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輕松處理孩子的“小毛病”
書名: 不嘮叨讓孩子聽話的訣竅:學會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作者名: 于薇本章字數: 4610字更新時間: 2017-12-05 17:20:24
所有的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都面臨著孩子的許多問題:哭泣、憤怒、尖叫、打人、咆哮、欺騙、罵人等;每一個父母都渴望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習慣。面對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各種“毛病”,你會怎么辦?爸爸媽媽們請收起你們的嘆息、搖頭、憤怒和打罵。孩子優秀只是教育方法更優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1.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卡卡有一個壞毛病,就是喜歡吸手指,他一天差不多要吸上十次。媽媽也曾經在卡卡一把手指放進嘴里的時候就呵斥他,或者是把他的手從嘴里打出來。不過效果總不是那么好。后來媽媽想了個辦法,對卡卡說:“兒子,我覺得你是個大人了,不過你卻總喜歡做像小嬰兒一樣的動作,有時候還是當著你的小朋友哦,你覺得很有趣嗎?”
卡卡不說話,顯然也不覺得是什么光彩的事,只不過是自己無法控制。
媽媽看著他的樣子,又說:“我覺得你差不多一天要吸十次手指,不過我替你想了個辦法,從明天開始你只可以吸八次,怎么樣?”
卡卡爽快地答應了。自從媽媽這樣說,他似乎也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第二天他果然只吸了八次。媽媽又說:“兒子,從明天開始,只吸六次。”
就這樣,一個星期后,卡卡基本改掉了這個不好的習慣。雖然他有時還是會控制不住地犯一兩次。不過再過了一個星期,卡卡已經不再吸手指了。
案例分析
改毛病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壞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改掉壞習慣也不可能是一句批評一句呵斥可以解決的問題。其實有的壞習慣也令孩子很困擾,這時他們需要父母的從旁協助,給他們一點時間,用“減法”一點點把壞習慣變成零。
2.做道選擇題
媽媽帶小葦到肯德基玩,回家的時間到了,但是小葦卻拒絕從游戲的設施里出來。他跟媽媽僵持了很久,媽媽的耐心漸漸沒有了。媽媽抓住小葦的手,想把他從滑梯上的小房子里抱出來,結果小葦大哭起來。旁邊的人看著這母子倆,媽媽覺得非常尷尬。
孩子哭鬧不休,回家做飯的時間又到了,而在公共場合大聲斥罵孩子是非常不合適的。媽媽想了一下,對小葦說:“我現在讓你做一道選擇題:一、我帶你回家去,給你做你喜歡的晚餐,晚上睡覺前可以比以前多講一個故事;二、我會大聲罵你,這里這么多小朋友,如果你覺得當眾挨罵很光彩的話你可以選這點,不過罵完了我還是會帶你回家;三、我會把你從滑梯里抱出來,根本不用管你哭還是不哭,回家沒有特意為你做的喜歡的菜,晚上睡前的故事也取消。你自己選一個吧。”
隨著媽媽的聲音越來越嚴厲,小葦的哭聲也漸漸小了,終于他停住了哭聲,對媽媽說:“我選一。”
案例分析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有時孩子比大人更能理解這一點。面前有三個結果相同的答案可以選擇,孩子自然會選擇。雖然掃興但多少有點補償的感覺。所以在孩子耍小性兒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這種“殊途同歸”的答案讓孩子答應配合,當然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的堅定態度,即無論怎樣你都必須照我的話做,但我可以讓你選擇一個會令你覺得比較好一點的方式來做。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會知道自己愿意選擇哪一個答案。
3.“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純純在家和小狗玩,但是她總是用手去拽小狗的尾巴,拽得小狗嗚嗚地叫。爸爸跟她說:“純純,你這樣拽小狗的尾巴它會很疼。”
純純置若罔聞,還是不停地去拽小狗的尾巴,小狗被她拽得團團轉,她還高興地哈哈大笑。
爸爸說:“純純,你不是最喜歡小狗了嗎?你為什么要拽它的尾巴?”
純純說:“我一拽它它就叫得很高興啊,它不是喜歡我這樣嗎?”
爸爸說:“不是這樣的,你拽小狗的尾巴,它會很疼。它叫是因為它不舒服,并不是因為它高興。而且你總是拽它的尾巴它會生病的。”
純純說:“才不是這樣呢,我覺得它跟我玩得很開心。”
說完她又去拽小狗的尾巴了。爸爸站起來走到純純身邊,忽然伸手稍稍用力拉了一下純純的小辮子。純純吃驚地叫了一聲,回頭看著爸爸:“爸爸,你為什么拽我的辮子啊?”
爸爸說:“我拽你辮子的時候你也叫了,你是不是很喜歡爸爸這樣啊?”
純純生氣地說:“不喜歡不喜歡,我‘叫’是因為疼,不是因為高興你這樣做。”
爸爸笑了:“那你拽小狗的尾巴它也不是因為喜歡你這樣做才叫的。”
純純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后就不再拽小狗的尾巴了。
案例分析
孩子有時會作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困擾,他們會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只是在和別人游戲,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么不妥。當勸誡的話語沒有什么力量的時候,父母可以模仿孩子正在做的舉動,并用此來對待孩子。當孩子受到這種實際來自他自身的行為的對待的時候,他才可以意識到原來自己這樣做果然是不對的。感同身受的滋味自然比較容易讓他們接受來自父母方面的批評。
4.讓“滅火”的警報響起
小克發現了一樣東西很好玩,那就是家里的門鈴。他跑去打開門,按了門鈴,然后把門關上。爸爸正在書房工作,聽到聲音走出來問是誰。小克說:“沒人。”
爸爸進去工作了。小克又打開門,按了門鈴把門關上。
爸爸又出來看是誰。小克說:“一個按錯門鈴的。”
爸爸又回書房工作去了,小克很興奮,覺得可以這樣騙過爸爸真是太高明了。當他又玩了兩三次后爸爸覺得不對勁了,他想一定是有個搗蛋的孩子在門外。于是他再次返回書房的時候沒有進去,而是站在書房門口觀察。
結果爸爸真的看到了那個搗蛋的孩子。不過這個搗蛋的孩子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兒子。
爸爸說:“我都看到了,小克,為什么這么做。”
小克嘻嘻笑著:“爸爸,你不覺得這樣很有趣嗎?”
爸爸說:“看樣子你正玩得高興,我覺得你應該冷靜一下。現在回到你的房間去,關上門。在你沒有平靜以前不要出來。你安靜下來想一想,或者你會找到一個好一點的娛樂方式也說不定。”
小克灰溜溜地回房間去了。過了一會兒,他探出頭來說:“爸爸,我想玩一會兒游戲機。”
爸爸說:“你覺得這是比按門鈴有趣的事情嗎?”
小克不好意思地笑了。
案例分析
孩子往往會以一種大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而玩得不亦樂乎。他們會越玩越興奮,難以停止。對于由于搗蛋而興奮的孩子,你可以平靜告訴他,只有他安靜下來,才能讓他繼續玩。因為孩子的興致很多時候都是一瞬間的事,當父母響起澆滅他玩興的“警報”,并要求他安靜下來的時候,他會很快發現其實前一分鐘做的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有趣。而為了獲得父母允許他尋找別的游戲的許可,他會把他的熱情轉移到一些比較正常的游戲中去。
5.別太相信他的眼淚
悠悠在家里的客廳里玩,她拿起一件玩具隨手扔到地上,發出很大的響聲。正在廚房做事的奶奶聽到了,匆忙趕來,給她撿起來,擺回原位。沒想到一轉身,玩具立刻又被扔到地上。奶奶很疼悠悠,又給她撿起來,說:“乖孫女,干嘛老扔玩具啊?”
悠悠說:“閑得無聊,好玩。”說完又往地上扔。
這時媽媽回來了,正好看到悠悠丟玩具的一幕,就立刻讓悠悠撿起來。悠悠不愿意,媽媽的表情和語氣就變得很嚴肅了:“悠悠,媽媽給你說過,要愛惜別人的勞動。家里是奶奶和媽媽辛苦打掃干凈的,你難道不應該珍惜我們的勞動嗎?”
看到媽媽嚴肅的樣子,悠悠開始哭了。奶奶連忙說:“沒事沒事,她扔我給她撿起來就行了,別把孩子弄哭了。”
媽媽說:“媽,要讓孩子明白不應該做的事情就絕對不能做,您先進去休息會兒,我和她說。”
媽媽又對悠悠說:“如果是媽媽把你手工課上親手做的手工品到處亂扔或是弄壞了你會生氣嗎?”
悠悠哭著說:“當然會了。”
媽媽說:“這就對了,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所以,立刻把玩具撿起來放好。”
悠悠慢慢從沙發上下來,雖然還在掉眼淚,但是已經開始動手收拾玩具了。
案例分析
生怕孩子受半點委屈、一看到孩子的眼淚就心軟,無條件地滿足寶寶是老人的“通病”。這個時候,媽媽既不要和老人“硬頂”,也別妥協,不妨請老人暫時離開,理直氣壯地照著你認準的做法去做。千萬不能被孩子的眼淚亂了陣腳,因孩子的大哭大鬧就改變初衷。畢竟,好的理念必須得以實施才能見效。孩子小,并不是可以放縱他們的理由,不該做的事情從一開始就要杜絕,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6.給自負的氣焰澆盆水
小引很聰明,他的智力明顯高于同齡人之上,因此他總是比別的孩子更快地掌握老師教的知識。對此他很得意。漸漸地,他開始看不起身邊的同學。
孩子這樣聰明,父母當然很高興。但是媽媽也越來越發現了兒子的自負情緒。她決定和兒子談談。
媽媽說:“小引,聽說最近老師又表揚你了。”
小引得意地說:“那當然,老師最近經常表揚我的。”
媽媽說:“老師為什么表揚你?”
小引說:“因為我聰明啊,老師教什么一說我就會了。”
媽媽說:“你是不是覺得你比別的同學都強,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
小引沒說話,顯然是默認了。
媽媽說:“看樣子你是很得意了。不過呀……”媽媽故意賣了個關子。
“不過什么?”小引急忙問。
“你雖然這么棒,不過有一個故事你沒聽過。”
“什么故事?”小引不服氣地說。
“‘井底之蛙’的故事,你聽過嗎?”
小引立刻明白了,他說:“媽媽,你的意思是說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高自大是嗎?”
媽媽說:“看來你真的很聰明。不過確實是這樣,你在學校里是很棒,但是走出學校呢?孩子,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如果因為自己的一點優勢就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話,你會變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更何況,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應該是拿來幫助別人的,并不是你用來炫耀自己的資本啊!”
小引低頭想了好一陣,說:“媽媽,你說得對,我想我是應該改一下了。”
案例分析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這種心理容易使孩子陷入孤芳自賞的怪圈,脫離自己身邊的正常生活環境,讓孩子完全喪失與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因為沒有人愿意和自負的人交朋友。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制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再用溫和勸慰的語言加以引導。自負的孩子往往是聰明的孩子,只要方式方法恰當,他們會很快領會父母的意圖,并且接納父母的意見。
7.先打“預防針”
爸爸帶一家人出去郊游,兒子小舉很高興。但是出門前爸爸對小舉說:“小舉,雖然出去玩是很讓人高興的事,不過有的東西咱們可得預先說好。第一,到了目的地,爸爸媽媽要先打點好野炊的事情,你既然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就不可以只顧自己玩,一點忙也不幫;第二,吃完飯以后,大家就可以去欣賞周圍的景色了。但是你不可以自己一個人走得太遠,最好是在爸爸媽媽的視線范圍內;第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愛惜,不要隨便攀折。就這三點,你答應嗎?”
小舉一口答應:“沒問題。”
到了目的地,大家開始做準備工作。很快食物做好了,一家三口開心地在大自然里品嘗美味的食物。吃完了飯,爸爸媽媽稍作休息。只不過是扭頭的工夫,爸爸就發現小舉已經消失在自己的視線外。爸爸媽媽著急了,立刻起身尋找兒子。一直找到樹林的邊上,才發現兒子正站在那里仰頭看著一只漂亮的小鳥。
爸爸生氣極了:“小舉,咱們出門前說定了什么?”
小舉不吭聲,顯然也知道自己違背了約定。
爸爸說:“晚上回去以后,你要負責清洗今天使用的餐具,作為違背約定的懲罰,你同意嗎?”
小舉如釋重負地點點頭,顯然知道爸爸原諒了自己。
案例分析
兵法上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在教育孩子時也是這樣,與其孩子出現問題后,再去管教、憤怒,還不如提前就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少走彎路,少犯錯誤。當然,打了“預防針”不代表就能完全杜絕孩子犯錯誤,這個時候,就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已經有言在先,既然違背約定就一定要受到懲罰。孩子也是會有彌補過失的心理的,這種時候他們往往會樂意接受處罰而換取父母的原諒,下次再犯同樣錯誤的機會就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