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天才水利工程師史祿負責領導人民開通靈渠。
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縣城附近,是溝通湘江與漓江的一條人工運河。原來,湘江和漓江都發源于廣西。湘江從臨桂海陽山向東北流,經過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流進長江;漓江從興安唐公背嶺向東北流,后轉向西南,注入桂江,加入珠江流域系統。這兩條水雖然流向不同,可是它們上游的距離卻很近。靈渠就是選擇在它們相距極近的適當地點開鑿的。全部工程大概是這樣:
先在今興安縣城東北不遠處的分水塘村,開鑿兩條人工渠道,一條北渠,一條南渠。然后在湘江河道中填土疊石砌成一座分水的石堤——“分水嘴”(因形狀像鏵,故古書上都稱“鏵嘴”或“鏵堤”),將湘水分而為二:一部分水流進北渠,注入湘江;一部分水流進南渠,注入漓江。北渠長約兩公里多,南渠長約三十三公里;渠身翻山越嶺,工程異常艱巨。南渠亦稱靈渠(因漓水又叫靈河,故渠由此得名),又稱興安運河。靈渠流過的地方,都是高地,為了便于船只航行,在渠中設立了很多“斗門”(早期的船閘)。平時,用閘將渠水分段蓄積起來,像樓梯一樣分成一級一級。每當船只由湘江上溯,來到這里的時候,先閉后閘,再啟前閘,使水流平,船只便上進一級,這樣,船只級級上進,便可安然翻過高地。反之,船只若由漓水經靈渠駛入湘江,由高處往低處走,那么,就按照相反的道理,先啟前閘,使水流平,再閉后閘,然后再前進。
靈渠擴大了我國古代內河航運的范圍。自從靈渠修成后,湘、漓兩江達成了一氣,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兩水系發生了密切關系;我國南北的交通又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除陸路外,又增添了水路。
(謝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