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金剛經
- 施青石
- 909字
- 2019-01-03 16:39:29
2 成佛之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修大乘菩薩道,必須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向上求索一切無上智慧,向下承擔度化眾生的艱巨責任。這個偉大的信念需要護持,時時精進不生虛妄,才能獲得佛一樣的無上境界。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說,就是發想要成佛的誓愿。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阿耨多羅,指至高無上。三藐,即正等,眾生平等的意思。三菩提,就是正覺,指超越一切虛妄謬誤的真實覺悟。合起來就是至高無上、平等不二、超越一切的真實覺悟,這世上只有佛才有這樣的大智慧。修成羅漢,是小乘的最終結局,只知道覺悟自己,不能度化他人,則不能做到平等,稱不上三藐。而菩薩雖然正等正覺,但因為功德還不圓滿,所以是成佛的初級階段。只有佛覺行圓滿,才稱得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立誓成佛不是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極大的決心和勇氣。在后世佛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進行一個很莊嚴的儀式,在大德長老和眾位同修的見證之下,堅定地表達自己要成佛的決心。
把一班發心成佛的善男信女稱為“菩薩”,是佛對他們的激勵,也是對他們的要求。菩薩上求佛法,下度眾生,雖然還沒有功德圓滿,卻是越來越接近佛了。所以,佛在這里勸導諸位善男信女向真正的菩薩學習,堅定信念,鼓足勇氣,全身心地投入成佛悟道的艱苦修行之中。一旦立下了成佛的誓愿,就要在思想上時刻牢記,現在要做菩薩了,普度眾生是應當承擔的責任,六度萬行也必須一絲不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佛法興盛,修行者在大環境影響下,可能會堅持下來;反之,佛法要是一路走下坡,很多人就會信念動搖,立的誓愿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決心要成佛的誓愿不能隨便發,一定要真的有信心、有覺悟才行。
正因為這個偉大的誓愿實踐起來很有難度,所以須菩提才向佛祖請教,一旦立下此誓,該怎樣守護它?一旦它受到了干擾,又該怎樣排除?這些提問正是大乘佛法的重點和難點。
發心與成佛
修行的邏輯
首 開發心之門,
次 示修行之門,
三 悟菩提之門,
末 入涅槃之門。

修行層次示意

正覺
羅漢是小乘佛法的最高追求,只求獨善其身,自己脫離苦海即可。

正等正覺
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

無上正等正覺
佛擁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覺悟,從心性上徹底斷除了無明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