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譯經第一人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一千六百年前,曾經有位年輕的沙門發愿:只要能把真正的佛法傳到東土,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為了這個誓愿,他忍辱負重,一生顛沛于兵戎與王權之間。他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負盛名的翻譯家——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提起《金剛經》,人們所指的普遍是十六國時鳩摩羅什的譯本。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古西域龜茲國(今新疆疏勒)人。其父鳩摩羅炎本是印度來的僧人,后被迫還俗,娶了龜茲王的妹妹什婆。有了心愛丈夫的什婆在婚后反而一心向佛,生完第二個兒子后,就帶著七歲的鳩摩羅什一同出家修行。年幼的鳩摩羅什天資聰敏,很有慧根,六萬多字的《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誦并且領會。為了專心佛法,又跟隨母親游學印度諸國,遍訪名師,深究奧義。十二歲時,放棄小乘修行,轉而修習大乘佛法。后回到龜茲,繼續在周邊各地參學、論法,進步很快,不到三十歲,已經名滿西域,而且聲望很快傳到了中原。
羅什入關
雖然佛教很早就已經傳入中土,但教義、佛法零零散散,不成體系,而且翻譯的文字生澀難懂、歧義叢生。鳩摩羅什曾經發愿:只要能把真正的佛法傳到東土,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但上天有意磨煉這位年輕的法師,從公元384年,前秦苻堅興兵請鳩摩羅什入關傳法,直到公元401年,后秦姚興再次興兵相請,歷經十七年,鳩摩羅什才被迎進長安,此時他已經五十八歲了。近二十年纏身于兵燹,這中間的磨難、屈辱,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羅什的翻譯
姚興十分敬重鳩摩羅什,請他住進逍遙園西明閣主持譯經,并甄選了慧恭、僧遷、僧睿等各地高僧八百多名,協助鳩摩羅什。至鳩摩羅什圓寂,共譯出經書35部,計297卷(另說為74部,384卷)。
鳩摩羅什第一次系統地將大乘般若的“性空”理論。翻譯成漢文,并且創造性地采用意譯的手段,使經文易讀易懂。他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維摩經》,都是中國人喜歡誦讀的。雖然后世也出現了這些佛經的其他版本,但都比不上鳩摩羅什的譯本。
傳說,鳩摩羅什發愿:如果我譯的經沒有曲解佛法的本意,那我涅槃(指火化)之后,舌頭仍然不毀。如今,甘肅武威有一座舌塔,據說供奉著譯經大師那不朽的舌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