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見財主不僅不下馬,而且說話還十分無禮,就說道:“對不起,老爺,我沒有時間和你說話,因為我們家的馬剛剛‘哞哞’地叫,生下了一頭小牛,我得趕著回家去看看。”
財主一聽,哈哈大笑,說道:“笑話,真是笑話,馬怎么會生下牛,而且還‘哞哞’地叫?”
“老爺,我也不明白,這畜生怎么不下馬,而且還‘哞哞’地叫?”農民說道。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足以見到這位農民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聯想、想象的能力。農民的話表面上看是在說馬下牛的事,實際上是采用了“聲東擊西”的手法,笑罵財主的無禮,財主乍一聽沒有察覺,可細細回味才發覺吃了啞巴虧,但有氣也只能往肚子里面咽了。
一位畫家在一個風景優美的鄉村寫生,恰巧這時一個農夫從他身旁經過,農夫看見了他的畫,便走了過來,對畫家說:“尊敬的先生,你能送我一幅你的畫嗎?你的畫將永世長存。”
畫家聽了非常高興:“可以,只是我不明白,你要我的畫是為了收藏嗎?”
農夫答道:“不是,尊敬的先生,我有一個兒子,非常想成為畫家,我決定把這幅畫送給他。我想他看了你的畫,就不會再想成為畫家了。”
農夫一開始的話給畫家一個欣賞他的畫的感覺,可最后農夫話題一轉,卻和原意恰恰相反,真正達到了“聲東擊西”的幽默效果。
恩格斯曾經說過:“幽默是具有幽默、教養和道德的優越感的表現。”幽默能表事理于機智,寓深刻于輕松,給周圍的人以歡笑和愉快。幽默運用得當時,能為談話錦上添花,叫人輕松之余又覺難忘。
4.巧妙地轉移話題
在各種講話場合中,出乎意料的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這就要求講話者一定要機警、靈敏,有隨時可以應對一切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包括超前應變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場合,調節具體的策略和措施。在講話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冷場、尷尬局面,或談話觸及他人隱私、隱痛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談下去了,要立即轉換話題把自己引到有利區域。
約翰·洛克菲勒是世界著名的富翁,可他在日常開支方面卻很節儉。一天,他到紐約一家旅館去投宿,要求住一間最便宜的房間,旅館經理巧言相勸道:
“先生,您為何要住便宜的小房間呢?您兒子住宿的時候,總是挑最豪華的房間呀!”
約翰·洛克菲勒答道:“不錯,我兒子有一個千萬富翁的父親,可我沒有啊!”
這個例子中,約翰·洛克菲勒將自己有錢的問題巧妙地改換成父親是否有錢的問題,從而轉換了談話的方向,使自己順利地擺脫了困境。碰到類似的情況有以下幾種應對策略:
(1)巧變角度轉換話題。
巧變角度是指運用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和體驗的不同,把對方的話從多方面加以理解,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進行闡述,進而達到轉換話題的目的。
(2)借題發揮,巧轉話題。
借題發揮地轉換話題,是指根據說話時的情景或者是身邊的事物等為話題去轉變,但在轉換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巧”,才能使對方無言以對、心服口服。
老劉的一個老同學來家里看望老劉,兩個人在客廳里天南地北地聊著,不知不覺已經到了用晚餐的時間了。老劉有個小兒子,才5歲,跑到老劉旁邊趴在他肩膀上咬耳朵。老劉和同學聊得正高興,很不耐煩地對兒子說:
“這么沒有禮貌!當著客人的面咬什么耳朵?叔叔不是外人,有話快說!”
兒子一聽爸爸這么說,就大聲說道:“媽媽叫我告訴你,家里沒有菜,不要讓客人在家吃飯。”
一時之間兩個大人都愣住了,多尷尬!怎么解釋啊?
老劉腦筋一轉,伸手抱起兒子,用手指刮了一下兒子的小鼻子,然后說道:“你媽媽今天這么給面子!以前家里來客人她都讓在家里吃飯,今天居然大方得要到外面飯店去吃!好!咱就聽你媽媽的,不在家吃,去外面飯店!”
尷尬局面的出現,往往是剎那間的事情,如果缺乏鎮靜,那只能是手足無措、亂上加亂。老劉遇到這樣的事情,就算是百年難遇的了,他居然還能保持鎮靜、隨機應變、巧妙發揮,可真算是一個應變高手了。
(3)以假亂真,虛實參半。
以假亂真、虛實參半技巧,是指在交談時,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以假亂真,運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策略,巧妙地改換話題。
明初時期,有一個知府姓曹,自稱是曹操的后代。一天,他去看戲,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趙生把曹操的奸詐陰險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見自己的祖宗被辱,不覺大怒,當即派差役傳趙生以治其罪。
差役欲帶趙生,趙生不明原因,差役就把原因告訴了他。趙生便隨差役進府。曹知府見趙生昂然而來,拍案喝道:
“爾等小民,見本知府怎不下跪?”
趙生瞪眼回答道:“大膽府官,既知曹丞相前來,怎不降駕而迎?”
曹知府氣得臉色鐵青:“你,你,誰認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戲假扮的!”趙生冷笑一聲說:“大人既然知道我是假扮者,又為何當真,欲將我治罪呢?”曹知府只好放了趙生。
趙生就是運用了以假亂真的技巧,把曹知府的荒謬、無理取鬧,如法炮制,運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策略,使對方的謬論不攻自破,巧妙地轉換了話題。
(4)避重談輕,轉移注意力。
避重談輕、轉移注意力是指在談話時,提出一個更新鮮有趣的話題,利用好奇心理,把對方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改變談話方向,岔開原來的話題。
例如:當孩子看到火車時,常常會問:“媽媽,火車為什么跑得那么快啊?”
而這個問題一兩句話也講不清楚,就算講,那些深奧的道理小孩子也未必能理解,于是你可以說:
“是啊,火車跑得可快了!過幾天媽媽帶你去姥姥家,咱們就坐這么快的火車。”
這樣孩子多半是會高興得拍著小手,說起去姥姥家的事了。
這個例子就是利用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通過說起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而回避孩子的問題,使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從而轉換了話題。
5.好的批評也能迎合對方的心理
人人都喜歡玫瑰的花,而不喜歡玫瑰的刺。批評就像一根刺,稍不小心就會把人刺傷,往往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相反會引發對方的不良情緒和反抗心理,甚至會傷害一個人的寶貴自尊。試著體會別人的心情,采用其他的方式,會更容易讓人接受。批評也是一門藝術,你需要給它裹上糖衣。
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發現他的女秘書長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你不要驕傲,我相信你處理的公文也能和你的模樣一樣漂亮。”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處理公文便很少出錯。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好奇地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來的?”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見理發師給人刮胡子嗎?他要先給人涂肥皂水。這是為什么呢?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疼。”
柯立芝的批評方法反映了他的一種觀念:良藥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只要你用適當的話語和表達方式,會使你和對方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如果我們能夠注意到以下三點,你的批評既是忠告也更易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順耳多了。
(1)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
說到底,忠言是為了對方,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隨便、草率。此外,講話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于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你教訓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緒。
(2)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
例如,當部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指責他們。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至于這么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也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卻會頓生“你沒有看見我已經拼命了嗎”的反感,效果當然就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經作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的安慰話,然后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部下是會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外,在什么場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則上說:提出忠告最好一對一,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面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就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抵觸情緒。
(3)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
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同時還有以下的具體方法供大家參考:
①善意的批評。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就應該指出來,提出批評,加以改正。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既批評過別人,也被別人批評過。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策略,我們需要真誠的贊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評。
在英國一個名叫亞皮丹的博物館中,有兩幅藏畫十分引人注目:一幅是人體骨骼圖,另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這是一位名叫約翰·詹姆士·麥克勞德的小學生的作品。麥克勞德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他忽發奇想,要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于是,他跟幾個同學偷偷套住一條狗,宰殺后,把狗的內臟一一剝離、觀察。校長得知后極為惱火,因為這條狗正是校長家養的,而且是校長最喜歡的狗。校長決定對這幾個孩子進行處罰。處罰的決定出來了,麥克勞德被罰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循環圖。這實在是出人意料!校長認為,孩子們的舉動,是受好奇心驅使,而好奇心正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原動力。校長從麥克勞德的不當行為中看到了積極因素,所以,他采取了一個既理智而又巧妙的處罰方法,既讓麥克勞德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又保護了他的好奇心,還使他有一個學習生理知識的機會。麥克勞德知道自己錯了,決心改正錯誤,接受處罰,認認真真地畫了兩幅圖交給了校長。在許多年之后,校長將他保存的這兩幅圖捐獻給了博物館,因為那個時候麥克勞德已為這個國家贏得了重大榮譽,更為他這個小學校長帶來了巨大的榮耀。麥克勞德沒有辜負校長的一片苦心,他后來成為了一名著名的解剖學家,研究發現了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而在此之前,人們還認為糖尿病是無藥可治的。他也因此于192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可以說,麥克勞德的科學成就,是與校長的苦心引導分不開的。對待犯了錯誤的孩子,不是采取粗暴批評的態度,而是采取辯證的眼光,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善意地進行批評教育,很可能就為孩子的未來打開了一扇成功的大門。這也許就是麥克勞德的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吧。
②含蓄的批評。
有一次,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來到他公司下屬的一家工廠。當時正值中午,他看到幾位工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的頭上,正好有一塊“禁止吸煙”的大牌子。企業家笑著走向他們,遞給他們每人一根香煙。平靜地說:“師傅們,如果你們可以到外邊去吸這根香煙,我將感激不盡。”工人們立刻意識到自己違反了規定,同時,也更加尊重他們的老板了。
當面指責他人,只會造成對方頑強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和尊重。
③感化的批評。
一位汽車司機違章行車被攔截。交警敬過禮之后,遞給他一張卡片,司機以為是罰款單,可接過卡片一看上面卻印著一行字:安全行車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
春暖花開,陽光明媚,和朋友一起相約踏青,碧綠茂密的草坪,看上去柔軟舒適,真想上去躺一會兒。剛想把腳踏入草坪,卻看到一塊牌子“青青芳草何忍踐踏”,于是把腳收回。
曾幾何時,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禁止××”的標語,忽然在不經意間發現,這些禁止的標語都換成了溫馨的提示。這種“感化”的批評比強硬的措辭更富有說服力和人情味,更好地起到了糾正錯誤行為的效果,這也是一種批評的藝術。
④幽默的批評。
幽默的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緩解受批評者的緊張情緒,啟發被批評者的思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能有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特意幽默的方式能點到批評對象的要害之處,含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
在一個秩序很亂的課堂上,有的學生交頭接耳地講話;有的學生望著窗外看風景;有的學生則呼呼睡大覺。老師忽然停下了講課,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正在講話的同學能像看風景的那位同學那樣安靜,那么正沉浸在夢鄉的同學一定會睡得更加香甜。”此言一出,引起了全班同學會意的大笑。
⑤商量的批評。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誰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錯誤或隱私在公眾面前曝光。因此,在交際中,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丑。必要時可以委婉地暗示自己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把指責變成商量。
一次,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和夫人克萊門蒂娜一同出席在一位政府要人家中舉行的晚宴。席間,一位法國外交官將一只自己很喜歡的小銀盤偷偷塞入懷中。但他這一小小的舉動被細心的女主人發現了,她很著急,因為那是她最喜愛的一套古董餐具中的一件,對她來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