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會很美好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絕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所以每個人不要放棄今天!
——馬云獲“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發表感言
馬云經營案例
先賢孟子告誡我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說明一個人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定要承受幾番磨難。馬云則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絕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說明即便你承受了磨難,卻不能堅持到底的話,一樣會倒在黎明之前。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稍微有點“野心”的人都紛紛加入了創業者的大軍之中,然而真正能夠取得成功的又有多少呢?對于那些失敗的創業者,創意或項目不夠完善是一種理由,資金鏈斷裂、投資跟不上也是一種理由,甚至競爭者太多都是一種理由。可這些艱難馬云同樣都經歷過,為什么他就能夠成功呢?無他,唯堅持耳!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看到阿里巴巴的成功,而這正是馬云帶領著他的團隊一步一步地走過了“今天”“明天”的殘酷,才度過了漫長的黑暗,沐浴到了“后天”的陽光之中。堅持,是馬云一往無前的法寶,是他始終懷揣的利器,我們且不說阿里巴巴從無到有的輝煌,單從他最早的創業經歷中便可窺得一二。
馬云在擔任大學老師的時候,工作能力就非常出色,1995年的時候,馬云還被評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師”。如果繼續留在教育崗位上,馬云說不定能在教育領域取得一番成就,而且大學教師在很多人眼里也是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但就在職業的上升期,馬云卻提出了辭職的請求。
實際上,馬云早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但因為與就職的學校訂立了“五年之約”,所以一開始他并未將創業付諸行動。但當時馬云也已經意識到了基于英語學習的創業會很有發展前景。
一方面,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與其他國家的外貿交流越來越多,但國內懂英語、能夠熟練運用英語的人卻十分稀少。當時,很多企業家聽說馬云的英語才能后都找他做翻譯,但需求多了,一個人畢竟忙不過來,而且他還有大學教師的本職工作。
另一方面,他發現對英語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了,當他在西湖邊成立第一個英語角之后,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對英語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因此,1994年馬云就與朋友一起注冊了杭州第一家翻譯社——海博翻譯社。這一年,馬云剛好三十歲,步入而立之年,也是他初次嘗試創業,因此,翻譯社取名“海博”,為英文“hope”一詞的諧音,借以希望翻譯社的業務能夠蒸蒸日上,也希望能夠給自己的人生注入新希望。翻譯社一成立,馬云就滿懷激情地投入了進去。幾乎每天他都會盡可能地參加各種活動,希望為翻譯社接到更多的業務。但事與愿違,剛剛成立的海博翻譯社由于沒有資歷和名氣,生意很是冷清。所以,成立公司之后,馬云能賺到的錢反而比之前少了。第一個月的時候,房租的費用為2000多元,但翻譯社的收入僅為700元,這巨大的落差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創業的出師不利也影響了其他成員的情緒,他們紛紛勸說馬云放棄翻譯社,安心任教。但從小就不服輸的馬云并不想輕易放棄。
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就開辟新的收入來源,為了維持翻譯社的運營,馬云扛起了麻袋開始往返于義烏與杭州之間,做一些鮮花與禮品的小買賣,除此之外,他還賣過藥品與醫療器材,總之,只要能夠將翻譯社維持下去,馬云嘗試了各種可能性。然而,隨著賣禮品所得的收入越來越多,共同成立翻譯社的同事仿佛發現了新的商機,于是開始游說馬云關掉翻譯社,專攻禮品市場。馬云毅然拒絕了這個提議,因為他志不在此,所以無論前路多么艱辛,都要堅定地走下去,他堅信,熬過這片黑暗,光明必定會到來。
1995年,經過痛苦掙扎的海博翻譯社情況轉好,而與此同時馬云也希望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創業,于是向學校提出了辭職申請。對此舉動,馬云自己是這樣解釋的:“我在學校里接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很想到實踐中去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創辦一家公司,再回到學校教書,把全面的東西再傳授給我的學生們。”
由于翻譯社已經進入正軌開始盈利,于是辭職之后馬云就把翻譯社的業務交給了其他成員,轉而投身到新的創業項目中。直到今天,海博翻譯社不僅依舊存在,而且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機構。對于自己的創業“處女秀”,馬云在多年之后輕描淡寫道:“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馬云的經營哲學
備受追捧的蘋果“教父”喬布斯一手創辦了如今稱霸電子市場的蘋果電腦,卻在公司取得優異成績之際被炒了魷魚,所幸他并未就此沉淪,而是堅持做自己所鐘愛的事業,最終憑借新事業又“殺”回了蘋果,繼續了自己的傳奇。
這,不也正是“永不放棄”所產生的力量嗎?
在言必談“互聯網創業”的當下,許多年輕人都把馬云當成了人生導師,研究他的創業之路以期復制他的成功。其實,成功是無法復制的,但你只需學到馬云“永不放棄”的精神、堅持到底的信念,那么成功就在美好的“后天”等著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機會,年輕人要善于把握機會
我和金庸探討過,我說你書里都是年紀越大武功越好,這是違背規律的。你要相信年輕人,你才會說未來是美好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機會,年輕人要善于把握機會。年輕人不要老抱怨社會,而應該想著怎么反省自己,找到創業機會;年輕人不要老想著改變世界,而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未來的商機青睞更懂得分享、透明、擔當等價值的人。
——2014年馬云在兩岸企業家臺北峰會上的演講
馬云經營案例
馬云和他帶領的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源于他在創業之初把握住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互聯網。1995年,馬云31歲,那時他所創辦的海博翻譯社剛剛步入正軌,他所在的城市杭州計劃修建抵達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因為投資方中包括美國的一個投資機構,而該機構沒有履行投資承諾,官方需要找一個英語水平比較高的人去與投資方協商,他們找到了馬云,因為馬云的英語溝通能力很強。
馬云接受了官方聘用來到美國,經過了解才知道,這個投資機構當初根本不是出于投資的目的,而是想以投資為幌子從中非法牟利。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求馬云替他們保守秘密,合伙欺詐,并以經濟利益來誘惑他。馬云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后,被關了起來。為了逃脫,他假意投靠該機構,以外出工作為由才得以自救。
此次美國之行本可以到此收場,用他自己的話說:“簡直就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我到了美國被黑社會追殺,我的箱子現在還在‘好萊塢’呢。”但已經到達機場的馬云不甘心就這樣回去,雖然那時候已經是20世紀90年代,但對于普通人而言,出一趟國也不是說走就走那樣簡單,他記得自己的同事跟他說起過他的家人在美國這邊經營了一家互聯網公司,他覺得這是個不應該錯過的學習機會,又從機場折了回去。也正是這個臨時起意的決定,開啟了他后來的互聯網創業道路。
為馬云開啟互聯網大門的公司是坐落于美國西雅圖的VBN公司,他敏銳意識到互聯網能為人們帶來便利,而國內的互聯網領域尚未進行開發,他認為,這是一個機會。
從美國回來之后,馬云找來了與自己關系密切的朋友一起商討關于互聯網的問題,那個時候國內了解互聯網的人并不是很多,杭州也還不能撥號上網,所以當他提出想要自己創辦一家互聯網公司時,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異想天開,事實上,那個時候他自己對互聯網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但是當他聘用一個專業人士為他的翻譯社做了一個網頁后,在短短的三個小時之內就有四個人通過郵件聯系他們,這讓他相信,互聯網行業一定蘊藏著巨大的發展商機。
當時馬云的想法是建立一個網站,用來發布中國各個企業的相關信息。不過當時他的這一構想并沒有得到親朋好友的支持,但他還是沒有放棄這個機會,為了創辦互聯網公司,他與妻子跑了多個地方去借錢,并終于在1995年5月建成了國內第一家商業網站。
無疑,馬云站在了國內互聯網領域發展的前沿,因為那時整個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尚處于發展的探索期:1994年,“網絡預言家”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出版;同年4月20日,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連接;1995年4月12日,楊致遠創辦的雅虎于美國上市;而馬云在認識到互聯網的巨大潛力之后便迅速行動,最終鑄造了今天的輝煌。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馬云趕上了好時代,正好在互聯網崛起的時候他在創業,所以他遇到了好機會。這個觀點有兩個明顯的錯誤:
第一,機會不是等來的,而是需要你主動去尋找、去發現的,如果當初馬云沒有從美國機場折回去,而是等著VBN公司的人來找他合作,怎么還會有后來的一系列發展?創業者不僅需要思考,還要有眼力,假如你能夠發現某個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而且你比很多人都提前發現了這一點,那么,就算你當前沒有多大的優勢,你創業成功的機會仍然很大,因為你走在了時代前沿,搶得了先機,也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自己。
第二,正如馬云所說,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機會,而當下就是年輕人發展的好時機,一大批90后創業者的成功,說明這個時代并不缺少機會,就看你怎么去把握。
馬云的經營哲學
馬云說:“走到今天,是時代給我機會,是社會、國家給我機會,也是朋友和同事給我機會。”他之所以這樣說,正是因為馬云自己牢牢把握住了機會!畢竟,在時代變革面前,機會永遠是均等的。
如今,我國已進入傳統經營模式的大變革時期,“互聯網+”模式正在滲透各個領域,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農業……當人們都投身于“互聯網+”的時代大潮,你是否能夠發掘別人忽視的領域呢?
如今的互聯網依然以迅猛姿態向前發展,并逐漸蔓延到各個行業,有專業人士預測,2015到2018年,互聯網會顛覆現存的一切商業邏輯,這意味著傳統企業需要從頭開始,一大批不適應網絡時代要求的企業都將被淘汰出局,而你是否已經準備好接替他們的位置了呢?
堅持做自己熱愛、相信的事
堅持做自己。堅持做自己熱愛、相信的事。看起來很難,其實做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看起來很容易。
——馬云在來往“扎推”上的感悟與分享
馬云經營案例
我們從眾所周知的“奶酪故事”開始說起,星巴克的老板舒爾茨在英國出差時,看到倫敦最為繁華的地方有人在賣最便宜的奶酪,他好奇地問店主如何支付寸土寸金的房租,店主告訴他說,這街上幾乎所有的豪華店鋪都是他們家的,購買這些地產的資金都是來源于他家世代所賣的奶酪,而他之所以還在賣奶酪是因為他喜歡。
愛因斯坦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被問過“你的成功是否是因為你的天賦”,他是這樣回答的:“有天賦的人很多,而成功與否關鍵看你對從事的事業的熱愛與勤奮。”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熱愛并相信著的事情,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將這件事情堅持下去,這其中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內在的理由。有的是因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自己的堅持顯得孤獨而可笑;有的是因為自己熱愛的事情無法創造出更多的物質價值,即便堅持也不會有所收益……
對此,馬云的態度很明確,他認為人一定要堅持做自己熱愛的事。
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青年人創業大會”上,馬云說過這樣一番話:
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給自己一個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機會到了美國,然后我看見了、發現了互聯網。發現互聯網以后,我不是一個技術人才,我對技術幾乎是不懂,到目前為止,我對電腦的認識還是部分停留在收發郵件和瀏覽頁面上,我今天早上還在說,到現在為止我還搞不清楚該怎么樣在電腦上用U盤。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干什么。
1995年,互聯網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匯,當時的杭州甚至還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因此,當馬云提出互聯網創業的想法時,朋友們并不支持。但懷抱理想的馬云利用自己的積蓄和四處借來的錢創辦了中國黃頁。
中國黃頁上線以后,馬云就成了“推銷員”,希望別人能夠認識到互聯網的價值,花錢把企業的資料放到中國黃頁網站上。當然,在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互聯網的情況下,中國黃頁的前期推廣可謂四處碰壁,馬云本人也被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認為他是一個“騙子”、“瘋子”。
可以想見,當年滿懷理想的馬云其實是不無失意的,曾有人形容馬云當時的樣子:坐在露天大排檔里,喝得醉醺醺的,對著一幫人侃侃而談,并不像一個老板。
對于這段悲慘的境遇,如今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馬云依然十分感慨:“那時候真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啊,就跟騙子似的。我們當時跟所有人都說,有這么一個東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來覺得‘兔子先吃窩邊草’,最初是給朋友做,他們知道我這么多年的信用還是不錯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望湖賓館,杭州的一個四星級賓館,然后是錢江律師事務所,最后是杭州第二電機廠。”
在做望湖賓館的業務時,馬云需要首先將賓館的資料用快件的形式寄到美國;美國那邊的合作伙伴收到資料之后,再安排技術人員將其做成網頁;最后,美國那邊將網頁的實際圖片打印出來寄回國內。如果客戶有疑問的話,可以打電話給美國公司,確定無誤再進行付費。
望湖賓館的資料剛剛放到網上,就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遇。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按照外國代表的習慣,他們想在參會之前訂好賓館,但上網查詢之后,只看到了望湖賓館的資料,于是代表們參會的時候就專門從北京飛到杭州的望湖賓館住宿。
就這樣一步一步,馬云的互聯網業務開始發展起來。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互聯網的力量,相信中國黃頁,馬云在1995年7月上海開通互聯網專線后,從杭州撥打長途電話到上海接通互聯網,再通過互聯網將美國公司制作好的網頁傳到上海的電腦上。由于當時的網速還比較慢,所以這個如今看來非常簡單的操作竟然花費了三個半小時才成功。
中國黃頁在經歷了最初的坎坷之后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而馬云依然每天在四處奔波,跟人聊互聯網,希望更多人成為自己的客戶。馬云說他當時認為“互聯網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所以他充滿了激情和干勁。
1997年,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等中國第一批互聯網主頁通過中國黃頁成功發布,年底的時候,中國黃頁的營業額也達到了700萬元。
馬云的經營哲學
當回顧馬云的創業之路,我們會發現,他創辦海博翻譯社的初衷是為了填補市場的空白,同時解決老師們賦閑的問題,所以即便是看不到市場前景,也絕不改弦更張去專攻能即刻看到經濟效益的禮品市場。因為,這是他想做并熱愛著的第一份事業。
而在人們并不認識互聯網的時候,如果馬云對其沒有足夠的熱愛,繼續經營海博翻譯社的他也許會走得更加簡單而順暢,但并不會成就一個商業帝國阿里巴巴。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當馬云堅定地寫下“堅持做自己熱愛、相信的事”時,其實也是給自己的成功之道做了一個總結。此時,你還會因為堅持之路上的孤獨而回頭嗎?你還會因為一時看不到經濟效益而放棄嗎?
95%的人已經倒下,憑什么你就是那個幸運的5%
做企業做商人很艱難,就像打仗一樣,活著就是成功,從戰場上回來的人就是成功的,不管他戰場上怎么樣。就是商人也一樣,你走上這條路的時候,你應該想到,95%的人已經倒下,憑什么你就是那個幸運的5%。
——2014年馬云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演講
馬云經營案例
馬云對于成功者有著很明確的定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成功者應當具有超越常人的堅持。
1995年4月,馬云團隊創建中國黃頁,由此作為起步,馬云和阿里巴巴終究締造了一個電子商務王國。他們的成功顯而易見,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始終一帆風順嗎?
馬云認為,創業其實算不上艱難,但是過程卻很痛苦。成功者和失敗者分別占5%和95%,前者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后者的失敗同樣如此。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看能不能在這起起伏伏中堅持下來。
當中國黃頁被越來越人認可的時候,馬云卻看到了新的危機。因為公司在技術方面非常不成熟,難以擺脫對美國公司的依賴,而且此時的市場競爭也開始日趨激烈,所以他急需尋求出色的技術人員,獲得新的出路。
不久之后,求賢若渴的馬云就收到了一封簡歷,經過面試后馬云讓他嘗試設計網頁。一個星期后,網頁設計出來了,雖然并不夠美觀,但馬云依然很欣慰,因為與美國公司合作,每做成一個網頁,需要將60%的收費交給美國公司,費用成本非常之高,而自己做網頁就省去了這部分費用,意味著公司有了更好的發展前景。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更加獨立的馬云做出了離開杭州北上的決定。彼時,馬云曾放出豪言:“我們打不死他們,不過他們也打不死我們。”
來到北京準備大展拳腳的馬云意識到: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應該獲得市場的認可,而要獲得市場的認可,就應該借助媒體的力量。因此,馬云就與營銷總監何一兵一起尋找媒體,為中國黃頁在新市場的發展造勢。
但20世紀90年代的媒體并不如今天這般活躍,而且對新聞的敏感度也不高。因此馬云準備好的文章幾乎毫無用處。萬般沮喪的情況,馬云的朋友介紹了一位司機給馬云,說他可以幫忙發表,對此并沒有抱太大希望的馬云就把文章交給了這位司機,沒想到很快在《中國貿易報》的頭版刊登了其中一篇文章。
重新看到希望的馬云帶著忐忑的心情找到了《中國貿易報》的主編,與他談論互聯網。雖然這位主編并不特別了解互聯網,但他依然被馬云熱情的演講打動了,幫馬云聯系了媒體圈的朋友,召開推廣活動。
但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卻并非一帆風順,在記者答應幫馬云宣傳中國黃頁和互聯網之后,卻有文件出臺禁止互聯網的宣傳,認為互聯網不適合當前的中國國情。剛剛看到希望的馬云此刻的心情已經跌落到了谷底,媒體宣傳的道路似乎已經走不通了。但有記者給他支招說,如果能夠讓《人民日報》上線的話,事情就能有轉機。
雖然聽上去這是新的希望,但在當時讓《人民日報》上線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馬云并不想就此放棄,他準備繼續迎難而上。
1996年初,馬云輾轉得到了在《人民日報》做演講的機會。《人民日報》的領導認為馬云講得非常好,于是上報給中央,申請讓《人民日報》上線。
就這樣,《人民日報》上線了,馬云受到了巨大的關注,并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的采訪。此時前途看似已經一片光明,但正因為互聯網瞬時受到熱捧,眾多的互聯網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生,其中不乏實力雄厚的外企,這讓馬云意識到在北京發展的機會已經十分渺茫。于是,他撤回大本營杭州,思考新的發展計劃。
其實,縱觀馬云的創業經歷,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坦途還是坎坷,馬云從來不會輕易放棄,他深知實現理想并不容易,成為“幸運的5%”更需要堅持。
馬云在一次演講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了一個理想之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承諾,承諾自己要把這件事情做出來。很多創業者都想想這個條件不夠,那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也不具備。該怎么辦?我覺得創業者最重要的是去創造條件,如果機會都成熟的話,一定輪不到我們。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一般大家都覺得機會成熟的時候,我認為往往不是你的機會,你堅信事情能夠起來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承諾說,我準備干五年,我準備干十年,干二十年,把它干出來,我相信你就會走得很久。
馬云的經營哲學
馬云強調理想,也強調堅持。他曾笑言,他并不是最聰明的一個,也不是最努力的一個,但是最終他和他團隊卻成功了,而別人卻沒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一如既往地堅持下來了。很多人都在談論未來,談論理想,但是沒有堅持的理想注定只是一種空談,甚至是一種痛苦。畢竟在談論理想的這一群人中,只有堅持下來的5%是成功者,剩下的95%都是失敗者。
在堅持的過程中馬云也始終保持理性。阿里巴巴的創業過程是在遇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度過的,能夠面對問題不慌張,理性分析和解決問題,是馬云能夠堅持下來的重要原因。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思考別人怎么失敗的,哪些錯誤是人們一定要犯的。”馬云曾這樣坦言。創業的過程是不容易的,創業的道路上你會看到不斷有人倒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去看看他們為什么倒下,然后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一句話,總結95%失敗者的教訓,成為5%的成功者。
馬云始終認為最初的自己和團隊并不比其他人優秀,而他們能夠走向成功,原因就在于堅持。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抱怨的人永遠沒有機會,很多人都在創業的道路上倒下,但是只要堅持,就總能找到走出來的機會。馬云的堅持,讓他踏過95%失敗的人,站上了5%成功者的巔峰。
十年后的你,源于今天的思考和堅持
我相信一點,只有思考未來,只有關注年輕人,只有清楚世界,你才能把握未來。阿里巴巴不是這兩年做成的,是十五年以前我們的思考,堅持了十五年,才走到了今天。你十年前的思考和十年的行動,鑄就了今天的你。同樣,十年以后的你,也是你今天的思考和今天的行動鑄就的。企業如人,一個人的成長和一個企業的成長其實是相像的,大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就是今天你想什么,今天你堅持什么,今天你放棄什么,將會鑄造十年以后的你和你的企業。
——2015中國綠公司年會之馬云演講
馬云經營案例
阿里巴巴自1999年誕生以來,馬云及其團隊始終堅持走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道路上。
隨著阿里的日漸壯大,關于馬云及其團隊后續發展方向的猜測也眾說紛紜,有分析者指出,電子商務很可能只是馬云的戰場之一,等到他從中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就可能抽身而出,選擇新的發展道路。
但事實上,馬云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堅持著,不僅如此,他還立足于電子商務發展的宏觀角度,對阿里巴巴的未來走勢有著確切的思考與規劃。他甚至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電子商務。“我覺得現在放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話,那是對很多人不負責任,也是有罪的。我們現在有這么多的人才和經驗,不對中國中小企業做出貢獻,那是負罪。”
馬云一直在思考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之路,根據阿里巴巴的發展經驗,結合社會總體發展趨勢,他總結出阿里未來發展的重點,也對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給出了科學的預測及評估。
阿里的發展,歷經了最初的B2B模式,到后來采用C2C模式的淘寶,再到如今已普遍應用的支付寶,再加上阿里涉足的金融業務、物流領域以及軟件開發等都加入電子商務的大軍。
在馬云看來,正是由于網商的不斷發展及電子商務產業鏈的完善造就了阿里今日的成績。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確實能夠在短期內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但從長遠來看,當整個產業鏈發展到成熟階段,電子商務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所以,阿里巴巴在后續發展中會將產業鏈的建設作為重點,而馬云計劃拿出100億用于商務產業鏈的改革與建設。
雖然電子商務在日本與美國的發展熱度漸趨冷卻,但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還處在高速上升時期,馬云堅信電子商務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他在剛剛開始創業時就堅信電子商務最終能夠成為一匹脫穎而出的黑馬,雖然那個時候他也無法預料十多年后電子商務能夠發揮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但他始終相信這個行業能夠不斷進步,這也是他能夠一直堅持下來的原因。
在電子商務領域,馬云并不是唯一一個搶得先機的人,正如馬云自己所說,比他聰明的人大有人在,當然也有其他人看到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潛力,但是最終阿里巴巴在激烈的淘汰賽中將其他競爭者遠遠甩在身后,成為最大的贏家,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網絡公司,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一路堅持著走到了今天。
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資一億元打造了個人網上貿易市場平臺——淘寶網。據統計結果顯示,六年后,淘寶網的交易而已經占到我國網絡購物交易規模的80%,可見其發展態勢的迅猛。而據阿里巴巴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雙十一”,全天的交易規模沖破了900億元大關。如此輝煌的業績,著實令人羨慕,但事實上,淘寶的建立也并非一帆風順,如果不是馬云及其團隊的堅持,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淘寶的建立時期正值非典疫情肆虐全國,運營團隊剛剛組建兩周的時間,在阿里工作的一個出差人員從廣州返回后,就被懷疑攜帶病毒而實施隔離。阿里的員工也因此受到影響,職員們都紛紛回家。
為了不使阿里的運營就此中斷,企業的技術部門采取了及時的應對措施,組建了網上互通工程,這樣即使員工不能正常到公司上班,也可以在家里的電腦前進行操作。據說當時員工的家人聽到電話鈴聲響后接起來都是“你好,阿里巴巴”。2003年5月10日,淘寶正式啟動運營,但因為疫情蔓延,主創團隊也無法悉數聚到一起慶功。不過,是阿里團隊的努力堅持,才促成了淘寶計劃的順利實施而沒有被擱置。
雖然淘寶上線后,又遭到了eBay聯合知名網站的全面圍剿,但他們最終都挺過來了。如今,當我們談及網購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淘寶購物。
馬云的經營哲學
同絕大多數創業者一樣,馬云的創業道路上也布滿了坎坷,馬云及其團隊在北京做過項目,但項目進展并不順利,所以馬云最終做出回到杭州重新開始的決定。臨走前一天晚上,團隊成員相聚到一家小飯館里,雖然不甘心,但大家都陷入了絕望,因為這已經不是馬云第一次創業以慘敗收場。不過最終,馬云以一個成功者的身份向全世界人證明了自己,他沒有在創業的這條道路上放棄。
決定創業后,十五年的付出與堅持造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也成就了今天的馬云。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任何一個創業者都不可能一路平坦地走到巔峰,因此,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做好準備,因為創業的戰場上,不僅僅是智慧的較量,更是意志力的拼搏。
我的三個堅持:理想主義、擔當精神、正能量
在變革的時代我也特別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前三十年我是堅持三樣東西,我也希望大家去反思和思考這三樣對你是否有用。就是三個堅持:第一永遠堅持理想主義,第二要堅持擔當精神,第三要堅持樂觀的正能量。
——2014年馬云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馬云經營案例
阿里巴巴成功了,馬云成功了,成功的同時馬云也在把成功的經驗分享給眾人,三個堅持正是他希望人們能夠認真反思和思考的。可以說,馬云的三個堅持——理想主義、擔當精神和正能量,幫助他的團隊在市場激流中殺出重圍,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超越。
◆堅持理想主義
對現代社會的企業而言,無論多快的發展速度都不能把理想主義拋在身后。馬云就認為阿里巴巴是一家堅持理想主義的企業,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阿里巴巴不僅擁有年輕的團隊,而且當時團隊高管的60%(包括馬云在內)都是教師行業出身,整個團隊的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當然,阿里巴巴的理想主義更是建立在務實的基礎之上的。
通過馬云及其團隊的觀察可以發現,我國市場與歐美市場存在很多不同點,中小企業更加側重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此類思想的指引下,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企業使命的阿里巴巴誕生了。
此外,阿里巴巴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也不忘記腳踏實地。馬云認為,立足于本土是走向全球的基礎,因此阿里巴巴以浙江為立足點,眺望全球。
對于企業來說,立足于哪里不意味著你就局限于哪里,目光所到之處皆是發展的前景。馬云正是堅持了這樣的理念,放眼全球,以互聯網作為工具,幫助傳統企業和個人利用互聯網實現發展的飛躍,延長企業壽命,提高企業收益。
正是由于理想主義的支撐,阿里巴巴從不去懼怕困難。在馬云眼中,困難背后都孕育著發展的機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一定要勇敢面對,冷靜思考,相信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渡過難關。無論是金融危機,還是更早之前的SARS,馬云和他的團隊都成功渡過難關并獲得了新生。
阿里巴巴的成員以80后、90后的年輕人為主,年輕的成員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同時也帶來與傳統企業所不同的發展方式。馬云希望阿里巴巴的客戶以中小企業和個人為主,幫助他人實現成功。而這既是整個公司的經營理念,同時也代表了公司理想主義內涵。
◆堅持擔當精神
2009年,美國當地時間3月12日上午7點30分,馬云以“擁抱企業精神”為主題在美國亞洲協會(AsiaSoceity)進行了一場演講。
在演講中,馬云著重強調了企業家的精神,他認為在危機來臨之際或肆虐之后,與其等待政府的救援,不如發揮企業家的精神,承擔起社會責任,進行自救和救人。這篇演講受到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認可,美國亞洲協會的官方網站上刊登出了這樣的消息:與中國電子商務巨人馬云一起擁抱企業家精神。
2008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金融圈都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席卷,時任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的馬云又一次提出中國的企業家群體應當攜手承擔社會責任,發揮企業家的精神和價值觀,共渡難關。
在馬云看來,等待政府救市是十分被動的行為,等同于放棄了一次在災難中獲得新生的機會。企業家應當學會透過金融危機來看到明天,明天的到來會很美好,同樣過程也會很艱難,無論怎樣,企業家都應該采取行動,如此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Google一般的企業巨頭,不行動則注定淹沒在經濟危機中。
企業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敢于擔當是其應具備的素質。除了扮演企業領導者的角色外,企業家還有承擔者的角色。馬云很清楚地認識到,一個遇到責任就想推卻、遇到問題就想逃避的領導者必難服眾。真正成功的企業領導往往敢于承擔責任并有能力解決問題。如果整個管理層遇見問題一直在節節后退,最終問題的堆積會比最初更難解決。
◆堅持樂觀的正能量
正能量在馬云的處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部分。無論是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還是一個社會公眾人物,馬云始終致力于積極倡導正能量。
馬云在談及公益時提出,公益的重點不在于資金的輸出,而在于是否喚醒了人們心底的那份善良。無論社會的發展逐漸暴露出了多少問題,我們都應該相信人們的善良和愛心從未泯滅過,只不過有時可能沉睡在心底,而公益的任務就是喚醒它們。
2013年7月15日,阿里巴巴正式啟動公益項目“天天正能量”,以每年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投入,用獎勵的方式來挖掘、鼓勵社會上有正能量的人和事。
為什么要采用獎勵的方式呢?應該獎勵什么樣的正能量呢?阿里巴巴認為,正能量的激發需要獎勵,這有利于參與者獲得為善的樂趣。項目的設立旨在用正能量感動社會,引起人們對正能量的重視,喚醒這個時代看似缺失的一部分。
馬云的經營哲學
在馬云的帶領下,阿里巴巴始終不是一家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企業,其對于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馬云和阿里巴巴始終堅持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不斷挖掘社會的內在價值,力圖讓商業利用其優勢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并不斷付諸實踐,真正做到服務大眾,切實解決社會問題。
馬云的三個堅持不僅是給從商者們的信條,也是對所有人的處世建議。在商業化節奏加快、物欲逐漸充斥的當下,很多人談論成功,渴望成功,卻沒有理解到成功的真正含義,更不用說找到成功的途徑。馬云也說,他的這些理論在國內的很多場合講出來根本沒有幾個人能聽進去,但恰是如此,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中才有無窮的潛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