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秦諸子

周秦諸子,道、儒兩家所見獨到。這兩家本是同源,后來才分離的。《史記》載孔子受業于徵藏史,已可見孔子學說的淵源。老子道德的根本主張,是“上德不德”,就是無道德可見,才可謂之為真道德??鬃拥牡赖轮鲝垼埠瓦@種差不多。就是孟子所謂“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也和老子主張一樣的。道、儒兩家的政治主張,略有異同:道家范圍大,對于一切破除凈盡;儒家范圍狹小,對于現行制度,尚是虛與委蛇;也可以說是“其殊在量,非在質也”。老子為久遠計,并且他沒有一些名利觀念,所以敢放膽說出;孔子急急想要做官,竟是“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如何敢放膽說話呢!

儒家之學,在《韓非子·顯學篇》說是“儒分為八”,有所謂顏氏之儒。顏回是孔子極得意的門生,曾承孔子許多贊美,當然有特別造就。但孟子和荀子是儒家,記載顏子的話很少,并且很淺薄。《莊子》載孔子和顏回的談論卻很多??梢婎伿系膶W問,儒家沒曾傳,反傳于道家了?!肚f子》有極贊孔子處,也有極誹謗孔子處;對于顏回,只有贊無議,可見莊子對于顏回是極佩服的。莊子所以連孔子也要加抨擊,也因戰國時學者托于孔子的很多,不如把孔子也駁斥,免得他們借孔子作護符。照這樣看來,道家傳于孔子為儒家;孔子傳顏回,再傳至莊子,又入道家了。至韓退之以莊子為子夏門人,因此說莊子也是儒家。這是“率爾之論,未嘗訂入實錄”。他因為莊子曾稱田子方,遂謂子方是莊子的先生。那么,《讓王篇》也曾舉曾原、則陽、無鬼、庚桑諸子,也都列名在篇目,都可算做莊子的先生嗎?

孟子,《史記》說他是“受業子思之門”,宋人說子思是出于曾子之門。這是臆測之詞,古無此說。《中庸》中雖曾引曾子的話,也不能斷定子思是出于曾子的。至謂《大學》是曾子所作,也是宋人杜撰,不可信的。子思在《中庸》所主張,確含神道設教的意味,頗近宗教;《孟子》卻一些也沒有?!盾髯印し鞘悠?,對于子思、孟子均有誹議,說他們是信仰五行的。孟子信五行之說,今已無證據可考,或者外篇已失,內篇原是沒有這種論調的。子思在《禮記》中確已講過五行的話。

荀子的學問,究源出何人,古無定論。他嘗稱仲尼、子弓。子弓是誰,我們無從考出。有人說,子弓就是子張。子張在孔子門人中不算卓異的人才,如何會是他呢?今人考出子弓就是仲弓,這也有理。仲弓的學問,也為孔子所贊許,造就當有可觀。鄭康成《六藝論》,說仲弓是編輯《論語》的。而《荀子》一書,體裁也是仿效《論語》的,《論語》以《學而》始,以《堯曰》終;荀子也以《勸學》始,以《堯問》終。其中豈非有蛛絲馬跡可尋嗎?荀子和孟子雖是都稱儒家,而兩人學問的來源大不同。荀子是精于制度典章之學,所以“隆禮儀而殺《詩》《書》”,他書中的《王制》《禮論》《樂論》等篇,可推獨步。孟子通古今,長于《詩》《書》,而于《禮》甚疏;他講王政,講來講去,只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等話,簡陋不堪,哪能及荀子的博大!但孟子講《詩》《書》,的確好極,他的小學也很精,他所說的“庠者養也;洚水者洪水也;畜君者好君也”等,真可冠絕當代!由他們兩人根本學問的不同,所以產生“性善”“性惡”兩大反對的主張。荀子主禮儀,而禮儀多由人為,因此說人性本惡,經了人為,乃走上善的路。孟子是主《詩》《書》,而《詩》是陶淑性情的,《書》是養成才氣的,感情和才氣都自天然,所以認定人性本善。兩家的高下,原難以判定。韓退之以大醇小疵定之,可謂鄙陋之見。實在漢代治儒家之學,沒有能及荀、孟兩家了。

告子,莊子說他是兼學儒、墨,孟子和他有辯駁,墨子也排斥他的“仁內義外”的主張。墨、孟去近百年,告子如何能并見?或者當時學問是世代相傳的。告子的“生之為性,無善無不善”的主張,看起來比荀、孟都高一著。荀、孟是以所學定其主張,告子是超乎所學而出主張的。告子口才不及孟子,因此被孟子立刻駁倒。其實,孟子把“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一語難告子,告子也何妨說“生之為性,犬之生猶牛之生,牛之生猶人之生”呢?考“性”亦可訓作“生”,古人所謂“毀不滅性”的“性”字,就是“生”的意義。并且我們也常說“性命”一語呢!

道家的莊子以時代論,比荀子早些,和孟子同時,終沒曾見過一面。莊子是宋人,宋和梁接近,莊子和惠子往來。惠子又為梁相,孟子在梁頗久,本有會面的機會,但孟子本性不歡喜和人家往來,彼此學問又不同,就不會見了。

莊子自以為和老子不同,《天下篇》是偏于孔子的。但莊子的根本學說,和老子相去不遠。不過老子的主張,使人不容易捉摸,莊子的主張比較容易明白些。

莊子的根本主張,就是“自由”“平等”。而“自由平等”的愿望,是人類所共同的,無論哪一種宗教,也都標出這四個字?!白杂善降取币娪诜鸾洝!白杂伞?,在佛經中稱為“自在”。莊子發明自由平等之義,在《逍遙游》《齊物論》二篇。“逍遙游”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但莊子的自由平等,和近人所稱的,又有些不同。近人所謂“自由”,是在人和人當中發生的,我不應侵犯人的自由,人亦不應侵犯我的自由?!跺羞b游》所謂“自由”,是歸根結底到“無待”兩字。他以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不能算數;在饑來想吃、寒來想衣的時候,就不自由了。就是列子御風而行,大鵬自北冥徙南冥,皆有待于風,也不能算“自由”。真自由惟有“無待”才可以做到。近人所謂平等,是指人和人的平等,那人和禽獸草木之間,還是不平等的。佛法(按佛教名詞,指佛教各種教義和佛教“真理”)中所謂平等,已把人和禽獸平等。莊子卻更進一步,與物都平等了。僅是平等,他還以為未足。他以為“是非之心存焉”,尚是不平等,必要去是非之心,才是平等。莊子臨死有“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一語,是他平等的注腳。

莊子要求平等自由,即如上述。如何而能達到平等自由?他的話很多,差不多和佛法相近。《莊子·庚桑楚篇》中,朱文公說他全是禪(宋人凡關于佛法,皆稱為“禪”),實在《庚桑楚篇》和“禪”尚有別,和“佛法”真很近了。莊子說“靈臺者有持”,就是佛法的“阿陀那識”,而“阿陀那”意即“持”。我們申而言之,可以說,眼、目、口、鼻所以能運動自由,都有“持之者”,即謂“持生之本也”?!肚f子》又有《德充符篇》,其中有王駘者,并由仲尼稱述他的主張。是否有此人,原不可知,或是莊子所假托的。我們就常季所稱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等語,是和佛法又相同的。“知”就是“意識”,而“心”就是“阿陀那識”,或稱“阿賴耶識”,簡單說起來就是“我”。而“常心”就是“庵摩羅識”,或稱“真如心”,就是“不生不滅之心”。佛家主張打破“阿賴耶識”,以求“庵摩那識”。因為“阿賴耶識”存在,人總有妄想苦惱,惟能打破生命之現象,那“不生不滅之心”才會出現。莊子求常心,也是此理。他也以為常心是非尋常所能知道的。莊子“無我”的主張,也和佛法相同。莊子的“無我”和孔子的“毋我”、顏子的“克己復禮”也相同,即一己與萬物同化,今人所謂融“小我”于“大我”之中。這種高深主張,孟、荀見不到此,原來孔子也只推許顏回是悟此道的。所以莊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說是儒家。

自孔子至戰國,其間學說紛起,都有精辟的見解,真是可以使我們景仰的。

戰國處士橫議,秦始皇所最憤恨,就下焚書坑儒等兇辣手段。漢初雖有人治經學,對于“九流”,依舊懷恨,差不多和現在一般人切齒政客一般。漢武帝時,學校只許讀經學,排斥諸子百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紫金县| 司法| 莱阳市| 天全县| 汶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丹巴县| 镇赉县| 渝北区| 阜平县| 志丹县| 内丘县| 宝应县| 临澧县| 临清市| 盐源县| 阜新| 桃源县| 固阳县| 香格里拉县| 汕头市| 杭州市| 忻州市| 拉萨市| 阿尔山市| 聂拉木县| 秦安县| 平定县| 彰武县| 衡山县| 海安县| 永清县| 禹州市| 南部县| 清镇市| 玛多县| 华亭县| 福建省| 衡水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