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 如何制作大件瓷器

i

我一大早就去探訪制作大件瓷器的工廠。

大器廠位于城市上游,老板的模樣活像布萊希特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國戲劇家和詩人,現代戲劇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劇場改革者、劇作家和導演,被視為當代“教育劇場”的啟蒙人物。劇中的資本家和魏瑪時代畫像中的人物,身材也很高大。他故意慢騰騰地站起來迎接你,掂量你的分量,你知道這一點,他也知道你知道。他身穿工裝短褲,抽小雪茄。

他的工廠院子里滿滿當當地擺放著七八英尺高的青花瓷瓶,都是細頸。我對他沒有好感,這些花瓶完美又俗艷,彩繪的紋樣中有一種緊繃,讓我覺得拘謹、促迫。我在上海的酒店里見過這樣的花瓶成對擺放,背后豎著鏡子,腳下是大理石地板。或許它們也擺放在賭場,也許還有風月場所。

我在這里待了一天,避免和他碰面。天氣潮濕,小巷里臭氣熏天,蒼蠅從公共廁所重濁的空氣中嚶嚶飛出。

中午剛過,困乏感悄悄潛入。狗停止了打架。看窯的人睡著了,他蜷著身子躺在正在冷卻的窯前門口,帽子蓋在臉上,腳下圍了半圈煙蒂。彩繪作坊里,十幾個年輕人在素胎上描畫,他們完工以后,還要用模版印制圖案,進行雕刻,但那不是他們操心的事了。有人進來,叫嚷幾聲,又走了。年輕人繼續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一個女孩解釋說,他們每月掙九百塊錢,她幾乎把所有錢都交給母親。她攢錢買煙。一盒香煙要花二十塊,但是如果與其他女孩合買,論條買,每盒十五塊錢。真正費錢的是她的手機。

她用紅墨水在素胎上剔刺山水紋樣。連綿的山巒清涼宜人,山頂云霧繚繞,一個富態之人柱著彎曲的拐杖,在山間小道上緩步行走。

把大器的各個部件鑲接在一起的那個人是按件計酬,而不是領取工資。他每做好一件才有錢拿。如果瓷胎在晾曬時出現裂紋,那就全是他的錯,他拿不到錢。但如果器物在燒制時碎裂,或者燒制過度,導致用鈷料繪制的圖案出現暈散,讓十幾個小時的心血淪為不知所云的抽象畫;如果有人在院子里用竹篾捆扎它們以便運輸,不小心把它們碰倒——那就是別人的責任。他整個下午都在干活,所以另外三個人必須待在跟前,幫忙把拉坯制成的下一個部件托起來。大門口坐著一個男人,打著赤膊,骨瘦如柴。他的工作是抽煙,對其他工人大喊大叫,讓他們放下手里正在做的不管什么活計,過來幫忙托舉大器的部件。

每個部件必須稍稍打濕,用一只粗毛筆蘸水在接口處抹一下,把部件鑲接到瓶罐的側腹,再用一柄彎曲的鋼刀進行修整。刀片與旋轉的瓷胎呈一定角度,干燥的粉末飛濺出來,噴射到他的胳膊上。他的身影在粉塵中變得模糊。

我父親和祖父都干這個,他告訴我說,但我不想讓我的兒子走這條路。

下一個部件被托起來,在咒罵聲中眼疾手快地接合在一起,把他媽的弄正!他把接合處的痕跡修去,從罐子底部到驟然收細的頸部,線條流暢婀娜,天衣無縫。他做得非常漂亮。陶輪四周的地上,積了厚厚一層黃土屑,漫到了他的腳踝。

ii

制作大型瓷器本來是難上加難的事情。瓷胎很容易彎曲變形,把多個部件接合起來也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因為每處接縫都天然地使瓷器更加脆弱。如果兩個部件接合得不夠好,就會有一圈隆起,好似肚子上勒了一條腰帶,很不美觀。罐體下部若是存在任何結構性的薄弱之處,整只罐子就會在窯里傾斜,或者栽倒,把旁邊的器物也撞壞。或者它在煅燒時碎裂,堵塞火口,導致火焰轉向奇怪的方向,熱度加大,使燒制成為災難。

每個陶工都知道這些風險,但是,制作大型瓷器的誘惑似乎不可阻擋。這是一種自恃。《陶說》如此記載:

 

當朝皇帝的父親命令制作龍缸,面徑三尺五寸,高二尺五寸,底厚五寸,墻厚三寸。他們造了整整三年,制作了近二百件樣品,無一成功……景德鎮的老人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本省的官吏向皇帝請愿,懇請他停止這項工作。這部分內容實際上出自《陶錄》。

 

人們一再嘗試制作巨大的器皿,其成本成倍增加。

想一想要使用多少高嶺土和白墩子,想一想為了制備那么多原料用泥,然后擠壓揉練以備拉坯,要投入多少辛苦。大型器皿的拉坯不僅需要九牛二虎之力,還要具有高超的技藝。在拉坯制作一只酒杯時,倘若出現搖晃,可以馬上把它修正,無需動腦筋。但是對于大型器皿,在瓷泥回到你的指尖之前,什么都無法改變。那感覺像是過了一個世紀;你眼睜睜地看到陶輪加速時,你的動作快了一點,瓷胎的側壁留下了細微的波紋,這個缺陷回到你的手邊,被加倍放大。

iii

三十多歲時,有幾年我迷上了拉坯制作碩大的瓷盤和高大的瓷罐。很少成功。把它們從窯里取出時,我還不小心打碎過一只。我對于當時的記憶,就是屏住呼吸。

瓷泥仍處于可塑狀態時,你可以變換器型,重新考慮。所以有時候你不無愉快地發現,在某些時刻,務實的想法會影響人的決定。“神廟時,詔景德鎮燒造屏風。不成,變而為床,長六尺,高一尺。又變為船,長三尺,舟中什物無一不具。”這份十六世紀的記錄接著寫道:“郡縣官皆見之,乃椎碎,不敢以進也。”

從屏風到床,再到船,再到碎瓷片,最后,成為書中的一個故事。

這是藝術家的作為。J. M. W.透納透納(J. M. W. Turner,1775—1851),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作品對后期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原本想要描繪路易—菲利普國王抵達樸茨茅斯港的情形,結果卻畫了“捕鯨人(鯨油)陷入沿岸碎冰帶,努力自救”。你原本要畫一位殉道者,不料卻畫了自己的情人,于是便把畫作重新命名。你原本要寫一首悲悼的哀歌,結果寫成了春天的禮贊。你終于做好一只大型瓷罐,卻失手把蓋子打碎在地上,它便就勢成為“插樹枝的罐子”。然后你可以開始新的創作。

而盆坯、罐坯做好以后,晾干的過程必須非常非常緩慢。只要胎壁任何地方留有濕氣,就會導致整只容器在煅燒時破裂。有記錄表明,一些瓷胎晾干用了一年時間,在這座夏天酷熱、冬天濕冷的山谷里,能做到這個本身就是一種本領。晾干之后還要彩繪。這些都是燒制之前的工作。在燒制之前,所有心血、成百上千個小時的勞作,都像輕渺的谷殼,隨時可能隨風而逝。你親眼看著它被裝進窯內,瓷坯下墊著細沙,窯口用磚頭封起來。最好的木柴被投入爐膛,點燃。燒窯人極盡小心地把窯慢慢燒熱,爐腔里傳來輕微的噼啪聲。燒制大件瓷器應當仔細掌控,盡可能緩慢加熱,讓它們逐漸適應越來越高的溫度;燒窯的節奏在幾天之內逐漸加快,直至窯內除了烈火,再無其他。

最后抽出火標,從釉料判斷火候已到,這時便把窯口磚墻上的每一道縫隙都用濕泥糊起來,不讓一絲冷空氣漏進去。燒制結束后,窯爐的冷卻也許要用一個星期甚至十天左右。

然后,把窯口的磚頭拆開,取出瓷器,然后,從頭再來。

許多故事栩栩如生地講述了制作大器的真正成本。最膾炙人口的是一個年輕人的事跡。他看到大件瓷器怎么也做不好,便縱身投入窯膛,“龍缸乃成”。這個自我犧牲的年輕人叫童賓,被人稱作“菩薩”童賓(1567—1599),明代燒瓷技師,景德鎮人,后被尊為窯神。。此舉讓他死后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城里無人不知……許多作坊供奉他的畫像,在擱架上俯視著人們”。

窯神菩薩是“守護瓷業的神祇”。殷弘緒在城里穿行,試圖讓人們皈依時,曾留意到窯神無所不在,對此他頗為寬宏。

此時我復印的殷弘緒書信看起來儼然成了謄抄件,幾乎每句話下面都劃了線,在他的議論旁邊歪歪斜斜地添加了評注,都是我抽空寫的,在出租車里,在大街上,墊著膝蓋,靠在樹上。紙上沾了污漬。也許是吃面條時留下的。我希望他能理解,不過我不太有信心,因為耶穌會士是不容許污穢邋遢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子县| 双流县| 略阳县| 博客| 武鸣县| 林甸县| 彭阳县| 嘉兴市| 武乡县| 建宁县| 迁西县| 开平市| 承德市| 施甸县| 锡林浩特市| 苏尼特左旗| 开江县| 道真| 卓资县| 双城市| 宿迁市| 广饶县| 无为县| 定南县| 乐安县| 通化市| 宁国市| 确山县| 汕尾市| 台南市| 江津市| 罗田县| 潼南县| 宝山区| 隆昌县| 荣昌县| 朝阳县| 三原县| 怀集县| 晋江市|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