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的恐懼從何而來——恐懼是生命原初的底色
- 你到底在怕什么
- 吳婉絢
- 5006字
- 2017-11-23 14:50:04
【章前測試】你是否患上了恐懼癥?
1.經常想到親人會有不幸?
2.經常檢查水龍頭是否關好?
3.對人群中的推搡感覺煩躁?
4.對自己做的事總是不滿意?
5.喜歡反復洗手和擦拭家具?
6.總是無法輕易做出決定?
7.常出門后又回家檢查門窗?
8.沒用的舊東西舍不得扔掉?
9.習慣性地默默數東西?
10.物品總要放在同一個地方?
【測試結果】
從“是”的回答數量看患上恐懼癥的程度:
沒到3個說明跟恐懼癥沾不上邊。
3~7個說明患有輕度恐懼癥。
7~10個說明患有中度恐懼癥。
10個以上就得注意了,有患上潛伏性神經官能癥恐懼的危險。
1.那些我們害怕的事情
埃莉諾·羅斯福說:“每天做一件讓你恐懼的事。”
說起來,讓人類產生恐懼的事物還真是千奇百怪,種類繁多。除了最常見的密集恐懼癥、社交恐懼癥,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人懼怕特定的動物(狗、蛇、蟑螂等)、高空、血液、幽閉空間、牙醫、飛行、某種疾病以及其他任何事物。
19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用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恐懼的發生機制,認為恐懼癥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于癥狀的反復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回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患者在首次發病前可能會有某種精神刺激因素,資料表明,有近2/3的患者都主動地追溯到與其發病有關的某一事件。
當患者遭遇某一恐懼性刺激時,當時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懼的刺激(無關刺激)也可能同時作用于患者大腦皮層,兩者作為一種混合刺激形成條件反射,所以今后重遇這種情景,即便是只有無關刺激,也能引起強烈的恐懼情緒。然而部分患者并無曾受恐嚇的經歷,有些患者恐懼的對象經常變換,這些都是條件反射學說難以解釋的。
引起恐懼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人們熟悉的環境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奇怪、陌生、可怕的事物突然出現,黑暗、巨響、兇猛動物、歹人、懸空、身體突然失去平衡及他人恐懼情感的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恐懼,其中心理因素是導致內心恐懼的主要原因。
人們之所以感到恐懼,關鍵在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是自身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能力。當危險情境極度威脅人的生命,自身又無能為力時,會產生絕望情緒。有的刺激還可能導致人的心理變態,出現強迫性的恐怖癥狀,如懼高癥、懼空曠癥和懼不潔癥等。
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有一種恐懼感,對不能把握的東西同樣恐懼,這是非常正常的,恐懼是動物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動物對自己不了解、無法控制、無法戰勝的環境和事物的恐懼有助于其趨利避害。
之所以心理學家對恐懼心理的治療研究一直頗為熱衷,是因為外部環境和軀體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然后才產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因此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懼心理。
恐懼源于我們內心,我們只要勇于直面自己的內心,坦然面對外界一切,就不會再感到恐懼。
2.正常的恐懼VS恐懼癥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感,而持續且過分的恐懼就演變成了恐懼癥。
與大自然相比,我們人類顯得太渺小、太無力了,天災、猛獸等輕易就可以要了我們的性命。所以,大自然在不斷打磨我們、催促我們不斷進化的時候,還附贈了一樣東西——恐懼。恐懼并非毫無用處,對于人類而言,就好比是一個警報,當人類面臨危險時,這個警報就會自動提醒人們小心應對危險。
一般情況下,正常的恐懼是具有調節性的,運作起來也十分精準。所謂的精準體現在哪里呢?我們不妨來做個假設:你面臨著一場雪崩,巨大的雪球向你滾了過來,那么,你肯定會有恐懼的心理,很多人會驚慌失措,甚至大腦一片空白。但是,如果這場雪崩不過是一場3D電影的逼真特效,那么即使你再害怕雪崩,你心中的這種恐懼感顯然就不會過于強烈;同樣地,一只兇狠的老虎和一只汪汪叫的狗給你造成的恐懼強度肯定是不同的。針對不同的恐懼強度,我們所做的應對措施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面對一只齜牙發怒的狗時,盡管有點恐懼,我們可能還是會撿起石頭或棍棒,把狗嚇走或打走;而如果是碰見了一只野生老虎,那么所有人的選擇都是立刻逃跑。這么看來,恐懼感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份寶藏,因為它的存在,我們能夠在感應或者發現危險的時候,及時做出反應。
而反觀恐懼癥,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害怕恐懼了,而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因為恐懼癥所帶來的恐懼已經不再屬于正常的恐懼范圍內,它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恐懼癥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呢?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對比一下:一個害怕蟑螂的人因為某些需要必須到一間可能有蟑螂的房間里拿東西,那么,即使心中不情愿,他也還是會選擇前往那個房間;而那些有著“蟑螂恐懼癥”的人則無法做到這點。但凡有一點可能出現蟑螂的地方,他們都絕對不肯前往,并且,當看到蟑螂時,還會產生許多過激的反應,例如,頭腦空白、四肢無力、發抖、心悸甚至暈倒……這樣的反應在正常人看來是無法理解的,可是這些反應卻偏偏又是真實存在的。于是,我們將這樣的情況稱為恐懼癥。
恐懼癥所帶來的病態恐懼是很頻繁的。這是因為恐懼癥患者一般都十分敏感,就好像一只受驚的兔子,時時刻刻盯著自己周圍的風吹草動。或者說,他們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們所恐懼的東西或事物上。因此,恐懼癥患者都有這么一個特點:他們普遍都會對“恐懼”格外敏感,當恐懼癥發作的時候,患者會變得十分瘋狂,他的頭腦中充滿了恐懼、擔憂。
所以,綜上所述,恐懼癥一般具有下述的幾大特點:
1.反應極其強烈,且不受控制;
2.患者會選擇刻意逃避來應對自己恐懼的東西或者地點;
3.假設患者無法逃避,則他必將在痛苦中苦苦掙扎;
4.恐懼癥雖然不會致死,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當然,如果單純地將恐懼癥視為過度恐懼的話,也是不正確的。
因為恐懼癥還有一個性質是正常恐懼或者過度恐懼所不具備的,那就是長期性。對于這個性質,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當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只兇惡的大狼狗時,我們會感到恐懼,但是到后來,我們和這只兇惡的大狼狗見面的次數多了以后,我們對它的恐懼也會隨之降低。但是狼狗恐懼癥患者卻不一樣。長期接觸下,他們不僅沒能緩解對那只大狼狗的恐懼,而且會發展到連看到那只狼狗的照片都會覺得無比恐慌。又例如,一個人在一條河里不小心被水嗆到了,那么,他下次就能吸取教訓:在游泳的時候要小心點,避免再次被嗆到。但是,有些人卻未必如此。他們在嗆到水以后,可能會患上游泳恐懼癥,在這個時候,他已經不能從嗆水事件中收獲經驗,也不僅僅是輕微害怕,而是感到強烈恐慌:“我不能再游泳了,我非常恐慌”。
在這里,我如此細致地分析恐懼與恐懼癥的差別,目的并不在于引導大家差別對待恐懼癥患者,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恐懼癥,理解恐懼癥患者的反應:在他們承受巨大的痛苦時,不需要再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所帶來的另一份痛苦。
3.恐懼癥不等于沒勇氣
當我表現得仿佛有勇氣時,或許勇氣就降臨了。
說到恐懼,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的就是勇氣。是的,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恐懼與勇氣相當于兩個極端,而事實上,它們是一體兩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果沒有了恐懼,那么哪里談得上勇氣呢?反過來,如果沒有勇氣,那么恐懼將時時刻刻壓在心頭,令人一敗涂地。人們常常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同理,“恐懼也是勇氣之母”。在大眾看來,不害怕、不恐懼就是有勇氣的表現,而反過來,害怕和恐懼則是膽小懦弱的行為,更遑論比恐懼更嚴重的恐懼癥了。在不少人看來,身患恐懼癥的人更是缺乏勇氣的代名詞,居然會怕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這種誤解普遍存在,甚至很多恐懼癥患者自己看來也是這樣的,他們往往都會給自己貼上或者被貼上“膽小”的標簽。
何為真正的勇氣,我們不妨來看看鮑威爾是如何解釋的:“勇敢應當指的是兩個方面。其一是正面應對所有不應該害怕的東西;其二是恐懼所有值得害怕的東西。”或者可以說,所謂的勇氣是相對的,它是個體意志中積極和果斷的一面,但是勇氣也是有極限的。
未曾身患恐懼癥的人恐怕很難理解恐懼癥的體驗。住在恐懼癥患者心里的那個敵人非常強大,它有能力讓一個看似正常的人在瞬間失去控制,發抖、心悸、倉皇失措,甚至是暈厥,除了患者本人,沒人能夠感同身受,也沒人能夠理解他們所遭遇的痛苦和恐懼。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也說了,恐懼是老祖宗賜予我們的珍貴的寶藏,人類在遇到一些突發的、難以預料的事情的時候,本能反應之一就是驚慌。不用急著否認,事實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會產生恐懼的心理,特別是在未知事物即將到來之際,這種恐懼感會更加折磨人。
因此,恐懼癥與是否有勇氣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系,盲目的“勇氣”也不應該被納入勇敢的范疇內。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個小故事:在一個小山村的后山里,有一道深不見底的深澗,深澗上是一座已經有點腐蝕了的廢棄獨木橋。有一天,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來到獨木橋附近玩耍。為首的小孩與其他的小孩打賭,看誰有敢走過這座獨木橋,不敢過橋的就是膽小鬼。這是一個小朋友眼中的膽量測試,然后敢過橋的小朋友們真的就是勇士嗎?不,教訓是血淋淋的——一位小朋友在過橋時,因為橋體斷裂而墜落深澗。看完了這個故事,再想想鮑威爾的話,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說恐懼所有值得害怕的東西。
恐懼是對陌生事物的畏懼,恐懼癥是對陌生事物的無知。勇氣并非爭強好勝,而是勇于承擔,勇于迎接挑戰。
總之,患有恐懼癥并不意味著膽小、缺乏勇氣,只要勇于正視自己的恐懼癥,并且努力戰勝恐懼癥,就是真正的勇敢者。
【Conclusion】你可以征服生命中所有的恐懼
恐懼是正常的,沒有恐懼則是不正常的,不合邏輯的恐懼則是病。
亞歷山大·波列耶夫認為:恐懼是人的一種很正常的感覺,是一種警告危險和提早防備的信號。比如說,我們往懸崖下瞅時總是心驚膽戰。要是沒有這些恐懼癥,人類早就滅絕了。人類大腦底部有一個杏仁體的腦結構,這是個專管恐懼感和不信任感的區域,被稱為大腦中的恐懼中樞。每一次只要感到危險逼近,這個區域便活躍起來,而且想制止也制止不住。
如果這種感覺不再受到約束,那一般的害怕就被賦予一種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東西。比如說,害怕游行隊伍中帶有敵意的人群,這合乎邏輯。
正常的恐懼心理可以訓練我們應對真正的威脅。這點從野生動物的例子也可看出。馬里蘭州貝色斯達國立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員史渥米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看到蛇,目不轉睛地跟它相互瞪眼,通常都活不長命;如果母猴教得好,凡事小心謹慎的小猴子,反而不容易早死。”
哈佛大學心理系主任卡林說:“養成凡事稍微害怕的心理,有個重要的作用:教我們明白四周環境里,有些東西必須十分注意、十分小心,這本領是可以訓練的。”
密歇根大學的中古史專家米勒出了一本書——《神秘的勇氣》,書中從歷史觀點闡述了畏懼心理并指出:勇氣其實是害怕的幻影,只不過被榮耀化了。
米勒研究了許多英勇武士的背景,結論是:剛猛不是正面的特性,而是負面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備這種特性。他認為,大部分人都不是剛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懼的普通人,只愿面對少許的可怕狀況,而不愿不顧一切地豁出去。
他說:“面對的可怕狀況不致造成生命危險的話,我們反而認為具有娛樂效果呢!大多數我們喜歡的娛樂不就是有一點點危險嗎?”
著名的成功大師戴爾·卡耐基剛開始在紐約展開他的訓練課程時,第一步就是訓練學員站在講臺對大家發表演講。但是許多學員不是結結巴巴,就是手腳發抖,或者腦中一片空白,什么話都講不出來。卡耐基告訴他們:“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成功的第一步,所有壓力恐懼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然后一步一步引導他們,一步一步訓練他們,最后,多數人都能站上講臺流利地發表演說了。
這些勇于面對群眾的學員,同時也克服了自己的恐懼,最后在事業發展上也都獲得了成功。無畏心的重要可見一斑。
麥克·英泰爾是一個平凡的上班族,37歲那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薪水優厚的記者工作,只帶了干凈的衣服,從陽光明媚的加州出發,靠搭便車橫越美國。
他的目的地是美國東海岸北卡羅來納州的恐怖角——這只是他精神快崩潰時做的一個倉促決定。某個午后他忽然哭了,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會后悔嗎?答案竟是那么肯定。雖然他有好工作,有漂亮的女友,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么賭注,平順的人生從沒有高峰或谷底。
他為自己懦弱的前半生而痛哭。一念之間,他選擇了北卡羅來納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
最后,麥克·英泰爾成為美國媒體中傳頌的知名人物。
克服恐懼看起來非常困難,但改變卻在一念之間。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恐懼和擔心完全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想要驅除它必須在潛意識里徹底根除。