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軍形第四】
1.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2.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3.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4.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5.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6.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軍形第四】
1.孫子說,以前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于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2.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守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善于防守的,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于進攻的部隊就象從天而降,敵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3.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后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贊,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可能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也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于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于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于不被戰勝的境地,也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
4.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后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潛心研究致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所以才能主宰勝敗。
5.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量,即推算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數,即統計兵源的數量,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
6.獲勝的軍隊對于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勝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沖決而出,勢不可當,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故事1】巨鹿之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后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余萬秦軍北上攻趙,并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但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于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后,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并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并令黥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后,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出兵巨鹿,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他們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齊、燕、魏等各路救趙軍隊兼作壁上觀,待楚軍大破秦軍時紛紛也沖出營壘助戰,最后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了其副將,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故事2】秦趙邯鄲之戰
長平之戰后,秦軍乘勝進攻邯鄲。結果,被趙、魏、楚、韓聯軍擊潰。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后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龁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余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復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陜西間黃河南段)。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后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影響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近三十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邯鄲之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導致秦國對六國執行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秦國被迫改變策略,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系,為統一六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故事3】伍子胥敗楚
春秋時期,吳主闔閭在大將孫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嚭的輔佐下國力大增。公元前512年,闔閭認為可以攻打楚國了,于是召集孫武、伍子胥、伯嚭共議出兵大事。
孫武道:“大王要遠征楚國,時機尚不成熟。楚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而我們吳國是個小國,人口少,物力也不夠富足,要想打敗楚國,還需要幾年的準備。”
伍子胥因自己的父兄都被楚王殺害,急于報仇,他在同意孫武的意見時,又提出了一個“疲楚”的妙計:把吳國的士兵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擾楚國的邊境,一軍返回,另一軍則出發。這樣,自己的軍隊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使楚國的軍隊疲于奔命,勞苦不堪。
孫武和伯嚭也都認為伍子胥的計策切實可行。于是,第二年闔閭開始實施伍子胥的“疲楚”計劃:派一支部隊襲擊楚國的六城和潛城(均在安徽境內),楚國急忙調兵援救潛城,吳兵則已離開潛城攻破了六城。過了一些日子,吳兵又攻擊楚國的弦(河南境內),楚國慌忙調兵奔走數百里援救弦,但是,援軍還沒有趕到弦,吳兵已撤退回國了。一連六年,吳國用此“疲楚”之計使楚國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大量實力。
公元前506年,楚國令尹囊瓦攻打蔡國,蔡國聯合唐國向吳國求救,闔閭認為這是一個出兵攻楚的大好時機,再次召集伍子胥、孫武和伯嚭商議出兵之計,伍、孫、伯三人一致同意闔閭的意見。這一年冬天,闔閭親率伍子胥、伯嚭、孫武,傾全國的軍隊計六萬多人誓師伐楚。
楚軍連年奔走作戰,實在是“疲勞”已極,因此吳軍長驅直入,迫近漢水方才遇到囊瓦的“阻擋”。決戰時刻,吳軍士氣旺盛,而楚軍戰戰兢兢勉強應戰,雙方軍隊一接觸,楚軍就土崩瓦解。囊瓦率先逃走,大夫史皇戰死,吳軍乘勝追擊,接連在鄖隨一帶和雍澨大敗楚軍,然后渡過漢水迅速攻占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當時楚昭王跑得快了一步,才沒有成為吳軍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