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9 頓悟與漸修 修行佛法的兩翼

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所以,釋迦牟尼在漸修了許多年之后,依靠菩提樹下的瞬間頓悟才恍然成佛。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都飛不起來。

后人說起漸修與頓悟,往往會片面地夸大兩者的對立,以為漸修、頓悟水火不容,甚至還會武斷地認為兩者有高下之別。其實兩者并沒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別只是修行層次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級階段,漸修遞進比較實用,這是一個知識積累和能力提高的過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定力和智慧具備了足夠的能量,才能通過頓悟實現(xiàn)質的飛躍。

極少有人不通過漸修而直接頓悟的,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先漸修后頓悟,更不用說一般初學者了。可以說,漸修是頓悟的基礎。漸修是量變,就像是登山,你必須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后一步躍上了山頂,你才有“一覽眾山小”的覺悟,那最后一躍就是頓悟了。任何的佛、菩薩、高僧、大德,得道證悟都是經(jīng)過漸修這一關的。世人大都不愿意吃苦,所以只講頓悟不講漸修,特別推崇禪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惠能在街上只是明白了道理,對于真正的佛法還是不能切身體會;跟了五祖后一開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眾人一起聽經(jīng),這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了三年之后,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漸修是基礎,頓悟需要漸修的積累與支持。

佛學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學問,即使頓悟了,也仍然要堅持漸修。因為即使佛理通達了,沒有經(jīng)過實踐的驗證,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禪宗六祖惠能在頓悟之后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來開壇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簡單事,它始終離不開循序漸進的修證過程。

而佛法也離不開頓悟,頓悟是修行的結果,如果沒有頓悟,即使離成佛只有一步之遙,與離佛十萬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樣的。仍然以登山做比喻,頓悟無門就像是圍著山峰轉圈,就是沒有登頂?shù)穆贰D蠎谚髱熣f得更有意思,“有些人問我什么是頓悟?說很簡單,你大便急了,找不到廁所,憋得一身冷汗。然后突然找到了廁所,一上去,‘咚’一下,呵!好暢快!”(見南懷瑾1975年1月27日于臺灣省高雄的“禪七”講座記錄)

嚴謹?shù)刂v,頓悟是一種直覺體驗,但它并不是精神病人說的意識混亂,而是像藝術家突然來了靈感一樣,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與相對,在剎那間體驗到了無限與永恒,是一種理性直覺。因此,在具體形式上,頓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話、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頓悟契機,這與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

漸修與頓悟(1)

漸修是頓悟的過程

頓悟是一剎那的升級,而漸修則包含著不斷的積累與量變。沒有漸修那漫長艱辛的攀登,就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頓悟境界。

頓悟是漸修的結果

漸修是個過程,而頓悟則是個現(xiàn)象,兩者是同一個過程的兩種狀態(tài)。

漸修就是從一個鐘點起始到下一個鐘點,會經(jīng)歷一個平凡寂寞的過程。

頓悟就是到達,時刻一到,它就靈光閃現(xiàn)。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頓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蘋果砸到多少次,都發(fā)現(xiàn)不了地心引力。禪宗六祖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說頓悟只適合具備了足夠智慧的人。而具備這種條件,除了鳳毛麟角的菩薩轉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頓一樣,通過漫長而執(zhí)著的努力,已經(jīng)攀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實際的經(jīng)驗是,漸修和頓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在漸修中有頓悟,在頓悟中有漸修。馬上要頓悟的人肯定是歷經(jīng)了漸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難,到達了真理之門,只差最后輕輕一推,就豁然開朗了。要沒經(jīng)過充分的修行,即使經(jīng)過真理門前,也會視而不見。

總之,漸修是修行的過程,而頓悟是“得道”那一瞬間的現(xiàn)象。這個道理在自鳴鐘上最清晰了,要想聽到下一次報時,必須經(jīng)過三枚指針一格一格的進步;而如果運轉正常,積累適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會“叮叮當當”地向你報時。

但無論漸修還是頓悟,都不要執(zhí)著于表象。對漸修而言,如果執(zhí)戀于謹慎勤勉,最終不過是佛門的忠實奴仆;如果沉迷在純潔明凈的感性體驗中,那就等于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終點線之前。頓悟也一樣,不要以為“一頓解千愁”,否則就是“刻舟求劍”,離佛法真理越來越遠。

佛祖在說《金剛經(jīng)》之前的身教,雖然表面上全是漸修的細節(jié),但卻像牛頓頭上的蘋果一樣紛紛砸下,若沒有須菩提當機頓悟,請佛詳細講出來,恐怕這么好的《金剛經(jīng)》就爛在世尊(佛的號)的肚子里了。

漸修與頓悟(2)

頓悟的契機

并不是蘋果、棒子有什么魔力,而是修行者的素質不同。

關于“頓漸”的名偈

身是菩提樹,

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關于“漸修”的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惠能關于“頓悟”的偈

學佛要有大的志向,引領一切眾生進入沒有痛苦、絕對快樂清凈的“無余涅槃”境界。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擺脫煩惱,就因為對紅塵中的各種誘惑過于貪著、迷戀,只有不執(zhí)著,才是大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边县| 南雄市| 锡林浩特市| 阿克陶县| 乐平市| 鲁甸县| 万州区| 桑植县| 湘西| 澎湖县| 高台县| 贵州省| 宣恩县| 五常市| 耿马| 晋宁县| 九龙县| 崇阳县| 当阳市| 鄱阳县| 遵化市| 祥云县| 海门市| 馆陶县| 修水县| 阿克陶县| 盐城市| 建水县| 闽清县| 八宿县| 阿拉善盟| 通道| 闸北区| 阳信县| 红河县| 辽源市| 施甸县| 乌鲁木齐市| 永嘉县| 西峡县| 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