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插圖珍藏版)
- 喬治·奧威爾
- 6022字
- 2019-01-03 15:52:54
四
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即使距離電幕如此的近,也阻止不了溫斯頓不自覺地深深嘆了一口氣。他把口述器拉到跟前,吹走話筒上的灰塵,戴上眼鏡,然后把已經從辦公桌右邊氣力輸送管中送出來的四小卷紙打了開來,夾在了一起。
在他辦公室的墻上有三個氣筒噴口。口述器的右邊是個小氣力輸送管,要輸送的是一些書面通知,左邊大一點的輸送來的是報紙。在溫斯頓觸手可及的側面墻上有一個橢圓形的口子,被鐵絲罩著,用來處理廢紙。類似這樣的口子在這座大樓里有成千上萬個,不僅每個房間里有,而且每條走廊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不知道為什么,這種口子有一種綽號叫“記憶洞”。當你明白哪一份文件應該被銷毀時,甚至你看見一張躺在地上的紙片,都會習慣性地打開最近的“記憶洞”的蓋子,把它扔進去,而且馬上就會被一股暖和的氣流所卷走,卷到樓下一個不知名字的大鍋爐里燒掉。

溫斯頓看了一下他所打開的四張紙條,每張上面都只有一兩句話的信息,是以行話寫的——并不是真正的新話,但包含著大量的新話詞語——供內部所使用的。這些信息是:
《泰晤士報》17.3.84老大講話誤報非洲改正
《泰晤士報》19.12.83預測三年計劃四季度八十三處排錯核正最新一期
《泰晤士報》14.2.84富部報錯巧克力定量請改正
《泰晤士報》3.12.83報道老大命令雙加不好提到非人全部重寫存檔前上交
溫斯頓把第四則信息放在一旁,心底隱約有種滿足感。那是一件復雜且責任重大的工作,是要留到最后做的。另外的三則信息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盡管第二則或許需要去整理一大串的數字,有些單調乏味。
溫斯頓在電幕上撥打了“過期報刊”的號碼,要了對應日期的《泰晤士報》,沒過幾分鐘,氣力輸送管就送來了。他接到的信息中提到一些為了這個或那個原因必須篡改,或者用官方的話來說,必須改正的文章或新聞。例如,三月十七日的《泰晤士報》報道,老大哥在前一天的講話中預言南印度前線將平靜無事,但歐亞國不久將在北非發起進攻。結果卻是,歐亞國最高司令部在南亞發起進攻,在北非毫無動靜。因此需要改寫老大哥講話中的那一段話,使他的預言符合實際的情況。又如十二月十九日的《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一九八三年第四季度——也就是第九個三年計劃的六季度——各類消費品產量的官方預測數字。今天出版的《泰晤士報》刊登了實際產量,對比之下,原來的估計每一項都錯得厲害。溫斯頓的工作就是核正原來預測的數字,使它們和后來的數字達成一致。至于第三則信息,指的是一個很簡單的錯誤,幾分鐘就可以改正。距離現在最近的二月,富裕部曾許下諾言(官方的話是“明確保證”)在1984年內不再削減巧克力的定量供應。而事實上,溫斯頓也知道的,這個星期剛剛過完,巧克力的定量供應將要從三十克降到二十克。溫斯頓需要做的,只是用一句提醒大家可能需要在四月間降低定量的話來代替原來的諾言就行了。
溫斯頓每處理完一則信息,就把口述器記錄下的更正紙條和那天的《泰晤士報》別在一起送進氣力輸送管。然后,盡量表現得像無意為之,把原來的信息和他所記下的筆跡揉成一團丟進記憶洞,為大火所吞噬。
氣力輸送管最終會通向何處,這是一個看不見的迷宮,里面發生著什么具體的事情,他并不清楚,但一般的情況他還是了解的。一旦對《泰晤士報》上需要更正的材料收集齊全并改正后,那一天的報紙就要進行重印,原來的報紙也需要被銷毀,改正后的報紙則進行存檔所用。這種不斷篡改的工作不僅僅用在報紙上,也會在書籍、期刊、小冊子、招貼畫、傳單、電影、錄音帶、漫畫、照片上——但凡涉及到政治或者思想層面的印刷品或者文件,都是如此。每一天,幾乎也是每時每刻都在對過去進行修改,改動成和現在保持一致。通過這樣的方式,黨所做的每一個預言都被檔案所證明是正確的,凡是和當前的需要不相符的任何新聞或者意見,都不允許留有記錄。所有的歷史都是可以多次重寫的本子,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擦干凈重新記錄。這些行為一旦完成,無論如何都無法證明曾經發生過篡改歷史的事情了。在檔案司最大的一個處里——比溫斯頓工作的那個處要大得多——工作人員的職責,就是把一切內容過時需銷毀的書籍、報紙和其他文件統統收回來。因為政治結盟或者老大哥的預言出了錯,有些《泰晤士報》可能已經篡改過了十幾次,但是檔案的日期仍舊是原來的,不會有原來的報紙或者其他版本留下來。書籍也被一遍遍回收改寫,重新發行時候也不會承認做過任何的修改。甚至溫斯頓收到的書面指示——他處理之后立即銷毀的——也從來沒有明言過或暗示過要他進行偽造,提及的總是為了保持正確無誤,必須糾正一些疏忽、錯誤、排印錯誤和引用錯誤而已。
實際上,當他在修改富裕部數字的時候想到,這根本算不上什么偽造,只不過是用一個謊言代替另外一個謊言而已。你所處理的絕大多數的材料和現實世界一點關系都沒有,甚至連赤裸裸的謊言和現實之間的那種關聯也不存在。修改前后的統計數字都是荒誕不經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數字都是指望你在腦子里杜撰出來而已。例如,富裕部預測這個季度的靴子產量是一億四千五百萬雙,但實際的產量卻只有六千二百萬雙,但是溫斯頓在重新改寫預測數據時將一億四千五百萬雙降低到五千七百萬雙,這樣照樣可以宣稱超額完成計劃。反正,無論六千二百萬、五千七百萬還是一億四千五百萬,跟真實的情況比起來,都是一樣的離譜,真實的情況很有可能是一雙鞋子都沒有生產出來,更有可能的是誰也不知道究竟生產了多少雙,更不用說關心這些事了。你所知道的只是每個季度在紙面上都生產了天文數字的鞋子,但是大洋國里卻有近一半的人口打著赤腳。不論大小每一樣被記錄下來的事實都是如此。一切都褪去色彩,變成了一個影子的世界,最后甚至連年份也無法確定了。
溫斯頓朝大廳那邊望去。在位置對稱的一間小辦公室里,一個名叫狄洛森的矮個子男人在忙碌著。他外表精明、下巴稍微有點黑,膝蓋上放著一卷報紙,嘴巴湊近口述器的話筒。他的樣子仿佛是盡量不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除了電幕以外。他抬起頭來,透過眼鏡向著溫斯頓的方向白了一眼。
溫斯頓一點都不了解狄洛森,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工作的。檔案司的人并不喜歡談論他們的工作。在這條長而無窗的大廳兩旁都是一間間的小辦公室,站在這里總是能聽見紙張的沙沙聲和對著口述器說話的嗡嗡聲。在這些小辦公室里工作的人中,有十幾個人是溫斯頓連名字都不知道的,雖然他每天都看著他們進進出出,或者在那兩分鐘的仇恨大會上手舞足蹈。他知道,在他隔壁小辦公室里工作的那個黃紅色頭發的矮個子女人是從早忙到晚的,她所做的就是在報紙上查找那些已經被人間蒸發,所以被認為是從來就不存在過的人的名字,然后刪除掉。她來做這類工作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她自己的丈夫就在兩年前被人間蒸發了。再過去幾間小辦公室,是一個性情溫和,樣子有點窩囊,而且工作心不在焉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安普福斯,他耳朵上的汗毛長得非常濃密,在詩詞韻律方面卻造詣頗高。他所從事的工作是刪改一些在思想方面有問題,但出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需要保留下來并集合起來進行篡改的詩歌合集——他們稱之為定稿本。在這個大廳里工作的大概有五十多人,這僅僅是一個科而已,只不過是整個檔案司這個龐大而復雜的機構中的一個細胞而已。上下左右,還有大量的工作人員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無法想象的工作。這里還有很大的印刷車間,里面有編輯校對人員、排版專家和一些制造假照片需要的精密暗房;還有電視節目部,有工程師、制作人員和許多的演員參與其中,這些演員能夠被選中,是因為他們具備模仿別人說話的特長;還有大批的資料員,他們要做的是列出那些應該被回收的書籍和期刊的名單;有很大的倉庫來儲藏篡改后的文件和隱秘的鍋爐來焚燒原件。在某個地方,有一些匿名的智囊團,他們在制定政策,確定過去的事實哪些應該保留,哪些應該篡改,另外的部分則需要完全消除,不能留下蛛絲馬跡。
說到根本上,檔案司不過是真理部的一個部門而已。真理部的主要任務不是重新塑造過去,而是面向大洋國的公民提供報紙、電影、教科書、電視節目、戲劇、小說——凡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一切信息、指示或者娛樂,從雕像到口號,從抒情詩到生物學論文,從小孩子用的拼字書到新話辭典。真理部不僅僅要滿足黨各種各樣的要求,并且要搞出一套層次稍低的東西來供無產階級享用,所以設立了一系列不同的部門,來負責無產階級文學、音樂、戲劇以及大眾娛樂,所制造出來的垃圾報紙,除了體育、兇殺案、占星學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內容可言,還有駭人聽聞五分錢一本的廉價小說和色情電影,一些完全是通過一種作曲機器譜寫出來的傷感歌曲。甚至還有整整一科——用新話來說叫“色情科”的——從事的是最粗俗的色情創作,發行時候用的也是密封的包裝,除了有關工作人員外,任何黨員都不得偷看。
溫斯頓在工作的時候,氣力輸送管的口子里又滑出了三則信息,不過都是一些簡單的事情而已,在兩分鐘仇恨大會開始之前他就處理完了。仇恨會結束后,他回到自己的小辦公室里,從書架上取下新話詞典,將口述器推到一邊去,擦了擦眼鏡,然后開始干這天上午最主要的工作。
溫斯頓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工作了。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例行公事而已,但的確有一些難度大而且復雜的工作,做起來能讓人像鉆研數學題一樣沉浸其中——那是一些精細微妙的偽造工作,除了對英社原則的了解和黨希望你寫什么樣的話有所理解之外,是沒什么可以作為指南的了。溫斯頓很擅長做這種事,他曾經受命修改《泰晤士報》中完全是用新話寫的社論。他打開他原先放在一邊的信息通知單,上面寫著:
《泰晤士報》3.12.83報道老大命令雙加不好提到非人全部重寫存檔前上交。
這則信息通知用舊話(或者標準的英語)可以這樣寫: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三日的《泰晤士報》對老大哥當日指示的報道非常不好,其中提到不存在的人。全部重寫并在放入檔案前把草稿提交到上一級。
溫斯頓通讀了一遍這篇有問題的報道。老大哥的當日指示主要是為了表揚一個叫FFCC的組織,這個組織的工作任務是向水上堡壘中的士兵提供香煙和其他可以改善生活的用品。有一位名字叫威瑟斯的同志——他是一名內黨成員——被特別點名并授予了二等功。
但是,三個月后,FFCC突然解散了,什么原因無法得知。可以猜想到的是威瑟斯和他的同伴們如今已經失勢,但是報紙或者電幕都沒有報道這一相關事件。這也在預料之中,因為政治犯一般都不會進行公開審判或者譴責的。在對成千上萬人的大清洗運動中,賣國賊和思想犯被要求公審,他們低聲下氣地坦白自己的罪行然后被處決,那都是幾年才有一次的事,而且是特意做給大家看的。更常見的是,干脆就讓那些對黨有所不滿的人無故失蹤,銷聲匿跡。誰都無法得知,他們究竟遭遇了怎樣的下場。有些時候,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死。在溫斯頓所認識的人中,先后這樣無緣無故失蹤的就有差不多三十來個,還不包括他們的父母。
溫斯頓用一枚回形針輕輕地刮著他的鼻子。對面那個小辦公室里,狄洛森同志還在那臺口述器面前詭異地說著話。他抬了一下頭,眼鏡片里又折射出一陣白眼之光。溫斯頓心里在嘀咕,狄洛森是不是和自己干著一樣的工作,這完全是有可能的,像這種高難度工作是不會單獨交給一個人去完成的;另外一個方面,如果把這個工作交付給一個委員來做的話就等于公開承認偽造了。極其有可能同時有十幾個人在修改老大哥所說過的話,將來再由一個黨內的智囊團來選擇其中一個版本,重新進行編輯,再讓人進行必要的反復核對。經過這一復雜工序后,最后那個當選的謊言就載入永久檔案,成為真理。
溫斯頓想不明白為什么威瑟斯會失勢,要么是因為腐敗或者無能,要么是老大哥只不過想鏟除掉一個太過于張揚的下屬而已,要么威瑟斯或者他身邊某個親近的人有異端的傾向,要么可能是——這是最有可能的——這種事情的發生,只不過是因為清洗和人間蒸發一部分人已經成為了政府運轉機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了。通知信息上唯一一條真正的線索是“提到非人”這幾個字,這就說明威瑟斯已經死了。人們被捕的時候,你不能每次都做這樣的假想。有時候他們會獲釋出來,在被處決之前可以多享受一兩年的自由生活。也有這樣的偶然情況,你以為早已死了的人忽然像鬼魂一樣出現在一次公開審判會上,他的證詞又牽涉到好幾百人,然后再次人間蒸發,這次是永遠性消失了。但是威瑟斯已經是個“非人”了,他不在了,不曾存在過了。溫斯頓想好了,僅僅是改變一下老大哥講話的傾向是不夠的,最好是將講話的內容修改得和原來的毫無相關才好。
他可以把講話轉變成常見的那種對賣國賊和思想犯的譴責,不過這有點過于明顯了,但活生生編造出一次前線戰爭的勝利,或者是第九個三年計劃超額完成這種事情,對于修改工作又過于復雜,最好還是能夠進行純粹天馬行空的幻想。突然,他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叫奧吉維同志的形象來,他最近在戰場上英勇犧牲了。有時候老大哥的每日指示,是為了紀念某個地位很一般的普通黨員,他的生和死都成為了學習的榜樣。今天,他應該紀念一下奧吉維同志,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人,但只要印刷上幾行字和偽造幾張照片,這樣一個人馬上就活生生地存在了。
溫斯頓想了一會,然后將口述器拉向自己,開始用老大哥所熟悉的口吻進行口授:這個口吻既是好戰的又是迂腐的,而且采用了先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的招式(“同志們,我們從這件事中得出什么樣的教訓呢?教訓——就是英社的基本原則——這個……”諸如此類),是很容易模仿的。
三歲,奧吉維同志除了一面鼓、一挺沖鋒槍、一架直升飛機模型,別的玩具都不要;六歲,由于受到特殊照顧比一般情況要早一年參加了少年偵察隊;九歲,當上了中隊長;十一歲,偷聽了叔叔的談話,覺得有犯罪的傾向,就向思想警察揭發了叔叔;十七歲,擔任青少年反對性聯盟的地方組織者;十九歲,設計了一種手榴彈并被和平部采用,第一次試用就炸死三十一個歐亞國的戰俘;二十三歲,在戰斗中犧牲,當時他攜帶著重要文件飛行在印度洋上空,被敵軍的噴氣機追擊,他就把自己和機關槍緊緊綁在一起,跳出直升飛機,帶著文件葬身海底——這是一個讓人想起來不得不羨慕的結局。老大哥還對奧吉維同志一生的純潔和忠心耿耿補充了幾句。他煙酒都不沾,除了每天在健身房呆上一個小時以外,再無任何消遣活動可言。他發誓要過一種獨身的生活,認為結婚和照顧家庭這種生活方式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盡心盡責工作是互相矛盾的。除了英社的原則,他與人再無共同話題可談,生活中除了打敗歐亞國的敵軍和挖出哪些間諜、破壞分子、思想和賣國賊以外,沒其他目標可言。
要不要授予奧吉維同志卓越的功勛獎章,溫斯頓猶豫不決,最后決定還是不要為妙,因為這樣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反復核對工作。
他又看了一眼對面小辦公室的那個競爭者,似乎有種東西在告訴他,狄洛森正和他做著一模一樣的工作。沒有辦法知道最后究竟會采用誰的創作成果,但他深信一定會是他自己那份。一個小時以前,都還沒想象過的奧吉維同志,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溫斯頓忽然想到,死人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但是活人卻不行,這真是一件荒唐的事。奧吉維同志,在現實生活中從未存在過,現在卻被載入史冊,一旦偽造這個行為被遺忘掉,他就能像查理曼大帝或者凱撒大帝那樣真實存在著,而且有理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