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跟孩子做親密無間的伙伴
- 不嘮叨讓孩子聽話的訣竅:學會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 于薇
- 4831字
- 2017-12-05 17:20:24
孩子說:“我們心靈的圍墻有20英尺,而成人的階梯卻只有10英尺,他們永遠都無法走進我們的內心世界。”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他們的世界是每個父母的渴望,打造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每個父母的夢想。所以,只有真正走進了孩子的世界,才能促進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從嬰兒到孩童的成長進程中,他的心理發育經歷著一個從依附到獨立自主的過程。嬰幼兒時期,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能力逐漸增強,依附逐漸被自主代替,直至青春期表現出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成人感等。從上述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變化來看,少兒時期需要父母的呵護,青少年時期則更需要友誼。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應多一點民主,多一點平等,多一點友誼,理智地使家庭成為孩子發表看法的講臺,以健康向上的行為和溫馨的情感來感染孩子。這樣可以使家庭氣氛更和諧、更溫暖,兩代人的思想更容易溝通。只有思想溝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引導,才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動權。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做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的興趣。記得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戀子如何不丈夫。”善于觀察,做孩子的朋友,可以使父母更快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過觀察孩子的需要,可以使父母更快地掌握正確的教養方法;并努力使孩子們具有一生受益的品質,使他們有一個快樂、難忘的童年。要善于觀察孩子,觀察我們周圍共同的環境,以便與孩子達成共識。而且由于孩子對周圍一切的變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父母還必須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去認識事物,和他們交上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長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歲或更早的時候就愿意把自己當作大人來看待。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和孩子討論問題,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長”作風。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
1.跟孩子一起閱讀
爸爸和小慈一起看《納尼亞傳奇》的電影,小慈著了迷,爸爸說:“你知道嗎,這是根據一套童話故事書改編的。”
“我能擁有一套嗎?”
“當然。”
第二天,爸爸買回了一套《納尼亞傳奇》,小慈急著要看,爸爸說:“等吃完了晚飯咱們一起看好嗎?”
“爸爸,你也喜歡看童話故事嗎?”
“是啊,你不是說咱倆是好朋友嗎?你不介意跟爸爸分享吧。”
“當然不介意!”
吃完飯,父女倆一起趴在地板上開始看起書來。書里有漂亮的插畫,圖文并茂,精彩極了。
“爸,你說阿斯蘭真有這么大的力量嗎?”
“是呀!女兒,阿斯蘭可是正義的化身。你喜歡阿斯蘭嗎?”
“喜歡極了,如果我也有一個阿斯蘭就好了。不過我更羨慕那四個孩子,他們可以做國王和女王。”
“不錯,那感覺真是太美妙了,爸爸也很羨慕他們。”
“阿斯蘭是他們的保護神。”
“沒錯。”
“白妖婆追趕他們的時候也是阿斯蘭在身邊鼓勵他們。”
“嗯,說說看。”
“白妖婆看到阿斯蘭的時候怕極了,阿斯蘭怒吼的樣子一定很威風。”
爸爸從地板上爬起來,學著獅子的樣子吼叫了一聲,逗得女兒咯咯地笑了。
“爸,你當我的阿斯蘭吧。”
“好的,女兒,跟你一起讀書真開心,因為你的講述真棒。”爸爸摟住女兒,父女倆又沉浸到他們的閱讀世界里去了。
案例分析
和孩子一起看書時說什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孩子?其核心是要讓孩子成為講述的主角,而成人則是孩子的聽眾、交談的伙伴和老師。成人通過提問等各種方法擴展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鼓勵孩子表達他在自己閱讀的時候不會表達的東西,并肯定孩子為講故事所付出的努力。在這個過程里,父母和孩子都會得到極大的歡愉,而孩子將會對閱讀更加感興趣。
2.在游戲中做“最佳拍檔”
周日,爸爸和小哲一起玩模型組裝的游戲。玩具很大,零部件很多,一時讓人摸不著頭腦。爸爸說:“兒子,你覺得怎么辦?要看說明書裝嗎?”
小哲一口否定:“當然不了,那多沒意思。”
“好吧,”爸爸說,“我也同意,那我們分工合作怎么樣?”
“好。”
兩人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后,有商有量地開始了。爸爸不時停下來看著兒子的進度,并稱贊他裝得又好又快。
兒子挺得意,就有些粗心起來,一個地方明顯地裝錯了。
爸爸說:“兒子,這里好像裝錯了。”
小哲看了看,固執地說:“沒錯,就是這樣的。”
爸爸聳聳肩,沒再說什么。小哲繼續往下裝,動作忽然停住了。
爸爸問:“怎么了?”
小哲小聲說:“爸爸,你說得對,我真的裝錯了,我耽誤了我們的工程進度。”
爸爸拍拍兒子的肩:“沒事,合作伙伴除了分享成功之外,還應該分擔合作過程中的錯誤。”
小哲露出笑臉:“你真的這么想?”
爸爸點點頭。小哲又有勁了,兩個人重新分配了工作,不一會兒,一部漂亮的模型組裝好了。看著兩個人共同打造的作品,小哲歡叫著跳起來,跟爸爸擊了一下掌:“我們是最佳拍檔!”
案例分析
跟孩子一起游戲時不妨選擇一些大型的玩具。大型玩具有助于父母同孩子間的合作。在共同合作中,幫助孩子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貢獻。并讓孩子喜歡別人的優點,感謝別人所作出的貢獻。孩子在分工合作的過程里將會明白一個道理,快樂并不會因為多一個人分享而減少。恰恰相反,他會喜歡上這樣的合作關系,因為有伙伴在身邊的感覺遠比一個人孤單地游戲要好得多。還有就是,道歉和勇于承擔責任是合作的催化劑。如果孩子在活動中出了錯,應鼓勵他承認并道歉。父母應當對孩子的勇氣表示欣賞。
3.和孩子“心理換位”
小彩和好朋友春春鬧了點兒矛盾,兩個人一直沒有和好。失去了原本形影不離的好伙伴,小彩顯得又孤單又失落。
女兒不開心的樣子讓媽媽看在眼里,媽媽又心疼又著急。怎么讓兩個好朋友和好呢?媽媽想。想著想著,忍不住把自己放到的女兒的位置上,想到如果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發生了矛盾而互不理睬的感覺,媽媽也不禁難受起來。雖然還是小孩子,他們也會有自己的痛苦的呀。媽媽終于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飯桌上,媽媽裝作不經意的樣子跟女兒講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媽媽今天看了一個電視劇,忍不住想起了媽媽小時候的事情。”
孩子不搭話。
媽媽繼續說:“小彩你知道媽媽最好的朋友是誰嗎?”
小彩抬起頭:“明明阿姨。”
“可是你知道嗎,媽媽和明明阿姨小的時候呀,可是經常吵架,還打過架呢!”
“啊?”孩子這下驚奇了,“可是你們現在是最好最好的朋友呀。”
“對啊,”媽媽這才轉向孩子,“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矛盾而分開的哦。”
“那……”孩子猶豫著,“你們吵架的時候是誰先跟誰說話的呀?”
媽媽笑笑:“是我啊。”
“為什么呢?”
“因為我和明明阿姨吵架以后,我很傷心,回家哭了一晚上。后來我發現我不是因為和她吵架生氣而哭,而是因為我覺得我可能要失去這個朋友了,所以覺得很傷心。一個會因為失去她而覺得傷心的朋友,當然值得做一輩子的好朋友啦。”
小彩若有所思地低下頭,又不說話了。不過第二天放學的時候,媽媽從窗口看到小彩和春春又手拉著手一起回來了。
案例分析
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妨做一下“心理換位”,想孩子所想。給孩子講講自己童年類似的故事,在故事里告訴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以一個朋友的身份來體諒和關懷孩子。這樣不但與孩子的距離拉近了,孩子也會把父母當朋友,增進了與父母彼此溝通感情的機會,父母也更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幫助孩子及時恢復好的心態。
4.向孩子“求助”
家里要請客,媽媽忙著做迎接客人的各種準備。這時小愛卻把她的玩具洋娃娃拿出來擺了一客廳。媽媽急壞了,對小愛說:“快把你的玩具都收起來,一會兒客人來了看到家里亂七八糟的怎么辦啊。”
媽媽說完就匆忙到廚房洗菜去了,洗完菜出來,發現女兒不但沒有把娃娃收起來,還把她的故事書也搬出來了。媽媽正要發火,但忽然想起了什么,就把火氣壓下去了。她對小愛說:“女兒,咱們倆是不是好朋友?”
小愛從玩具里抬起頭:“當然是啦。”
“那好朋友之間是不是應該互相幫助呢?”
“對呀。”
“那媽媽現在需要小愛幫忙,小愛可以幫幫媽媽嗎?”
“好呀。”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了。
“那么媽媽想請小愛幫媽媽把廚房里洗好的水果拿到客廳里來,小愛愿意嗎?”
“當然。”
“不過小愛,如果要把水果拿過來,要先把你放在桌子上的小人書收起來才行哦。還有地上的娃娃,如果媽媽想請小愛幫忙端菜的話,踩在娃娃身上摔跤了就糟糕了。”
“那我現在就把它們拿回房間去。”小愛說。
案例分析
來自成年人的“求助”顯然比命令容易接受得多。事實上,孩子在很多時候是可以成為父母的幫手的。他們只是缺乏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情的能力而已,只要父母加以引導,他們就可以“發揮作用”。其實,父母有時不妨真的向孩子求助,這樣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并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孩子同大人一樣可以做朋友,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的配合,需要聽聽他對父母的感受和意見。當父母努力成為了孩子的朋友,又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不僅僅是孩子時,親子之間就真的成為平等的好朋友了。
5.跟孩子來一場“競賽”
凌凌要參加訓練班組織的英文演講比賽,但是她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比賽,沒什么信心。她在家練習背演講稿的時候,總有些句子記不住,這對一向英語成績優異的凌凌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打擊。當她再一次忘詞兒的時候,孩子發小脾氣了:“我不要參加這個比賽了,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媽媽聽到了她說的話,問她:“你真的這樣想嗎?”
“是呀。”
“你不是告訴媽媽你是你們班上口語最好的嗎?現在有一個這樣好的機會,你為什么覺得沒意思呢?哦——”,媽媽故意拉長了語調,“你是不是對自己沒信心呀?”
“才不是呢。”孩子連忙否認。
“那好吧,”媽媽正色道,“你敢不敢先和媽媽來個比賽?媽媽念書的時候可是我們班上的英語課代表哦。”
孩子不做聲。
“怎么了?不敢?”媽媽故意激她。
凌凌的好勝心一下子被激出來了:“有什么不敢的,我可是老師選出來的演講比賽的代表呢。”
媽媽笑了:“那好吧,咱們就比比看,誰先熟練地把演講稿背下來。”
“一言為定!”
一個星期后,比賽的時候到了。媽媽去給凌凌打氣,看到女兒在臺上流利地演講,覺得欣慰極了。
案例分析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會幫助你、關心你,同時又會是和你在良性競爭里一同進步的那個人。父母就應該做孩子這樣的朋友。不服、模仿、攀比是孩子的最大特點。做孩子的伙伴,就是做孩子攀比的對手、模仿的對象。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老頑童”,充滿孩子氣。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時刻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其交流、學習。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看報、玩游戲,一塊兒比賽記英文單詞,和孩子比賽學習電腦。有時甚至可以虛心地跟孩子“請教”,孩子經常以“老師”的口氣教父母,既樹立了他的自信,又促使他鞏固所學知識。
6.別介意孩子拿你“開涮”
雯雯一家三口去商場買衣服。雯雯幫爸爸媽媽挑選的是風格既年輕顏色又鮮艷的衣服,爸爸媽媽都覺得不能接受。雯雯說:“你們為什么不喜歡這樣的衣服呀?我覺得這樣的漂亮衣服是王子和公主穿的呢。”
媽媽說:“爸爸媽媽都這么大年紀了,還穿得這么花花綠綠的會被別人笑話的。”
雯雯撇撇嘴說:“才不會呢,這么好看的衣服要是穿在爸爸媽媽的身上,街上的人一定都會盯著你們看的。”
爸爸笑了:“王子和公主都是又年輕又漂亮的啊,爸爸媽媽老啦,當不了王子和公主啦。”
正說著話,媽媽看見了兩套衣服風格比較適合自己和雯雯的爸爸。剛要拿起來看,就聽到雯雯對售貨員說:“阿姨,這衣服是多大的啊?”
售貨員說:“小妹妹,是給誰穿的呀?”
雯雯咯咯笑著說:“是給這個‘老王子’和這個‘老公主’穿的!”說完用手指著爸爸媽媽。
售貨員笑了,爸爸媽媽也笑了。爸爸用手捏捏雯雯的下巴說:“好呀!小丫頭片子,學會拿我和你媽媽開涮啦。”
案例分析
要真正拉近跟孩子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就別介意孩子跟你開的小小玩笑。孩子會拿父母“開涮”,實際上是一種完全信任的表示。因為他把你當成真正的朋友,愿意讓你成為他小小惡作劇里的“主角”,這通常是他對最知心的朋友作出的友好表示。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拿出所謂父母的“威嚴”,這只會將你和孩子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輕易摧毀。而孩子從此會對你失去信任,他將不會再和你平等地對話,而父母也再也無從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所以有時對孩子不妨“縱容”一些,其實這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也不失為家庭生活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