學研究,而大師的名字,如斯坦利·迪茨、霍華德·賈爾斯、約瑟夫·沃爾瑟、萊斯利·巴克斯特、查爾斯·伯杰及肯尼斯·伯克等,將使你在與別人對談時顯得更專業。長遠來看,無視業界大師的人終將得不償失。
請不要輕視每章終結處的三大環節。“幫助你深入思考的問題”,啟發性地引導你思考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答案就在教材或你的生活之中。以黑體字顯示的部分突出強調了學習該理論時必須掌握的關鍵術語。“對話”視頻旁邊有關于談話內容的簡短描述。你可以在www.afirstlook.com上觀看這些6至8分鐘的訪談視頻。假如你還希望了解更多關于該理論的知識,“擴展閱讀”提供了一系列的參考書目。你或許需要針對某個理論或者該理論令你感興趣的部分,寫一篇研究論文,那么你不妨從“擴展閱讀”開始著手。
一些學生害怕新的嘗試,就像那些一看到路線圖就目光呆滯的旅游者。這些試圖解釋人類目的和行為的傳播學理論使他們感到恐懼。我同情他們的恐懼與疑慮,然而我也發現本書的理論不但未使我的生活變得枯燥無味或者更加混亂,反而使我的生活更顯條理,提高了我與別人溝通的能力。我衷心希望它們對學生們也能產生同樣的作用。
經常有學生問我,“你跟別人交談時真的會時時想到傳播理論嗎?”我回答說,“是的,但不是每時每刻都這樣。”與所有人一樣,我有時會習慣性地說出一些話——單詞、短語、句子,甚至不經思考就脫口而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過,每當我置身新環境或對話風險提高時,我會做準備并策略性地思考。這時,適用于該情境的理論應用技巧會浮上我的腦海。每到學期過半,許多學生都會發現,上述情況對于他們來說也是如此。我希望你們很快就能獲得這樣的成績。
幫助你深入思考的問題:
1. 假如你有與飛機機械師一樣的疑慮:創立理論的學者在操作飛機的副翼和引擎時笨手笨腳。針對這一點,怎樣將你的直覺轉變為理論呢?
2. 在本書提供的有關理論定義的比喻中,哪一個對你的幫助最大——它是像網絡一樣,像鏡頭一樣還是像地圖一樣?如果你要向一個朋友解釋這門課是關于什么的,你還能想出同樣生動的比喻嗎?
3. 假設你想研究私人對話中的哈欠效應。你的研究將從傳播是建立和闡釋可激發回應的信息的關系過程的定義開始嗎?如果不是,你將如何改變這個定義并使它涵蓋你的興趣點?
4. 你帶著大量在人際傳播、群體與公共傳播、大眾傳播以及跨文化語境傳播中感受到的傳播經歷來到這個課堂。你想要解答的傳播疑問、想要解決的傳播難題以及試圖修正的傳播困境都有哪些呢?
擴展閱讀:
推薦閱讀:Gregory Shepherd, Jeffrey St. John, and Ted Striphas (eds.), Communication as . . . Perspectives on Theory, Sage, Thousand Oaks, CA, 2006.
關于傳播的多種定義: Frank E.X. Dance,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0, 1970, pp. 201-210.
關于信息: George Gerbner, “Mass Media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Frank E.X. Dance,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Original Essay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67, pp. 40-60.
作為人際符號互動的溝通: Gary Cronkhite, “On the Focus, Scope and Coherence of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Vol. 72, No. 3, 1986, pp. 231-246.
應用性傳播理論: J. Kevin Barge, “Practical Theory as Mapping, Engaged Refl ection, and Transformative Practice,”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 11, 2001, pp. 5-13.
實證性理論與闡釋性理論的整合: Karl Erik Rosengren, “From Field to Frog Pond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3, No. 3, 1993, pp. 6-17.
理論的多元化視角: James A. Anderson and Geoffrey Baym, “Philosophies and Philosophic Issues in Communication, 1995-2004,”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54, 2004, pp. 589-615.
理論范圍的不同: Ernest Bormann, Communication Theory, Sheffield, Salem, WI, 1989, pp. 1-101.
注釋
1Judee Burgoon, “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 in Conversations with Communication Theorists , 2.0, McGraw-Hill, 2006. (DVD) Band 2.
2Ernest Bormann, Communication Theory, Sheffield, Salem, WI, 1989, p. 25.
3Burgoon, Conversations. . .
4Fred Casmir, Building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NJ, 1994, p. 27.
5Sir Karl Poppe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Hutchinson, London, 1959, p. 59.
6參見www.afirstlook.com網站中“理論檔案”Alfred Korzibski的《語義學概論》。
7Frank E. X. Dance,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0, 1970, pp. 201-210.
8Dance, p. 210.
9Jennifer Daryl Slack, “Communication as Articulation,” in Communication as . . . Perspectives on Theory, Gregory Shepherd, Jeffrey St. John, and Ted Striphas (eds.), Sage, Thousand Oaks, CA, 2006, p. 223.
10Robert T. Craig, “Communication as a Practice,” in Communication as . . . Perspectives on Theory, p. 39.
11如欲了解關于布魯默以及這一陳述的更多討論,請參見第5章。
12Wendell Johnson, People in Quandaries, Harper, New York, 1946, p. 26.
13Celeste Condit, “Communication as Relationality,” in Communication as . . . Perspectives on Theory, p. 3.
14Cool Hand Luke, Warner Brothers, 1967.
①卡爾·波普爾(1902——1994),20世紀最著名的理論家、哲學家,在社會學方面亦有建樹。他是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其著作有《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科學發現的規律》《20世紀的教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