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處世心理學:人情練達,處世無憂(4)

  • 玩的就是心理學
  • 牧之
  • 4986字
  • 2017-11-23 14:40:16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斗爭、軍事斗爭極其復雜,有時更是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先低頭磨煉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

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消除各方面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誰都知道做人難,難就難在一個變字,時間、地點、對象改變了,那么做人的技巧也必須跟著改變。只有懂得圓通變化的道理,做人才能真正成功。

大概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其中很少人會真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總是以高姿態入世,卻往往被人冷眼相拒,這時如果適時放下架子,以彎腰的低姿態入世,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別被自己的鋒芒刺到

做人要有銳氣,但銳氣不代表鋒芒。銳氣可以展現自我的內心,但鋒芒卻給別人壓力。想要在事業上一展才華,可以用一點“心眼”巧妙展露,要記得時機沒有成熟之前,千萬別鋒芒太露。

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期內使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使一個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當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從言語行動方面著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語鋒芒、行動鋒芒。

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處世已有經驗的同事,他們卻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棱角,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能頗有位于你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志,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么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阻力,也便成為你的破壞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連立足點都沒有了,哪里還能實現揚名立萬的目標?

古人有“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等智慧之語,旨在提點后人莫要鋒芒畢露、太過張揚。而三國時期的謀士許攸,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雙方僵持兩月之久。在曹操兵力懸殊、糧草將盡、漸漸支持不住之際,謀士許攸因不為袁紹重用而前來投奔曹操,為曹操禮待并重用,他于是獻燒糧之計。曹操采納了許攸的建議,親自率兵燒了烏巢之糧。袁紹大軍人心惶惶,曹操趁勢猛攻,使袁紹僅剩千余將,大敗而歸。聲勢浩大的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大獲全勝而收場。

此后在曹操攻打冀州時,許攸又獻上決漳河水淹城的妙計,幫助曹操攻破冀州城,為曹操徹底消滅袁紹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功勛卓著的許攸,最后還是被曹操殺了。《三國志·崔琰傳》說:“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裴松之注引《魏略》,對許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體記載。

《魏略》說,許攸自幼與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戰中,許攸背叛袁紹投奔曹操后,建議曹操偷襲烏巢,使曹操大獲全勝。后曹操奪取冀州,亦有許攸之功。許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對曹操經常口出戲言,甚至稱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場合亦不知收斂。在一次聚會上,許攸對曹操說:“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曹操一聽哈哈大笑道:“你說得一點不錯。”嘴上雖這么說,心里卻非常不高興,以為許攸無禮太甚。后來,許攸率隨從出鄴城東門,又得意地對左右從人說:“他們曹家沒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門。”此話傳到曹操耳中,終于忍無可忍,下令殺死許攸。

許攸為人“貪而不智”,本身德行就有污點。他之所以投奔曹操,和他在袁紹手下時被人揭發收受賄賂,縱容子侄輩搜刮民財,將稅銀裝入自己的腰包等罪行不無關系。他被袁紹大罵一通趕出帳外,無路可走,只好來投曹操。

許攸來到曹操陣營后,雖然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智,但他卻過高地估計了自己所起的作用,好像沒有他就沒有曹操的勝利,于是狂妄到了極點。人一狂妄,便容易浮躁;人一浮躁,便不能自持,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無數歷史、現實都告訴我們:得意時不可過分張揚。這種姿態,只能招來更多的嫉妒和敵意,為自己平添層層障礙和數不盡的煩惱。

非但得意時不可張揚,任何時候都不可太惹眼。孫臏之所以被龐涓所害,是因為兵法謀略強于龐涓;蘇軾之所以被制造烏臺詩案,而且遭到貶謫,就是因為他的才學無人能及。

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鋒芒畢露后,受傷的一定是你自己。將自己的過人之處急于呈現出來,不見得是什么好兆頭。人世險象環生,各色人等充斥其間,翅膀不夠硬,還不能飛得足夠高的時候,不要將你的優勢暴露無遺。做人應該學學成熟的稻穗,低調一些,低下高貴的頭顱。

做人并不容易。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同時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的顯露要適可而止。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即使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會陷入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則你不被別人當作靶子打才怪呢!

人要學會韜光養晦

人應該學會聰明做人,學會生存之道。但不是學小聰明,小聰明的人能聰明一時而不能聰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雖不計一時的得失卻能聰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清代的鄭板橋在自己奮斗了一生即將離去之時,留下了“難得糊涂”這一名訓,是不無道理的。

當年與劉邦共同打天下的眾多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輩,而最后皆被劉邦和呂氏疏遠和加害,唯有蕭何能安度晚年,為什么呢?因為蕭何有一種難得的糊涂。他從來對一些大事持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樣劉邦、呂后便放松了對他的注意,他也就聰明地保全了自己。

為人臣子、為人下屬者,為防功高震主,更應該智慧深藏。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匯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主子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殺功臣之事,這正是所謂的“卸磨殺驢”。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后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后,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并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

劉備死后,阿斗繼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面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于地說:“臣怎么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說完,叩頭至流血。

劉備再仁義,也不至于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么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柄。而且他的鋒芒也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蜀國的發展大業。千秋功過,真的只能待后人評說了。

商朝紂王時,有位大臣名叫箕子。一次,箕子上朝參見紂王,問紂王現在是什么時辰,紂王喝酒喝得昏昏欲睡,不愿意理他。但箕子是紂王的叔叔,所以紂王不能不回答箕子,于是就搪塞箕子說:“我不知道幾點了,你問問別人吧。”

于是,箕子就問紂王的侍從和臣子。侍從和臣子們由于和紂王一起酗酒,因此也不知道時間。這時,箕子又去問看守宮門的衛兵。衛兵們由于和紂王一起觀賞歌舞,所以也都不知道時間。這時,箕子悄悄地離開王宮,回家開始裝瘋。

箕子的奴隸很不解,就問箕子:“現在大王這樣的昏庸不理朝政,您應該勸諫大王才對啊。為什么要裝瘋呢?”箕子回答說:“大王已經荒廢朝政了,而他身邊的人也都和大王一起沉迷酒色。如果我現在勸誡大王。必定由于比大王聰明而招來殺身之禍。難道你沒有看到比干的下場嗎?”

箕子具有很強的見微知著的能力,他看見宮廷內的侍者都和紂王一起花天酒地,就知道必定是國家破敗的征兆。但是,他并沒有像比干那樣苦諫紂王,而是藏拙,不讓自己的才智顯露出來,用裝瘋賣傻保全性命。

終于,周朝取代了商朝。箕子繼續替周王朝治理天下,成為孔子口中的上古三圣之一。

人性有一個弱點,一旦你表現得才智超過別人,他們便會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不會讓你長期這樣下去,所以他們很可能給你帶來很大阻力。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就應該注意保護自己,不要處處張揚你的聰明和才智。

世事艱險,謙虛恭順一些絕對沒有壞處,這樣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

蘇聯衛國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曾在國內戰爭時期馳騁疆場的老將們,如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首先挑起前敵指揮的重擔。但面對新的形勢,他們漸感力不從心。時勢造英雄,一批青年軍事家如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什捷緬科等相繼脫穎而出。這期間,老將們思想上不是沒有波動的。

1944年2月,蘇聯元帥鐵木辛哥受命去波羅的海協調一二方面軍的行動,什捷緬科作為他的參謀長同行。什捷緬科早知道這位元帥對總參部的人抱懷疑態度,思想上有個疙瘩,心想:命令終歸是命令,只能服從了。

等上了火車吃晚飯時,一場不愉快的談話開始了,鐵木辛哥先發出一通連珠炮:“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來教育我們這些老頭子,監督我們的吧?白費勁!你們還在桌子底下跑的時候,我們已經率領著成師的部隊在打仗了,為了給你們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斗。你軍事學院畢業了,自以為了不起了!革命開始的時候,你才幾歲?”

這通訓斥已經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緬科卻老實地回答:“那時候,剛滿10歲。”接著又平靜地表示對元帥非常尊重,準備向他學習。鐵木辛哥最后說:“算了,外交家,睡覺吧。時間會證明誰是什么樣的人。”

應該說“時間證明論”是對的。他們在共同工作了一個月后,在一次晚間喝茶的時候,鐵木辛哥突然說:“現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來認為的那種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專門派來監督我的……”后來什捷緬科被召回時,心里很舍不得和鐵木辛哥分離。又過了一個月,鐵木辛哥親自向大本營提出要求,調這個晚輩來共事。

什捷緬科在受辱之時并沒有惱怒,過了鐵元帥這一關,體現了后生的謙卑及對長者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

【第3章】由外貌到內心的識人技巧

從表情窺破他人內心

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西城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

在城墻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面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墻之上,手揮琴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墻之上,一個在城墻之下,用心計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便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勢,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沖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后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氏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氏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氏立刻沒了后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里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后,兩個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冒險之著。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的雙簧戲。這出戲,非有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從表情上讀透內心所蘊藏的玄機,這是識人高手的秘技,而最經典的莫過于三國時的這一出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冀州市| 长治市| 镇雄县| 尉犁县| 从化市| 札达县| 宜川县| 礼泉县| 仲巴县| 垫江县| 庆阳市| 鹿泉市| 定结县| 商丘市| 宜丰县| 曲沃县| 新津县| 永嘉县| 贡嘎县| 江孜县| 建阳市| 铁力市| 彩票| 阿拉尔市| 宜州市| 准格尔旗| 秀山| 泌阳县| 铜川市| 龙井市| 揭东县| 五台县| 新化县| 南雄市| 柳林县| 锦州市| 河南省| 新田县| 玉树县| 绥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