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說:“把需要對方幫忙的事,拆解成很具體的,聽了不會一下就失去耐心的、一個一個小步驟,然后先提出最小的要求,比較不會被立刻拒絕”。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要求,請你搬走泰山,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腦子進水了,然后堅決拒絕和這個人再次對話。然而,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請你彎腰撿起地上的一塊小石頭,你卻并不見得會拒絕,小石頭壘多了,也能變成泰山。所以,學說話,要學會大事化小,才容易被人接受。
NO.1 學會大事化小、循序漸進地說話
華羅庚,國際著名的數學大師,曾說過:“要循序漸進!我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
中國有句俗話:一口吃不成個胖子。無論我們做什么,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我們都必須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秦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了秦國,秦始皇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皇帝。但是秦國并不是一口氣滅掉六個國家的,而是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的10年中,先后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的。并且早在公元前238年,秦王就開始同李斯、尉繚等人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目標,從軍事組織、策略,資源配置與獲取,以及人力資源配置、薪酬激勵等方面來進行安排和部署,最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秦國。
大事如此,小事也一樣,說話更是如此。無論是說服他人贊同自己,還是請求別人幫忙,都應該大事化小、循序漸進,這樣才會達到說話的目的。假如有人請你幫忙時,第一次便請求你搬走泰山,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腦子進水了,然后堅決拒絕再和這個人進行對話。然而,如果對方只是向你提出,請你彎腰撿起地上的一塊小石頭,你卻并不見得會拒絕,順手便可以撿起來。然而不要忘了,小石頭壘多了,也能變成泰山。我們在提出談話主題的時候,盡量把事情細小化,讓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容易就可以完成,這樣對方既不會拒絕你的請求,又可以確保談話的順利進行,最終循序漸進逐漸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
托爾斯泰說過: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說話、做事都要有目標。托爾斯泰是從時間上來分配自己的目標,我們還應該從談話的性質上來劃分目標。把大目標細化,分解成一個個的小目標,這次談話要達成什么目標,下次談話要達成什么目標,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溝通和實現,來達成自己最終的談話目標。
NO.2 登門檻效應:大事化小有助于讓別人逐漸接受自己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當我們要求別人幫忙時,別人會不加思索地拒絕,這樣的情形下,別抱怨對方,主動想想自己的問題,是不是自己的語言表達不合適?是不是自己提出的要求讓對方感到無能為力?其實,很多時候,對方不是不想幫助你,而是你沒有大事化小,讓別人感覺無從下手,無法幫你,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只能拒絕。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做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己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他們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未曾被要求掛小招牌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她們自己各自的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這個實驗表明,人們都會傾向于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自身意愿的請求,然而,一旦他們對于相關的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同意了這項微小的請求后,就會增加同意那項難以做到的請求的傾向;而當他們卷入了這項難以做到的活動的一小部分之后,他們便會不自覺地關心這項活動,并逐漸不再拒絕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這就是循序漸進的魔力,也就是大事化小之后,人們對談話內容的態度拓展,隨著這樣的拓展,人們的態度改變就會從最初的拒絕,變成持久的改變。
所以,在說話時,無論難度多么大的事情,無論多么難以啟齒的話題,我們都可以加以細分,分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逐一予以溝通和說服。
有個小和尚,跟師父學武藝,可師父卻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給他一群小豬,讓他放牧。廟前有一條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河,傍晚再抱回來。一年后,小和尚抱怨師傅不肯教他武藝,師傅卻笑著問他,小豬現在有多少斤了?廟里誰能像你一樣把所有的小豬都抱過河?小和尚這才明白,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輕功。學功夫如此,說話也如此。很多推銷保險的業務人員,最初都會勸說客戶接受一個小額的保單,這個小額保單還有可能是免費贈送的,可后來,保單的保額大小就會逐漸增加,而客戶只要接受了最初的小額保單,以后也就會逐漸接受大額保單,也就是這個道理。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會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登門檻效應”。明代作家,《菜根譚》的作者洪自誠曾在《菜根譚》中提到,“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意思就是說,反對別人的意見時,不要說的太嚴厲,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給別人提出建議的時候,也不要提出難度太大的建議,應當能讓對方可以做到。所以在學說話時,要學會大事化小,才容易被人接受。
很多公益廣告,比如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等,都是在告訴大家從小做起,一次節約一點,每天節約一點,每人節約一點,這樣累計下來,小事就變成了大事,就會有很大的成效。說話也一樣,我們不可能期望自己的全部觀點和理念,一下子都被對方接納,我們也不可能期望別人對我們的建議全部遵從,我們必須把大問題予以細化,在向對方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小意見之后,最終愿意接受那個我們最終期望的目標。
NO.3 如何做到大事化小,循序漸進地說話
人們常說,一口吃不成個胖子,話要一句一句地說,事要一點一點地做。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卻期望一步登天,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快捷”的方法來交流,實現自己的溝通目標,卻忘了,話只有一句一句地說,才能實現最終的溝通目標。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我們通過語言,來和對方探討問題、提出建議、表達意愿,所以我們必須明白,怎樣去表達自己才更好。表達得當,別人會欣然接受你的建議并樂于和你繼續交談,表達不好,別人則會拒絕你的建議并且拒絕繼續和你交談。很多人喜歡與說話簡單直接、表達明了、一語中的的人交談。所謂簡單明了,其實就是復雜問題簡單化。無論多么大的問題,都可以拆分成一個個簡單的、細小的,不容易讓人失去耐心的小問題。那么,究竟如何做到大事化小來說話,正確表達自己、交流溝通呢?
第一點,學會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拆分復雜問題的方法如下:
首先,找到問題的源頭,無論多大的問題,總有其發生的根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任何問題的出現,最初都是細節上的小問題、小事件,把這個小細節找出來,才能夠認清問題的本質,抓住問題的癥結。
其次,找到問題的主線,理出問題的來龍去脈。要想把大問題拆分成小問題,通過溝通一個個的小問題達到最終的談話目的,就要確保所有的問題都圍繞問題的主線。就像打靶一樣,把問題的來龍去脈理清楚了,然后所有的小問題都圍繞這個靶子提出,才能有的放矢,最終中的。
第二點,換位思考提出幫助,讓談話對象感受到你的幫助而不是要求。
沒有人喜歡被要求做什么,而如果你所說的話,對他來說是一種幫助而不是一種要求,相對來說他會更樂于接受。
比如一名推銷員,上門推銷吸塵器,如果他敲開門后直接說:“我是吸塵器推銷員,請問您是否需要購買一個新型的吸塵器”,百分之九十會被拒絕,對方不是說不需要就是說我家已經有吸塵器了。換位思考,如果你正在家里興致勃勃地看一部自己喜愛的電視劇,你有興趣聽門口陌生的推銷員說吸塵器的事情么?
所以,提出幫助,讓對方感覺到幫助,相對來說更能夠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贏得談話的成功。讓我們再來試想一下,門鈴響了,打開門,您看到的是一位衣冠整齊的年輕人,這個人滿臉笑容地說道:“我們公司在本條街派送吸塵器免費試用活動,試用的是我們公司最新推出的新型吸塵器,您是否愿意試試這款吸塵器呢?我們不要求您購買,就是想通過您的試用,收集更多的客戶意見,不斷改進我們的產品”。想必聽了這番話,您不僅對這臺吸塵器產生了興趣,也有意愿試試它是否真的好用了。那么試用完呢?如果您家里的吸塵器的確已經用了好幾年,如果這臺新型吸塵器的確很好用,您十之八九會有購買一臺的意愿。
第三點,清楚表達每一個小問題,循序漸進讓對方清楚領會自己的意思。
大事化小說話法,要求每個小問題都圍繞主題,也要求每個小問題都能夠清楚表達。大事化小不是繞彎子,也不是抖包袱,要讓對方清楚的領會自己的每個問題,才能夠達到最終的目標。在你提出的一個個的小問題之間,應當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從小到大,逐漸滲透,循序漸進,最終讓談話對象明白你的大目標,從而實現你的大目標。
課外輔導
1、大事化小,以小博大。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就是把大問題化成小問題之后,像抽絲一樣逐步把問題解決。
2、逐層遞進,要有耐心。所有的小問題都要圍繞問題主線,逐層遞進。邏輯順序要有,耐心更要有,如果提出話題的人本身就對這些小問題失去了耐心,還怎樣要求談話對象能夠有耐心去接受你的建議呢?
3、不要中斷,堅持不懈。一個個小問題的提出,一定要連貫,每個小問題都是下一個問題的鋪墊,如果中斷或者間隔時間太長,鋪墊作用就會減弱。堅持不懈把所有的小問題都提出來,都予以解決,最終的談話目標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