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天下國家與制度禮俗(5)
- 中華文化簡明讀本(理解中國叢書)
- 干春松
- 4587字
- 2017-11-27 11:23:26
七 天子與皇帝
在周代,出于對天人關系的理解,以及對最高權力的神圣性的強調,稱最高的統治者為“天子”。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將自己稱為“始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中國最高的統治者的稱呼,不過皇帝依然會沿用“天子”的名號。
由天子轉變為皇帝,也是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在戰國時代的一些著作中,開始有三皇五帝的說法,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漫長的傳說時期的統治者組織成一個譜系。不過三皇到底是誰,五帝又是誰,并無一致的說法,以伏羲、神農作為二皇并沒有爭議,但第三位是指燧人氏、祝融或是女媧似乎并沒有定論。
五帝之所指相對確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在司馬遷的撰述中,這些傳說中偉大的人物被摶合到一個血親譜系中,這個摶合有很重要的文化和價值上的意義:它既反映了漢代大一統國家世襲體系觀念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歷史上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的各個部族,逐漸凝聚為中華民族的過程,三皇五帝則被“塑造成”我們這個民族的共同的祖先。在這個譜系中,堯舜禹的意義尤其突出。在后世的歷史敘述中,他們之間的政權轉移被稱為“禪讓”,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賢者居位“公天下”的理想。作為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的歷史人物,他們也的確不同于此前的部落首領,即既作為自己統治的邦國的首領,又作為邦國聯盟的“共主”,因此得到天下人的擁戴。
夏朝的建立,王位的“家族繼承制”取代了以前的眾人推舉的方式,從夏啟開始,王位的獲得主要是依賴血緣,但同時依賴家族的力量和神權的信仰來支持其統治的合法性。
取代夏的是商朝,起初,商代的王權繼承并無定制,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等多種形式,經常發生王位的爭奪,一直到盤庚和武丁時期,商朝的實力才達到頂峰。周朝建立之后,宗法制度逐漸形成,從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在國家結構上,也形成了中央政權和地方分封國以及附屬國等早期國家的層級支配形態。借助宗教等因素而確立的王權的絕對性得到進一步強化。
武王克商之后,周朝建立,諸侯國尊奉周為天下之大宗。周公輔成王期間,為了穩固統治,開始了對親屬和功勛集團的大規模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周天子作為天下的共主,而他將自己的子弟、軍功人員或臣服的舊邦首領,分封到指定的地點去治理。然而諸侯又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如此,構成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模式。雖然各諸侯國有高度的自治性,而在王位繼承上,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周天子握有最高的權力。
周朝的封建制十分穩固,不過,在經歷了一定的時期之后,依靠血緣和軍功所分封的諸侯因為發展不平衡而產生了強弱之別。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逐漸不聽從天子的命令,也不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覲,所以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許多諸侯國的國君開始直接稱“王”,齊國和秦國的國君甚至稱“帝”。這種逾越禮制的行為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禮崩樂壞”。
在諸侯間戰爭頻發的新情勢下,各諸侯國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紛紛開始變法,其中以秦國的變法最為有效,秦國致力于建立起一種更有動員力的垂直管轄體制,即后來所確立的郡縣制的雛形,最終在戰國末期,秦國取得了勝利。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以郡縣制取代了權力分散的封建制。他從主宰宇宙萬物的“天皇、地皇、泰皇”的名稱中取其“皇”字,又從上古帝位之號中取其“帝”字,定名為“皇帝”。
對于中國社會而言,皇帝制的確立意味著新的政治秩序的形成。除了皇帝仍為世襲之外,其他的官員,皆通過政績和德性的考察而任用,不能世襲,由此造成了社會的開放。不過因為皇帝是世襲,在總體上保留了家天下的一些特質,皇帝依舊視天下為他個人的私產。
皇帝制度確立之后,先秦儒家那種君臣之間的互相制約甚至對抗的精神,日益被君臣尊卑關系所取代,比如《白虎通·號》說:“或稱天子,或稱帝王何?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明位號天下,至尊之稱,以號令臣下也。”這段文字將天子和帝之間的關系做了勾連,指出之所以稱皇帝為天子,是因為皇帝這個地位是上天所賦予的;而稱為帝,則是要強調其對于臣下的號令。皇帝的地位從天意所賦予而獲得合法性,其職責就是指揮命令臣下。在這里,臣的地位就被規定為對于皇帝的服從,而天意與民意之間的關系則被遮蔽了。《白虎通·號》中說:“臣下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
在歷代的政治制度中,不斷強化著皇帝所關聯符號的獨占性。一部分儒家憑著他們對于傳統儀禮的熟悉,對于建構這些獨占性的符號和儀式體系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比如,漢初的叔孫通就是通過制定朝儀來凸顯帝王的尊貴性。又如蔡邕說:“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蔡邕《獨斷》卷上)這些規定大多被后世的帝王所沿襲。
不過皇帝的權力也非絕對地無限制,首先是祖宗之法,即所謂前代皇帝,特別是開國之君所立下的一些規矩,后繼的皇帝一般而言就應該接受。其次是朝議和臺諫制度,雖然,這樣的制約可能會因為皇帝的強勢與弱勢的不同,其制約的力度也有所差異,不過對于君主的廢立,特別是嫡長子以外的人出任繼承人的情況,或者其他重大法案的確定,都需要皇帝與其他官員的討論決定。
對于皇帝的制約還有精神性的層面,即儒家的德政觀念對現實政治權力的制約。從孔子開始,儒家就確立了“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的觀念,孔子觀念的繼承者孟子和荀子都強調“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即使是在董仲舒的天人之學中,他雖然對君尊臣卑的等級制度有所肯定,但亦強調“屈君而伸天”,試圖通過天的崇高地位來制約現實政治權力;并提出“譴告”的思想,認為如果君主們不能將天意和民心放在政治活動的核心地位,那么上天就會通過自然災害的方式來警告他們。
后世的儒家一直沒有放棄這樣的價值觀念,他們始終以王道政治的理念來批評和規訓現實的政治,雖然他們在實際的操作中亦希望通過教育、矯正皇帝的行為來落實他們的政治理想,但道統對于政統和治統的制約性始終存在,正因為這樣的制約性,所以王朝一旦面臨重大的災難和政治變故,皇帝就要發布罪己詔書,向上天懺悔自己的過失,并通過舉賢良、赦罪犯、免官吏等方式來改正自己的行為。
皇權和儒家政治意識之間在很長時間內構成了一種共謀關系,皇帝本身需要儒家的意識形態來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更離不開主要由儒生構成的官僚體系。因此,皇帝要與官僚分享一些權力。這樣的結構十分穩定,皇權雖迭經更替,但儒家政權模式卻始終沒有變化。
皇帝制度的存在,還附帶產生了幾種相關的政治勢力,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
首先是宗室,中國是一個宗法制的國家,但是在由封建制轉向郡縣制的秦朝,因為商鞅變法,剝奪了宗室的特權,導致中央權力遇到危機時皇室孤立無援的局面。因此,漢代在繼承郡縣制的大背景下,又局部恢復了對于親屬的分封制度。但接著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皇帝又強化了對宗室權力的限制。
皇帝與宗親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現,但宗室始終是皇權重要的影響力量,一些強勢的宗親可以左右類似皇位繼承等一系列的問題,會影響王朝政治的走勢。
其次是外戚。皇權體制的另一個副產品是后宮。皇帝的眾多嬪妃所構成的后宮體系,自有其嚴格的秩序。不過,嫡長子繼承制,依然會導致許多的變數,其中還包括歷史上經常出現的嫡長子死,立長孫,而長孫年幼,不能獨立處理政事,而后出現太后攬權的局面。尤其是當皇帝去世沒有子嗣的時候,太后往往會擁有策立皇帝的權力。
而后宮臨朝,一般會依賴父兄輔助,所以會產生外戚集團,比如西漢昭帝和宣帝時期的霍光,長期把持朝政。這種現象在中國的主要朝代里都有發生。
最后是宦官。宦官是皇帝后宮的奴仆,然亦因為此,最能與皇帝接近,故而常常獲得與他的社會地位所不同的政治影響力甚至政治權力,在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在政治清明時,皇權對統治秩序有掌控力的情形下,宦官不可能分享很大的權力。宦官勢力的增長起因于皇帝本身對于行政機構的不信任,這時候,皇帝會利用宦官來制約、監督權力。或者皇帝本人疏于政事,將一部分權力賦予宦官,這都會導致宦官的專權。在中國歷史上,秦、漢、唐、明等朝代,都是宦官專權比較嚴重的時期。因此,宦官專權也可以看作是皇權時期與外戚、權臣等政治斗爭的一種類型。
八 輔政制度與中國古代的文官系統
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國家形態開始轉變,封建制的解體,要求建立一個新型的政府來作為社會治理的中樞,核心設置是將與相,以齊國為例,在丞相以下,有大田、大行、大諫、大理、大司馬五官組成的文官體系,分別管轄農業、司法、諫議等一系列社會政治事務。
春秋戰國時期,最早設立“相”官職的是齊國,隨后為各國所效仿。從史料記載可見,當時的君主十分依賴相的支持,如作為齊國的相的管仲輔佐齊桓公而成霸業。
秦國統一六國之后,雖然從官制的建構上,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但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地位不能與丞相相比,所以,有人將秦漢之際的政治稱為“丞相制時代”。比如秦國之李斯、趙高,漢初之蕭何、曹參等。尤其是漢初,皇帝雖然掌管一切權力,但是具體的政務一般而言則交付丞相管理,甚至皇室的事務,丞相也會參與管理。
漢武帝時期開始讓侍中、常侍、左右曹、給事中、尚書等幫助他處理政事,形成了皇帝周圍的秘書集團與行政系統兩套機制,稱為內朝與外朝,特點是內朝主決策,外朝主執行,由此,丞相的地位由最高決策層而退居為執行機關。
對后世官制有很大影響的是尚書,尚書本來只是給皇帝發布文書的小官,但是因為與皇帝接近,容易取得皇帝信任,因此,逐漸代替御史大夫而成為皇帝的秘書機關,代替皇帝處理政事。到了東漢,尚書已經開始管理各種政府事務,由此,已經丞相化,成為權力的象征。
魏晉南北朝,政局動蕩,政府機關之權力迭有變遷,而權力主要集中為權臣手中,傳統宰相之職位逐漸為尚書等其他機構所替代。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行政體系發生重大變化,受《周禮》的影響,其政府組織構成包括三師(太師、太傅、太保)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這些位置備極尊榮,但并無實際行政管理的職能。而行政核心由中書門下擔綱,分為三省:(1)中書省。其官員包括:中書令,輔佐皇帝制定大政方針;中書侍郎,參與議論大政;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書,輔佐宰相判案等具體行政事務。(2)門下省。其官員包括:侍中、門下侍郎、給事中,主要負責審議、駁正中書省的決策。(3)尚書省。尚書省為行政執行中樞,包括都省、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
主管皇帝內務的稱為侍從三省,包括掌管皇帝圖書的秘書省、生活飲食的殿中省和后宮事務的內侍省。其他還包括掌管法律事務的御史臺,以及其他日常祭祀、財務、刑賞等事務的九司。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唐代的政治中形成了臺諫分職的體系,前述御史臺是負責糾察百官的失誤,而諫官之職主要是指出皇帝的不是,諫官的任命由宰相做出,所以這樣就構成了互相監督的機制。
唐玄宗之后,有兩種力量逐漸侵削相權,一是翰林學士,二是宦官。宦官問題乃中國傳統政治的一大痼疾,這里主要說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本為給皇帝起草文書的官員,但因為直接服務于皇帝,所以當皇帝有意疏離行政系統的時候,便會加重對翰林學士的倚重,這樣許多實際的決策便出自翰林學士,宰相反成一個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