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性思維是FBI破案“武器庫”的利器。FBI在辦案過程中,通過“發散思維”尋找到案情中隱藏的蛛絲馬跡,然后再利用“發散思維”對這些蛛絲馬跡進行天馬行空的猜想,從中挖掘到更多的證據及破案方法。那么,FBI的探員究竟是怎樣解讀發散性思維,又是如何運用到破朔迷離的案情中去的呢?
發散思維是指人的大腦在高速運轉時,呈現出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又稱它為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者是求異思維。“一題多解”“一物多用”等方式都是發散思維的具體表現。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解決問題的高效手段之一。而FBI之所以能“攻無不克”,正是因為他們將思維發散,不拘泥于表象,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從而探尋到新的思路、新的證據以及新的破案方法。
讓我們一起通過這一章節來解讀FBI的發散型思維破案術吧!
第一節 發散思維的寬度
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里所指的心并非單純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心”,它強調的是想象力,抑或是“知識”,即:你能想到多遠,就有可能抵達多遠;你所掌握的知識有多少,就有多大的舞臺供你去施展才華。在FBI探員的身上我們也可以套用這句廣告語:“思維有多發散,‘輻射范圍’就有多廣。”
二月末的清晨依舊清冷,一男子在內華達州郊區的山林里打獵時,突然發現遠處的樹枝上竟吊著一具女尸,男子驚恐之余立刻報案。警方接到報案后,隨即趕赴現場。
法醫先對死者進行了檢驗,大致判斷出死者是兩個月前去世的,因為冬天天氣寒冷,所有尸體沒有腐爛,亦沒有發臭。然后警員們又針對現場做了詳細勘察除了從死者厚厚的外套口袋中,找出了一封寫明自殺原因的遺書,再沒有任何線索。
案件至此,似乎已經可以完全排除他殺,認定死者是自殺然后結案。但令所有警員都感到奇怪的是:樹枝離地面有三米多高,而且在尸體的下方也找不到任何可當作踏臺的東西,死者是怎么把自己吊死在樹枝上的呢?
除非她會“輕功”,自己先“飛”到樹枝上,綁好繩子,然后再自殺,抑或是她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先爬上樹干,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從樹干爬到樹枝,系好繩套,然后再不可思議地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繩套里,然后自殺。
吃安眠藥、割腕、跳樓、開煤氣……都是較為常見的自殺手段,即便是選擇上吊自殺,死者也大可不必找一個如此之高的樹枝。那么,這名年輕女子是怎么死的呢?種種“不可能”讓警員們開始懷疑她是死于“他殺”,但又苦于找不出任何證據,所有警員都陷入了苦惱之中。警長劉易斯不得已給他的FBI好朋友麥克打了電話。
半個小時后,麥克驅車趕到。他先是向劉易斯了解了案情,同時看了那封遺書,然后又環視了一下現場,十五分鐘后,他便向所有在場的警員仔仔細細地解釋了案情。
正如上文所述,如果一個人決意想自殺,他不可能如此大費周折,上吊自殺亦是如此。如果腳底下不踩著東西,她不可能“飛”到繩套里,更不可能爬上如此高的樹,然后再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繩套里。所以,她腳底下一定得有東西,就像我們在影視劇里看到的一樣,死者往往會踩著凳子,將自己的脖子“送”進繩套,然后再把腳底下的凳子一腳踢開。
但是,如果你的思維一直局限在死者是踩著實物(比如說凳子、桌子之類),才能完成自殺過程的話,那么你無論如何是無法偵破此案的。如果你是這樣思維的探員,你甚至還要漫山遍野地搜尋那個“置人于死地”的“實物”。因此,要想破解此案,不一定非要蠻干,而是要讓自己的思維“發散”起來,越發散越好。
如果死者腳底下必須踩點兒什么東西,那么,我們就以此假設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想象力,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都可以成為案件的重要線索,甚至連空氣都有可能。
俗語有云:“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想不到。”FBI厚厚的卷宗里,有著各式各樣的離奇案件,千奇百怪的線索、證據以及各種令人驚嘆叫絕的破解思路。FBI探員之所以能夠將各種千奇百怪的案件一一偵破,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極其發散,想象力極為豐富。好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FBI警員麥克的破解思路。
當所有探員都在冥思苦想死者的自殺原因,身為FBI探員的麥克,給出了一個讓人覺得十分大膽,卻又理所當然的推測。
麥克說:“現在是二月末的春天,而死者是死于兩個月前,這說明死者死的時候還是冬季。這一帶每到冬天都會下很大的雪,很多山嶺的雪甚至會沒過灌木。”
然后,麥克伸手比畫了一下死者吊在樹上的位置,繼續說:“深冬季節,此處應該滿是積雪、冰塊,你們看,這棵大樹還沒發芽呢!所以我推斷死者應該是站在厚厚的雪堆上,上吊自殺的。因為積雪本來就厚,而她又在厚厚的積雪上堆起了一個雪堆,所以這個小雪堆就是置她于死地的‘實物’。她站在小雪堆上時,夠到樹枝應該很容易。天寒地凍,沒人愿意跑到深山里,隨著春天的到來,冰雪融化了,有人跑進山林里打獵了,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具高掛樹枝上的女尸,而且腳底下沒有任何東西。”
后來,警方從其他方面獲得的證據,也證實了麥克的推測。
我們說FBI的發散思維就像是一棵樹,案件本身是“樹”的主干,FBI警員的發散性思維就是它的“枝丫”“葉子”“根莖”等。而且警員思維的發散能力越強,“枝丫”“葉子”“根莖”等就越茂盛。FBI警員在形形色色的案件中所積聚的見識和認知,就是樹的“營養”,“營養”積淀越深厚,發散出來的深層認知也就越廣闊。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同樣一個犯罪現場,FBI的警員要比其他機構的警員辦案效率更高的原因。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被很多問題牽絆住手腳,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僅只有一種,當遇到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不要被傳統觀念或習慣限制住了思維,試著從多角度審視問題。當我們能從傳統的思維習慣中跳出來時,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而去試著換另一種思路思考時,也許就真的成功了。
第二節 腦洞一定要大開
寒冬臘月的某天夜晚,FBI芝加哥分局的警長查理接到這樣一個報警電話,報警內容如下:
我現在非常害怕,但是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只能坐在車上,雙手緊握著方向盤。不幸的是,我的車子是輛舊車,幾乎所有的零件都出了問題,它可能很快就會熄火。可是,我周圍很黑、很陰森。我只想盡快逃離這里,現在速度對我來說太重要了。雖然我冷,但是我只有把衣服脫掉,才能在車窗玻璃打碎后,沒有那么多負擔。哦,天哪,我終于把車窗玻璃打碎了,我在用盡全力向前移。盡管離得那么遠,但我還是很努力地往前移動,移動,再移動……
根據經驗判斷,人處在高度驚嚇狀態下會表現出這樣的語言形式。顯然報警人遇到了大麻煩,如果警員把他所說的話當成是精神病人開的玩笑,很可能會錯失最佳的營救時間,一旦報警人出現了生命危險,警員便要承擔失職的責任。不過,對于斷案經驗豐富的FBI警員來說,他們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的。任何報警電話,他們都會認真對待。
針對此案,警員就需要用到發散思維來思考問題。首先,報警者要打碎車窗逃生,這說明他無法打開車門。其次,報警者說他能感覺到自己的車很快就會熄火,而且外面很黑、很陰森,自己很害怕,而且即使外面很冷,他還要堅持脫掉衣服,這說明報警者極有可能連人帶車掉進河里了。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才會不顧及外面寒冷的天氣而脫掉衣服。再次,從報警者打破車窗后極力向前移動的情況來看,報警者很有可能已經從車內逃生,正在水中踱步,他很害怕陷入淤泥中。
通過發散分析,FBI警員立刻從電話訊號方面確定了報警者的位置,然后征調警力,用最快的時間找到了報警者。
紐約一地下毒販前日無緣無故“口中飲彈”自殺了,身旁丟著的一支手槍就是證明。但是警察在案發現場并沒有找到遺書和任何線索,死者生前的生意做得如魚得水,不存在自殺的理由。因此,FBI警長怎么也不認同死者是死于自殺,他認為,死者的死因與他的生意伙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FBI的調查顯示,死者雖是毒販,但平日一點兒毒品也不沾,甚至連煙酒也不碰。最大的喜好就是吃糖和巧克力。FBI警員找到了他的女友,他的女友哭著對警員說:“我知道他是個不做正經生意的人,經常對我又打又罵的,但我卻從未想過他死。至于他的貨從哪兒來的,又賣給誰,我一概不知。”緊接著,警員又找到了死者死前一天見過的人,是一位酒館里的伙計。
“真夠不幸的呀!他是一個好人,經常到我這里來喝兩杯,我知道他是毒販子,但我不知道他的貨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賣給了誰,之前他和我透露過,想金盆洗手,不干了,但是沒想到,他居然自殺了。”
最后,警長又去訪問了死者最后去過的牙科診所。由于死者生前嗜糖如命,所以滿口蟲牙,定期來診所看牙,家中也堆了很多牙科診所的病例。
“那個癟三,還欠我幾百美元呢!”年輕的牙科醫生很不耐煩地對FBI警員說,“無論怎么給他治,他那嘴蟲牙都沒得治。現在我最關心的是,他死了以后,誰來給他付賬單?”
“看來你很在乎錢嘛。”警長有些不悅地說。
“醫生也是商人,救死扶傷只是理想層面的概念,生意對于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牙醫打趣道。
在回警局的路上,醫生的話一直回蕩在警長耳邊。突然,警長想到了什么,他立刻加快步伐,回到了警局。他吩咐5名下屬密切監視醫生,看他是否有什么異常的舉動;他又吩咐另外5名警員調查醫生的背景,以及經常和醫生往來的病人。果然,三天后,他們在醫生的藥房里的某幾樣藥中發現了毒品。此外,他們還在醫生手術室的墻角落里以及車里,都發現了死者的血跡。此時,警長腦中的聯想全部得到了證實。毒販并不是在家中被殺,而是在醫生的手術中被殺,然后被醫生用車運回了家。而醫生就是毒販經常往來的生意伙伴。他們交涉的方式就是“定期檢查”。
以下是運用發散思維偵破此案的全過程:
醫生視財如命,并且毫無顧忌地在警長面前抱怨,這非常不符合醫生的職業準則。即使他說的沒錯,但面對FBI警長,還是要收斂一些才對。但令人意外的是,醫生這種話仿佛已經對不同的人說了千百次,早已經麻木了。但是,俗話說得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于FBI而言,發散思維就是他們最強韌的利器之一,他們會將當事人隨隨便便說的話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分析。正如本案中的醫生,他寥寥幾句的抱怨就深深印入了警長的腦海中。
其實,最開始警長來找醫生只是例行公事地調查,并沒有對他起什么疑心,但是從自詡“生意人”的醫生的話語中,警長感覺到,好像拖欠醫生診費的并不只是死者一人,可能會有很多人。要不,他不會這么隨便絮叨。一個兩個的,完全可以忽視。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想,這里只是牙科診所,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拖欠醫生的診費呢?警長立馬聯想到了醫生所謂的“生意人”身份。對,沒錯,醫生也是生意人。突然,警長腦中有了一種瘋狂的假設。難不成醫生就是毒販經常往來的生意伙伴?他的想法令他自己都感到驚奇。但是,他用了十分鐘就肯定了自己的假設。
1.毒販家堆了那么厚一摞診療單,而且都是同一家診所,看來他經常找這家診所的醫生看牙。與此同時,毒販很可能在看牙的過程中,與醫生進行毒品交易。因為醫生每天都會給很多人看牙,也會給病人開很多藥。醫生很可能把從毒販那里弄來的毒品,當做“藥”,開給前來就診的“患者”。所以,醫生的藥房,有必要搜查。此外,與醫生往來密切的患者,也要調查,因為他們中很可能存在“癮君子”。當然這么做并不是要抓獲那些“癮君子”,而是為了進一步確定醫生的真實身份。
2.死者是“飲彈而死”,但是FBI警員并沒有在死者家找到遺書和其他線索。如果死者死于他殺,那么死者的家很可能不是死者死亡的第一現場。死者死亡的真正現場又是哪里呢?警長立刻想到了醫生的診所。通常情況下,病人在做牙齒檢查時,會按照醫生的要求把嘴張得很大,而且一般都會閉著眼睛,所以,如果醫生因為個人恩怨或是利益沖突,打算殺死病人時,他只需把槍抵入患者的嘴中,就可輕松要了對方的命。那么醫生和毒販之間到底有沒有矛盾沖突呢?醫生自己都說了,那個毒販欠了他幾百美元的診費。如果毒販和醫生真的是生意伙伴關系,那么毒販拖欠的“診費”怕是不止幾百美元。由此可以推斷,毒販很可能是被醫生所殺。所以醫生的診所,一定要作為重點搜查地點。另外,醫生的車也必須要進行調查。因為醫生很可能在診所將毒販殺死,然后用車將毒販運了回去。
綜上所述,醫生作案的嫌疑很大,他的診所、藥房、汽車以及往來密切的病人都需要調查。
第三節 不要錯過你所知道的任何細節
兇手作案是選在偏僻隱秘處,還是人潮熙攘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還是夜深人靜之時?他是用尖刀、鈍器作案,還是徒手加害?加害的力道如何?此外,勒索信的用字措辭、受害者的姿勢……總而言之,犯罪現場的任何細節,都是罪犯性格心境的寫照。而犯罪現場的任何一處蛛絲馬跡,都能成為引起FBI思維“大爆炸”的導火索。在美國,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FBI思維的故事:
FBI某警員通過對一個素未謀面的訪客留下的一根煙斗,做出了如下分析:
第一,煙斗破舊,但修理用的箍卻是銀的、煙嘴是琥珀的;煙絲不多,但價格昂貴。由此可以推斷,此人一定是個經濟富裕的人。
第二,煙嘴上的琥珀被咬破,說明他是一個力量很大的人。此外,他還多少有點兒強迫癥。
第三,煙斗右邊烤煳,說明他是一個左撇子。
……
通過細致入微的分析和多向思維發散的聯想,FBI警員做出了精準的分析。其實,在FBI百年刑偵歷史中,這種發散性的推理還有很多。而細致入微的觀察,加上精密嚴謹的推理分析,成了FBI屢屢破案成功的法寶。案件中的一個腳印、一撮煙灰、一處筆跡以及案中人的不經意間的一句敘述,都是FBI偵破案件的重要線索。他們的思維總是處于放射狀態,他們的聯想也總是天馬行空,FBI總能從許多別人不敢想,或者別人不愿意去想的問題中,發現多種可能,并從中找到破案的玄機……
現實生活中,發散思維對我們也很重要。當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一定不要一條路走到黑,試著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從而發揮充分的聯想與想象,將思路擴展開,得到新的結構、新的思路、新的創造。
發散思維的要旨是:學會朝四面八方想。詳細說來就是,思維要像旋轉的噴頭一樣,朝各個方向進行立體式的發散性思考。下面是本書提供的幾種方法,也許會對你大有助益:
1.結構發散。結構發散是以某種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以此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
2.功能發散。功能發散是以某種事物的功能做為發散點,以此設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3.形態發散。形態發散是以事物的形態(如顏色、形狀、聲音、味道、明暗等)為發散點,以此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
4.組合發散。組合發散是從某一事物出發,以此盡可能多地設想與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聯結成具有新價值(或附加價值)的新事物的各種可能性。
5.方法發散。方法發散是以人們解決問題的結果作為發散點,推測出造成此結果的各種原因;或以某個事物發展的起因為發散點,以此推測出能發生的各種結果。
發散思維是解決問題的高效手段之一,不但會讓FBI的破案效率提高數倍,亦會讓你解決問題的效率倍增。
第四節 用思維“打破”認知的局限性
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一件普通的物品,你能想出它有多少種用途?幾種?幾十種?還是上百種?普通人大都會這樣認為:一件普通的東西,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用途。這樣的回答就已經證明了你思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局限性,下面的事例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曾有位老師問同學這樣一個問題:“磚塊都有哪些用處?”大多數同學都想到了磚塊可以造房子、修橋、鋪路等。然而,有一位同學的回答卻比較特別,他說磚塊可以用來打壞人。最后老師給他打了最高分。老師之所以給這位同學高分,是因為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來看,他把磚塊和武器聯系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思維的發散。當然了,只要你愿意繼續往下思考,該題的答案還會有很多。
從磚塊的重量方面思考,會得出:壓紙、腌菜、兇器、砝碼、啞鈴等答案。
從磚塊的形狀方面思考,會得出:尺子、多米諾骨牌、墊腳等答案。
從磚塊的顏色方面思考,會得出:畫畫、磨碎摻進水泥做顏料等答案。
從磚塊的硬度思考,會得出:凳子、錘子、支書架、磨刀等答案。
從以上這則案例就能看出,具有發散思維的人之所以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是因為在觀察一個事物時,他們往往能通過聯想與想象,將思路擴展開來,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事物本身。而那些思維被局限的人,則只能看到事物或現象的一個或少數幾個方面。
1968年,三歲的伊迪斯和爸爸媽媽生活在美國內華達州,一天她對媽媽說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不僅如此,她還認識其他一些英文字母。媽媽非常吃驚,她問伊迪斯是怎么認識的?伊迪斯說:“是維拉小姐教的。”媽媽表現得很高興,而且當即親吻了女兒。但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幾天之后,她竟然以該幼兒園剝奪了她女兒伊迪斯的想象力為由,將維拉小姐所任職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
3個月后,法庭判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這個結果更出人意料。法庭為什么這樣判罰?讓我們聽聽這位母親在辯護時所講的理由吧。
她說:“我的女兒在認識字母‘O’之前,能把它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她認識字母‘O’之后,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接著,她又為十幾位陪審團成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幾年前,我曾到東方的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家公園里偶然見到了兩只天鵝,一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只完好無缺。剪去翅膀的一只,被收養在較大的一片池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池塘里。管理員說這樣做能防止天鵝逃跑。剪去翅膀的那只天鵝身體無法保持平衡,飛起來就會掉下來;在小水塘里的那只雖然沒有被剪去翅膀,但飛起時會因為沒有必要的滑翔距離,而老實地待在水里。”
“今天,我感到我的女兒伊迪斯已經成為勞拉三世幼兒園里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她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池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池塘。因此,我要求該幼兒園賠償我女兒伊迪斯精神損失費1000萬美元。”
愛因斯坦曾說:“思維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思維卻涵蓋了全部。”如果把知識與思維比作交通工具,知識是汽車,讓工作效率提高很多,思維則是宇宙飛船,可以帶來開拓性甚至顛覆性的進步。
案例中的母親的做法在正常人看來,有點夸張,甚至有點有悖于常理,但是從孩子的未來這個角度來看,則十分有道理。幼兒園固定了孩子對英文字母的認識,無疑是在束縛孩子的思維以及想象力,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為什么?因為大多數家長也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思維早已經被束縛了,還怎么可能會意識到這點呢?
所以,發散思維不單只是專屬于美國FBI,每一個人都需要將自己的思維打開,每一個人都需要用發散思維來思考問題,看待事物,拓展自己的潛力,延展出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但是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發散思維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紙上談兵的事情,它取決于人本身的閱歷、經驗以及對生活、對人性的認知,所以,發散思維本身是要借助人的生活積淀和思維活力,才能體現價值。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遇事冷靜、沉著是一切事情順利的開始,同時要保證發散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第五節 “發散思維”破案案例精選
不存在的腳印出賣了真兇
案件還原
每天早晨4:30分,有一對情侶都會來到夏威夷海岸的一處較為偏僻的海灘看日出,由于大海的潮漲潮落,他們看日出的這一帶的海灘上,總會有一些廢棄物在早上漂流上岸。
這天早上,他們同樣在海灘上看到許多廢棄物,但是其中有兩個較大的灰色防水袋,這引起了這對情侶的目光。他們很好奇,這兩個灰色防水袋里到底裝著什么,結果走近發現露在灰色防水袋外面的一只僵硬的手,二人嚇傻了,他們立即報了警。當李維斯帶著一隊警員趕到現場后,他們發現現場留下的輪胎痕跡依然清晰可見,但不幸的是,現場沒有留下腳印。按理來說,如果用車輛裝載尸體來此拋尸,那么兇手在下車卸下尸體的時候,就一定會留有腳印,但是現場卻非常干凈,這讓李維斯傷透了腦筋。在我們看來,腳印等痕跡是破案的重要線索。但是,如果思維一直停留在腳印上面,那么無論如何,這個案子是無法破解的。負責此類案件的警員,必須要將思維打開,朝著更多的可能性去想,才能找到破案的關鍵點。
經過反復查看現場及一陣冥思苦想后,李維斯對隨從警員說:“我知道為什么沒有腳印了,我也知道尸體是怎么被運過來的了。”
之后他們全部人馬來到了附近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他們從車來車往的監控錄像中,確定了一輛車。兩天之后,此案成功告破。
案件偵破
尸體是被廂型汽車運到這片海灘的。可是,為什么李維斯會有這樣的結論?因為,如果是用汽車的后備廂或是載貨卡車的車斗搬運尸體,那么卸載的時候,作案人必須要下車,這樣的話,就必然會留下腳印。但如果裝載尸體的是廂式汽車的話,作案人無須下車同樣可以在車內操控車斗,從而遺棄尸體,這樣也就沒有腳印留下了。所以目標就要放在附近出現的廂式汽車上,確定了這點后,他們展開對車輛的搜尋,最后從高速公路的收費站的監控錄像中,找到了有嫌疑的廂式貨車。
幫助破案的風扇
案件還原
艾倫身家過百億,是美國辛辛那提著名的商人。可是不久,他死在了自己的書房里。由于艾倫身份顯赫,案情轟動性較強,所以FBI俄亥俄州分部特意出動了三分之二警力來偵破此案。案發現場的情況大致如下:
艾倫右手握著手槍,頭部中彈身亡,尸體癱倒在地板上的血泊里。書桌上擺著一臺電風扇和一封機打遺書。他在遺書中寫道:因妻子去世,我無法忍耐孤獨,所以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與妻子在天堂相會。從這些證據來看,艾倫很顯然是死于自殺。但是,FBI俄亥俄州分部的四名警長一致認為,艾倫絕非死于自殺,因為他們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一處重要疑點。
艾倫書桌上擺著一臺電風扇,而電風扇的插頭并沒有插在墻壁插座上,而是被壓在艾倫的身體下面。警長約翰森的思維瞬間開始發散,他設想,如果把插頭插在墻壁插座上,會是什么情景?于是他把插頭從艾倫的身體底下奮力抽出,然后插在墻壁插座上,令人驚嘆的一幕出現了,風扇開始轉動,書桌上的遺書,還有其他紙張被風吹落在了地上。這是整個案件最關鍵的一點。在場的其他三位警長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看來,艾倫并非死于自殺,而是死于他殺。兇手太狡猾了。
后來,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取證,FBI終于將此案告破。兇手是艾倫的情人莎莉。案發兩周前,艾倫剛把她給甩了,而那時,莎莉已經懷上了艾倫的孩子。莎莉是一個性格十分潑辣的女人,她覺得自己被艾倫玩弄了整整兩年,越想越覺得窩囊,所以,在朋友的刺激下,莎莉深夜來到了艾倫的家,趁艾倫正在辦公之際,殺死了艾倫,并且制造了艾倫自殺的假象。
親愛的讀者,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FBI警長是如何運用發散思維對案情進行推理演繹的。
案件偵破
當FBI警長約翰森將風扇的插頭插在墻壁插座上時,風扇開始轉動。這一點在常人看來,并不足為奇,但如果打開思維,進行發散式的聯想,你就會發現,這一細節,十分關鍵。
風扇通電后,如果不擰風扇上的開關,或是時間盤的話,它是不會轉動的。當約翰森警長給風扇通電后發現,風扇居然是轉動的,這就說明,風扇上的開關,或是時間盤事先已經被設定好了,所以風扇才會轉。而桌上的遺書自然而然地就會在風的作用下,垂落在地上。就像約翰森警長事后演示的那樣。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既然風扇的開關或者時間盤是事先被設定好的,也就說明風扇在艾倫先生死前也一直是轉動的,直到他死時身體撲倒在地上,壓在了風扇的電線上,繼而使風扇的插頭與墻壁開關分離時,才停止了轉動,那么,事先寫好的遺書,又怎么會安然無恙地放在書桌上呢?當FBI警員來到案發現場后,那封遺書確實安安穩穩地放在書桌上,并且沒有東西壓著,由此可以得出:遺書一定是艾倫先生死后,風扇停止轉動后,被放在了書桌上。所以種種跡象都是兇手刻意而為之,艾倫先生是被謀殺的。當艾倫先生倒地死亡后,由于兇手急于逃離案發現場,所以忽略了那根被艾倫先生壓在身體下面的風扇線。而這根風扇線,也成了FBI破案的最重要線索。
瞬間結案
案件還原
暑假的一天早上,湯姆和杰米去看望住在郊區別墅的奶奶。當他們到達奶奶家時,敲了半天門,卻怎么也不見奶奶來開門,情急之下,湯姆和杰米破窗而入,卻看到平日和藹可親的奶奶斜躺在沙發上,被人用刀捅死了。炎炎夏日,奶奶的尸體都已經腐爛發臭了。看到此情此景,湯姆和杰米的情緒瞬間崩潰,泣不成聲。四十分鐘后,FBI警長攜警員一行來到了案發現場。湯姆和杰米兩兄弟悲痛地坐在門口的臺階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案發現場一片狼藉,柜子、箱子被翻得亂七八糟,貴重物品都已經不見了,由此可以推斷,兇手既謀了財,也害了命。當其他警員在案發現場取證時,警長麥克來到了臺階上,想安慰安慰兩兄弟兩個。這時,他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門口郵遞員送來的報紙堆了厚厚一疊,報紙旁邊還有兩瓶牛奶,都已經過期了。麥克立即推斷出來誰是殺人兇手了。
聰明的讀者,你知道兇手是誰了嗎?
案件偵破
兇手是送奶工。報紙已經堆了厚厚的一摞,是因為郵遞員不知道湯姆和杰米的奶奶已經被人殺害了,所以一如既往地送報紙,因敲不開門,把報紙都放在了門外的臺階上。門口的兩瓶牛奶都已過期,是因為知道老人家已經死了,所以送奶工送了兩瓶之后就再也沒有送了。因此,送奶工就是嫌疑最大的犯罪嫌疑人。
腳印上的線索
案件還原
理查德和馬丁內茲同住在一個小區,他們兩家中間是一個籃球場。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大暴雪,馬丁內茲穿過籃球場來到理查德家中玩游戲,可能是游戲太刺激了,馬丁內茲玩著玩著,突然心臟病犯了,躺在地上抽搐了幾下便斷氣了。理查德一時驚慌,不知該怎么辦才好,他想報警,但又怕惹出事端,不報案的話,事情鬧大了也不好。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后,理查德決定穿上馬丁內茲的鞋子,將馬丁內茲抗回他自己的家,制造出馬丁內茲是在自己家猝死的假象。一切如理查德所愿順利進行了。
第二天,馬丁內茲的尸體被發現了。而理查德也接受了FBI警員的審問。這是他已經料到了的。FBI警員問他案發當晚,馬丁內茲有沒有來過,理查德只說了馬丁內茲來過,但之后就回家了。
聽完理查德的話后,FBI警員立刻想到了什么。一分鐘后,警員對理查德說:“種種跡象表明,馬丁內茲并非死于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你的家里。”理查德卻表示自己根本就沒有送他禮物,而是在下完棋之后他就直接回家了,但是警察聽完這話卻說:“這樣看來,馬丁內茲是死在了你的家里,而且是你把他扛回去的。我們唯一不清楚的是,馬丁內茲死后,你為什么不報警呢?”親愛的讀者,你知道FBI警員是怎么斷定馬丁內茲是死在理查德家中的嗎?
案件偵破
首先,尸檢結果顯示,馬丁內茲是死于心臟病突發。通常情況下,只有狂喜或暴怒才會引起心臟病突發,馬丁內茲一個人在家的話,有狂喜或暴怒的可能嗎?
其次,案發當晚下了一場大暴雪,而FBI警員也在籃球場上發現了馬丁內茲的兩串腳印。但是令FBI警員感到疑惑的是,為什么同樣一人走路,兩行腳的深淺卻相差很大。當他們對理查德進行調查時,理查德說馬丁內茲案發當晚來過他的家。他這句話成了FBI探員思維發散的催化劑,他們立刻想到了雪地上為什么會有兩串深淺不一的腳印的答案了。當一個人穿著另一個人的鞋子,然后再背著這個人回家,雪地上的腳印可不就比之前那個人來時的腳印要深嘛!
難道真兇是猴子?
案件還原
休斯敦某高級公寓內發生一起兇殺案,因為案情特殊引起社會的關注。死者是一名五十歲左右的女性,她死的時候,是斜躺在房內的沙發上的,一把鋒利的刀插在了她的心口。最令人覺得詭異的是,當FBI的警員趕到案發現場時,一只猴子正坐在她旁邊。而且眼神十分落寞,猴子旁邊還有一根香蕉,它一口也沒有吃。
因為公寓內的所有的窗子都是關著的,而且門也是從里面反鎖著的。所以,執行此次偵查任務的年輕警員初步認定:死者是死于自殺,要不就是被猴子誤殺。但身經百戰的FBI警長卻不這么認為,他越看那只猴子越不對勁。
眾所周知,猴子是靈長類動物,比小狗更通人性。既然它是死者生前十分寵愛的寵物,它又怎么可能用刀殺死自己的主人?而且它落寞的眼神,還有那根一口也沒吃的香蕉告訴我們,它并不是殺害主人的兇手。因為在死者家中沒有找到遺書,所以,將死因歸為自殺,未免過于草率。
當警長在公寓外的花園查找線索時,他發現了窗子下的草坪上有一處很密集的腳印。此情此景,令他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思維開始迅速發散。他先是將腳印用相機拍下,然后站在腳印附近向窗內看,結果,警長的思維再也無法停止發散了。他很快就從多種場景中,確定了兇手的作案場景。后來,FBI警員經過一系列的針對性調査后,將本案確定為謀殺案,并很快將犯罪嫌疑人——死者的兒子,緝拿歸案。
原來,死者的兒子一直覬覦母親的遺產,當他得知母親想要更改遺囑,將財產一分為二,將另一半分給自己的妹妹時,他開始痛恨母親,最終想到了這么一出貌似“自殺”的謀殺。但人算不如天算,這種把戲還是被FBI警長給識破了。
案件偵破
年輕的FBI警員之所以輕易判定死者是死于自殺,是因為“公寓內所有的窗子都是關著的,而且門也是從里面反鎖著的”。但是,如果僅憑這兩處線索,就判定死者為自殺,那未免也太過草率。身經百戰的FBI警長,絕不會允許冤假錯案的發生。而且,他們的職業準則告訴他們,沒有十足的證據證明推理假設,是絕對不能輕易結案的。試想,如果關閉的窗戶和鎖上面,又出現了其他人的指紋怎么辦?因此,年輕警員與經驗豐富的警員之間的差別,通過本案即可見一斑。
當警長看見死者旁邊眼神落寞,不肯吃香蕉的猴子這一細節時,他的大腦其實就已經開始了高速發散。試想,一個看到主人死亡而倍感落寞的猴子,會是殺害主人的兇手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正因為寵物忠于主人的本性,讓警長想到了新的可能。即:窗戶有可能是兇手作案后關閉的,也有可能不是他關閉的,但是兇手無論如何都無法從外面將門反鎖,所以,極有可能是猴子從里面將門反鎖的。
那么,猴子為什么會聽信兇手的話,反鎖門呢?因為兇手很可能也是猴子的主人。只有猴子的主人能指使猴子鎖門,但指使猴子殺死另一位主人,倒不太可能。
當警長站在那片密集的腳印旁邊,向窗內望去時,他確定了自己的推測。那片腳印正是兇手在指使猴子反鎖門時留下的。那時的他,很焦急。在窗外拼命地給猴子比畫,甚至還給猴子扔了根香蕉。因此,警長后來又從猴子的主人這一線索入手,查到了真兇。
劇組疑云
案件還原
某劇組在五大湖區拍戲時發生了命案。劇組一個群眾演員在湖邊的沙灘上被人用棍棒之類的東西打死了。報案的是劇組的副導演。當時,劇組的大部分人員都在叢林的別墅區里拍戲,他正好沒事,就來湖邊散步,沒想到沒走多遠就看見了死者的尸體。
FBI安大略分局的警員半個小時就到達了案發現場。經調查,死者名叫韋德,是新進劇組的群眾演員,大家對他知之甚少。FBI警員在驗尸時,從死者身上發現了多處瘀傷。另外,案發現場的沙灘上有明顯打斗過的痕跡,從腳印判斷,兇手應該是一人,而且是男性。此外,兩個小時前,韋德還拍了一場戲,這是確鑿無疑的。由此可以推斷,韋德的死亡時間應該是在那場戲結束之后。
經過一個小時的調查取證,FBI警員將目光鎖定在了三名群眾演員身上。他們分別是扮演漁民的萊特、扮演僧人的比爾和扮演快遞員的希爾。因為他們三人前不久因為和韋德爭搶角色,差點大打出手,劇組的群眾演員都知道。所以,FBI警員對他們三人審訊得格外仔細。經過一番調查,他們發現,這三人身上都有明顯的瘀傷,不過他們三人都說是拍戲時撞傷的。既然死者是在湖邊的沙灘上被人打死的,那么兇手身上一定會沾有一點沙粒。順著這個思路,FBI警員對他們三人進行了搜查,不過有趣的是,因為下一場戲,這三名犯罪嫌疑人都會參演,而且時間很緊迫,所以,他們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洗澡、換衣服,然后再化妝。所以,FBI的警員在他們三人身上并沒有發現任何沙粒。案情發展至此,陷入了泥淖。但聰明的警長用發散性思維還是從這三名情況大體類似的嫌疑人中看出了點差別。也正是因為這點差別,使得整個案子的真相最終水落石出。親愛的讀者,你知道他們三人中,誰是兇手嗎?
案件偵破
三個嫌疑人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和死者發生過爭執;都是同一劇組的群眾演員;身上都有瘀傷;案發后,都洗過澡換過衣服。差別在于,他們三人在劇組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萊特扮演的是漁民,比爾扮演的是僧人,希爾扮演的是快遞員。所以我們從這一點入手,進行發散性的思考。
破案的關鍵性線索是死者和兇手在湖邊的沙灘上進行過非常激烈的搏斗,所以兇手的身上肯定會有沙粒,包括頭發上也會出現不少。但是三名嫌疑人都在半小時內洗過澡,換過衣服,那么要想從中找到沙粒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但如果將思維打開,思考范圍再大一點,你就會發現玄機。即使三名嫌疑人都是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洗澡換衣,但是洗澡、換衣的時間和速度并不見得就相同。有的人洗澡換衣很快,即使他晚于另外兩人洗澡換衣,也不得比其他兩人慢。順著這個思路再往下想,你就會明白,一個洗澡非常迅速的人,完全可以在殺完人之后,迅速跑去浴室完成洗澡換衣的動作。那么,這三名嫌疑人,誰的洗澡速度會比較快呢?我們分別分析三個人的特征,萊特的頭發、和胡須是三人中最長的,而他又扮演的是漁民,經常要在湖上拍戲,所以他要花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才能洗掉身上的魚腥味;希爾扮演的是快遞員,拍攝任務要比其他兩位重,而且經常渾身大汗淋漓,所以洗澡換衣服的時間不會很短;而比爾扮演的僧人,一方面他留的是光頭,另一方面,他每天的拍攝任務就是坐在湖邊的廟宇里打坐。所以綜合以上因素,比爾的洗澡換衣速度應該是最快的。此外,比爾的戲幾乎都是文戲,不存在身上出現於傷的可能。所以,比爾殺死韋德的可能性最大。最后,經過FBI警員長達五個小時的審訊,比爾終于承認了罪行。原來,他和韋德早在上一個劇組就認識了。兩人經常因為爭搶角色而大打出手,沒想到來到這個劇組之后,他還是沒有搶過韋德,這讓他非常嫉恨。加上其他兩人前幾天也因為爭搶角色一事和韋德發生過矛盾,所以比爾利用這個機會,殺死了韋德。
最“安全”的走私
案件還原
格羅斯是前美國FBI紐約分局的警員,在他30歲那年,因為緝捕毒販,腿部受了重傷,所以只能從FBI的隊伍中退出,來到美國和墨西哥邊境,做邊境檢查人員。格羅斯每天的工作很簡單輕松,就是檢查過境人員的證件和行李,以防走私而已。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逝去,格羅斯已經58歲了,再過一周,他就要光榮退休。他這一生,無論是做FBI警員,還是做邊境檢察員,他都是恪盡職守,為美國做了很大貢獻。
不過,有一件事情,一直讓格羅斯覺得很奇怪。他在近5年里,經常遇到一個工人模樣的小伙子,每次,他都會推著一輛裝滿稻草的三輪車經過邊境檢查站,而每次,格羅斯都會將小伙子三輪車上的稻草仔仔細細地檢查一通,但是,每次都讓他撲個空。過往做FBI的直覺告訴他,這個小伙子一定在走私著什么,但每次他都查不出,有幾次,他甚至將小伙子身上的每個衣袋都翻了個遍,看看能否搜出點違禁物品。但很遺憾,每次都未能如愿。
2012年10月20日,在站完最后一班崗后,格羅斯正式退休了。這一天,他沒有遇見那個小伙子。第二天一大早,陽光明媚,徹底放松的格羅斯來到了邊境檢查站附近的湖邊,打算釣魚。碰巧的是,那個小伙子也在湖邊。當他看到格羅斯后,朝他打了個招呼。而一身輕松的格羅斯亦是緩緩來到了小伙子的身旁,他告訴小伙子,他徹底退休了,以后再也不會出現在邊境檢查站了。而小伙子也告訴了一個令格羅斯極為吃驚的消息:他已經金盆洗手,再也不走私了。
原來,這個小伙子真的一直在走私,可是,格羅斯每次都檢查得很仔細,沒查出個所以然來。這個小伙子究竟走私的是什么呢?小伙子也看出了格羅斯的疑惑,他將手中的魚竿撐開,將魚鉤丟進了湖里。然后,微笑著對格羅斯說:“您一定認為我準備釣魚,大多數人也會這么認為。所以,5年了,您都沒有發現我的走私品。對此我感到很慶幸。我的父母都是農民生,活很艱辛,我很感謝您。您是一個好人。”
聽完小伙子的話,格羅斯明白了一切。親愛的讀者,你知道小伙子走私的是什么嗎?
案件偵破
收斂思維會讓人的思維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同時,也對人的思維產生了一定的束縛性。格羅斯每次都會對小伙子進行嚴格疏密的檢查,但是他的思維始終集中在稻草上,而忽略了其他。其實不只是格羅斯,很多人的思維也是如此。傳統思想都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走私,一定會將走私品藏在某個地方,比如說藏在三輪車上的稻草里,三輪車的車座下或者是衣服里、帽子里……這樣想,并沒有錯,但如果思維一直停留在“藏”這個層面上,那么,就很難再有新的發現了。因為有些東西,就在眼前,它不用藏得嚴嚴實實,也不用遮遮掩掩,但它確確實實就是走私品,比如說,三輪車。在這5年里,小伙子每次過境時,都在走私,而他走私的東西,正是同一品牌,統一型號的三輪車。
幫助破案的風扇
案件還原
美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張價值60萬英鎊的郵票被人偷了。經FBI警員仔細調查后,發現了一名疑犯,當他們火速來到嫌疑犯所居住的公寓時,發現這個嫌疑犯正在家和寵物玩,當FBI警員給他錄口供時,他極其配合,沒有任何破綻。由于天熱,他還專門為FBI警員開了空調。連警長劉易斯都說,從來沒有碰到過如此細心周到的嫌疑犯。
警員們在嫌疑犯的公寓里轉悠了幾圈,嫌疑犯“家徒四壁”,屋內除了床及沙發外,再無過多的陳設,以至于沒有任何發現。警長劉易斯甚至把桌上僅有的幾本雜志都翻爛了,也沒有發現郵票的蹤跡。
事已至此,案情陷入了僵局。但FBI警員們并沒有打道回府的打算,因為經驗告訴他們,嫌疑犯越是“細心周到”,越是鎮定,就表示他心中有鬼,就越值得懷疑。試想,一個無辜的人,能如此好心好氣地配合調查嗎?所以,當FBI警員進入嫌疑犯的公寓還不到十分鐘,他們就基本確定了他就是偷竊郵票的盜賊。只不過他把郵票藏得很好,一時半會兒無法找出,但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在這間屋子里查個水落石出,哪怕是徒勞,也無所謂,至少可以百分百確定嫌疑犯并沒有把郵票藏在自家公寓里。
劉易斯坐在空調正對面的沙發上,他抬頭看到了側面窗臺上嫌疑犯栽種的綠植,嫌疑犯的家中沒有關窗,植物的葉子在隨風舞動。奇怪,為什么嫌疑犯開了空調,但又不關窗戶呢?想到這里,劉易斯發現了玄機。他起身關上了空調,然后把窗戶開得更大了。就在這兩個連續的動作間,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嫌疑犯臉上的驚詫和恐懼。果然,他們在空調的葉片中,發現了那枚郵票。
案件偵破
在FBI警員進門那一刻,嫌疑犯滿腦子里想的都是怎樣掩蓋郵票的“藏身之處”,以至于開了空調,忘了關窗,這樣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細節,被他忽略了,這也從反面證明了他并不是一個細心周到的人,開空調只是一個讓他鎮定,也能讓FBI警員感覺到他很鎮定的一個舉動。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這一招成功了百分之六十,因為FBI的警員們都感受到了他的鎮定,但同時感受到了他鎮定中的可疑之處。當劉易斯看到窗臺上的綠植以及沒有關閉的窗子后,一系列的聯想、推測以及試探,最終為大家揭開了謎底,找到了郵票。
獵人的死因
案件還原
FBI接到一山村居民的報警電話,說他們在山腳打柴時發現一具男尸,渾身是傷,死相凄慘。FBI警員接到報案后,馬上趕到案發現場。
法醫鑒定后得出結論:此男子應該是從山上滾落下來至死。于是,FBI警員們便沿著男子滾落下來的方向,向山上一路查去。在山頂上,他們找到了一處農家。這處農家的門設置得很奇怪,就設在盤山小路的末端。而盤山小路很是陡峭,一路辛苦爬上來就直接是農家的房門。農家的院落和羊圈則設在了房后。
辦案警員詢問農夫,昨天晚上有沒有見過死者。農夫很納悶。說:“我一個人住在山頂的小屋里,已經有20年了,但是昨天夜里很奇怪,老有人來敲門。我從床上下來,開了好幾次門,都沒有人。反復好幾次之后,就沒有人再敲了。你看,我今天都有點兒不舒服了,準是昨天晚上一來一回的著了涼。”FBI警員聽罷,看了看農夫的房門,就下山了。
一路上,FBI警員們無不為這名無辜的男子而感到悲傷惋惜。不過,既然已經排除了他殺,那這案子就算是了結了。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這名男子是怎么死的嗎?
案件偵破
我們需要用發散性思維來破解男子死亡的真相。這名男子在山間打獵,不幸被野獸攻擊。待到天黑,男子都沒有找到下山的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條小路,且看到山頂仿佛有個住家,遂決定爬山上去,借宿一晚,一個人在山上過夜是很危險的。沒想到,農夫家的門是向外開的,也就說,農夫聽見敲門聲,來開門,一開門,就把男子給推到了山腰上,好不容易男子又爬上來敲門,農夫又一開門,男子又被推了下去。就這樣,一來一回,原本受傷的男子就這樣活活被推到山下摔死了。
女人和古董
案件還原
皮特前段時間生意虧損嚴重,為了還債,他不得不把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中國古董拿到一家商行去抵賣。商行的老板在業內非常有名,他不但識貨,出價很高,而且他的人脈很廣,天南海北的古董收藏家、鑒賞家、愛好者都認識。皮特的這件中國古董是真品的唐代名畫,所以他認為一定會賣出好價錢。而商行老板雖然喜歡這件古董,但是因為太貴了,所以并不想出錢買皮特的古董,家底殷實的商行老板,在這件古董面前,還是猶豫了很久。半個月后,商行老板幫皮特找到了一個大買家。
2012年9月20日晚8點,皮特帶著古董,如約到了商行。商行的老板告訴皮特,半小時后,會有一個客戶過來看古董。他讓皮特將古董放在客廳之中,然后去隔壁的休息間等消息。雖然有點擔心,但為了能夠促成買賣成功,皮特只得按照古董商的吩咐去做。半小時后,商行的門響了。原來這個大買家是個女人。商行老板和她客套寒暄了幾句,就讓她看了古董以及鑒定書。雖然皮特不在客廳,但是商行老板和女客戶交談的細節,他趴在隔壁的墻上,聽得一清二楚。二十分鐘后,客廳的交談聲戛然而止,什么動靜也沒有了。皮特覺得很奇怪,想推門出來,去客廳看看究竟,但是又擔心驚擾到客戶,引起不便,所以他還是耐著性子等了十分鐘。十分鐘后,商行老板的秘書去客廳送茶,敲了好幾遍門,都沒有人開。皮特這時也出來了,他發現,客廳的門被反鎖了。他和秘書兩人一起,費了很大力氣才將門撞開,結果發現商行老板躺在地上,秘書撲過去反復拍打老板,老板都沒有反應。顯然是已經死了。而那個女客戶和古董都消失不見了。
FBI接到報警后,立即驅車趕到了案發現場。他們發現,整個客廳比較小,一眼就能夠看遍,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藏身的地方,天花板和地板都不可能通向外面,而客廳的門和窗都是從里邊鎖著的,此外,商行老板的具體死因是尼古丁中毒,因為在他的右臂上,發現了針刺的痕跡,而在他的身下,還有一條浸過麻藥的毛巾。商行老板的眼睛直愣愣地盯著窗子。負責此案的麥克警長只是簡單看了看現場的情況,就推測出了那個女人是怎么消失的,與此同時,他也推測出了商行老板死亡的來龍去脈。
案件偵破
首先,客廳里只有商行老板和女客戶,客廳的門和窗都是從里面反鎖的,而天花板和地板都無法通到外面,那么女客戶是如何逃走的?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商行的老板幫助女客戶逃走,并且關上窗戶。所以商行的老板和女客戶很有可能是同謀,目的是想要吞掉皮特的古董。之所以會出現一條被麻藥浸過的毛巾是因為商行老板在幫助女客戶從窗戶逃走之后,從里面鎖上窗戶,然后用沾了麻醉藥的毛巾放在自己的鼻子下,裝作自己被女客戶麻醉昏迷,然后古董被搶的樣子。
既然商行老板和女客戶是同謀,那他是怎么死的呢?其實,在皮特和秘書撞開門時,商行老板只是昏迷,并沒有死,秘書第一時間撲到老板跟前,反復拍打老板,也就是在這時,他將帶有劇毒的針頭,刺進了老板的右臂。而慌亂的皮特只顧著自己的古董,根本沒有留意這一細節。可是,秘書為什么要殺害自己的老板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和女客戶才是真正的同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