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尊重孩子的朋友
- 不嘮叨讓孩子聽話的訣竅:學會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 于薇
- 4891字
- 2017-12-05 17:20:24
在孩子的一生中,朋友的影響至關重要。而一個好的朋友,更是人生中最為珍貴的財富。
所以,作家塞萬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說:“以好人為友者自己也能成為好人。”赫德也說:“與惡人交,如日之影,按時遞減;與好人交,如黃昏之影,不斷增大,以至生命之日隕落。”人們常將良師益友相提并論,可見一個好的朋友扮演的絕不僅僅是“朋友”這個角色。有時他可能是一個坐標,而有時他又可能是推動我們前進的那只手掌。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它是你和孩子能否交心的唯一標準。因為孩子把友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們有很多悄悄話不跟老師講,也不跟家長講,只跟好朋友講。好朋友的品行對他們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每一位好朋友,包括異性朋友。
很多家長害怕孩子交友失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實孩子能否交到朋友以及交到什么樣的朋友,說到底仍是取決于孩子本身。要靠他本身的魅力和能力,靠他本身的分辨和選擇。若是他善良淳樸、誠懇待人,他的身邊自然不會缺乏良朋。有些父母喜歡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難交到朋友,甚至沒有朋友。在這個合作的時代里,沒有人能離開群體,能離開人際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沒有朋友的孩子,其內心勢必會產生對友誼的極其渴望,行為上的孤僻與內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1.尊重孩子的交往意愿
丫丫晚飯后對媽媽說:“媽媽,今天來了一個新同學,我想和她做朋友。”
媽媽說:“交朋友是好事情啊,這個同學叫什么名字啊?”
丫丫說:“她叫曉雪。她家就在我們家的附近,她每天都可以和我一起回家啦。”
“哦,是嗎?不過丫丫,你了解你的新朋友嗎?”
“她不太愛說話,不過她告訴我她爸爸媽媽離婚了。”
媽媽聽了丫丫的話猶豫了一下,從內心說,她不大希望女兒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做朋友,但她還是對孩子說:“丫丫,如果你想要和曉雪做朋友的話,就試試看吧。如果曉雪的爸爸媽媽離婚了的話,那她就比較孤單了,你要學會關心你的新朋友哦。兩個人互相幫助,好嗎?”
“好的,媽媽。”
“那明天放學,請你的新朋友來家里玩吧。”
“那太好啦!”丫丫快樂地說。
案例分析
父母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朋友的權利。當然,在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想法會產生很大的分歧。即使當時孩子選擇的朋友并不合自己的意,在不了解孩子朋友的情況下也不要著急否定。不妨讓孩子先交往看看,然后在孩子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再進行了解和引導。這樣既不會挫傷孩子交朋友的積極性,又可以及時了解孩子與朋友交往的情況。
2.告訴孩子如何分辨真正的朋友
“爸,我覺得我最近和瀟瀟的關系沒那么好了?”
“哦?”爸爸的目光從報紙上挪到兒子的臉上,“為什么?你交到新朋友了?”
“嗯。”提到新朋友小達很得意。
“給爸爸介紹介紹吧,兒子,看樣子你和他感情挺好。不過朋友并不是只能有一個,就算有了新朋友,也不代表你和瀟瀟不能繼續你們的友情。”
“我覺得跟瀟瀟有些談不來。”
“在什么事情上?”
“比如放學踢球,多玩一會兒瀟瀟就會催我回家,他說回家太晚爸爸媽媽會擔心。不過阿橋就不會這樣,他說多玩一會兒沒關系,男孩子應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兒子,因為這樣,你覺得阿橋比較對你的胃口。”
“是的。”
“兒子,”爸爸正色道,“有的朋友會總說一些讓你喜歡的話,做一些讓你喜歡的事,但是至于這些事情是否會給你造成不大好的后果他們并不關心;而有的朋友也許總是阻止你去做一些隨心所欲的事,你可能覺得他們古板,不近情理,但是往往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在你身邊幫助你的恰恰是你不很喜歡的這個朋友。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我想,你自己會分辨。”
小達陷入了沉默,良久,他說:“爸,我想你是對的,我會好好想想到底誰才是我最好的朋友。”
案例分析
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進行擇友引導。當孩子對“什么樣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這個問題產生疑惑的時候,不妨將你人生的豐富經驗與孩子分享,告訴他們,無論在任何時候,擁有善良、忠誠、優秀的品德這樣條件的人都是朋友的最佳選擇。那么在孩子今后交友時,會在心里有一個標準和原則,他們會開始在心里衡量和比較究竟怎樣的人是值得自己相交一生的忠實朋友。
3.別當眾數落孩子的朋友
蓉蓉請小朋友到家里來玩,媽媽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招待小朋友們。其中有一個叫小花的小朋友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小花很少有吃到這么多好東西的機會。小孩子很興奮,吃的時候就難免有點兒狼吞虎咽。食物的渣子掉了一地。因為吃得太高興,小花還在自己的衣服上擦了擦手。
蓉蓉的媽媽看到小花的樣子,覺得很不喜歡,就說:“小花,女孩子吃東西的時候要矜持一點,不然人家會說你沒家教的。”
小花的臉立刻紅了,小聲問:“阿姨,‘矜持’是什么意思啊?”
蓉蓉的媽媽說:“‘矜持’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啊?你媽媽沒教過你嗎?難怪了。‘矜持’的意思就是要端莊一點,有禮貌一點,吃東西不要狼吞虎咽的。”
小花的臉更紅了,她慢慢放下手里的東西,站起身說:“阿姨,我要早點回去了,不然媽媽會著急的。”
小朋友們也都安靜了,大家也紛紛說要回去了。
孩子們都出了門,媽媽還在說:“真沒禮貌,東西不吃完就放下了,都不知道家長是怎么教的。”說完一回頭,看見蓉蓉眼睛里噙著淚水,用一種奇怪的目光望著媽媽,說:“我平時在小花家里吃東西也是這樣的,可是小花的媽媽從來沒有這樣說過我。”然后頭也不回地跑進了自己的房間。
案例分析
將“直言不諱”這種方法用在當眾數落孩子的朋友上實在是不智之舉。提到交朋友,人們一定會想到一個詞,就是“趣味相投”。就是說,性格與習慣中存在某種共性的人很容易成為朋友。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喜歡身邊的人,與他成為朋友,正是說明了他們之間有某種共同的東西,當然也可能包括了一些不好的習慣。當父母當眾數落孩子朋友的某些不良行為的時候,很可能就忽視了孩子朋友的弱點說不定也是自己孩子的弱點,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這種行為產生反感。同時,孩子會覺得為什么傷害朋友的人竟然是我的父母,會產生反抗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了。
4.為孩子創造交友的條件
小為是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子,他不大善于跟別人打交道,別人一和他說話他就臉紅,更別說要他主動跟別人交談了。因此他幾乎沒有什么朋友,當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他總是顯得很孤單。
爸爸很擔心孩子的個性太過內向會導致他心理發展的不健全。于是爸爸在每天接孩子回家的時候總是細心地觀察,終于發現只有在一個叫小樺的小朋友和小為交談的時候,小為會看著對方的眼睛說上幾句話。
于是爸爸在第二天接小為的時候,拉著小為的手走到小樺身邊,彎腰對小樺說:“小樺,叔叔想代表小為請你到我家里做客,可以嗎?”
小樺看了看小為說:“好呀。”
爸爸高興極了,帶著兩個孩子回了家。到家以后爸爸說:“小為,小樺是你的朋友哦,你可要好好招待他。”
小為小聲說:“我知道了。”
爸爸在廚房做飯時偷偷往外看了看,意外地看見兒子正教小樺玩他的拼圖游戲。難得看到孩子臉上綻放的自信的光彩,爸爸覺得無比欣慰。
案例分析
當孩子的個性成為他結交朋友的障礙的時候,做父母的不妨伸出援助之手。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是有與朋友交往的愿望的,但是因為不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因,讓他不知道如何對喜歡的小伙伴發出想做朋友的信號。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請孩子喜歡的伙伴到家里來做客,因為是孩子熟悉的環境,而且爸爸媽媽也在身邊,就比較容易克服膽怯和羞澀,相對也會表現得比較自信。這樣多為孩子創造結交朋友的條件,時間一長,當孩子明白原來與朋友相處并不是那么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恢復與人交往的信心了。
5.幫助孩子解決與朋友相處中的困難
“爸爸,我最近老是和小蕊吵架。”青青對爸爸說。
“為什么呀?”
“我覺得她太愛打扮,她覺得我對事太敏感。”
“所以你們就意見不合了?”
“是啊。”
“那你有沒有先問問自己,她對你的不滿和你對她的不滿有沒有理由?”
“這……我沒想過,就是種感覺而已。”
“女兒,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你覺得小蕊太愛打扮,不過你自己不是也很愛漂亮嗎?我記得你總是要求媽媽把你頭上的蝴蝶結扎得好看一些。”
“爸爸,你到底是幫誰呀!”青青噘著嘴。
爸爸呵呵地笑了:“爸爸誰也不幫。再說,小蕊說你對事太敏感,會不會是因為你做事太仔細的原因呢?做事仔細的人總是比別人想得多一些的,爸爸覺得這也并不是什么缺點。你只要讓小蕊了解你這樣做的原因,我想她就可以理解了。”
“她會嗎?”
“會的,女兒。這些小問題是不足以成為阻礙你們友情的因素的。你們因為彼此喜歡才會成為朋友,試著多去欣賞對方身上的優點吧,其實很多時候你們不滿意對方的地方說不定恰巧是對方的優點呢?”
青青想了一會兒說:“其實……小蕊打扮起來真的挺漂亮。”
案例分析
人與人的交往要完全避免摩擦是不可能的。成人如此,孩子也一樣。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關愛很容易讓他們發現孩子的不愉快情緒,這時溫和體貼的詢問方式會比較容易讓孩子說出自己心里的問題。孩子是因為與朋友的交往不順利而苦惱的話,爸爸媽媽不妨和孩子平心靜氣地談談。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就算是最真摯的友誼也可能出現矛盾,而矛盾的產生并不會妨礙友情繼續發展下去。有了父母的指導,相信孩子就能很好的處理交往中出現的困難了。
6.用孩子朋友的優點做促使孩子進步的催化劑
飛飛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唯一有一樣,就是他喜歡邊吃飯的時候邊吃水果。爸爸媽媽給他說過很多次了這樣不好,不過飛飛并不放在心上,還是堅持這樣。如果不給他吃,他就不高興,發小脾氣。
有一次,飛飛最好的朋友寧寧到家里來玩,并在飛飛家吃飯。飛飛還是照自己的習慣邊吃飯邊吃水果,還拿給寧寧吃。寧寧說了聲“謝謝”就把水果放到一邊了。
飛飛的媽媽看見了,趁機就問寧寧:“寧寧,你怎么不吃水果呀?”
寧寧說:“爸爸媽媽說過,吃飯的時候不應該吃零食,水果應該飯后再吃。”
媽媽說:“寧寧真懂事呀,這一點值得飛飛你學習哦。”
飛飛看看爸爸媽媽,又看看好朋友,再看看手里的水果,終于還是把水果放了下來,說:“那……我以后也吃完飯再吃水果好了。”
案例分析
孩子之間的互相學習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學習是一樣的,只不過孩子們的學習比較簡單和直接罷了。孩子的潛意識里也會有朝好的方面發展的傾向,但是因為年紀小,心理發育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這時可以通過賞識孩子的朋友在某個方面的優點給孩子找到一個參照點,即身邊確實有人可以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做得更好,而且這個人還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這樣他們就很容易將自己原本不易做到的行為落到實處。因為就算是孩子,也不希望落在別人的后面。
7.對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偏見
小夢班上有一位叫小爽的同學。這個同學的父親因為挪用公款被逮捕了,還被判了刑。全班同學的家長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和他做朋友,小夢的媽媽也不例外。媽媽也曾經在家里多次警告過小夢,讓她不要和那個男生交朋友,小夢也滿口答應了媽媽。
一天,媽媽到學校去接小夢放學,因為是臨時決定的,所以媽媽沒有告訴小夢。沒想到在學校門口卻看到小夢和小爽說說笑笑地出來了。媽媽很生氣,立刻走向前去叫住小夢。小夢看到媽媽生氣的樣子,一句話也不敢說。小爽趕忙找個借口先走了。
回到家,媽媽大發雷霆:“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要跟那種人交朋友,你為什么就是不聽?”
小夢說:“媽媽,那種人是哪種人?”
媽媽說:“你還要故意氣我。還能有誰,就是那個小爽!”
小夢說:“他怎么了?”
媽媽說:“怎么了?他的爸爸是個貪污犯,還在坐牢!”
小夢也生氣了:“媽媽,他的爸爸犯了錯,不代表小爽也是個壞孩子。”
媽媽說:“哼,有遺傳的,他爸爸是那樣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夢大聲說道:“不,我比你了解小爽。他很善良,對朋友很好。你這樣說他對他不公平!我真討厭你這樣說我的朋友!”說完沖出門去。
母女兩人不歡而散,媽媽愣在那里,不知道女兒為什么會這么反常。
案例分析
未經了解就對孩子的朋友妄下斷言,除了招來孩子的反感和厭惡之外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對孩子的朋友也是相當不尊重和不公平的行為,因此孩子會有激烈的反應也不出奇。如果處理不當,造成親子關系中的裂痕就難以彌補了。所以,看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家長不要擺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找個機會與孩子的朋友面對面接觸,盡量全面、客觀地了解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