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是誰讓你守住青春的箴言,站在原地(5)
- 如若不知前方,就守心自暖
- 簡寬
- 3121字
- 2017-11-29 11:39:37
平日喜歡四處收集窗花。簡單的人物、戲曲或習俗的題材。它們容納了民間的故事和戲曲的情節(jié)。它們都是經過再三精挑細選的,寓意深刻,表現著內心的感受。收集回家,張張妥帖夾于硬紙板內或小心鑲裱。
客廳里有一個玻璃柜子,選一些精小的貼在上面,或壓于桌面,裝飾單調的柜壁、桌面。偶爾收集一些自然的事物,諸如干枯的棕樹葉、樹藤、礁石,放于柜臺,彼此對應成趣。偶有舊友來訪,一起喝茶,在射進窗戶的陽光里,對著如此優(yōu)美而回味無窮的裝飾,無須言語或過多言語,許多情感、美好自然相互流通。它們會自然形成段段撩人心扉的回憶。
在他收集的舊物里,發(fā)現一本小時的筆記本。里面夾著許多小小的窗花,皆是出自阿嬸的手藝。內心的歡喜溢于言表。端詳她的作品,一刀一劃,遒勁堅韌。這些值得珍藏的窗花,透射著內心無限的美與愛,流淌著她手里傳遞的溫暖、熱量及情感。
有時靜靜端詳那些精致窗花,許多情景會浮現在眼前:美好的夜晚來臨,月色灑落在圓形簸箕上,戴著花鏡的老人,借著燈光端詳她手中的一紙窗花,流露出滿足的表情。月色下的天井里,水缸里的荷花散發(fā)著不自知的清香,梁間飛燕已慢慢進入夜晚的安靜中……覺得那美好如月色清朗,會不時端正并充盈一個人清幽的心。
李商隱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窗花歷史久遠,但如今已不僅是喜慶迎春的唯一需要,它已成為裝點日常生活的飾品。傳統的事物流于日常生活,才是一切美的中心,它隱含著文化的根源。從日常的生活里表現出來的,才是價值的實質體現。
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敬重。
幽暗中,你如螢火纏綿
-1-
首先想到了《窗里窗外》,林青霞的一本隨筆集。書中涉及演藝生活、親情友情、旅途見聞、人生感悟,諸如此類話題。這是她的第一本書。此后開始轉變,從演員到作家。
書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經過這許多年,自己開始寫文章才體會到,原來攝影機對導演來說,就好比他手上的一支筆,他要下了筆之后才知道戲怎么走下去是最好的。他要演員拿掉自我,走進角色。他像雕塑一樣,把那些多余的不好的去掉,剩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精華?!?
生命從此獲得新的提示,得以繼續(xù)前行。而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必須要背負在身上的行囊。它警示你不能停留,但可以在路上休息,獲取這夢中的光亮。
在創(chuàng)作路上她也遭遇過瓶頸,拿作品去拜見董橋。她回憶說,董先生很注重標點符號,我文中的逗號、句點、驚嘆號,經他一一調試、修改,就更加鮮活了。又去請教龍應臺。偶然的機會,在酒店匆匆見面。只有幾句話,不要寫“我覺得”,不要教訓人,不要太客氣寫“我很慶幸”之類的話。
“有時候,靈感一來,就坐在梳妝臺上,拿出紙筆寫。寫著寫著天就亮了?!薄坝袝r寫到后面,不知道如何結尾了,非常難受。”這些都是她轉入寫作后所獲的心得。后來這些細節(jié)都收入了《不敢做的美夢》。
-2-
汪曾祺的《星期天》寫道:“課余或看看電影,或到一位老作家家里坐坐,或陪一個天才畫家無盡無休地逛霞飛路,說一些海闊天空、才華迸發(fā)的廢話。吃了一碗加了很多辣椒的咖喱牛肉面后,就回到學校里來,在‘教學樓’對面的鐵皮頂木棚里寫小說,直到深夜。我很喜歡這間棚子……雨天,雨點落在鐵皮頂上,乒乒乓乓,很好聽。聽著雨聲,我往往會想起一些很遙遠的往事。但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我現在在上海。雨已經停了,分明聽到一聲‘白糖蓮心粥——!’”
聽水齋是汪的住所。那里,可聽得“隔壁人家樓上隨時會把用過的水,從高空潑在天井里,嘩啦一聲,驚心動魄”。
那時汪剛到上海,工作屢屢碰壁,陷入困境的他甚至想到自殺。寫信給老師沈從文訴苦,沈從文回復大罵他一頓:“……真是沒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筆,怕什么?”
此后在聽水齋,汪完成了《邂逅記》《受戒》《雞鴨名家》《大淖記事》等作品。那一聲“白糖蓮心粥”的悠長叫賣聲,對他的影響也是致命的。因為聽到那個聲音,“我往往會想起一些很遙遠的往事。但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我現在在上海?!比绱饲宄链颂炜者|遠。
-3-
有一部電影的名字叫作《泰囧》。乍看覺得怪異費解。查閱了資料,感到了其中的韻味。“泰”在《易經》里,是超越界限束縛,通達無的大化真境?!皣濉笔窍笮挝淖?,窗口的光明。
電影頻道第十三屆百合獎,臺上皆是獲獎感言。徐崢受邀出席。他說,野百合也有春天的好彩頭……總而言之我這朵野百合,來到了百合獎。然后想起了他的這部影片。
屏幕上繼續(xù)出場的是楊千嬅。從護士到歌手、演員、公益人。開場白是:有勇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有勇氣。繼而有楊采妮,從專欄作者到編劇、演員、導演。她說,行動產生力量,帶來改變……
從“電視電影”“數字電影”“電影”到“改變”,電影每天都在變化,紀錄每天都在刷新。徐崢最后說,生活如同電影。沒有永遠的“泰”,也不會有永遠的“囧”。否極就會泰來,囧后必將光明。
喜歡不變地、一如既往地節(jié)制自己對身外事物的索求,唯一拿出去的是,沉住氣,然后試圖改變自我格局。與一位朋友一同觀看節(jié)目,談及“改變”,他這樣說。
那檔節(jié)目的主題是:改變之夜。
看完節(jié)目,想起許多相似的故事。那些故事在被回憶的瞬間,于幽暗中發(fā)出微光,如同只有在夜色里才能被發(fā)現的螢火。這是一種生命,纏綿不休。
為一朵花開,全身而退
-1-
清晨跑步的路線要經過郊區(qū)一個村莊。那里有一條小溪,兩邊的農田種植了芭蕉樹,清晨的風景十分美好。芭蕉樹葉闊大挺拔,主脈明晰。大大小小的芭蕉樹分布四周,高舒垂蔭。許多高大的芭蕉樹結出大串果子,有些顏色開始變黃。農人采用樹上黃的自然法則,等其果實完全熟透才會采摘下來。
連續(xù)的雨天中斷了晨跑。周末午后天氣晴朗,驅車去那里畫水彩畫,發(fā)現溪澗兩邊那些高大的芭蕉樹皆已枯黃。突然覺得驚奇,問及忙碌的農人,他說,果子被割下了。往樹上看才發(fā)現碩大的果實不見了。農人說每棵芭蕉樹只有一次的生命,結完果實后就自動枯萎、死去,這樣它根部的小芭蕉才能生長起來。
在粗大的根部,確實已有小芭蕉破土冒出。它將繼續(xù)一條道路,成長,開花,結果,枯萎,死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這種巨大的力量之下,即便連續(xù)雨天,雨水充沛,地處溪邊陰涼,老芭蕉最終仍選擇了結束,迅疾如同利刀砍斷懸梁的綢緞,毫不猶豫,以保全新的生命延續(xù)。
-2-
一位職業(yè)是助產師的朋友向我感嘆,從未見過如此慘烈的場景。那些只在電視屏幕上見過的情景,當它成為生活里的真實,還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時,簡直變得不可思議,無法想象。
她說,幾天前她們接到一位臨產的孕婦。進入產房后,孕婦遭遇難產,躺在產床上幾近昏厥。情況危急,如果留下孩子,可能母體難保。反之將失去孩子。兩難之下,丈夫選擇留下大的,然后在協議書旁邊寫道:親愛的,我不能失去你,孩子以后還會有。朋友說,她拿著協議書進入產房后,他的妻子一看,滿臉淚水地說,留小的吧。然后堅強生下,最后大出血。結局還好,經過全力搶救,大小最后都保住了。
孩子是好的。親人是好的。但當戲劇性的情景真實發(fā)生在身上時,如何顧全,又該如何取舍?生離死別都將是人間悲劇。彼此都沒有對錯。但母性的力量最終超越一切阻攔和障礙,殞身不恤。
-3-
在劇本《伽利略》中,布萊希特有一個獨特的呈現,他寫到伽利略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對抗到底,為偉大的原則被教會迫害而死;二是選擇屈服,保全力量,因為還有更多的發(fā)現、更大的貢獻、更大的顛覆要做。
伽利略發(fā)現了地球的原理,但他的偉大原則是教會所不容的。在這種“所不容”的巨大國家機器面前,伽利略選擇了后者。這個選擇,被當時的很多人認為他是妥協屈服了。但有誰能夠理解,他是為了一個更大更重要的東西。
兩者的核心是,當個人需要去面臨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時,要明白什么時候要抗爭、要犧牲,什么時候是可以退讓的。這是一種精神與主義。
這些故事,涵蓋了一切事物秉性賦生的根源。它們是一面鏡子,映照人對春山。如同冬之隱退,亦不過是為了一朵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